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上册《春华秋实》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秋教学设计

知识点梳理
1.歌曲《鸿雁》的旋律特点:分析歌曲《鸿雁》的旋律走向,了解其旋律特点,如音程变化、旋律线条等。
2.歌曲《鸿雁》的节奏特点:分析歌曲《鸿雁》的节奏模式,了解其节奏特点,如节奏变化、节奏感等。
3.歌曲《鸿雁》的歌词内容:分析歌曲《鸿雁》的歌词,了解其歌词内容,如秋天景象、情感表达等。
3.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学唱、分析等环节,提高合唱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合唱中与他人默契配合。
5.培养学生对秋天情感的感知能力,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紧围绕音乐学科,旨在通过学习《鸿雁》这首歌曲,使学生在音乐素养、审美情趣、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⑩《鸿雁》的合唱版本:合唱编排、合唱效果
11.板书设计:
①《鸿雁》的旋律特点:音程变化、旋律线条
②《鸿雁》的节奏特点:节奏变化、节奏感
③《鸿雁》的歌词内容:秋天景象、情感表达
④《鸿雁》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创作背景
⑤《鸿雁》的民族特色:音乐风格、民族乐器
⑥《鸿雁》的情感表达:秋天情感、民族情感
⑦合唱技巧的运用:合唱音色、合唱配合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歌曲《鸿雁》的学唱:通过聆听、学唱《鸿雁》这首歌曲,使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2)歌曲《鸿雁》的创作特点:分析歌曲《鸿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民族特色,使学生了解歌曲的艺术价值。
(3)歌曲《鸿雁》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秋天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分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秋-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秋-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象;2.学习秋天的民间音乐;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4.发扬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音乐表现手法;2.节奏的练习;3.乐器演奏。
三、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第一课:了解秋天1.课程内容: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景象;2.时间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秋的特点介绍(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景象;–老师引导学生谈论秋季的景象和感受。
•第二部分:秋的音乐介绍(20分钟)–老师介绍秋季的民间音乐;–老师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秋季音乐的特点;–老师分发乐谱,学生尝试演奏秋季音乐。
第二课:了解秋季节奏1.课程内容:了解秋季节奏;2.时间安排:1课时。
•第一部分:了解秋季节奏(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听取秋季音乐,让学生了解秋季音乐的节奏;–老师介绍秋季节奏的特点。
•第二部分:秋季音乐节奏练习(30分钟)–老师分发节奏练习乐谱;–老师引导学生练习乐谱,掌握秋季音乐的节奏。
第三课:乐曲的演奏1.课程内容:秋季音乐的演奏;2.时间安排:2课时。
•第一部分:组乐队练习(1课时)–老师组织学生组乐队,分配乐器(如萨克斯、钢琴、吉他等);–老师引导学生乐器合奏,演奏秋季音乐。
•第二部分:展示与评价(1课时)–学生分别表演自己的演奏;–老师及同学们进行评价。
四、教学方法1.形象化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秋季的景象和特点;2.听觉化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听取秋季音乐,让学生了解秋季音乐的节奏和特点;3.创造性教学:通过组乐队、演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4.评价式教学:通过评价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秋季音乐的演奏。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习乐曲的演奏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学方法多样化、形式生动,将音乐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是一节优秀的音乐课程。
初中音乐教案秋

初中音乐教案秋年级:初中一年级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2. 通过欣赏、分析、演唱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1. 感受秋天景象,理解音乐与季节的联系。
2. 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教学难点:1. 音乐节奏的把握,旋律的演唱。
2. 音乐与季节、情感的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乐谱、乐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
2. 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印象,感受秋天的氛围。
二、欣赏音乐(15分钟)1. 教师播放《秋》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的特点,如节奏、旋律等。
三、演唱练习(20分钟)1. 教师教授歌曲《秋》,让学生学会演唱。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四、创意表现(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音乐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
2.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秋天景象的感知程度。
2.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唱能力。
3. 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及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演唱、创作等环节,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增强集体荣誉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与季节相关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丰收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丰收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歌曲:丰收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西风的话》和《在希望的田野上》、《丰收锣鼓》、《扬鞭催马运粮忙》,感受相同题材的音乐,不同的表现方法,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效果
2、能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来表现秋天丰收的气氛,并且可以了解几种打击乐器。
3、听辨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中各种乐器的效果,并能够排列出现顺序。
4、能够自选乐器为《扬鞭催马运粮忙》伴奏,并随着音乐模仿马蹄声和动作。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音乐如何渲染气氛,描绘场景
教学重点:
听辨民族乐器的音色并排序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导入
教师联系秋天的自然景色变化,引导学生说出秋天应该有的情绪,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而,引出音乐作品是如何运用多种形式来表现秋天落寞的情绪,以及秋天丰收人们喜庆的场面。
展开新课
1、播放音乐《西风的话》
设计提问:该曲的音乐风格,节奏特点,以及它所表达的音乐感觉是什
么样的。
(抒情歌曲,速度中速,表现了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的意境,有点淡淡的忧伤。
)
2、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设计提问:①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欢快,热烈,喜气洋洋的情绪。
)。
民族管弦乐《春华秋实》的“音乐结构力”研究

引子部分呈现出梦幻、空灵的意境,由扬琴唤醒其他乐器,先是钟琴、钢片琴、音束与二胡做出微弱的回应,两次回应之后,开始了两组对话,分别是琵琶与扬、柳琴与中阮,接着弹拨乐组依次以三连音的节奏奏出5小结,在第14小结处,弹拨乐组与弦乐组完成第一次合奏,三拍的休止后,由箜篌十六分音符奠定第一部分的调性——D徵。
第一主题(A段)由GABDE五音组成,先是高胡solo,主旋律恰好在其常用音域范围,为d2-e3,音色柔和又明亮,伴奏部分为箜篌的分解和弦织体与二胡和中胡的和声织体。
主题旋律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四句落音在“徵、商、宫、徵”,其中第二句采用顶真技法。
音乐旋律线条陈述如同“行云流水”般自如,正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第一部分是作品第一次“赞歌式”的体现。
C段(唢呐solo)为全曲第一次高潮,充分发挥了唢呐热情豪放的音响特点,还借助于乐队协奏的力量,赋予了唢呐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浪漫主义气质。
表2 第二部分结构图第二部分“秋日之实”结构展衍式、变化重复的多段体段落A B A1B1C B2小节数69-8485-101102-132133-148149-164164-170速度♩=172主旋律乐器弹拨组+弦乐组唢呐弹拨组+弦乐组+吹管组吹管组打击乐组所有组情绪轻快热情豪放轻快激情大气奔放热情洒脱第二部分A段首先在速度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弹拨乐组以模进的手法将旋律推动四次,分别落音在A、B、D、E,最后在大合奏中由吹管组奏出全曲的第二次高潮。
当全乐队声响达到最高潮时,又加入一段打击乐加以升华,再次将音乐推向高潮,使音色在音响上更加圆满,具有独特风格的舞台节奏语汇。
做法是依次加入打击乐器,先是排鼓、花盆鼓、小军鼓、大军鼓,八小节后加入定音鼓、对镲和木鱼。
这种音量的布局带有“U”字形的整体设计,一波三折的情绪起伏,都具有中国人的感情方式和音乐表述特点。
多段式结构使音乐像“卷画”那样陈述、衍展,同时由于“渐变”,所以整体结构也往往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展开变化,从而使乐曲呈现“一波三折”“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形态,最后在大合奏的高潮中停止。
七年级音乐《秋》教学案例.doc

七年级音乐《秋》教学案例《秋》,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五线谱版七年级第一册。
遵循的教学理念是:一、新的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总目标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向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丰富多彩的信息和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容易。
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每个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二、当代社会呼唤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在实施中,我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学科(如:美术、文学、摄影等多种艺术学科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多元文化,在螺旋上升的学习状态中,逐渐提高人文素养。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1、通过诗歌、音乐、美术、摄影等相关艺术引导学生自觉体验、主动探究、乐于合作,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拓展知识面,发挥想象力,感受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无穷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通过对乐曲的节奏和强弱的比较、体验、分析、实践,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及审美意识,提高自我鉴赏美和创造的美的能力。
3、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发展个性,勇于创造,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略)知识点:节奏和强弱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西风的话》的教唱;艺术范畴中的相关知识点。
教学重点:对节奏和强弱的体验、实践与创造,多渠道感受秋之美。
教学难点: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强弱和情绪的把握。
一、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犹如人的第一印象那样重要。
两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当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某一项活动然后展示自己的风采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过程。
幼儿园探究自然活动《春华秋实》教案

幼儿园探究自然活动《春华秋实》教案教学主题:《春华秋实》幼儿园探究自然活动教学内容:1. 知识目标:(1)了解四季的特点及与大地的关系;(2)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象,秋季收获的丰硕果实;(3)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心情。
2. 能力目标:(1)观察、发现和比较出四季的不同特点;(2)了解和理解春夏秋冬自然景象,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感知能力;(3)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思辨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1)了解春夏秋冬自然景象,认识自然界的美;(2)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3)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旁观法、研究性学习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 播放音乐《季节之歌》。
2. 教师与幼儿交流,道出不同季节的变化和特点。
二、自然活动(约15分钟)1. 带领幼儿到校园内的植物园,观察并比较春、夏、秋、冬植物的形态变化。
2. 引导幼儿发现秋季丰收果实的特点及与春、夏、冬不同的地方。
三、教学过程(约30分钟)1. 开始讲授,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华秋实》。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象,比如说春天里的草地、花海,夏天里的沙滩、水面,秋天里的油菜花、稻田,以及冬天里的雪地、林间风景等。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四季的变化和自然景象吗?2. 阐述各季节的特点及所见到的自然景象(1)春天: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大地在这个季节里开始苏醒。
草地变绿,小花绽放。
春雨展露它自己的神奇力量,百花争艳的景象让人感到温馨自然。
我们也可以看到春天的小河里,小鱼在游泳,小虫在爬行,这就是春天的生机。
(2)夏天:夏天是酷热的季节,人们爱去海滩或游泳还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水上运动名目繁多。
我们可以看到绿叶和细吐红色的花儿一起舞动,初步长成的果实指向丰收即将到来的福祉。
(3)秋天: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是因为许多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都将进入丰收季节。
初中音乐秋教案

初中音乐秋教案年级:初中学科:音乐课时:1课时教材:《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目标:1. 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验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学会聆听音乐,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3. 了解钢琴曲的基本特点,感受钢琴音乐的优美旋律。
4.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验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2. 学会聆听音乐,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钢琴曲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
2. 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秋日私语钢琴曲音频、图片等。
2. 教学用具: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秋日景色,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印象?秋天有哪些特点?二、欣赏音乐(15分钟)1. 播放《秋日私语》钢琴曲,让学生聆听音乐。
2.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
3. 分析钢琴曲的结构,讲解钢琴曲的基本特点。
三、体验音乐(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演奏《秋日私语》,感受钢琴音乐的优美旋律。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音乐进行演奏,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
四、音乐欣赏讨论(10分钟)1. 提问:你们在欣赏音乐时,感受到了什么情感?2. 引导学生讨论,分享彼此的音乐体验。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聆听音乐,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3. 推荐学生欣赏其他季节性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夏日阳光》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秋日私语》钢琴曲,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
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演奏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音乐上册《春华秋实》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春华秋实》教案
【教学内容】
1.欣赏《春》,完成听赏思考(1)
2.音乐知识:和声、音程
3.吹奏《春游》
4.欣赏《秋的喁语》
【教学目标】
1.在欣赏、吹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表现的大自然的美感与生活的乐趣,领悟音乐艺术的美与自
然美的和谐与统一。
2.在欣赏《春》、《秋的喁语》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中的色彩变化与旋律特点,想象音乐中所描绘的意境,了解用音乐语言来表现大自然的方法。
3.初步了解作曲家维瓦尔迪的生平与代表作。
4.初步知道“和声”这一音乐要素,体会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知道“音程”概念及计算方法,感
受不同音程的不同色彩;
【教学重点】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领悟音乐艺术的美与自然美的和谐与统一。
【教学难点】
在音乐活动中接触音乐概念“和声”、“音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播放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的作品《小步舞曲》
(二)问题:
有同学知道这首乐曲的曲名吗?能说出是谁的作品吗?
(三)学生回答
(四)教师简要介绍巴洛克时期导入新课
巴洛克时期开始于1600年,1750年巴赫之死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的结束。
这是音乐史上的第一个伟大时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早期巴洛克时期著名的作曲家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春》。
二、欣赏《春》
(一)熟悉《春》的主题旋律
(二)完整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
问题:《春》主要运用了哪些西洋乐器?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你听到了哪些自然界的声音?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以鼓励为主)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春》的主题旋律共出现了6次,其中3次是转调的;小鸟的叫声、潺潺地流水声、
雷声。
(三)配乐朗诵
教师配乐朗诵一首小诗
“春天来了,鸟儿欢唱,欣喜若狂,来把春报。
泉水潺潺,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
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瞬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
”
(四)简单介绍标题音乐
(五)介绍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瓦尔迪及其代表
(六)再次完整欣赏
听到与课本第三页的听赏思考1的文字情景相对应的片段请举手表示。
三、吹奏《春游》
(一)教师在钢琴上弹唱二声部歌曲《春游》,给学生完整的音乐形象。
(二)一、二组吹奏第一声部;三、四组吹奏第二声部
(三)请吹奏第一声部、第二声部的学生代表分别吹奏各自的声部
(四)请两位同学合奏(引导学生比较单旋律与二声部的不同效果,引出和声、音程这一知识点)
四、和声、音程
(一)介绍“和声”、“音程”两个概念
1.和声:在音乐进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进行重叠、组合,同时发出音响称为和声。
2.音程:两个音之间的距离叫做音程。
两音先后发声为旋律音程,两音同时发声为和声音程。
3.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三种不同类型的音程,学生比较协和与不协和听觉差异。
4.介绍:音程有协和、比较协和与不协和听觉差异。
协和音程听起来谐和、悦耳(如四、五、八度),比较协和的音程听起来丰满、悦耳(如三、六度),不协和音程听起来紧张刺激(如二、七度),音程是构成旋律、和弦与和声的基础。
(二)分组写出《春游》四个乐句二声部的音程的度数,并感受其协和性。
全曲四个乐句,分别由四个组完成。
归纳这首二声
部的歌曲以几度音程为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三度音程听起来丰满、悦耳)
(三)合奏二声部,仔细聆听自己吹奏的效果。
一、二组吹奏第一声部;三、四组吹奏第二声部。
教师指挥。
(四)加上打击乐、也可以请几位同学做律动
四、欣赏《秋的喁语》
(一)教师弹奏《秋的喁语》全曲。
(二)启发学生随着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的意境。
请同学谈谈音乐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如果用季
节来作标题,那么最适合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三)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四)对比欣赏《春》和《秋的喁语》思考:
这两首乐曲的调式有什么不同?和声色彩哪个明亮?哪个暗淡?
从总体上看,《春》是大调式,色彩较明亮,情绪较活跃、畅快。
《秋的喁语》是小调式,色彩较暗淡,情绪则缠绵,略带忧伤。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