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3.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生字分类:
半包围结构:戚
左右结构:醋 轿 饺 拌 擦 眨 燃 贩 骆 驼 浒
形声字:轿 饺 燃 骆 驼 擦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5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组成词语记一记。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6.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一个谚语。
(3)这个谚语说明了腊八时候天气最冷。
(4)赏析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食材多。
这段话中的“张灯结彩”写出了灯的数量多。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写出了灯的种类多、样式多。
(4)赏析排比句。
(5)想一想这一部分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总分总。
(6)元宵节的美好在哪里体会得到呢?
六、巩固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册。
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找到本段中心句。预设:除夕真热闹。
(3)这段话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总分。
(4)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北京人是怎样过除夕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总结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3. 文本分析: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春节的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难点: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课文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展示中国春节的热闹场面,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程度。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加深学生理解。

4.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全班共同总结,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2. 作者:介绍作者及背景3. 主要内容:春节的习俗和作者的情感表达4. 语言风格: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深层含义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春节习俗的短文。

2. 口头作业:与家人分享课文的阅读感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对于难点部分,如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会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北京春节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如此重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段描述春节场景的文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基本习俗、文化意义和表达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春节习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和改进:
1.导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春节习俗为话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春节的了解并不深入,今后在导入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于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化背景理解,尤其是对一些传统习俗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的认识。
-举例:讲解“吃饺子”这一习俗的来历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3)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用具体的细节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节日氛围。
-举例:学生在仿写时,可能会难以把握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教师需要通过示例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第1课《 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第1课《 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北京的春节》,使学生能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内容大意。

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3. 文化拓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2. 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内容大意。

3. 课文解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课堂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2. 作者:介绍作者3. 内容:概括课文内容4. 结构:分析课文结构5. 主题:强调课文主题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

2. 写作练习:模仿课文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节日的作文。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此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使学生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通过观察、发现、总结,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

2. 相关知识:北京春节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懂的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光盘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京春节的喜庆音乐,让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过春节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重点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4. 学习生字、新词(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巩固学生的记忆。

5.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课文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

3. 表达技巧: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北京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春节习俗,探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

3.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大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掌握相关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京春节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北京的春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

4. 拓展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 难点:对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学习课文内容。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习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2. 正文:课文内容摘要、生字词列表、课文结构图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字数:约500字)重点细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

对于《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北京的春节》教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

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

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二、语文阅读理解2.默读父亲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无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