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语用目的视角下注释文体中词汇的双音化

语用目的视角下注释文体中词汇的双音化作者:霍生玉来源:《语文学刊》 2018年第2期○ 霍生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语用目的原则是语用学的重要原则,该原则认为任何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语用目的。
语用目的原则也适用于注释性话语的语言研究,训诂家在一定语用目的的驱使下会对自身注释的语言形式进行选择和组织。
根据训诂家作注时具体的语用目的,注释文中双音词的产生主要有多义限定式、修饰中心词式、补出中心词式、补说动作结果式、补出施受者式五种基本类型。
[关键词]语用目的;注释文体;双音化[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8)02-0020-07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8.02.004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词汇的双音化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但取材范围多集中于一些热门语料和同质文献,且多采用句法与构词法同一的方法进行研究。
王宁先生(2008)说:“在汉语双音合成词的构词研究中,采用句法与构词法同一的纯形式方法成为主流。
近年来,学界已经感到用这种方法研究双音合成词有明显的局限。
”[1]她还曾经指出(1997):“要运用训诂学的原理,来解决汉语双音词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们的构词理据。
现代汉语里的许多双音词,两个语素结合的原因必须从先秦文献语言及训诂材料中去探寻。
”[2]王宁先生的这段话,提出汉语词汇双音化研究必须改变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单一的局面,且明确指出双音化研究应与训诂研究相结合的方向。
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后代训诂家对于前代古籍中词语的训释往往使用复音词。
由于注释文体的这种特殊性,“注释文体复音词的出现频率远比其他文体为高。
注释语中复音词的出现年代也往往最早。
”[3]279-280可见,注释文体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拟就注释语料中词汇的双音化理据进行讨论,以期为汉语双音化研究提供注释文体方面的解释依据。
郭璞注同素异序词语特点探析

郭璞注同素异序词语特点探析
胡晓华
【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3)006
【摘要】东晋郭璞的注释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素异序词语.本文对这类词语的形态结构、组合关系以及在共时与历时领域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认为郭璞注中的同素异序词语在发展中具有择一性、渐变性与不平衡性的倾向.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胡晓华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1
【相关文献】
1.并列式双音节同素异序词语义支点的研究 [J], 张凯波
2.《五灯会元》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研究 [J], 任连明
3.同素异序词语义重心考察 [J], 鲁高平
4.《雍熙乐府》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 [J], 晁孟杰
5.《雍熙乐府》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 [J], 晁孟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尔雅》郭注大量出现双音节词的原因

20 0 6年
1 月
保 定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N A D NG T A H R OL E E O R ALOFB O I E C E S C L G
Jn 2 0 a.0 6
Vo . 9 No 1 1 .1
诂大家王引之 , 而忽略了晋代郭璞的首发之功 ( 当然
训诂 学 上 的 二义 同 条包 括两 种 情 况 : 是一 词 的两 一 个 义位 义 , “ 息 ” “ 如 止 、气息 ” “ ”二 是 同字不 同 之 息 ;
据稳妥的观点 ,尔雅》 《 成书当在战国末年, 以 汉 后有所增益 , 但增补数量较少 , 因此 ,尔雅》 《 大体可
咽, 息也 。郭 注 :楼 迟 , ” “ 游息 也 。 劳者 宜止 息 。 见 苦 憩
身的 变化 、 义 系统 的发 展 及 语 法 系统 的 语
发展 ; 二是 语 言 系统 外部原 因, 包括《 尔雅》
体例 的不足 和 文体修 辞的影 响 。
《 。 鼻、 诗》 献、隶 咽皆气息貌。 今江东呼息为咽也。 [ ”1 2 此
郭 注双音 节 词特点 , 识 到其 双音 节 词 大量 出现 的 认
词 , 赐予”“ 如“ 、予我 ” “ )再如《 之 予” 。 释诂下》 “ :滓、 肩、 、 、 、 、 、 , 摇 动 蠢 迪 傲 厉 作也 。郭 注 : 淳然 , 作 ” “ 兴 貌; , 蠢 动作 。 此条郭璞也认 为“ ” ” 作 有二义 ,兴 “
以代表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 郭璞是晋代的训诂大 家, 他注意疏通古训 , 以俗语释雅言 , 以今语释古语, 因此郭注能极好地反映晋代汉语词汇的面貌 , 这为 我们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 了方便 。 对照《 尔雅》 原文与郭注 , 我们发现郭璞常以双音节词对译原文 的单音节词 , 这样的实例全书中有 5 2 分析论证 3 例。
《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

。
选择
选取
”
,
《
释诂 下 》
“
:
流 差 柬 择也
、
”
、
。
郭注
“
:
皆 选择
”
■ 《
。
大词 典 》 义 项
“
一
:
挑选
、
。
首例 《墨子》
,
。
则 此 词 为 沿 用 先秦 旧 词
“
。
感思
“
《
释诂 下 》
:
悠 伤 忧 思也
、 、
,
”
。
郭注
“
:
皆 感 思也
,
”
。
《
大词 典 》 感 思 条
。
以见 于卷
《
一
《
释 诂 上 》 和 卷 二 《 释 诂 下 》 郭 注 中 的 全 部 双 音 词 为 例 但 不 包含 郭 注 沿 用
( )
,
尔 雅》原文 者
参 照 《汉 语 大词 典 》 以 下 简 称《 大 词 典 》 中 的 用 例 可 以 看 出 郭 注 中 的
( )
, ,
双 音 词 在 汉 语 词 汇 的 双 音 化 进程 当 中 是有 着 重 要 作 用 的 对 于 汉 语 词 汇 的 研 究 也 是 有
,
为 宋 代 苏轼 散 文 例 过 晚
,
。
勉强
《
释 诂 上》
。
“
:
骛 务 昏 悠 强也
、
、
”
、
,
。
郭注
”
“
:
驰骛事 物 皆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文档

郭璞《方言注》探求词的理据析[摘要]郭璞注解《方言》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
文章从4个方面归纳、分析了郭璞所解说的理据内容:(1)解说“词的理据”用语;(2)探求词的理据的方法;(3)所释词的理据范围;(4)寻求词的理据的价值和不足。
[文献标识码] A郭璞是我国古代训诂大师,注解文献常显大家手笔,其中之一就是释词时常常阐释被释词的理据。
采用此种释词方式的最明显益处是使读者不但知其(词义)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郭璞注《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并用了理据方式释词,但注《方言》尤多用之。
然而,注意郭璞在《方言注》中采用词的理据方式释义的学者并不多,就笔者所知,仅周祖谟、吴庆峰先生。
周祖谟先生在《方言校笺?序》中指出郭璞解释《方言》词语的条例时说:“说明《方言》中一个词语所以这样说的意义。
例如:‘慧,秦谓之谩’,注:‘言谩?q也’。
‘好,秦曰娥’,注:‘言娥娥也’。
‘眉,老也,东齐曰眉’,注:‘秀眉也’……凡注中说:言某某’的大都属于这一类。
说‘某某’,犹如说:‘意思是说什么,所以有这样的说法。
’”吴庆峰先生亦归纳了郭璞训释词义的原则之一是:“推求语源。
周祖谟先生在《方言校笺》中说:‘凡注中说言某某的大都属于这一类。
’……我们考查这些言‘某某’的例子,多是形容词,被释词和用来训释的词之间音同或音近……在郭注中,还有一部分是探求名词的语源的,其形式多是用一句话作解释,例如:‘卷一‘老,燕代之北鄙曰梨。
’注:‘言面色似冻梨。
’”周先生、吴先生虽然阐发了郭璞所探求词的理据,但着墨不多,未能全面揭示详情,而且他们的结论有的似可再议。
“词的理据(motiva -tion),作为词源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事物命名的理由与根据,它反映事物命名的特征和词之间的关系。
”郭璞在注解《方言》时继承了其前辈学者寻求理据释词的传统,但有所取舍。
下面我们对郭璞《方言注》所释词的理据作一分析。
一、解说“词的理据”用语郭璞在《方言注》中阐说词的理据时使用了一些特殊的用语,当然,这些用语有时也作一般释义用。
《方言》郭璞注中新词产生的途径

作者: 孟晓妍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36-140页
主题词: 《方言》;郭璞注;双音词;地域方言
摘要:汉代《方言》以及晋代郭璞作的注,揭示出汉至魏晋构词方面的两大特点。
地域方言的差异产生新词为主和社会习惯产生新词为辅。
就占主要地位的方式一地域方言差异产生新词而言,又细分为汉代单音词在晋代组合成双音词,方言口语的融合产生新词两种。
而单音词组合为双音词从结构和语义上向下分还包括汉代方言单音词直接组合,汉代方言单音词与通语组合。
以及原方言单音词双音化产生新词几种方法。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作者:胡晓华杜伊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10期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
……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
”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
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郭璞音切与晋代声类

韵= 》 里所 属的声类 , 结合语 音发 展 因素定 其归 属 。如 《 广韵 》 里没有 , 则参照《 集韵》 。
凡有疑义 的音切 , 不影响类别分合的前提 下 , 在 一律依其
泥娘混而不分,半齿” “ 日母与泥娘关系较为密切 , 但泥
母不作 日母的切上字。泥母与 日母相 混 , 多以娘母 为桥 梁 , 大
说明“ 日归泥” 娘 在郭璞时还留有遗迹 。
反切上字定其声类 。在涉及 类别分合时才特别交待 。
整理结果如下 ( 为节省 篇幅 , 文对 各 声类只 举例性 地 本 列数例音切 ) :
一
“ 半齿” 力类 ( 广韵 》 《 来母 ) 反切 3 , 音 12条 , 7条 直 2 共
19条 , 5 全部 自切 , 不与其他声母相 混。从略 。
与中古音相比较 , 中古唇音八 类 , 郭璞 音切 得 四类 , 唇 重
轻唇不 分 , 明 郭 璞 时 还 没 有 产 生 轻 唇 音。与 吕忱 《 说 字 林》 、 《 … 徐邈 周易音》 音切 情况一致 。
二 、 头与舌上音八 类( 舌 附半齿“ 类 , 力” 汝” “ 类略 )
丁类 : 殿丁念 辊丁 奚 堆丁 回 敦音堆 埠音敦 他类 : 芏他 古 突他骨 叨托高 嫦托过 黏托兼 徒类 : 窕徒了 幢徒江 窕徒了 槌度畏 蟑音惮 奴类 : 鲇奴谦 怒奴历 挈奴加 猱女救 恧女六 张类 :争 由 徵张里 味张救 银音张 蛭音窒 {张 }
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2 9 第4 0年 期 0
・9・ 5
郭 璞 音 切 与 晋 代 声 类
萧黎明( 铜仁学院 中文系 , 贵州 铜仁 5 40 ) 53 0 摘 要: 郭璞注音切是研究魏晋实际语音面貌、 探索从上古音到 中古音演变轨迹 的宝贵资料 , 理郭璞 音切 , 了解 晋代 实 整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
……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
”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
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
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
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又如: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特性,也自然地体现在注释语料中。
从注释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双音词对释单音词是注释体例的一种,但实质上,汉语词汇双音化直接为这一体例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郭注词语在构形上的最大特点,是双音词数量丰富。
据笔者统计,郭注双音词共有2465个。
这些双音词往往对应被注文中的单音词。
周祖谟、周因梦先生很早就已指出郭注词语的这一特征。
向熹论及中古汉语复音词大量产生的特点时,以郭璞对《尔雅·释诂》的五个注解为例,认为:“中古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
……不少单音词,中古往往有双音词可以代替。
这一点,我们从魏晋以后学者对上古书籍所作的注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骆晓平指出:“对比《尔雅》和郭注,前者的单音词在后者中多发展为双音词。
”这些论述说明郭注词汇在构形上的最大特色——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已经得到学者们充分的注意。
以双音词释单音词的体例在毛亨、郑玄、高诱等人的注释中,早见其法,并不始自郭注。
不过,郭注中双音词数量之丰富超过前人,这正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与中古时期词汇双音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可知。
以《尔雅》为例,《尔雅》成书之后,注者众多,至郭璞时,已有“注者十余”。
这十余注家中,据《隋书·经籍志》和《经典释文·序录》记载下姓名的有西汉犍为文学、刘歆、东汉樊光、李巡、曹魏孙炎五人,其书均已佚,经清儒辑录,稍还其貌。
为便于叙述,我们称这五家注为《尔雅》古注。
对比郭注与《尔雅》古注,明显古注中的双音词使用频率远不如郭注。
古注各家释《尔雅》原文单音词多用“某,某之某也”之例,而郭注多使用双音词释之。
如:“犯、奢、果、肩、堪,胜也。
”郭注:“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
”文学注:“肩,强之胜也。
”孙炎注:“惈,决之胜也。
戡,强之胜也。
”“迩、几、昵、近也。
”郭注:“昵,亲近也。
”文学注:“昵,戚之近也。
”(以上《释诂》)“驲、遽、传也。
”郭注:“皆传车驿马之名。
”文学注:“驿,尊者之传也。
”“洵,均也。
”郭注:“谓调均。
”李巡注:“洵,徧之均也。
”“惄,饥也。
”郭注:“惄然饥意。
”李巡注:“惄,宿不食之饥也。
”(以上《释言》)当然,古注中也有用双音词释词之例,但双音词数量远不如郭注。
而比较古注,孙炎注中的双音词使用又多于其它古注,如“端绪”“变杂”“丰多”“逃去”“很戾”等,这恰好与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的时间顺序一致。
虽然《尔雅》古注保存下来的数量有限,但可以看出,“某,某之某也”的体例至孙炎时也是较为主要的一种注释体例,而郭璞中大量“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与此截然不同,这有力地说明了当时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模已达到较高的程度,故而有可能自如地使用这些词汇来进行注释。
“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之所以会产生,与双音词表义的特点有关系。
向熹曾指出毛诗传解释词义的主要方法是用同义词进行解释,其中复音词释单音词的特点是:“……被解释的单音词大都是形容词或一般名词,含义较广,复音的解释词含义较窄,指明被解释词在句子里出现的一定的意义。
”在郭注中,“以双释单”体例中的双音词,往往以并列式结构为多。
并列式双音词在中古时期发展得很快,蒋绍愚认为:“这种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中同音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增加,为了区分词义,就要用合成词的方式把意义确定下来。
”在注释语料中,这种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
例如:遘、逢,遇也。
【谓相遭遇。
】遘、逢、遇,遻也。
【转复为相触遻。
】(《尔雅·释诂》)以上所列的两条转复为训的《尔雅》训列中,被训词“遘、逢”相同,主训词各为“遇”“遻”。
“遻”又作“遌”。
《列子·黄帝篇》:“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遻物而不慑。
”张湛注引向秀曰:“遇而不恐也。
”殷敬顺释文曰:“遻音忤,遇也。
一本作遌,心不欲见而见曰遌,于义颇迂。
”殷氏说法不可从。
“遌”“遻”同,即遇到义。
例如:《文选·班固〈幽通赋〉》:“曰乘高而遌神兮,道遐通而不迷。
”李善注引曹大家:“遌,遇也。
”《文选·马融〈长笛赋〉》:“牚距劫遌,又足怪也。
”李善注:“言声之相逆遌也。
……郭璞《穆天子传注》曰:‘遌,触也,五故切。
’”《文选·嵇康〈琴赋〉》:“沛腾遌而竞趣,翕韡晔而繁缛。
”李善注引郭璞《尔雅注曰:“遌,相触遌也。
”《尔雅·释诂》“遘,遻也”郝懿行《尔雅义疏》:“遻训遇者,通作遌。
”以上皆可证“遌”“遻”同。
不过,《尔雅》既然分列两条训列,说明“遇”“遻”在意义上有区别,但这种区别在这两条训列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郭注采用以双释单的注释法,以“遭遇”训“遇”,以“触遻”训“遻”,相比《尔雅》原文,更好地揭示了“遇”“遻”的义别之处。
“遭遇”“触遻”在语义上有联系,都可以表示遇见、遭逢的意思,邢疏“皆谓相遭遇、触遻而相见也”可证。
不过两词的语义虽有联系,在实际使用时却有区别。
“触”“遻”连言,表示遭逢,遭遇。
两个语素为同义关系,但所表示的行为情态则不同。
“遻”,《说文·辵部》释为“相遇惊也”,比“触”更加强调行为动作的情状。
实际上,“触遻”往往用以强调一种突然遇见的意义。
姜亮夫谓昭通方言中有“触乖”一词,言行事败坏,“触”表示抵牾,亦是由不期而逢义引申而来。
《汉语大词典》“遌”下有两个义项,一为“相遇,遇见”义,一为“抵触”义。
“抵触”义下即引上《文选》马融、嵇康赋为例,又引清赵执信《平度州道中望东北诸山》诗:“海山有约易错遌,此中便可终来家。
”按:《大词典》“遌”的抵触义下所引并不符合词义。
翁辉东《潮汕方言》载:“俗以骤然惊遇为错遻。
”“错遌”“错遻”同,即为惊遇的意思。
章太炎《新方言·岭外三州语》:“《说文》:‘,惊也。
’《后汉书·寒朗传》:‘二人错遻不能对。
’三州谓猝惊为遻。
”郭璞以“遭遇”与“触遻”分别训“遇”和“遻”,用意正为了揭示“遻”比“遇”在意义上有所区别,“遻”表示的行为更为具体,更强调突然遇见的境况。
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在表义上的效果,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略窥一二。
有关问题,在下文还会具体谈到,这里只简略为证。
不过,除了语言发展的自然体现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促使郭注双音词数量激增呢?笔者认为双音化一方面促进了以双释单的注释体例的形成,另一方面,注释体例对双音化也有自身的要求。
下面进一步说明注释体例与词汇性质的关系问题。
二、双重训释——注释体例对双音化的影响王宁曾指出:古书注释中的词义训释方式,可以分为“直训”和“义界”两大类。
“直训是以单词训释单词,又分单训和互训两种”,其实质是“显示训释词与被训词之间的相同点”。
“义界是用定义和描写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以便展示词义的特点,从而把词与邻近的词或义项区分开来。
”笔者采用这些术语来说明郭注体例对词汇双音化的影响。
以《尔雅》为例,《尔雅》各篇的词语性质并不一致,《释诂》《释言》《释训》主要收录的是一般性词语,而《尔雅》其余篇章收录的则主要是专用性词语。
就具体的注释来看,前三篇大多采用的是直训的方式,如:辜、辟、戾,辠也。
(《释诂》)宣、徇、徧也。
(《释言》)廱廱、优优,和也。
(《释训》)《释亲》篇以下,用义界方式来定义说明的方式居多,如:灉,反入。
(《释水》)鰝,大鰕。
(《释鱼》)有足谓之虫。
无足谓之豸。
(《释虫》)这是易于理解的。
因为当注释目的不同时,注释的重点也不一致,训释的方式也应当有所改变。
涉及到各家对《尔雅》的注释,则有下面的例子:“廓、宇、穹、路、冢、晊,大也。
”【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
】文学注:“辂,车之大者。
冢,封之大也。
”樊光注:“晊,可见之大也。
”孙炎注:“廓,张之大也。
”“犯、奢、果、肩、堪,胜也。
”【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
】文学注:“肩,强之胜也。
”孙炎注:“惈,决之胜也。
戡,强之胜也。
”“疆、界、边、卫、圉、垂也。
”【疆埸、竟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
】文学注:“圉,拒边垂也。
”孙炎注:“圉,国之四垂也。
”“曩、尘、伫、淹、留、久也。
”【尘垢,伫企,淹滞,皆稽久。
】孙炎注:“尘,居之久,久则尘生矣。
”(以上《释诂》)“驲、遽、传也。
”【皆传车驿马之名。
】文学注:“驿,尊者之传也。
”(《释言》)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就整体的训释来看,《尔雅》原文所用的是众字一释的直训法,对被训词的语义区别未加考虑。
古注的训释则用“某,某之某也”的义界法,如“辂,车之大者”“冢,封之大也”“晊,可见之大也”“廓,张之大也”等,注释的重点在于区别意义,即为了说明虽然属于相同的训列,但被训词存在意义上的差别。
郭注中则常用“皆”字,如“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从表面看来,注释的重点好像也是在于寻找被训词在意义上的共同点。
不过,具体到单个的被训词上,可以看出古注与郭注的训释方式明显不同,如解释“圉,垂也”,文学注:“圉,拒边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