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大纲
第三章 第一节道教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阴阳五行思想——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墨家思想的“天志”“明鬼”
道教的产生
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 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地主阶 级和封建国家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 剥削和压迫,土地兼并也日益加剧, 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 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 衣(囚徒)半道,断狱岁以千数”。
道教生活态度对现代人的启迪
1、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人生的价值何在?生命的理想 归宿是什麽?每一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信仰,解决人生的 终极关怀问题。没有信仰的人生,只能是浑浑噩噩的人 生。道教信仰永恒的大道,认为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 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者。每一个人都禀道而生,只要遵循 道教的教义,积极地修炼,最终将成仙得道,进入永恒、 自由的理想境界。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解决了芸芸众生 的终极关怀问题,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为之奋 斗,为之献身。有了信仰,生活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动 力。成仙得道的信仰使人们明确了人生的努力方向,找 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世界宗教分布
ξ
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教的历史概要 道教的宗派源流
道教的文化
教义戒规 神仙谱系 仙境宫观 科仪方术
道教与社会人文
文化艺术 道教文化与民族精神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道教的历史概要
道教的 产生
隋唐五代 北宋道教
明清 民国 道教
汉魏两 晋南北 朝道教
医学道教注重以医传教,注重内外养身
文学在散文方面,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 赋体散文,都曾在道书中得到运用。 在戏曲方面,以塑造神仙和道教人物形象为题 材的道教戏曲,在元明戏文、杂剧 中占有很大 比重。
任务二 道教文化

道教的发展
魏晋南时北间朝时期
山中宰相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
道教的鼎盛
隋唐时北间宋时期 李人世物民
自称是事老件子的后代
道教的教义 崇“道” 追求长生成仙
崇奉“三清”
天道循环 因果报应
道教的流派
道观的最高负责人: 方丈
全真道
正一道
道教的流派 全真道
正一道
创始人
王重阳
张与材
修行 方法
男教徒——道士 统称:道女长教徒——道姑或女冠
道教的主要称谓
道观的最高负责人: 方丈
监院
或
主持
寻访道教名胜
五岳 武当山 龙虎山 青城山
谢 谢!
纯阳殿 钟楼
道教宫观布局
三清殿 灵官殿
道观的最高负责人: 方丈
三官殿
四御殿
纯阳殿 祖师殿
钟楼、鼓楼 山门殿
八仙及暗八仙
道观的最高负责人: 方丈
八仙:何仙姑、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钟汉离、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 暗八仙: 荷花、 鼓、 花篮、 萧、 扇、 葫芦、 玉版、 剑
看图说话
道教的主要称谓有哪些?
任务二 道教文化
本课内容
道教的主要称谓 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流派 道教的教义 道教宫观布局 寻访道教名胜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形成、南北朝盛行
1800余年历史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三种 社会思想基础
古代的巫教 先秦的神仙学说 两汉的黄老思想
道教的起源
东时汉间时期 张陵(人张物道陵)
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 不是黄白之术,修正养性
道教文化概说

道教发展及其文化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中国均有广泛的传播,道教是唯一植根于本国、发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以神仙信仰之说为中心,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为宗旨,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宗教。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与儒学和各种外来的宗教尤其是佛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至今,道教仍是我国主要的宗教之一。
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和东汉之际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东汉中叶以后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把持朝政,统治日益腐败和黑暗,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疫病流行,广大农民流离失所,陷于悲惨痛苦之中。
现实世界的深重灾难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无法抗拒的灾难面前人们往往幻想神灵的拯救,投入宗教的怀抱,进入虚幻的乐国以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脱。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的时候,也会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缓解社会矛盾,消除可能的反抗。
因此,道教的产生适合了当时社会历史的需要。
道教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和方术。
巫术与古代宗教信仰有关,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周围世界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以及自己的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它们顶礼膜拜,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神、地衹和人鬼的多神的神灵系统。
巫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能沟通人神,通过降神、祈雨、占筮、预言、禁咒、医病等手段成为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职业者。
道教吸收和继承了这个多神的神灵系统和交通神人的巫术。
方术和神仙传说有关,《楚辞》中有神游的故事,《庄子》中的“至人”、“神人”能餐风饮露、逍遥世外,其后燕齐一带出现了迎合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他们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的五行阴阳学说解释神仙方术,从而形成了神仙家,即方仙道。
第十讲:道教文化简介

隋唐至清代道教發展簡介
隋唐道教特點
隋至盛唐時代的文化可用「交融」二字來概括, 在這一大文化背景下的道教亦以「交融」為特 色。南北道教的大匯合帶來了道教發展的大興 盛,統治者的狂熱崇道則推波助瀾,使道教對 社會上的人們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力。 隋的統一,使南北方道教的交流更為便利,南 方的上清經法傳到北方,南北各具特徵的道教 逐漸融匯,這是隋道教不同於南北朝的一個特 點。這時候,由上清派演變而來的茅山宗,不 但鞏固了在南方的傳統範圍,而且逐漸佔據了 北方,這與當時的茅山宗領袖人物王遠知的活 動分不開。
南北朝的道教
南朝和北朝道教有何不同? 南朝和北朝道教有何不同?
隋唐的道教
唐代道教被稱為道教與皇權之結合,為何? 唐代道教被之關係? 唐代道教與滅佛之關係?
宋代的道教
宋代道教與政治之關係? 宋代道教與政治之關係?
元代的道教
元代道教有何特點? 元代道教有何特點?
宋代道教特點(南宋) 宋代道教特點(南宋)
南宋統治者對道教不再象真宗、徽宗那 樣狂熱,南宋高宗還對徽宗崇道的流弊 作了糾正。 對道教的管理也加強了,建立宮觀,道 士出家等皆有嚴格限制。 但統治者對道教仍然信奉,並將崔府君、 四聖真君作為皇室保護神而加以崇祀, 以庇佑其半壁河山。 南宋統治者對於道教,不外也是利用它 的教化功能,安定社會,鞏固皇權。
明清的道教
明後期及清代道教日漸衰落,原因在何? 明後期及清代道教日漸衰落,原因在何?
亂世兩線 發展 魏晉
隋唐 南北 南北不同
宋
元 新道教 明 嚴控宗教
政府關係
東漢 亂世 民間發展 清 西方科學 傳入 民國 原始宗教
西漢 春秋 上古
君主求仙
黃老道
黃帝
《史記》:「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 史記》:「黃帝二十五子, 人。」 堯舜夏商周等統治者也是黃帝的後人。 《莊子》:「世之所高,莫如黃帝。」 莊子》 首將黃帝及老子聯繫在一起是《 首將黃帝及老子聯繫在一起是《莊子.知 北遊》 北遊》 漢代,齊人公孫卿向漢武帝講述黃帝乘龍 升天的故事。 漢代《列仙傳》 漢代《列仙傳》專門記載黃帝的仙蹟。
中国文化概论第九章道家与道教

5、道教与武当拳、太极、气功
道教的最高神灵——三清
全国道观分布图
桃符与春联
桃符的“神力”来源 《山海经》有关东海度硕山神荼(读为“申舒”)、郁垒(读为“玉 绿”)二神的传说
桃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周代 流行:汉代 发展:南北朝时期,桃符与道教的联姻,道教符箓派的兴起
由桃符到春联 五代:吉祥语取代符号 明朝:民间普及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三,人生观: 身重于物,重身贵生
老子认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
“名与甚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人的生命高于名利,如果过分看重和追求名 利,就是本末倒置了。因此,老子主张“身重于 物”,主张重视生命、鄙薄名利的人生观。
2、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反对伦理纲常的束缚, 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 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1、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张道陵(张陵)与五斗米道 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归附曹操,道教的合法化
张道陵
2、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形成。 葛洪《抱朴子·内篇》
第二,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的分野。 丹鼎派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箓 派则在下层影响较大。
《先秦道家文化》课件

生态环保
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 指导现代科技在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方面的应用,推动绿色科技的
发展。
05Biblioteka 道家文化的未来发展道家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道家文化作为东 方智慧的代表,将有更多机会传播到 世界各地,与不同文化交流融合。
跨文化交流平台
学术研究与教育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 道家文化在学术界的研究,同时开展 道家文化的国际教育项目,提高其国 际影响力。
《庄子》
总结词
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详细描述
《庄子》是庄周所著,继承和发展了《道德经》的思想,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 和无为,主张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
《列子》
总结词
道家思想之重要补充
详细描述
《列子》是列御寇所著,其思想与《道德经》、《庄子》一脉相承,强调个体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贵生”、“全生”的理念,对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影响。
整体观的思维方式
道家文化的整体观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全面、系统地看待问题,为 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道家文化与现代社会
道家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01 自我管理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自我管理,在现代社会 中,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 绪和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02 环境保护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 中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03 健康养生
创新思维的激发
道家文化鼓励开放、包容 、创新的思维方式,将有 助于激发人们的创新潜能 和开拓新的领域。
桂理恒-道教文化发展大纲

桂理恒:道教文化发展大纲*导读:本文作者全真龙门二十二代玄裔焚修弟子桂理恒前言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弘扬道教文化,是当务之急的必要行动……*本文作者全真龙门二十二代玄裔焚修弟子桂理恒*前言道教文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弘扬道教文化,是当务之急的必要行动与手段。
但道教分为南北两派,全真道与正一道。
正一注重符箓斋醮科仪,此是演教之手段。
比如祈福消灾,超度拔苦,济人利物,斩妖除魔,亦是道教活动之必要程序。
但只能限于在道观里面发展。
难以普及与弘扬。
而全真道主要内容是修身养性,养生实践,性命双修,内外合一,三教同修。
更适合于广大群众与信士所需,不只限于在道观活动而已,所以应当予以推广发扬。
让社会众生皆能祛病延年,受益无穷。
*发展大纲但是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多端多样,难以全部列举。
今唯有选择其重要内容与实质效益明显的主要部分而言。
如果分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大的部分。
下面再作以详细的解释与分析。
而弘扬道教文化的具体方法与系统模式,亦需要加以斟酌。
比如其他宗教发展,都是以寺院或者教堂为依托,再向外发展信众与力量,自身有一个中心点与根据地。
道教亦是如此,现在提出三条发展模式与规划。
第一:以道观为大本营为基础,可以在道观里设立养生堂,讲经堂,弘道院,修真院,主要用以弘扬传播道教文化,也是重大信众信士的学习与交流场所。
另外再广泛发展居士信徒,以道教教徒为根本及导师。
再在道观以为设立道堂或道院的分会场以为传道讲学之所,层层推进,相互网络与影响。
第二:印送,发放与编辑道教经典,以作为流通与宣传。
佛教之所以信徒众多,主要还是在于两方面原因,一者讲经说法,宣讲教理教义。
第二则大肆流通经书典籍,以普及信仰宣传。
所以道门亦不应当步其后尘。
道教经典,浩然卷轶,不可计数。
现存者,有明代永乐道藏与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辑要。
而新编的则有中华道藏,道藏精华,藏外道书,道书集成,敦煌道藏等,其内容与册数,远远在佛教经典的好几倍以上。
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解救数万黎民百姓(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虽然丘处机开出的这些“秘方”并非 成吉思汗真正所需,也没有完全得到他的 认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蒙古统 治者对汉人的残酷杀戮。康熙帝曾对此赞 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 2、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乐生、重生、贵生)。 • 道教是四大宗教中惟一乐生、重生、贵生的宗教, 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大地大,有生乃大”, 提出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尊贵的,生是最为快 乐的。所以,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而且道教 认为,只要诚心悟道,可以肉身成仙。为此,道教提出 了一整套修炼的方法,如内养、外养和房中术等,希望 通过修持,得道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3、善恶报应和承负 4、泛神思想
•
灵官殿实图
纯阳殿
供奉吕洞宾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唐河中 府永乐县人氏。 幼年已有仙道志,慕清虚恬 淡,不好华饰富荣。後赴长安应 举,於一酒肆中遇锺离祖师,被 以黄粱一梦感化,遂归道门,赐 号纯阳子。乃潜心修道,弘扬道 法。後於鄂州黄鹤楼白日飞升。 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亦为传说 中八仙之一。
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 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 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 (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 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七、道教供奉的神像
道教的神仙世界,大致上可分“神” 和“仙”两大系列。 (一)神 “三清”、“四御”、“三元”、日 月五星、四方之神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流 行于民间的神也被道教供奉。
(二)仙
仙或神仙指神通广大、长生不死者。道家所 说的仙包括仙人和真人。 仙人:八仙、天妃娘娘(妈祖) 、九天玄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公选课先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
总学时数: 40 学分: 2.5
适合层次:本科适合专业:各个专业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道教文化》是为本科各年级同学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主要是简要讲述道教的产生、发展历史以及道教文化相关诸内容,如道教思想渊源、道教宫观与神灵、醮仪与法术、道教医药与养生、道教文学艺术等。
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本土宗教的文化思想内涵,认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影响等,从而提高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修养,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讲、绪论部分(4课时)
一、什么是道教,中外有关道教的定义
二、道教的基本特点
三、道教与道家的区别与联系
四、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思考题] 1、什么是道教,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有何显著的特点?
2、道教与道家有何区别和联系?
第二讲、道教的产生和发展(6课时)
一道教的产生——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二魏晋时期道教官方化
三隋唐道教发展
四宋金元道教,内丹学的兴起和发展
五明清时期的道教
[思考题] 1、道教为什么在东汉中后期产生?
2、神仙道教的特点是什么?
3、列举道教的五大道派及其创始人名称。
第三讲、道教的思想渊源(6课时)
一、古代宗教与巫术思想
二、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
三、老庄哲学思想
四、黄老之术
五、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六、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七、《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思考题] 1、简述儒家思想与道教的融合。
2、试析道教理论中体现的《易经》哲学思想。
第四讲、道教医学与生命观(3学时)
一、道教的生命观
二、道教医学的主体——中医学
三、脏腑学与经络学
四、针灸治疗与药物治疗
[思考题] 1、“十道九医”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2、举例说明历史上的精通医学的道教人物有哪些?
第五讲、道教修炼与养生(3学时)
一、道教修炼的目标与途径
二、道教修炼的核心概念——精气神
三、精、气、神的关系
四、丹道修炼的程序
[思考题] 1、什么是外丹?什么是内丹?
2、外丹和内丹两种修炼方法分别促进了什么科学内容的发展?第六讲、道教的神仙体系(6学时)
一、至尊"三清"及诸尊神
二、天地日月星辰等诸大神
三、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
四、真人和仙人
五、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
六、民间神灵
[思考题] 1、道教最高的神灵是谁?“一气化三清”含义是什么?
第七讲、道教醮仪与法术(6学时)
一、道教醮仪
1、斋与斋法
2、戒律及清规
3、坛醮及其仪式
二、道教法术
占卜、符箓、雷霄诸术
结合元代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清小说《桃花女》情节讲解
第七讲、道教名山宫观(3课时备选内容)
一、宫观的兴起与发展
二、道教名山
三、著名道教宫观(全国公布的二十一所宫观)
[思考题] 1、我国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道教宫观有哪些?
2、道教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怎样的?
配合电视片《道化武当》了解道教建筑布局。
第八讲、道教与民间文学(3学时)
结合元代杂剧《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清小说《桃花女》、武当山民间传说的情节讲解。
[思考题] 1、道教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有关说明
1.本课程是的开设有助于加强我院学生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了解,对提高他们在道教文化方面的素养,具有很好的作用。
开课老师具有比较全面的传统文化、道教文化知识,并具有长期进行民俗文化研究的经历和成果。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宗教性与神秘性方面的内容,形式和内涵丰富多样,有的内容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为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3.为了使学生较好理解道教文化的广泛内容,在教学中较多运用案例和活态素材教学,并为此建立了视频、图片、录音等资料库。
4.根据教学计划和实际进度的情况,可以对一般了解的知识部分只是简介或
不讲,保证把重点内容讲好。
5.考核方式:开卷考试。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参考书目:
一、熊铁基、刘固盛《道教文化十二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二、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三、卿希泰《中国道教史》(1—4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四、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7年版
五、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
六、刘增惠《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版
七、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
八、盖建民《道教医学》宗教文化出版社
九、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十、卿希泰《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版十一、周高德《道教文化与生活》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制定人:徐永安 2009年9月
审核人:张晓莉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