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当代艺术家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1. Josef Albers (1888–1976) 生于德国的美国艺术家、教育家,对20世纪艺术教育产生过深远影响。
2. Karel Appel (1921–2006) 1948年欧洲“眼镜蛇”先锋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3. Francis Bacon (1909–1992) 英国著名的**画家,作品以粗犷、犀利,极具暴力和梦魇色彩著称。
4. Georg Baselitz (1938– )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
5.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美国纽约70年代极具传奇色彩的街头涂鸦艺术家。
6. 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 美国著名雕塑家、艺术家,动态雕塑(mobile)的发明者。
7. Richard Diebenkorn (1922–1993) 美国画家。
他以抽象画及以大片发光色块和宽阔质感笔触为标志的再现性绘画成名。
8. Peter Doig (1959– ) 英国当代抽象风景画家。
9. Jean Dubuffet (1901–1985) 创作以摆脱观察**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材料创造多种风格。
10. Marlene Dumas (1953– ) 国际上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精神表现主义者”,她的含有性隐喻的绘画暗示了现实世界的精神混乱。
11. Lucio Fontana (1899–1968) 美术史上重要的意大利观念艺术家,空间主义运动发起人。
12. Sam Francis (1923–1994) 13. Helen Frankenthaler (1928– ) 抽象表现主义女画家,美国战后绘画的主要贡献者。
14. Lucian Freud (1922– ) 英国人物肖像画与裸体画画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之孙。
陈乔年与陈延年展览观后感

陈乔年与陈延年展览观后感陈乔年与陈延年是中国当代知名的艺术家夫妇,他们创作的作品以风格独特、形式多样而闻名。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联合展览,并在其中感受到了他们艺术创作的深邃内涵。
展览以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多年来的艺术成果。
陈乔年的作品突出以色彩明快、线条流畅为特点,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感觉。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城市景观、人物肖像和自然元素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抽象和再组合,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而陈延年的作品则更多地表达出一种宁静和内敛的情感。
她擅长用黑白灰的明暗对比和细腻的线条描绘,给人以一种寂静与静默的感觉。
她的作品常常把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几何形状和曲线的运用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有序的美感。
整个展览分为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
比如在“城市之夜”主题区域中,陈乔年以独特的绘画技法和创意的构图展现出了夜晚城市的繁华和灯火辉煌;而陈延年则运用了她擅长的素描和水墨画技法,创造出了一幅幅静谧而宁静的城市夜景。
在这个区域里,我感受到了城市的忙碌和喧嚣,也感受到了夜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除了不同的主题区域,展览中还有一些以人物为主的作品。
陈乔年和陈延年都以写实和抽象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气质和内心世界。
他们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一种特殊的灵性和独立个性,让人心生敬佩和钦佩。
总的来说,陈乔年与陈延年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作品不仅技法精湛,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了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人物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种艺术的震撼和思考,让我从中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这次展览不仅让我对陈乔年和陈延年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新的认知。
通过他们的作品,我明白了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途径。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他们的艺术创作,体验更多不同的艺术视角,丰富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当代艺术知识点

当代艺术知识点当代艺术是指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
它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
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更加多样化和自由,表达形式更加开放和前卫。
本文将介绍当代艺术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艺术家、流派、主题等。
一、当代艺术家1.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安迪·沃霍尔是美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描绘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为特点。
他的作品《坦普尔梦想》和《葛丽丝·琼斯》等都是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
2. 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达米安·赫斯特是英国当代艺术家,以他的动物尸体和化学制品装置艺术而闻名。
他的作品《分裂的牛》和《鲨鱼》等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3. 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阿尼什·卡普尔是印度裔英国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大型雕塑和装置艺术为主。
他的作品《云门》和《镜子中的花园》等都展现了他对空间和形式的独特理解。
二、当代艺术流派1. 波普艺术(Pop Art)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以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为主题,通过大胆鲜艳的色彩和平面化的形式表达。
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
2. 极简主义(Minimalism)极简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它强调简约、纯粹和形式上的几何性。
代表人物包括唐纳德·朗格和卡尔·安德烈。
3.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行为艺术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和行为来表达的艺术形式。
它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马里娜·阿布拉莫维奇是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当代艺术主题1. 身份与性别当代艺术家经常探讨身份和性别的议题,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思社会对性别和身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环境与可持续性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当代艺术家开始关注环境与可持续性的议题。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50位人气最旺的国外当代著名艺术家 1. Josef Albers (1888–1976) 生于德国的美国艺术家、教育家,对20世纪艺术教育产生过深远影响。
2. Karel Appel (1921–2006) 1948年欧洲“眼镜蛇”先锋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3. Francis Bacon (1909–1992) 英国著名的**画家,作品以粗犷、犀利,极具暴力和梦魇色彩著称。
4. Georg Baselitz (1938– )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
5.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 美国纽约70年代极具传奇色彩的街头涂鸦艺术家。
6. 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 美国著名雕塑家、艺术家,动态雕塑(mobile)的发明者。
7. Richard Diebenkorn (1922–1993) 美国画家。
他以抽象画及以大片发光色块和宽阔质感笔触为标志的再现性绘画成名。
8. Peter Doig (1959– ) 英国当代抽象风景画家。
9. Jean Dubuffet (1901–1985) 创作以摆脱观察**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材料创造多种风格。
10. Marlene Dumas (1953– ) 国际上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被称为“精神表现主义者”,她的含有性隐喻的绘画暗示了现实世界的精神混乱。
11. Lucio Fontana (1899–1968) 美术史上重要的意大利观念艺术家,空间主义运动发起人。
12. Sam Francis (1923–1994) 13. Helen Frankenthaler (1928– ) 抽象表现主义女画家,美国战后绘画的主要贡献者。
14. Lucian Freud (1922– ) 英国人物肖像画与裸体画画家,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之孙。
全球最知名的50位当代艺术大师终极放送(55)压轴版

全球最知名的50位当代艺术大师终极放送(55)压轴版41.赛·托姆布雷 Cy Twombly 1928-2011 美国最著名抽象派艺术大师原名埃德温·帕克·托姆布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对白色的神奇运用、将潦草书写、素描与涂鸦和油画相结合等创举而著称。
其抽象作品结合了绘画和素描的技巧,使用重复的线条、词汇和涂鸦,通常在拍卖场上成交价可达数百万美元。
1988年获日本皇家世界文化奖,这是日本最为崇高和尊贵的艺术奖项;2001年,收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0年,托姆布雷曾受邀为卢浮宫创作壁画,成为1950年继乔治·布拉克之后,首位为卢浮宫创作永久藏品的当代艺术家。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托姆布雷移居意大利南部,并一直住了下去,把这片风光如画的土地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2011年7月5日,赛·托姆布雷在罗马因癌症去世,享年83岁。
42.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 极简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出生美国加州旧金山,是美国的极简主义雕塑家和录影家,以金属板材制作的壮观抽象雕塑而闻名。
20世纪60年代初,塞拉和他那一代的极简主义艺术家转向非传统的工业材料,开始强调他们作品的物理特性。
雕塑从它的象征角色中解放出来,摆脱传统的基座,被引入到观者的真实空间中,与观者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
雕塑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随着观众的走进和环绕而变化,两个倾斜蜿蜒的通道产生了一种律动和不稳定性,并引发令人眩晕的空间感。
塞拉已是世界最著名的极简主义雕塑大师,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
锻造与铸造的区别在于,不是将融化的钢铁溶液倒进容器里,而是趁着钢铁受热变软后,直接在上面敲打塑型。
电影片段中,巨型铁块在黑暗的钢铁厂中发出闪耀的火光,读者仿佛可以听见现场工人敲击铁块时的碰碰巨响。
43.罗伯特·雷曼 Robert Ryman 极简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出生于1930年,现生活于纽约,他是单色画、极简主义和观念主义艺术的重要人物。
我的艺术网中国当代十大最具潜力价值的艺术家-推荐下载

我的艺术网:中国当代十大最具潜力价值的艺术家我的艺术网作为艺术展示与收藏的重量级互联网交易平台,一直致力于为艺术家提供作品展示、在线展览、作品销售等服务,为大众艺术品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鉴赏和购买体验。
坚持长期打造艺术品收藏领域最安全、最丰富、最专业的购物平台,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艺术品收藏类购物网站。
我的艺术网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以互联网营销为特色的方针。
拥有购物指导、订单维护、包装配送、售后保障的全流程服务。
为了普及艺术文化知识,为艺术投资与收藏爱好者打造艺术精品的完美风向标,我的艺术网历经半年之久,广泛搜集名家名作,从而寻找到中国当代最具有升值潜力与价值的十位艺术家极其作品。
不负每一位热心艺术,关注艺术的爱好者们的所望。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
是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有约一百五十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
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
1984年,日本冈山县建立永久性的范曾美术馆;2007年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揭牌。
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张铭,字辛柏,号三子雷公。
云南大理白族书画艺术家。
现任世界书画艺术家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橘州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画印研究院高级美术师,武定狮子山文化研究院美术师,狮子山牡丹花画院院长,狮子山正续禅寺专职书画家,中国广东化州书画院名誉院长,大理白族自治州诗书画协会会员,大理州银苍书画院高级美术师。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吴冠中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201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
他既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也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习西洋画和中国画,是林风眠、潘天寿的高徒。
早年醉心于创作风景油画。
直到70年代,开始博彩中国画之长,探求如何使用我国传统的工具和材料,来革新中国画,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
文革结束后,吴冠中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
得到过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勋位,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他曾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作品展以及回顾展。
其油画代表作《小鸟天堂》曾于大英博物馆展出并成为馆藏珍品,《北国风光》更是以2700万元的高价拍出。
除此之外,吴冠中的油画的代表作还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他的中国画的代表作有《长城》、《春雪》等。
此外,吴冠中先生笔耕不辍,著有散文集《美丑缘》等等,可谓著作等身。
从吴冠中先生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位专注而淡泊的书画大家。
其实他还是一个耿介而较真儿的人。
曾经因为对旧作的不满,将几百幅画作全部毁掉!还曾屡出狂言,引发热议。
难怪陈丹青先生在回忆吴冠中时,崇敬追思之余,不忘加了一个注脚:说到底,他只是一名文艺青年罢了!吴冠中作品近代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等。
但今天要说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名叫吴冠中的画家,他虽然不向之前举例的那些耳熟能详,但也同样是我国近代以来的画作大家,下面就来谈谈吴冠中作品。
他最擅长的是风景油画,一生都在追求油画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扑在美术绘画创作上,希望能够创新中国画,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
《北国风光》是他最出名的创作之一,曾经被李瑞环珍藏30年之久。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文艺复兴是一个充满灿烂艺术的时代,而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则是这个时代的两位杰出艺术家。
他们的杰出才华和卓越成就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也对于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他们的贡献。
一. 达芬奇的艺术成就1.1 画家天才达芬奇以其出色的绘画技巧和卓越的创作能力被誉为画家天才。
他的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作品之一。
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运用了精湛的色彩和透视技巧,勾勒出了一位优雅神秘的女性形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1.2 科学艺术的结合除了绘画,达芬奇还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贡献。
他不仅对人体解剖进行深入研究,还将科学原理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达芬奇的“黄金分割法则”在绘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指导。
1.3 多样化的艺术作品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限于绘画,还涵盖了建筑、雕塑、机械工程等领域。
他设计的荷兰风车、水力推进器等发明充分展示了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
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2.1 雄伟的壁画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梵蒂冈壁画《创世纪》。
通过这幅壁画,米开朗基罗生动地展示了创世纪中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场景,画面中充满力量感和动感。
这幅作品被公认为世界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
2.2 雄浑的雕塑米开朗基罗以其出色的雕塑技巧而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雄伟的雕塑《大卫》。
米开朗基罗通过这座雕塑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年轻大卫的英勇和决心,给人一种震撼力和力量感。
2.3 圆顶建筑的奇迹除了绘画和雕塑,米开朗基罗还在建筑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被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座巨大的圆顶不仅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卓越的工程造诣,也成为了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理念对比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位杰出艺术家,其艺术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千个沈勤一千个陈琦钱大经沈勤和陈琦,两位当代艺术家,近年随着绘画成就的日益彰显,在中国当代画坛呈上升之势,人们注视他俩的视线渐渐地要转换为仰视了。
各种访谈、各色刊物介绍、各式照片的曝光,似乎已制式性地将他俩归入当代艺术大V们的行列之中。
或许,一如艺文界许多成功人士,接踵而来的该是绯闻、事端、八卦等俗世熟悉的种种戏文,从而在这个喧嚣的名利场中增添两位供人们文化消费的对象?当今画坛,只要一有画者成功(名誉或市场),立即会吸附起一层又一层理论装饰,运作包装的尘埃,这种华丽而惰性的雾霾,弄得大家看他们面目不清,总觉得是千人一面。
前一时间,曾读见一本刊物的双幅首页,赫然一排当红艺术家合影。
精美版面上,艺术家们无一例外的衣着入时,站姿炫酷。
其实圈内熟悉者都清楚,他们实在是大不相同,或张扬、或颓废、或沉静、或柔和,各是各的成就,各是各的面貌。
还有,观众看他们,看他们的作品,也必定是各自体味各自感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双重的差异性,构成当下现代艺术的真正生态。
我不担心沈勤和陈琦这两位正走红的艺术家,会淹没在当下“遍地走龙蛇”的混沌喧嚣中。
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审美本体论者,对自己的理念和作品状态有着长期的、清醒的自我坚持,不会轻易接受广泛的、普适性的美学评论和价值定位。
他俩是很难归类的艺术家,对他俩的独立和独特,我有足够的了解。
另外,长期处于半封闭的创作状态中,他俩或多或少都有些“排外”倾向,他们从不东张西望,只专注于作品完成的具体问题,操心细节与技术,高效且多产。
我想,在知识储备与自我修养都足够的基础上,“闭门造车”有什么不好?现代人缺这种精神。
我与沈勤陈琦经常一起议论:作为画家,大家都是动手干活的人,撇开原创理念不谈,那种创作过程中劳作的快感,发现新图式的狂喜,偏执的细节追求,个人技术上的嗜好,甚至,一些隐秘的“病态”的深层心理活动,其实才是构成一张作品的要件。
先验或后续的理论分析,很难归类与解释上述这种状态——我称之为艺术品长成的生命状态。
我们经历过太多的各色各样的理论言说和文字包装,但它们只能是艺术作品合适或不合适的华丽外衣,而不会是鲜活的、充满差异性的艺术生命体的皮肤。
现在,沈勤和陈琦的展出,提供给我们艺术生命状态的丰满个案,面对这些作品,我更愿意从朋友的、同行的角度,以个人体验的方式去贴近触摸这两件“艺术生命体”。
沈勤:“躲”出来的纯净在俗世生活中,沈勤的“躲避”是出了名的。
他自己说过:生活中是个怕烦的人,不会主动去改变什么。
那么,对于绘事,他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心态:我烦这个社会,我试图找到一个心境,能让我和我有同感人的逃避的心境。
他找到没有?找到了。
看看他最近的一些作品:《水田·黄昏》《园·一支游走的荷》《远处走廊的石头》《园·飘着的莲》等等等等。
画面透明、纯净、飘忽,个中物象都散了架似的失重,流淌出暧昧的、冷漠而诱惑的气息,有一种疑神疑鬼的躲闪。
画面的质感那才叫作“吹弹可破、入口即化”。
想想那些买回沈勤大作的藏家们,真正是抱回了一个需要好生呵护的“婴儿”,其矜贵娇嫩,不在话下。
“矜贵娇嫩”,在当代粗粝躁动的语境中,是多么的不合时宜!这样的艺术生命体,显露着逝去时代的珍贵,又需要静泊柔和心境的滋养,而我们离开那个时代与心境,已经久远。
曾经的“八五”好汉,新潮战士,早年作品深刻冷峻,画面结构宏大坚挺,有刀斧金石之声。
现如今一派温雅,有清濯秀润之气。
怎会变得如此这般?谁曾想到,沈勤有“薄弱蝉翼的未来”?这个中的变故历程,心理走向,如按时下评论模式分析开去,当是别一篇涉及到当代艺术史的可观长文。
这里用得着一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沈勤本性优柔,与他外号“铜头”不符,心思敏感独到而表面随和谦让。
(想到他时尚杂志中,满腹经纶的沉着脸,叉腰岔脚的扮酷站姿,不禁莞尔。
)中年已至,经过“八五”新潮狂飙征战的疲惫,也看够了当代艺坛种种乱象,他选择“躲避”一途。
“躲”开人群,“躲”开主流与时尚,甚至“躲”到文化边缘的二级城市居住。
大家只当他是沉寂,又谁知道他之不屑?沈勤曾说:“我有时候会把自己放在事情的外面。
”这不容易。
沈是嫉恶如仇的人,对美丑之间的探索质疑是那样的较真,并由此产生出美学判断上的“洁癖”。
这样的洁癖,使他慢慢的不与这个世界较真,从浑浊的派别纠缠和无用的艺术纷争中渐渐抽离,一路“躲避”到自己的桃花源,整日向往着宋人的“飘逸世界”,作品愈加的不食人间烟火了。
沈勤的路数,表面上看是对当下时代的宽容避让,内心里是以一种洁癖的自恃在抗衡。
回头看他的画。
近来沈勤的东西多为“顺心”之作,似乎是随性流淌而出。
但千万不要被他画面的“无辜清新”所迷惑。
他“很用心的去画一张简单的画。
”平淡出手,背后多少机心!沈用一派“纯真”,组织其不易提防的视觉陷阱,人们往往被这些心不在焉的平淡给“蒙”了。
沈的机关用心,隐藏在半遮半露的山石后;溶解进水渍墨痕的精细边纹里,潜行于似乎“无笔”的大片平涂中。
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读读他的口供:“……我对蘸墨的感觉,水蘸上淡淡的墨,在宣纸上流动与控制的痕迹,令我非常兴奋。
再比如画树,我有时候用木炭条,涩涩的非常松动的细节,非常舒服。
”还有,“绝对不能忍受画面中多出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笔笔之间一定是有控制的节奏,确保画面最终的洁净。
”他要的是“对画面最精炼的追求。
”这使我们想到沈勤的大山水,如果说沈已把宋人大结构山水吃透的话,那么他自己的却大异其趣,单纯、精炼,与宋人的跌宕起伏不同,他把深山大壑画的这般洁净,几无结构的大片平涂,殷殷的玫红运用,着实令人吃惊。
如果说宋人的山水是“重”,他的就是“失重”。
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的大色域平涂作品,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沈勤的玫红山水也一样,让人不知深浅,充满诱惑。
还有,在我看来,沈勤从工具应用、材质表现,到细节和造型末梢处理,其精致讲究,真是到了“脆弱病态”的地步。
这里不能不着重提一下沈勤画面中的勾勒用线。
沈的画面,一片失重的轻灰,弱弱的飘浮着,突然在廊柱湖石之间,他画下一根锐黑的细线,有依据而无来由。
刀锋划过玻璃,铁丝勒进肌肤,有一种带“钉痕”的痛感。
(钉痕:耶稣钉于十字架的掌上钉痕。
)它把就要飘浮出纸的失重景物重新钉回画里,犹如禅宗的当头一棒!沈勤世界,锐乎钝乎?坦率讲,沈勤画面释放出的气息予观者并不亲切,由不动声色编织而成的隔膜,横在观者与画之间——你爱看不看。
(受诱惑是你的事。
)那半藏在廊柱后面的湖石,像极沈勤本人,审慎地从画面深处盯住你。
画面平和地展开,是为迎接知音的殷殷共鸣,一旦觉察遇人不淑,他立马掉头走开。
真的,面对一蓬脆弱的莲荷,一片敏感的池水,如果稍表粗鄙不逊,那画里半藏的湖石立刻会消失不见。
不信你们试试看。
陈琦:计算之美“《1963》画稿终于完成了,从2008年10月10日开始到完成,共3月有余......每天基本用8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画稿,双休日甚至超过12个小时。
” “线稿的过程很单纯,是将波纹曲线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定位连接。
每个封闭的波纹少则3个,多则数十上百个节点相互衔接。
粗略估算,《1963》的画稿至少有十多万个节点。
”再看这组数据:水印版画《1963》由96块印刷原版印制,历经数据绘稿、雕版刻制、9色套印3个步骤,耗时2136个小时,尺寸335厘米×780厘米。
我已经习惯于陈琦在介绍新作品时大量的数据罗列。
繁缛,略感枯燥,宛如在听取一项复杂工程的技术报告。
复杂本是陈琦作品的显性特点,他作品从不简单生成,观者需有耐心与智力的担当,否则无从体会个中三味,包括那些数据。
我又略讶异于陈琦在创作一件纯粹艺术品过程的状态,与其说是画家,倒更像是一位设计师。
我读过不少陈自己写就的创作心得,文字优雅,修辞讲究,极富诗意且略略有点文艺腔。
可一转眼,他手执Ipaid,抓抻点拨,一张张向量图,一幅幅CAD、数据、结构、节点、总平,魔法似的让人目眩。
而且嘴到手到,解述同时,一张张快图、草稿已铺下半桌。
每次总是这样:他坐下,目光寻觅,我递过纸笔,他即开始勾划:“大经,我最近有个想法。
你看,是这样......”我喜欢这种状态。
深思熟虑,立即动手的状态,有一种实证的充实感。
我与陈琦对谈,少有玄思清谈,坐而论道的时候。
再纯粹的艺术讨论,我们顷刻间即会进入“技术”层面。
我们都对创作或制作中的具体问题如何解决感兴趣。
而陈在这方面堪称“大师”,他是一个永远都在解决问题的人。
陈琦的版画技术,尤其是水印技术无与伦比。
他在创作领域里,掌控能力与掌控欲望都极强。
在他作品所呈现的面貌中,“计算与控制”是其显著特色。
前面说过,陈的作品从来没有简单生成的,从没有“一挥而就”的潇洒。
看看本文篇首他创作介绍的资料排列,这样的阵仗与折腾,不说没有来者,起码前无古人。
他在作品的构思成像阶段大量使用计算机绘制向量图以确定画稿,版画《1963》,《1912》、《2012》、《时间简谱.手制书》、《不确定的存在.装置》等等皆如此。
我看过他一部分向量线图,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逃开。
“细如发丝,密如蛛网”。
而且上面还有数字标注!而且有些尺寸是3.35米×7.8米,3.8米×14米!及至后来成品挂出,细细看他的多层色板,精准套印,一笔一刀、一丝一毫的手工刻制,对水印技术出神入化的控制,形与形之间的律动流转,线与线之间的围合对冲,精确分割出敏感的空间。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营造出朦胧虚幻,飘忽不定的意象......,真正是计算出来的美丽。
陈是善于在精微处下工夫的。
“从极细微的元素去发现宏大世界,从极个人内心的角度去进行宏观述说。
”唯其精微,所以扎实。
陈琦创造的美丽,有独特的理念控制,有技术计算的支撑,是有硬度的美丽。
想想看:“每个封闭的波纹曲线,少则三个,多则数十上百个节点相互衔接。
”2013年,由陈琦策划,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的艺术家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画展,题目是《我在》,颇有为版画艺术张目的悲壮感。
陈琦当然在,高四米八,阔十四米的《2012》水印大件赫然在墙。
据说有观者委婉指出此画“没有激情。
”我知道这又是“计算与控制”惹的祸。
一面巨大的水墙,兀自堵立。
没有中心,没有边际,不见高潮,更无浪涛。
通篇是黑色波纹的荡漾,一种逝者如斯的无情。
但我知道,此画表层无数节点的实计与度量,其中波纹造型细微的分寸控制,画面背后多少的机心与策划,这都不说。
单是这不动声色,控制住庞大画面的稳定结构,已经释放出多强大的情感气场!“以一当十”的奇峻,“以十当一”的雄浑,我取后者。
无数平凡元素,重复堆砌,合力组成巨大形态,作统一的律动,这是至美的“大象”。
(想想《朝元仙杖图》众仙衣裙弧线的重复、重复运用,通贯整个画面,那种整体的辉煌)《2012》有此大象。
千迭万摞的刀痕、水波、曲面、暗影,组成表面的坚固结构,下面波涛汹涌,似乎要崩破表层,有突破临界点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