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
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合理性方法探讨

251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合理性方法探讨邢宏青(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合理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方法:对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儿科门诊接诊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处方1000张施行分析。
结果:抗生素处方850张,应用次数最多的抗生素分别为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啶以及头孢呋辛,属于单一抗菌药物治疗的处方840张,两种联合应用处方160张,接受口服治疗100例,接受静脉滴注900例。
结论: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合理性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邢宏青,黄石市中心医院。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现在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寒冷季节和天气骤变时。
90%以上主要由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少数为细菌感染,出现细菌感染大多是由于病毒感染之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化脓性感染。
小儿的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不足易导致上感。
目前对此病还没有特效药,一般的抗生素对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并无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是临床上部分医师在还没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时就根据经验使用抗生素治疗,从而加大了耐药性的发生机会,药物在儿童体内的生理代谢等与成人相比有显著差别,故儿童在用药方面的安全性和适应性等要特别重视。
对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药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儿科门诊接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处方1000张进行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男性690例,女性310例,最小年龄11d,最大年龄12岁,合并急性咽喉炎处方490例,合并病毒性感染处方200例,合并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处方310例。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 ppt课件

抗病毒药物
•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M2离子通道抑制剂 ): • M2是一种存在于甲型流感病毒中的蛋白质(乙 型流感病毒中不存在) • 活性效谱范围有限 • 对于乙型流感无效 • 耐药性产生迅速(发生率>70%) • 副作用较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
用于甲型流感预防,在症状出现前给药
抗组胺药物应用问题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几个问题 ppt课件
• 抗菌药物应用问题 • 抗病毒药物应用问题 • 抗组胺药物应用问题 • 咳嗽药物选择问题 • 退热药物应用问题
抗菌药物应用问题
• 上呼吸道:鼻、咽、喉、会厌以及邻近的 鼻窦、 中耳等组织
• 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 炎、中耳炎、扁桃体咽炎、喉炎、会厌炎 等,不同病变部位病原学差别很大
抗病毒药物
• 阿糖腺苷:竞争性抑制DNA多聚酶和DNA合 成,对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 HSV-2型)、带状疱疹、E-B病毒、巨细胞病 毒、乙型肝炎病毒,对大多数RNA病毒无效。
• 阿昔洛韦:干扰病毒DNA多聚酶而抑制病毒 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抑制作用。
病毒学概论
• 单负链RNA病毒:都有包膜 1、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 2、副黏病毒科:分为副黏病毒亚科(副流感病
毒属、腮腺炎病毒属、麻疹病毒属)和肺病毒 亚科(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病毒) 3、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A、B、C) 4、丝状病毒属: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 5、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 6、沙粒病毒科: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胡宁病毒、马丘背病毒、拉萨病毒
极性(负链RNA)
病毒学概论
• 病毒复制步骤: 1、吸附 2、穿入 3、脱壳 4、表达和复制 5、组装和释放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应用问题研究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应用问题研究目的对抗生素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方法抽取我院儿科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200例,对他们使用抗生素情况进归纳和分析。
结果本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生素的使用率控制得较好,没有出现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情况,及时检查病原学,治疗之前也做了药物敏感度试验,用药具有针对性。
结论对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应按照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情况,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合理性、安全性及规范性等用药原则,从而降低输液率,确保患儿合理、安全用药。
标签: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在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儿童身体尚未完全发育,免疫功能低下,缺乏疾病抵抗力,给身体成长及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
抗生素在预防及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治疗儿童多种疾病中也体现了其重要的作用。
但临床上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用药不合理的情况,增加了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导致患儿体内菌群失调[1]。
本研究针对一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了我院儿科近几年在控制抗生素方面的使用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呼吸道感染在我院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后病程未延长,减少了输液量,具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00例均为我院儿科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其中男122例,女78例,他们的年龄为出生5d~11岁。
住院时间为3~18d。
所有患兒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且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将同时存在其他感染、治疗前使用抗生素等患儿进行排除。
1.2方法对这些患儿使用抗生素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详细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抗生素药物种类、使用率、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用药天数、住院时间、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药敏试验及医疗费用等相关资料,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应对措施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目的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及应对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用药,研究组实施采用用药错误防范机制进行临床治疗。
观察对照组主要临床用药误区,并观察2组患儿用药失误发生情况。
结果在临床主要用药误区中,对照组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17例(占5.67%),抗生素疗程不准确20例(占6.67%),未进行充分的药敏实验22例(占7.33%),药物剂量不恰当20例(占6.77%)、应用指征不明确21例(占7.00%),激素用药量超标23例(占7.67%)。
研究组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占比、抗生素疗程不准确占比、未进行充分的药敏实验占比、药物剂量不恰当占比、应用指征不明确占比、激素用药量超标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需要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需要合理使用药物,遵循一定处理方式,避免用药误区,保证患儿生命健康。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儿童;用药误区;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00例,纳入标准:(1)通过相关研究获得确诊;(2)未出现其他感染疾病史;(3)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4)患儿家属了解本文研究且愿意参加。
排除标准:(1)患儿存在多种药物过敏史;(2)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3)难以积极配合治疗者;(4)临床资料不完善。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0例。
对照组中男146例,女154例;年龄1~10岁,平均(5.6±1.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30 h,平均(15.54±3.05)h。
研究组中男149例,女151例;年龄1~10岁,平均(5.45±1.0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30 h,平均(15.12±3.11)h。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如何用药

龙源期刊网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如何用药作者:何丽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0期针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一定要把握用药时机,医生选择相应的上呼吸道药物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果不及时治好的话,往往会十分剧烈的扩散,整个呼吸系统将被侵入,甚至全身,从而严重威胁孩子的健康。
儿童症状的形成和病程的缩短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研究者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对症状的治疗。
有很多种不同的可选药物可对抗病原体的病因进行治疗,但无法改变的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输液率和抗生素使用率仍较高于其他不同的年龄段。
因此,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合理的被治疗的时候,如何来掌握我们的用药时机,如何去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何能有效控制。
一、不同产生部位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通常最为常见的两种症状就是鼻部症状和咽部充血到咽壁位置症状。
而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发现控制上呼吸道症状的主要临床手段就是对症用药的方式。
以此来控制疾病的发生。
1.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部症状的治疗措施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部症状主要是通过通风,进行局部治疗的方法治疗。
通过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的方式来治疗的,儿童还应注意保持适当湿度。
为了使孩子们呼吸顺畅,睡眠安全,鼻滴或鼻塞也是常用的工具。
进食前和就寝前可使用喷雾剂缓解鼻部的不适症状,如生理盐水滴鼻剂、0.5%麻黄碱滴鼻液等。
2.咽部发炎引起的鼻部症状的治疗措施咽部充血到咽壁位置,咽部的不适或甚至咳嗽。
早上咳嗽加重或兴奋,症状严重,如尿频、刺激性干咳或持续痉挛性咳嗽,可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轻度疾病儿童患者和婴幼儿儿童患者不宜用止咳药多喂开水,以保护口腔清洁这十分重要,如有必要,给予儿童喉喷雾剂等类似药物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喉喷雾剂、西瓜霜喷雾剂等。
5岁以上的儿童可服用适量的药片或含喉膏。
在成人的监督下,如西瓜乳膏片、肺霜等,最好使用止咳药、儿童咳嗽糖浆、肺咳合剂和美克糖浆。
我在剂型上,糖浆易附着于咽粘膜,优于片剂。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对策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对策摘要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可能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
若儿童出现呼吸道感染,立即根据感染类型对症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病症,避免病症长期发展对儿童的身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可能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1]。
若儿童出现呼吸道感染,立即根据感染类型对症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病症,避免病症长期发展对儿童的身体造成影响[2]。
目前儿科临床用药时抗菌药物的使用误区较多,不利于儿科治疗工作的开展,甚至威胁儿童的生命安全[3]。
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状况,并根据相应的因素采取对应的措施,是保证儿科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案[4]。
因此,本研究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分析合理用药的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取曲靖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儿科呼吸道感染患儿150例,入院时均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年龄4~11(6.1±1.4)岁。
1.2方法对所有患儿的临床用药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统计用药误区发生率,分析出现用药误区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结果150例患儿中出现感染有关的用药误区40例,主要包括抗生素应用指征不明确、药敏测试不充分、联合用药不合理及剂量不合理。
其中抗生素应用指征不明确19例(47.50%)。
见表1。
3讨论3.1用药误区及原因分析3.1.1抗生素应用指征不明确: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疾病时,症状多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而导致儿童发热和咳嗽的主要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目前临床医师诊治时,无论儿童发热和咳嗽症状是否严重,并且未对儿童进行明确诊断时,即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5];甚至有部分患儿在入院时,由于症状较为明显,医师开始治疗时即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无指征的使用抗生素和不适宜的经验性选药均会对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患儿在后续治疗中应用其他抗生素类药物时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
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及对策

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及对策标签:儿科;呼吸道;感染;对策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各器官组织、各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较大,疾病种类及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抗感染药物品种不断增多,其滥用呈上升趋势,儿科也不例外。
儿童,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加之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用法、用量不断更新,因此,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用药途径和用药剂量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儿科临床中存在的抗感染药使用误区及中药对策,与同仁们切磋,以促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1用药误区及对策1.1误区一:应用抗生素指征不明发热、咳嗽是儿童疾病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误区之一,不管病情轻重,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使用抗生素,有些一开始即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例如: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合胞病毒所致,对其治疗应以抗病毒药和对症处理为主,有继发感染者再加用抗生素。
而对轻症及一般患儿不应使用抗生素。
1.2误区二:病原体不明擅用抗生素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等。
误区之二,在病原体不明的情况下,擅用抗生素。
现在感染病毒所致的发热、腹泻较为多见,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明确病原体,再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使用何种抗生素,标准是该治疗是否有利于或无助于儿童康复。
1.3误区三:联用抗生素存在缺陷由于没有严格掌握抗生素联用的指征,存在联用缺陷。
应在下列情况下才考虑联用抗生素,诸如: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者;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等。
合理用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合理用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摘要】由于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
其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小儿的解剖、生理等特点出发,把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特征,甚至幼儿心理学特点结合起来,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选药,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流感病毒;流感预防;解热药上感是鼻、鼻咽和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由于婴幼儿鼻腔短,无鼻毛,后鼻道、咽喉部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资料表明,小儿上感的病原90%以上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等。
因此,有专家指出,普通感冒不宜给予抗生素,对症治疗居于首要地位,包括休息、供给充足水分、退热、减少卡他症状等[1]。
但目前国内外普遍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造成巨大经济浪费、耐药菌增加以及不必出现的毒副作用,其原因主要是:急性上感病原学诊断未能推广,凭经验选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局限性;医生怕担风险,力求“保险”,即使认为是病毒感染也加用抗生素;家属有使用抗生素的要求也给医生造成压力。
此外,小儿急性上感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但发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不是应用抗生素的指征,因此对发热患儿也应摈弃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自抗生素问世以来,人类在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斗争方面取得了里程碑的胜利,但是2003年的一场震惊全球的SARS流行,提示人类抗微生物感染的重点应该从抗细菌感染移向抗病毒感染方面来,应该把抗病毒感染作为另一个重要目标。
对各种引起疾病的病毒研究工作应该高度重视。
小儿呼吸道感染目前占小儿住院病种第一位,小儿呼吸道病毒的流行、防治更应该是儿科研究和临床工作的重点。
小儿呼吸道常见病毒包括IFV、PIV、RSV、腺病毒和鼻病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毒药物
• 阿糖腺苷:竞争性抑制DNA多聚酶和DNA合 成,对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1型、 HSV-2型)、带状疱疹、E-B病毒、巨细胞病 毒、乙型肝炎病毒,对大多数RNA病毒无效。
• 阿昔洛韦:干扰病毒DNA多聚酶而抑制病毒 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具抑制作用。
副作用:白细胞减少、贫血
抗病毒药物
• 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药,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 从而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对DNA病 毒和RNA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用于防治 流感、副流感、甲、乙、丙型肝炎、麻疹、 腮腺炎、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 毒性眼角膜炎、疱疹性口腔炎、小儿腺病 毒肺炎。
痰的组成
主要成分是粘液,含有酸性糖蛋白(岩藻粘蛋白),其粘稠度 与糖蛋白含量有关 (由气道粘液腺分泌, 可分为二层,外层为凝胶层,含粘性 成分,内层为水样层,粘性低,纤毛在粘液中摆动)
还含有电解质,其中钙离子量与痰粘稠性有关,含钙量高则 稠
正常痰液中DNA含量很少,呼吸道感染时,由于上皮细胞破 坏,DNA含量增高,粘稠性亦随之增高,其机制为DNA抑制内 源性蛋白水解酶
痰液受PH影响,PH呈碱性,痰粘稠度降低
痰液排出系统--粘液纤毛清除系统(MC)的组成
粘液层 • 粘液毯 浆液层 • 纤毛细胞 • 杯状细胞
浆液分泌腺
儿童咳嗽的治疗药物
1、祛痰药:主要稀释痰液或液化痰液 • 恶心性祛痰药或刺激性祛痰药:如愈创木酚
甘油醚(艾舒,每5毫升含100毫克) • 黏液溶解剂: N-乙酰半胱氨酸 • 黏液调节剂:如氨溴索、溴己新等 2、镇咳药 • 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等 • 周围性镇咳药:如甘草硫浸膏等 3、中成药
抗生素合理使用
1、指征明确 2、合理选择抗生素 3、正确的用法(途径、每日使用次数) 4、合理联合使用 5、适当疗程 6、合理换药
8
呼吸道抗生素应用的误区
1、确定是病毒感染,仍然使用抗菌素
2、门诊过度应用静脉给药 3、滥用“高级”抗菌素 4、不注意按抗菌素的药代动力学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5、不注意抗菌素的不良反应 6、频繁更换药物品种或疗程过长 7、过多联合用药
增加Reye 综合征风险 3、尼美舒利: 2011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
极性(负链RNA)
病毒学概论
• 病毒复制步骤: 1、吸附 2、穿入 3、脱壳 4、表达和复制 5、组装和释放
病毒学概论
• 无包膜DNA病毒:乳多空病毒科属(乳头瘤 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
• 有包膜DNA病毒: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1型和2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 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和7型、人疱疹病毒8 型、EB病毒、痘病毒、嗜肝DNA病毒(乙肝、 丁肝)
抗组胺药物应用问题
•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如何选择?
咳嗽药物选择问题
咳嗽产生的机制
各种 刺激
咳嗽
咽喉至终末 支气管
鼻、鼻窦、 耳鼓膜、胃、 心包、膈肌
感受器 (受体)
传入支 迷走神经 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
效应器官
呼吸肌 气管平 滑肌 膈肌
咳嗽中枢
脑干上 部桥脑
传出支 脊髓运动神经 迷走神经 膈神经 喉返神经
副作用:白细胞减少、贫血
抗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M2离子通道抑制剂 ): • M2是一种存在于甲型流感病毒中的蛋白质 (乙型流感病毒中不存在) • 活性效谱范围有限 • 对于乙型流感无效 • 耐药性产生迅速(发生率>70%) • 副作用较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
用于甲型流感预防,在症状出现前给药
退热药物应用问题
1、常用药物 布洛芬:5-10 mg/kg 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 小儿退热栓:用于6岁以上药物 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 阿司匹林: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影响
血小板功 能,增加出血概率,患病毒感染性疾病时,
病毒学概论
• 单负链RNA病毒:都有包膜 1、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 2、副黏病毒科:分为副黏病毒亚科(副流感
病毒属、腮腺炎病毒属、麻疹病毒属)和 肺病毒亚科(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病毒) 3、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A、B、C) 4、丝状病毒属: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 5、布尼亚病毒科:布尼亚病毒、汉坦病毒 6、沙粒病毒科: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
抗病毒药物
• 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药,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 从而抑制病毒的RNA和DNA合成,对DNA病 毒和RNA病毒均有抑制复制作用,用于防治 流感、副流感、甲、乙、丙型肝炎、麻疹、 腮腺炎、水痘、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 毒性眼角膜炎、疱疹性口腔炎、小儿腺病 毒肺炎。
退热药物应用问题
1、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之一 2、家长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知缺乏及“发热
恐惧症” 3、医务人员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 4、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毛细血管充盈时
间应作为发热儿童的常规评估指标 5、对3个月内的婴儿建议采用物理降温的方
法
退热药物应用问题
6、高热时推荐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用 7、严重持续高热患儿可采用交替用药 8、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9、热度高低与疾病轻重程度不一定平行 10、部分儿童高热时可伴有惊厥
病毒学概论
• 单正链RNA病毒: 1、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无包膜、二十面体
(肠道病毒、鼻病毒、心肌炎病毒、手足 口病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2、披膜病毒科:有包膜、二十面体(甲病毒 属、风疹病毒属) 3、黄病毒科:有包膜、二十面体(黄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4、杯状病毒科:无包膜、球状(杯状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9
抗病毒药物应用问题
• 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 RSV、流感、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等
病毒学概论
• 病毒组成 1、RNA、DNA 2、衣壳 3、包膜:含蛋白的脂质
病毒学概论
• 基因组: 1、可能是RNA,也可能是DNA 2、可以是单链,也可以是双链 3、单链RNA、双链DNA最常见 4、单链RNA可分为正极性(正链RNA)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