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临床合理用药的调查与

合集下载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

儿科用药问题及现状分析摘要】目的:对儿科用药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促进儿科合理用药。

方法:翻阅查看相关书籍、教材、文献,总结归纳目前儿科用药现状。

结果:儿童用药不同与成人,需要专门的用药知识。

结论:为了促进儿科合理用药,需要建立完善儿科用药的规范制度,及时监控用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儿科用药现状;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34-02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儿童的健康保障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药物在人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而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功能明显低于成人,因此相较成人,儿科用药更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目前,儿科用药中存在不少的不足和问题,下面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1.儿科用药中的问题儿童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婴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即便按照体重或者体表面积进行计量换算,也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

这也对儿科药品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1.1 儿科药品通常儿童专用的药品会在外包装上注明“小儿”或“儿童”,这类药品的儿科用药信息比较完整,用药安全性相对比较高。

但是在其他非专门儿科用药中,大多数都缺乏明确的儿童用药指导信息。

目前大约80%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指导信息。

不仅如此,儿科专门用药的种类也极其有限,只占市场上全部药品的1.5%左右[1]。

在中国基本药品目录中,只有5种标明具体儿童用量的化学药品,只有一种儿童专用的中成药品种。

一方面这是因为儿童临床试验面临着政策限制,展开困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儿科专门用药需求量小,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药企研发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成人药品的剂型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用药。

比如成人口服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一般儿童都需要减量使用,这样就需要切割片剂和打开胶囊。

这不仅在具体操作时不方便,而且用药剂量准确性也无法保证,往往容易出现剂量过大或过小,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达不到疗效。

儿科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第一部分概述合理用药(Reasonable application)即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地使用药物。

全世界非意外死亡人员中,1/7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在2004年3月发布的《全球合理用药大会报告》中显示,全球有一半的药物在被不合理地使用。

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主要杀手。

据统计,我国医院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比例的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到12.9%,新生儿更高达24.4%。

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儿童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药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易发生不良反应。

1.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且黏膜娇嫩角质薄,有些外用药可透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损害。

2.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如阿片类引起呼吸抑制,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等引起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使听神经受损,在成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多潘立酮(吗叮啉)在婴幼儿也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小儿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成人低,游离药物浓度高,易导致药理作用增强甚至中毒。

4.婴幼儿、新生儿由于肝脏代谢酶及功能系统发育不完善,可使某些药品的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易引起不良反应。

由于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不足,儿童使用某些具有氧化作用的药品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5.小儿肾功能发育不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排泄慢,可使毒性增加,儿童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成人较高。

二、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包括正确诊断及选择合理药物、正确的给药方法(包括剂量、途径、给药时间),避免药物滥用、错用及重复使用,药师要对患儿父母做出正确的给药指导。

正确诊断及选择合理药物。

正确诊断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

根据诊断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尤其是抗感染药物。

临床合理用药的自查自纠报告

临床合理用药的自查自纠报告

临床合理用药的自查自纠报告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药品种类日益增多,临床合理用药问题日益凸显。

不合理用药不仅会导致药效不佳,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本院开展了临床合理用药自查自纠工作。

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二、自查自纠目的和意义本次自查自纠旨在全面了解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通过自查自纠,加强本院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三、自查自纠内容和方法1.自查自纠内容(1)药品使用情况:包括药品种类、使用频率、使用量等。

(2)处方情况:包括处方书写、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等。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包括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制度等。

(4)药品采购和管理:包括药品采购渠道、储存条件、过期药品处理等。

(5)医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包括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考核情况等。

2.自查自纠方法(1)查阅资料:包括病历、处方、药品管理等资料。

(2)现场查看:包括药品储存条件、药品使用情况等。

(3)访谈:包括医务人员、患者等。

(4)数据分析:包括药品使用数据、不良反应数据等。

四、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1.药品使用情况:部分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但疗效不明显,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现象。

2.处方情况:部分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审核不严格,处方点评制度执行不到位。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不完善,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和报告意识不足。

4.药品采购和管理:部分药品采购渠道不规范,储存条件不达标,过期药品处理不当。

5.医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不足,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五、整改措施和建议1.加强药品使用管理,规范处方书写和审核,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

2.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和报告意识。

3.规范药品采购渠道,确保药品质量,加强药品储存管理,严格执行过期药品处理规定。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

方法:按照随机分类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110例,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5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后对比观察两组小儿治疗效果,腹泻症状缓解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以及大便形状改变时间。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小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72.27%),观察组小儿腹泻症状缓解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短,且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小儿腹泻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效果更好,能够帮助小儿改善不良症状,减轻小儿疼痛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小儿腹泻;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小儿腹泻是一种慢性疾病,属于消化道综合征的一种,常常由于小儿肠道微生态菌群失去平衡,使小儿身体免疫力下降多导致,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腹泻、腹痛等症状。

该疾病属于一种多发性疾病,长期腹泻状态下会使小儿难以吸收营养,进而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威胁小儿身体健康,因此采用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小儿腹泻具有重要意义[1]。

本次研究中,治疗小儿腹泻利用将醒脾养儿颗粒、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服用的方式,探讨了治疗效果以及对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则我院收治的110例腹泻小儿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20年9月-2021年9月。

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将110例腹泻小儿分成两组,即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以上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临床诊断标准。

对照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12±0.46)岁;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5.12±0.11)岁。

基于风险与责任_促进中国儿童合理用药的思考_张伶俐

基于风险与责任_促进中国儿童合理用药的思考_张伶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9): 983~984• 983 •© 2011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辑部C JEBM述评基于风险与责任,促进中国儿童合理用药的思考Promoting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hinese Children Based on Risk and Responsibility张伶俐1 李幼平2*1.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剂科(成都 610041);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关键词 合理用药;儿童1985年,WHO 将合理用药(rational use of drugs ,RUD )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消耗费用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

儿童由于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发育不全,个体差异大,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有其特殊规律,存在极大用药风险,和孕产妇、老人共同构成用药最高风险和重点监控的三种人群。

2010年,WHO 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0%,而低收入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高收入国家的20倍[2];以质量生命年计算,15岁以下儿童占全球疾病负担的36%[3]。

1963年,Harry Shirkey [4]就提出儿童是治疗孤儿,半个多世纪后,儿童用药仍然存在无证据用药、超说明书用药、滥用药物和缺少新药利弊评价等问题,导致儿童用药风险是成人的3倍。

儿童药物治疗中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普遍存在,36%~92%的住院患儿使用过未经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新生儿和ICU 患儿超该说明书用药情况发生率分别高达80%~97%和70%~92%[5]。

我国高收入城市儿童用药调查显示,药物合理使用比例不足10%[6]。

因缺少儿童适用的规格和剂型,医护人员和儿童监护人常减量使用成人药物或将药片碾碎、把部分胶囊溶在水中等方法来制备儿童用药,这是一种不安全的替代办法[7]。

我院2011年门诊小儿常用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我院2011年门诊小儿常用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我院2011年门诊小儿常用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对门诊小儿常用药物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进行统计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门诊进行治疗的小儿患者140例,对其常用药物的种类、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性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常用药物的种类是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糖皮质激素类、微量元素类药物,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针对病因用药、用药剂量常规估算;微量元素药物不进行监测性治疗给药,给药途径选择错误。

结论:在门诊小儿常用药物,存在较多的问题,应注意常用药物在使用时的合理性。

【关键词】小儿常用药;合理性用药;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50-02小儿患者由于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各部分脏器及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在进行用药治疗的时候应注意其针对性和合理用药。

为更好的对小儿进行治疗,现对我院门诊收治的140例小儿患者,临床用药资料及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门诊进行治疗的小儿患者140例,其中男患儿78例,女患儿62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5±2.5)岁,所有患者均在门诊进行治疗,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儿79例,胃肠道疾病患儿26例,外伤患儿20例,其它原因15例。

1.2方法对140例门诊治疗的患儿的常用药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其常见见的用药问题及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2结果通过对140例门诊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常用药物为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糖皮质激素类、微量元素类药物;在治疗中用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针对病因用药、用药剂量常规估算;微量元素药不进行监测性治疗给药,给药途径选择错误。

3讨论3.1常用药物的种类3.1.1抗生素的滥用目前在抗生素的应用上,我国存在滥用的问题较为严重,对患儿的影响和伤害也较为严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抗生素的使用常规化,不管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2)抗生素的治疗不能进行针对性使用,常规性使用广谱抗生素;(3)常规性进行静脉给药,长时间大剂量给药;(4)常规进行联合给药,随意组合搭配;(5)使用小儿禁用或是慎用,临床已经淘汰的抗生素种类。

研究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的临床用药分析

研究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的临床用药分析

研究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的临床用药分析【摘要】儿科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大多表现有腹痛,腹胀,腹泻,反酸,呕吐等症状。

研究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病的临床用药分析,以多发病常见病为出发点,选取急性口炎.急性胃炎,急性腹泻(肠炎)为观察点,随机选取处方280张,通过我院医师用药与对症处理分析,归纳出消化系统常见病用药指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帮助,规范合理用药。

儿科消化系统合理用药应从基层医院起步。

【关键词】儿科消化系统:合理用药:用药分析社区儿科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消化系统感染,如急性El炎,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等。

急性口炎主要表现在口腔黏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主要是病毒与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较常见;急性胃炎主要是指由于感染,休克,缺氧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应激反应。

临床指征表现在左中上腹胀痛,反酸,呕吐。

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急性腹泻(肠炎)表现在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等。

主要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其中细菌性腹泻最常见,主要是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引起腹泻,给病员生活工作带来不便。

对病毒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用抗病毒药,如阿糖腺苷;由细菌感染引起胃肠炎,对因治疗上多采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克肟等抗生素;对症治疗以减轻病痛为主,如阿托品,山莨菪碱,多潘立酮,多酶片等。

1方法与结果现根据临床诊断随机抽取处方280张,按急性口炎,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用药分类统计,结果见表l,表2,表3。

注:统计中百分比是各用药除以总用药的百分比。

2讨论小儿口炎是口腔粘膜的炎症,可波及口腔粘膜、舌、齿龈、上腭等处。

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引起口炎的主要有细菌、病毒及真菌。

细菌引起的口炎少见,主要是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引起。

真菌性口炎可单纯发病,也可继发于营养不良、急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性疾病时,也可由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致菌群失调引起。

小儿感冒治疗及合理用药

小儿感冒治疗及合理用药

小儿感冒与肺炎的关系感冒与肺炎在症状上都有些相似,家长要注意区别,例如:小儿感冒时,一般精神状态较好,能玩。

小儿患肺炎时,精神状态不佳,常烦躁、哭闹不安,或昏睡,抽风等。

一测二看三听,三步分清两疾病“一测”,是指测体温。

小儿肺炎大多发热,而且多在38℃以上,并持续2-3天以上不退,如用退热药只能暂时退一会儿。

小儿感冒也发热,但以38℃以下为多,持续时间较短,用退热药效果也较明显。

“二看”,主要看以下四个方面:(1)看咳嗽呼吸是否困难。

小儿肺炎大多有咳嗽或喘,且程度较重,常引起呼吸困难。

感冒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或喘一般较轻,不会引起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表现为憋气,两侧鼻翼一张一张的,口唇发紫,提示病情严重,切不可拖延。

(2)看精神状态。

小儿感冒时,一般精神状态较好,能玩。

小儿患肺炎时,精神状态不佳,常烦躁、哭闹不安,或昏睡,抽风等。

(3)看饮食。

小儿感冒,饮食尚正常,或吃东西、吃奶减少。

但患肺炎时,饮食显著下降,不吃东西,不吃奶,常因憋气而哭闹不安。

(4)看睡眠。

小儿感冒时,睡眠尚正常,但患肺炎后,多睡易醒,爱哭闹;夜里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趋势。

“三听”,是指听孩子的胸部。

由于小儿的胸壁薄,有时不用听诊器用耳朵听也能听到水泡音,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安静或睡着时在孩子的脊柱两侧胸壁,仔细倾听。

肺炎患儿在吸气末期会听到“咕噜”、“咕噜”般的声音,称之为细小水泡音,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体征。

小儿感冒一般不会有此种声音。

经过上述的一测、二看、三听,如果出现其中大部分情况,即应怀疑小儿得了肺炎,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小儿肺炎护理有讲究小儿肺炎多是由受凉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成,因此以下几点提请父母们特别关注:1、初春为感冒流行季节,尽可能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2、如果自己的孩子已感冒或咳嗽,并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应及时找医生:呼吸比平时加快,每分钟多于60次(小于2个月的宝宝),或50次(2-12个月的孩子),或40次(1-4岁的孩子);呼吸声音粗大;呼吸有间断;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发出哼哼声;不能喝任何液体,一喝就呛;皮肤呈青紫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