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八年级下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农业2(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我们居住的地球。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是一本教材,主要涵盖了地球系统、人口与资源、城镇与农村、经济与农业、经济地理、交通与通信等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章: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系统的组成。
地球由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球系统。
第二章:人口与资源人口与资源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人口增长与分布、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城镇与农村城镇与农村是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的特点与发展、农村的特点与发展、城乡发展差距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城镇与农村的差异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经济与农业经济与农业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与农业的关系,并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第五章: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本章主要介绍了区位与交通、工业与城市发展、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差异。
第六章: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交通和通信的基本概念、交通工具与设施、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影响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交通与通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合理的发展方向。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是一本很重要的教材,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增强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天府之国”——四川省 (2)

2、金沙江指的是哪一段?
3、从什么地方开始称长江?
4、辨析卫星图片——四川盆地
5、对照地图找到长江四川盆地中的主要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
6、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与长江交汇处是哪些城市?
7、四川省的工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哪里?
科代表在组内发挥带头作用
步骤
师 生 活 动
复备
3、攀枝花的主要工业部门?
4、为什么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5、岷江、嘉陵江、乌江和长江交汇的城市是?
6、四川省分为——、——两个地形区
7、四川省有哪些工业部门?
8、四川省有哪些旅游资源?
9、下面铁路的起讫点: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川黔线。
突出学习两地的交通。
结合以前的铁路运输路线,掌握两地的铁路线。
科代表检查验收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四川省的主要河流四川的城市分布与河流关系。
2、了解四川盆地的工农业生产及人口分布。
3、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及旅游资源的分布
4、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四川盆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交通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学 活 动
复备
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
谈谈对四川的认识。
魅力精讲
拓展应用
8、都江堰是什么时间修筑的?
1、四川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四川盆地成为人口工农业生产的集区?
3、四川盆地内部有哪些铁路干线?
4、四川省的交通为什么会有“蜀道南,难于上青天”?
5、四川省有哪些旅游胜地?
达标检测:
1、我国盆地中位于湿润区的是哪一个?
老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活动题答案

老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活动题答案参考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P2页:农业是指直接利用土地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
广义农业[1]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我同意玲玲的看法。
P4 页: 1、我国北方居民主食:面食。
南方居民的主食:大米。
2、北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
南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3、图1-4反映南方水稻收割情况,图1-5反映小麦收割情况。
4、三江平原即东北平原东北部;松嫩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脉及松辽分水岭之间,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两湖平原的南部;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西南边境,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P7 页: 1、这个想法不太合适,因为我国北方生产甜菜糖,南方生产甘蔗糖。
如果是在南方种植甜菜,南方制糖企业均是加工甘蔗,不能加工甜菜,生产工艺不同。
同时南方种植甜菜不太适宜,含糖率不会太高,种植甜菜效益不高。
2、珠江三角洲,因为毗邻香港这个国际的金融、贸易、信息、海运中心之一。
农产品主要销往香港。
3、无公害蔬菜只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对农药的使用量进行了控制,使用农药后要过了安全期才采收,所以不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个有体系的系统,不是单独存在的,讲求的是生产环境的自然,无污染,对化学品基本上不使用。
第二节工业P10页:1、资源密集型工业:采掘工业(包括煤炭生产、开采石油、采伐林木等)、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
劳动密集型工业:纺织工业、服装业、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的装配业等,其主要分布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化工工业等。
技术密集型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工程工业等。
P12 页; 1、结合新闻就“小煤窑”乱象侧重安全生产和环保角度来讲。
2、我国北方电力工业:火力为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一次深入,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的重要性,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农业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难点: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农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农业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的认识。
2.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农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农业知识材料,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了解农业的基本知识,以便进行课堂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现象,如丰收的场景、农业工具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如此重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的现状、特点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农业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农业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的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湘教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了解秦岭、淮河的走向和流向,经过的主要省份以及秦岭、淮河的基本概况。
2、结合已学的知识,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学会分析其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小组展示、评价、抢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情分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章节,主要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划分进行介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介绍“秦岭——淮河线”,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强调地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和地理界线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从宏观角度认识“四大地理区域”。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较浓厚,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对中国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秦岭——淮河线”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难点:分析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产生地理差异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约1分钟)1、师生问好2、学生喊口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大胆质疑。
二、教学引入(约2分钟)1、课件展示展示祖国各地的景观图片,导入章节课题“中国的区域差异”;2、情景展示:课件展示《晏子楚使》,由“橘生某某则为橘,生于某某则为枳”引入本节内容“秦岭——淮河线”。
三、教学新内容(约33分钟)(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完成:(约8分钟)1、看图5—1,圈出“秦岭——淮河线”,说出“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结合我国政区图,说出“秦岭——淮河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
2、阅读P3阅读材料,了解“秦岭和淮河”的情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农业》教案(第2课时)

《农业》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分布;(2)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掌握我国四大牧区的名称及分布,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归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多媒体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兴趣。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在农业这个大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哪一个部门?你知道这个农业部门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吗?(学生回答)明确: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种植业。
种植业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
下面,我们看看这些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二、新课学习(一)主要农作物分布展示图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明确这些粮食作物都是我们食物的基本来源。
展示图片,提问:下面两幅图,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地区的饮食习惯?他们的主食各是什么?(学生看图回答)明确:第一幅图是北方地区,主食是面食;第二幅图是南方地区,主食是米饭。
提问:造成他们主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1.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展示“中国水稻小麦分布图”提问:我国水稻、小麦的分布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明确: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为水稻,以北为小麦。
北方地区的小麦以古长城为界,以北为春小麦,以南为冬小麦。
作物熟制也不相同: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两熟到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古长城以北一年一熟。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北方和南方种植的粮食作物不同呢?(学生回答:气候)展示“中国温度带分布图”提问:小麦和水稻的分布各位于哪个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学生读图回答)明确:小麦的分布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水稻的分布地区位于亚热带和热带。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主要介绍了农业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农业有所了解,但可能对农业的重要性和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掌握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重要性。
2.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调查法:让学生调查身边的农业产业,了解农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资料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农业调查。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农业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定义和分类。
2.呈现(10分钟)讲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3.操练(10分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农业调查。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享调查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农业政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短文。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 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农业-中国的农业》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农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现状。
教材从农业的定义、农业的分类、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我们身边的农业》,对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农业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特别是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农业的分类和分布。
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包括农业的定义、分类、分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划分学习小组,便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农业的分布。
然后提问:“你们对农业有什么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农业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的基本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八年级下湘教版第八章第一章第一节农业2(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农业为什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3、懂得种植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农作物地区分布的特点。
4、读图判断能力——读农业分解图,说出农业5个部门的主要产品,读商品粮基地图,说出这些基地分布的位置及其共同特征。
重点:四大牧区及代表畜种;
难点:牧区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分界线。
教具准备:
中国主要畜牧业分布图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复习:
1、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
2、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在哪些地区?
自主学习:
目标要求:
1、我国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
2、我国畜牧业分为哪两类?其中,――畜牧业对城乡人民生
活有重要影响?
3、我国四大牧区及代表畜种各是什么?
魅力精讲:
能力提高部分:
1、当地农村种植哪几种农作物?一年能收获几次?
2、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外地运来的?
3、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选择这些地方建立商品粮基地?
魅力精讲:
拓展应用:
1、我国农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 A林业B牧业C渔业D种植业
2、我国棉花的集中产区——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
C 松嫩平原D珠江三角洲
3、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必须依靠——A充足的劳动力B 科学技术
C精耕细作 D 优越的自然条件
反思:这节课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内容也不多,因此补充南北方的表格对比,包括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干湿状况、耕作制度等,以达到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