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范文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品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北京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出示北京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节的习俗。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北京的春节习俗。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情感。
4.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北京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作品解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讨论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分析课文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三章:文化探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北京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出示北京春节习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节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北京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俗的魅力。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民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老北京,去感受那里独特的春节氛围。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零七八碎”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北京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对应的风俗习惯。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们准备过年,大人忙活着预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吃糖瓜||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扫房、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等||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店铺开张||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案(10篇)-最新

《北京的春节》教案(10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这次为您整理了10篇《《北京的春节》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教学。
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关注篇章页,激趣导入新课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
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
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教师把关键的词语(重要时间或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在大家交流本地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走进《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鞭炮()年菜()对联()庙会()灯笼(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案范文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2、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4、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预习要求1、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2、把课文读通顺,3、提出自己的问题。
4、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二、导入课文1. 板书课题,2. 齐读课题。
3.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2. 认识生字,3. 理解词语,4. 了解课文大意。
5. 检查学习情况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认识词语:规矩腊八蒜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毛驴恰好一盏灯预示吉祥重点理解词语:吉祥忙碌翡翠日夜不绝截然不同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
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
”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指2. 名3. 认读词语。
4. 开火车读课文,5. 师生共议。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2.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3. 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
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
(表格用小黑板出示)5、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三、课外延伸: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3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
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北京的春节》教案模板(通用5篇)

《北京的春节》教案《北京的春节》教案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案模板(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北京的春节》教案1教学目标:1、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看(课件),“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还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课文预习了吗?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预设:1、课文的作者是老舍。
(介绍作者)、词语2、北京的春节十分热闹。
三、整体感知1、作者写了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把这些日子快速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2、不愧是大作家,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
哪些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些日子很热闹,写得很详细。
)3、品读体味,感受年味选择这三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读读,想想从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的?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老舍主要描写了春节的那几天?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1、热闹的除夕从除夕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团圆的除夕。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导入: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快来看看吧!(播放:小拜年)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老师就先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师:谁能来读读?(指生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
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老师请你们认真地朗读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热闹、喜庆、忙乱、团圆)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师: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
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
看看咱们班的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
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学习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翡翠、万象更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积累:春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2、板书课题、读课题。
“北”啊,右边在写的时候,稍微高一些,会更好看。
节字请大家注意,它的最后一笔,咱们如果留出一个小尖儿,会更好看一些。
咱们一起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翡翠、万象更新”等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初步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引领自学,质疑合作师导入:同学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就让我们走进字里行间,一步一步的来吧。
请看:出示自学指导(一):1、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把这些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分钟)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2、精讲释疑,训练点拨(1)、检测课前预习:腊月、展览、翡翠下旬熬夜蒜醋掺和娴熟板栗元宵风筝饺子拌嘴万象更新截然不同各形各色a、带音我会读。
齐读—指名读,纠音—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b、去音我会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d、我会写。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e、听写。
纠错。
f、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都要知道,待会我们再一起在具体的句子中理解它们。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领自学,质疑合作出示自学指导(二):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5分钟)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2、交流反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团圆祥和):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师: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生: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生: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师: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生: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
师: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生:有详有略。
师(板书:表达特点以时为序有详有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谁知道?生: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祥和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详略得当)七、课时作业:一、给下列词语标上拼音。
间()断铺()户掺和()分()外初旬()寺观()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分外—()闲在—()庇佑—()光景—()开销—()酬劳—()三、形近字组词。
醋()熬()饺()筝()腊()傲()较()挣()已()饯()宵()眨()己()钱()销()泛()四、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春节()很快乐,()一眨眼功夫就过去了。
2.()除夕之夜要守岁,()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玩耍。
4.北京()城市,()它也跟着农民一齐过年,()过得分外热闹。
5.小孩子最爱过年,()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玩意儿,()还可以放鞭炮。
五、将词语补充完整。
色()双()()象()新灯火( )( ) 日夜 ( )( )万不( )( ) ( )( ) 不同六、从课文中找出下面各类物品的名称,写下来。
1.春节食品:()()()()()2.春节玩具:()()()()()3.元宵彩灯:()()()()()第二课时课前积累: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喜欢童谣吗?: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一、导入新课童谣讲的就是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魅力。
2、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引领自学,质疑合作出示自学指导(一):现在请同学们好好研读春节中你喜欢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做好批注。
(时间:6分钟)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2、交流,反馈腊八节:1、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为什么要这样过?生A: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
老舍先生还是怎么介绍腊八粥的呢?出示句子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①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作者把腊八粥比作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我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
我还体会到农民获得了大丰收)②读出自豪、高兴的心情。
③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真是太有意思了。
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幽默风趣)出示句子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它把腊八蒜的颜色写得很美。
)②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③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除夕:出示句子1: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①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红红火火的热闹)。
出示句子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①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通宵达旦的热闹)出示句子3: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①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出示句子4: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初一: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过元宵节:1、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
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
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元宵这天,北京人要观花灯,吃元宵。
)2、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侧重写了“观花灯”。
)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
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
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灯的这部分内容。
3、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作者是从灯的数量和灯的种类这两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
现在,老师想来了解一下你们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
你能够仿照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吗?2、自主阅读咱河南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作为我国的农历新年,在河南民间习俗中是一个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
人们都要赶集买灶糖,晚上祭灶。
之后,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一边忙于购置年货,一边要清理灶台几案,打扫屋宇积尘,这种被群众称作“去秽”的活动,既清洁、美化环境,又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每逢春节前,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郑州家家户户都爱贴上红艳艳的对联、年画、门楣,正厅贴“福”、“禄”、“寿”等红纸或五彩福符。
乡村农户就连窗户、猪舍、牛舍、鸡鸭禽舍,甚至井上、灶台上都贴上“福”、“春”等小红纸,象征新春吉祥,以此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腊月三十的晚上称“除夕”,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热闹的夜晚。
外出者多于前几天已经回到家里,合家团聚祭祖吃年夜饭,民间一向有除夕“守岁”习俗,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
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院内放鞭炮,接年迎喜神,促膝交谈,以叙天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尽情欢乐,通宵达旦,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河南城内和农村,正月里的各种庆祝活动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告结束。
初一俗称欢庆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这天人们都早早起来,梳妆打扮,吃过饺子后,人人都穿着整洁漂亮的新衣裳,堂前点起大红烛,祭上糕点水果,依着长幼的辈分,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后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发钱给幼者称“压岁钱”,祝贺他们又增加一岁。
下午出外再到亲友家拜年,互相问候和祝贺。
旧时多数以下跪叩头和撅屁股作揖拜礼,现多行鞠躬礼。
农村还时兴同族长辈带领本族亲属,挨门挨户拜年,相互问候,恭贺新年快乐,说一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的吉利话。
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带女婿给父母拜年日;初三是祭奠亡父母日,给已故父母拜年;初四为给外祖父母拜年日;初五回拜远房亲戚,探朋访友,相互拜年。
郑州、开封等城市民间还有逛庙会、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猜灯谜等各种游艺活动,热闹而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