浙商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浙商文化

浙商文化
LOGO

龙游商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肚量,是他们良好的经商 心态的反映。他们虽然是出自一个偏僻之地,既无官府支持,又无 强大的宗族势力作坚强后盾,但他们却能在强手如林的各大商帮中 崛起,自立于商帮之林。
LOGO
宁波帮:创业上海首创金融 1984年,因邓小平一句‚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 设宁波‛的豪言壮语,‚宁波帮‛举世闻名。 事实上,宁波商帮在十大商帮中属于后来者。然而宁波帮在工商 业、金融业等领域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影响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 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 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 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LOG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晋商代表人物:乔致庸、常万达 乔致庸(1818―1907)字仲登,祁县乔家第三代人。他出身商贾世家, 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育。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故去, 只得弃文从商。他是乔家门中最长寿的人,活了89岁,一生娶有6妻, 因乔门中有不许纳妾的家规,都是续弦。电视剧中的陆玉菡是虚构的, 6妻中没有陆氏,6妻留下6子11孙。当国家到了国将不国的境地,大 批银子流向海外时,他一改往日不治家宅的习惯,于同治初年耗费重 金扩建祖宅,修建了著名的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清代北方民 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常万达(1718—1796),字子通,祖籍山西太谷,后迁山西榆次, 著名晋商。他聪颖好学,待人谦恭,继承父兄开创的商贸事业,北越 大漠,行商于库伦和恰克图,拓万里茶路,从事对蒙、俄贸易,开创 了常氏家族几十代基业。经过常氏几代人的奋斗,终于使常家成为中 国北方最大的外贸世家。

先秦至隋唐时期浙商发展概况及商人社会地位综述

先秦至隋唐时期浙商发展概况及商人社会地位综述

等 多项 指标 均 居 全 国第 一 。浙 商 对 全 国经 济 格 局 , 乃 至 世 界 经济 走 向都 有着 举 足 轻 重 的影 响 。 浙 江 商 人 在 经 济 上 所 取 得 的成 就 吸 引 了越 来 越 多 专 家 学 者 的 关 注 与 研 究 ,从 而 诞 生 了 “ 浙江 模式 ”、 “ 浙
品质 有
誉。
“ 弱 于 罗 兮轻 霏 霏 ”、 “当暑 是服 轻 飘 飘 ” 的赞
基 金项 目:本课 题属 浙江工 业大学校 级人 文社科 研究基 金资助 项 目阶段 成 果 。
春秋 战 国 时期 ,于越 族创 建 了浙 江 史 上第 一 个 国 家 :越 国 。史 料 以及 各 类 出 土 文物 都 反 映 了越 国 的商 业
江 经 验 ”、 “ 浙 江 现 象 ”这 些 浙 商 专 属 名 词 。但 现 有 的 文 献 、 著 述 多 集 中在 对 现 代 浙 商 的研 究 , 着 眼 于 现 代 经
的 自然 发展促进 了浙江地区商 品交换 的出现 ,这 意味着
浙 江 地 区 已经有 了商 业 的雏 形 。 新 石 器 时 代 , 大越 先 民利 用 葛 、 麻 等 野 生 作 物 韧 皮
一 区域 经 济
现代物业 - 现代经济 2 0 1 3 年第l 2 卷第2 期
先秦 至隋唐 时期浙商发展概 况及 商人社 会地位综述
刘 霞 袁 新 苗 ( 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 商信 息中心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3)
摘 要 :本 文的研 究定位 于从 历史 的视角梳理 浙商发展 的脉络 。剖析浙 商在先 秦至隋唐 的历史舞 台上 ,对 经济 、政 治 、文化产 生 了怎样 的影响 以及如 何被影 响。文章着 重从商人 的社会地位 、主要 的商业模式 、主要产业 、商 品流 动 趋 势等几个 方面分析 了当时的商 业经济形势 。对浙江 地区先秦至 隋唐 时期 的商业特 色及成 因作 出 了系统 的阐述 ,对 商业文化也作了简单介绍。 关键 词 :浙商 ;先秦 ・ 9秦代 ;汉朝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 9商品经济

浙商的发展历程

浙商的发展历程

浙商简介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是一个较为新近的称法(1999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经济生活报》(《今日早报》前身)开出了一个名为“浙商名流系列访谈”的专栏,这是具有当代内涵的“浙商”概念的首次提出)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已经被写入多地教科书,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浙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给予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对浙江的发展给予关注。

浙商特点:“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

浙商简史浙江的商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工商业活动自古就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在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商人居“四民”末位的传统社会,较之于大多数兄弟省市,浙江的商业和商人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依旧突出。

浙江工商业活动的历史传承和脉络完整清晰。

隋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杭州成为江南物资的集散中心。

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也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励精图治使得浙江在两宋后富甲东南。

宋元时期,浙江凭借发达的桑蚕丝织业和优良的海港资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发点和腹地。

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浙江商人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中坚之一,为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浙江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商界,目前为中国国内除台商之外最活跃的商帮,为各地的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

浙商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影响早在六七千年前,浙江先民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

至春秋时期,浙江又孕育了古越文化,被封为“中华商圣”的范蠡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从国富民强的角度强调了农商并重的主张。

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南迁,浙江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浙江更是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辈出,且这些人多为当时引领全国学术的翘楚。

浙江商帮:寻找历史的足迹

浙江商帮:寻找历史的足迹

据 显 示 .解放 前宁 渡人 创造 了 上海 的三 分之 一 财富 。 并 创 造 中国 第一 家商 业银 行 等 5 0个 中国 第一 。 宁 波人在 中国 近代 佥融 运 、 贸 、 族工 业 等 方面 , 居于领 航 外 民 都
先 地位 : 14 9 9年 大批 宁渡 商 人 从上 海 等 地 迁 移 到 香港 。
宁 波帮 百年辉 煌
那 一 时 期 的 宁 波 帮 创 造 了耀徨 的 商绩 , 也涌 现 了

批 名闻 天下 构大 商贾 , 例
如 . 渣衷 。 ' 6 叶 1 2年 . 8 他在 渡东 痔 , 日本岛 当肘 商人 . 自已 的艏 队 , 到 有 往来 于 日本 与宁 波 、 台帅 、 州之 间 南寒 期间 . 州 宁 波 温 温 杭
上 海 开设 “ 顺记 五金 洋杂 货店 , 是上 海 第一 家华人 开 这 设 的 五金 号 .后发 展到 全 国各地 设 立分号 3 家 。联 号 8 ; 1 8家 . 柠 为 0 被 五 金 大 王 、 火 油大 亨 , “ 惹资 产达 8 0 0 万 两 白银 以上( 时 山西晋 帮最 大财 团 蕖家 总资 产据 统 当
浙 江人 从商 有悠 久 的历 史。 据《 记》 载 , 史 记 中国 最 早的 大 商人 。 就是 后 代 也 商人 的 鼻祖 “ 朱公 范蠡 ( 元前 , 3年 } 是战 国 陶 公 4 7 就 时期 越 国的名 臣 当 年 , 范蠡辅 助 勾践 打败 吴 国之后 .
就弃 官从 商 . 经营 有方 而售 甲 天 下 晋 时 . 波 商 因 宁 贾 已北至 青 、 、 徐 南至 交广 ” 。唐 代时 , 波 、 州都 是 宁 温 有名 的贸 易港 .泛 海兴 贩 的浙 江商 人 从宁 放 出发 , 横

浙商叶氏兄弟的创业路

浙商叶氏兄弟的创业路

浙商叶氏兄弟的创业路继2007年投资5000万元,在邵武市和平镇创办了叶之林木竹有限公司之后,2009年,再度斥资8500万元,在邵武经济开发区进行企业的二期扩建。

回顾10几年的风雨创业历程,叶之林公司的“掌门人”叶枝勇、叶枝强兄弟俩,他们不断实现着跨越。

从浙江到福建,他们在“海西”这片热土真正找到了自已的位置![齐心协力闯商海]叶枝勇、叶枝强兄弟俩是浙江省庆元县土生土长的农民孩子,哥哥比弟弟大10岁。

也许浙江商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创业劲儿,1993年,还在读初三、仅16岁的弟弟叶枝强,便与哥哥商量着一道携手创业。

初三一毕业,兄弟俩就靠着家中亲友七拼八凑的几万元,办起了一家木地板生产厂。

刚刚创业可谓“一穷二白”。

因为不要租金,他们找到一间单位废弃的“危房”当厂房免费使用。

没有钱买设备,兄弟俩就自个儿摸索。

他们到农机厂买来配件,没日没夜地研究、拼装,实在搞不懂,就去买成套设备的说明书,“依葫芦画瓢”地进行仿造。

虽然文化不高,但凭着悟性和韧劲,兄弟俩硬是“造”出了几台像模像样的土机器。

再雇上10几个工人,一个“作坊式”的企业,便在那年诞生了。

木地板厂创办初期,他们既要当管理人员管理工厂,又要当生产工人,搬原料、修机器,甚至还要当营销人员,拉着产品到外地城市四处找买家和经销商,兄弟俩可谓尝遍创业初期的艰辛苦涩。

别看弟弟年纪小,却对做生意颇有“研究”。

早在读小学时,年仅八九岁的叶枝强就敢把家里种的瓜果,拉到市场上去摆摊叫卖。

上初中时,还带着一帮同学,收购干货进行转卖赚利差,做起“倒爷”。

企业创办后不久,兄弟俩便自然形成了分工,因为弟弟有生意头脑、善于经营,便主要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哥哥年纪更大,性格沉着、办事稳妥,便主要负责企业的对外事务协调。

就连关乎企业命运的一些重大决策,兄弟俩商量之后,最终拍板做决定的还是弟弟,真是“人小胆大”呀。

在谈到兄弟俩人的分工时,哥哥叶枝勇坦然地对笔者说:“不管怎么分工,关键是要发挥好各自的长处,只要对企业好,不再乎谁‘领导’谁!”在实际工作中,兄弟俩不论是在困境逆境,都相互扶持,互相鼓励,配合也十分默契。

现在的徽商、浙商、晋商、闽商、粤商、潮商、豫商...

现在的徽商、浙商、晋商、闽商、粤商、潮商、豫商...

扒一扒现在的徽商、浙商、晋商、闽商、粤商、潮商、豫商...历史上的商帮大多崛起于明清时期,在明清之际曾引发了一场“商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相继崛起了我们日常所说的十大商帮,山西商帮、徽州商帮、陕西商帮、山东商帮、福建商帮、洞庭商帮、广东商帮、江右商帮、龙游商帮、宁波商帮等。

其中公认的是,晋商、徽商、潮商的势力最大,实力最强,产生的影响力最大。

不过,现在嘛,还是广东、浙江一带的商帮最强大。

不过放到现在的商界来看,有些商帮已经比较薄弱,大企业家比较少,产业也不是很大,而有些商帮还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实力相当强大,出现了一些世界闻名的商人。

晋商俗称“山西帮”,商以山西富有的盐、铁、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进行长途贩运,设号销售,套换江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后来进入金融业汇兑业务,到1851年的时候,山西票号独占全国市场,执全国金融牛耳。

晋商里面的代表人物比如介休县的范家、平遥县西达蒲李家、介休县北贾村侯家、祁县乔家堡乔家、祁县城内渠家、太谷县北洸村曹家、榆次县聂店村王家等等,尤其是乔家的乔家大院,远近闻名。

现代企业界里,从山西走出的成功企业主要有郭台铭、陈峰、李彦宏、李秋喜等。

另外就是,山西的煤炭等能源促成了很多富人,但就本地来讲,一个可持续的产业还没有形成。

不过,徽商的创业精神现在也正不断提及,可能要重振多年前的士气,楼主身边一个山西的朋友前不久代理了3A环保漆,而且据说现在山西籍的创业者也在增加,这可能是一个徽商再起的征兆。

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当时这个徽商主要是徽州,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主要经营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徽商有一些老字号,比如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曹素功墨业、胡庆余堂、胡玉美酱园、王致和豆腐、谢裕大茶行、张一元茶庄、汪恕有滴醋、同庆楼菜馆。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浙江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

自古以来,浙江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浙江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近代历史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20世纪初,浙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当时的浙江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以种植稻米、茶叶等为生。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浙江经济开始发生变革。

20世纪50年代,浙江开始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成为中国的纺织中心。

这一时期,浙江的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82年,中国浙江温州市进行了一场闻名全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

温州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样板,吸引了大量的本土和外国资本投资。

从此,浙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浙江地理位置优越,沿海地区的开放为浙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浙江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敏感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许多有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温州的纺织、鞋业和小商品制造业。

这些产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浙江温州的小商品制造业以其灵活的生产模式和高效的市场响应能力而闻名全国。

许多著名的“无名小商品”品牌如温州鞋、温州眼镜等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不再追求高速增长,而是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浙江开始加快转型升级,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浙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动力。

总的来说,浙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程。

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浙江经济不断迈向高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浙江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浙江将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金华商业发展史

金华商业发展史

金华商业发展史
金华商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金华市位于浙江东南部,自古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因其位置靠近江南和福建,使金华成为一个交通枢纽。

这里的商业繁荣直到宋朝发展到顶峰,当时,金华是江南的第二大城市,商业、手工、造纸、印刷等产业非常发达。

明朝时期,金华经济开始衰落,但清朝时期又有所回升。

清朝时期,金华的茶叶贸易、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非常繁荣,直到近代,这些产业仍旧是金华的主要产业。

此时期,金华开始向现代化城市发展,商业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市中心。

20世纪初,金华的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金华有许多商人积极开发新的商业项目,例如建设更大规模的商场和商业中心,推广更多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管理模式。

此后,金华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金华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80年代,金华市开始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多元化了自身的产业,特别是在电子、机械、化工和纺织等制造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商贸体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区。

如今,金华已成为浙江省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仍然呈现出不断发展、繁荣的态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商简介浙商一般指浙江籍的商人,实业家的集合,是一个较为新近的称法(1999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经济生活报》(《今日早报》前身)开出了一个名为“浙商名流系列访谈”的专栏,这是具有当代内涵的“浙商”概念的首次提出)从古至今,浙江商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已经被写入多地教科书,越来越多的媒体对浙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给予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对浙江的发展给予关注。

浙商特点:“舍得”、“和气”、“共赢”、“低调”、“敢闯”。

浙商简史浙江的商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工商业活动自古就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在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商人居“四民”末位的传统社会,较之于大多数兄弟省市,浙江的商业和商人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依旧突出。

浙江工商业活动的历史传承和脉络完整清晰。

隋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杭州成为江南物资的集散中心。

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一带成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也产生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五代吴越国王钱镠的励精图治使得浙江在两宋后富甲东南。

宋元时期,浙江凭借发达的桑蚕丝织业和优良的海港资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出发点和腹地。

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浙江商人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中坚之一,为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浙江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商界,目前为中国国内除台商之外最活跃的商帮,为各地的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注入了活力。

浙商思想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影响早在六七千年前,浙江先民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

至春秋时期,浙江又孕育了古越文化,被封为“中华商圣”的范蠡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从国富民强的角度强调了农商并重的主张。

到了南宋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南迁,浙江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清时期,浙江更是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辈出,且这些人多为当时引领全国学术的翘楚。

浙江特殊的环境孕育了其重商的文化,浙东学派主张“工商皆本”、“义利兼容”、“国家不可病商以滋弱”,这些通商惠工、经世致用以及士农工商平等的思想观念,在农业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环境下,促进了浙东地区民间自主工商业活动的孕育和成长,成为浙商文化的源头活水。

浙江较为著名的区域性商人团体宁波商帮宁波商帮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它以上海为活动基地,在京、津、汉有很大影响力,且波及全国及世界各地。

宁波商帮活跃于工商界,尤其在航运、金融领域颇有影响。

宁波商帮对清末大上海的崛起和二战后香港的繁荣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如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等,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

宁波商帮不仅历史悠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是唯一一个实现了集团性或整体性近现代化转型的传统商帮。

龙游商帮龙游商帮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主要指历史上今浙江境内金华、丽水、衢州地区商人的集合,因其中以龙游商人人数最多,且经营手段最为高明,活动范围最广,资本最为雄厚,故得名“龙游商帮”,其商人主要经营珠宝业、造纸业、屯垦业、印书业、贩书业,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均有开展商业活动。

明万历年间,龙游商帮与晋商、徽商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上角逐,称雄一时,故有“遍地龙游”之谚。

龙游商帮崛起于南宋时期,鼎盛于明朝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衰弱于清光绪以后。

南浔商帮南浔商帮是继徽商、晋商之后,在近代中国涌现的,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商人群体。

与潮州帮、宁波帮在同时涌现,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深远。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及较早开埠,使以南浔丝商为代表的湖州商界接触到西方近代思潮,并加入到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运动之中。

湖州籍的人士在国民党的前期创党过程,以及后来在党、政、军、财各个部门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州籍人士曾一度占据国民党中常委1/3的席位,控制了当时的全国政权。

南浔商帮以辑里湖丝起家,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狗”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团体。

积累财富之后他们大量投资盐业、钱庄、典当业和地产,在他们创办的近代化企业中,更是涉及金融、交通、电力、机械以及其他轻功业,这对当时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浔商帮崛起于鸦片战争之后,鼎盛于19世纪末,衰弱于20世纪20年代后。

温州商人温州早有经商传统,改革开放之后,温州商人更活跃于国内外商界。

温州商人有遍布全国及海外的各级商会以及建有“温州街”、“温州商城”等。

温州商人以精明、吃苦耐劳、敢闯敢干、得风气之先著名,即使是在条件较为艰苦的非洲,也能够找到温州商人的身影。

温州的产品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如著名的温州打火机。

现有“温州模式”一说(见经济学家董辅礽的研究)。

义乌商人义乌以制造、经营小商品闻名于世,其小商品行销全球。

现义乌小商品市场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认的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交易中心。

义乌商人“鸡毛换糖”的商业行为,被列为浙商标志性事件第一名。

义乌商人以其“一分钱利润”的精神发家,在义乌商人当中信奉这这样一个原则:在自己赚钱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让合作对象也赚钱。

义乌商人遍布世界各地,人称“蚂蚁商人”。

中东欧洲非洲南美等等全世界都有着义乌商会。

在这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土地上,义乌人正在创造世界的奇迹。

义乌商人特点“谦虚”“勤奋”“低调”“共赢”。

浙商的历史发展浙商的萌芽和第一个发展高峰(公元前6世纪至6世纪)春秋末期,越国灭吴,成为当时的最后一个霸主。

越国的强大,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被后世奉为“中华商圣”的范蠡,他在越国为官期间,制订了“农末俱利”、“货物官市”的基本国策,他也十分重视宏观调控,提出平粜论,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保护了商人的利益。

范蠡“弃官从商”的人生价值理念及其“仗义疏财、施善乡梓”的财富态度和价值观影响了浙江人重视实业,以经商致富为荣,并善待财富。

战国时期浙江地区的造船业与航海业已经有了领先时代的水平,同时期越王勾践号召越国上下养蚕发展丝织业。

至秦朝时,浙江已经有了繁荣的丝绸贸易市场。

到了三国时期更是有了与日本的商贸往来,日本的和服就是当时传入的。

浙江兴起海外民间贸易和民间自主贸易(公元6世纪至10世纪)唐702年日本遣唐使横渡东海至明州(现宁波),东海航路开启(这是一条以明州港为主轴的海上丝绸之路干线),此后浙江的贸易活动更加繁荣。

浙江地区的丝织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海外丝绸贸易亦不断增加。

除了官方贸易外,唐朝的民间贸易也十分活跃,尤其是日本仁明朝中止遣唐使后,私人商船的往来就更加频繁。

到了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浙江的丝织业超越北方,吴越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与日本进行友好往来。

都市集镇商业的繁荣和商人群体的出现(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到了两宋时期,朝廷积弱,国都南迁至临安(今杭州),随之而来有大量技艺高超的丝织工人,他们的到来极大促进了浙江丝织业的发展,同时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也加快了丝绸贸易以及浙江市镇贸易的发展。

国土减少,财政面临困难的政府,为了扩大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指定广州、明州、杭州为对外贸易港,浙江丝绸开始大量外销世界。

与此同时,受到海外贸易的刺激,部分农村的机织户开始分离出来,城市的丝织业开始兴起。

浙江工商业活动和商帮的崛起(公元14世纪至19世纪)明代,浙江的海外丝绸贸易达到极盛时期,但是由于明代海禁森严,合法贸易几乎绝迹,民间贸易主要依靠走私进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就出现在中国的江南地区,此时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商人活动十分活跃,商帮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了十大著名商帮,其中就有龙游商帮和宁波商帮。

鸦片战争后,杭州、宁波、温州先后开埠,浙江成为近代工商业和商帮的摇篮。

近现代浙商的曲折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不少浙江籍官僚、买办和商人相继创办了一批民族产业集团,并以上海为基地,参与了新式银行的投资,这些民营银行的出现表明了中国近代金融资本的正式产生,标志着中国金融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这些大银行和大企业资本集团被统称为浙江财团,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财团。

蒋介石执政时期,浙江财团便是南京政府赖以建立政权和财权的支柱,但是他们在南京政府中所获得的权利却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从而导致了这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并最终被政府各个击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后,国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打击投机商业,建立计划经济。

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浙江民间的自主工商业活动基本都处于低潮期。

现代浙商(20世纪70年代至今)计划经济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社队企业时期,这一计划经济环境中的农村集体工业经济形态为浙商的成长提供了最初的人力资源积累。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国家推动改革开放政策,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大力发展,从全国来看,这一时期浙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很有特色和成效的。

据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当年浙江全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8.9%,而个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7.8%,私营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8%。

“个私经济看浙江”,浙江成为全国各地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竞相效仿的典型。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引导融合,在此背景下,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又有新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由1997年的1775亿元进一步增加到2001年的3466亿元,占全省GDP 的比重有38.3%上升到51.4%浙商的未来现代浙商被台湾商界称之为“大陆之狼”,生存能力让全球感到震撼。

欧洲人美誉浙江人为“东方犹太人”,800万在外浙商每年创造的财富总值和浙江全省年GDP相仿,也就是说,数百万海外浙商等于再造一个浙江!虽然现代浙商已经是当仁不让的华夏第一商帮,但浙商远远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作为前辈的晋商、徽商横跨大江南北屹立数百年不倒,而浙商登上历史舞台充其量才30年。

当年晋商之所以式微,就是因为不能与时俱进及时转型升级而被历史淘汰。

对浙商来说,特定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

但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危机”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而浙商的传统优势正在弱化甚至消失,未来能否继续领跑并非毫无悬念。

如果不能果断转型升级巩固和重建竞争优势,浙商很快就可能成为“跟跑者”。

对浙商来说,他们的30年就是西方300年企业发展史的浓缩和集中。

30年前他们多数是农民,在基本生存压力的激励下,他们从体制的边缘和缝隙里开始冒险之旅。

所以在浙商身上,可以同时找到冒险家、资本家、革新家和经营者、经理人等五种企业家的特征。

这是他们的幸运,赶上了一个大时代;也是他们的不幸,这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