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 叶挺资料

合集下载

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叶挺1896年生于广东惠阳,1988年被党中央确定为共和国的36位军事家之一。

1924年奔赴苏联学习,一年后回国,1926年率领独立团在北伐战阵中击退吴佩孚的主力部队,被称为“北伐名将”,1927年是南昌起义的敌前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毛泽东曾将当着叶挺的面说,叶挺是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叶挺开始写起。

可见,首先,叶挺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军队作下突出贡献的人。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引发白色恐怖,全力逮捕共产党。

叶挺逃亡香港,但是在党内却遭受了半年的处分,1928年接到组织的通知,让其前往苏联休养,后来种种原因下,叶挺流亡国外,生活艰难无比,但是叶挺从来没有忘记过祖国,一直在为祖国的前途担忧不已。

1932年叶挺返回澳门,结束了流亡五年的生活,叶挺回国后就接到国民党的高薪高职的聘请,但是叶挺都没有答应,虽然叶挺生活清贫,但是也不想再为国民党卖命,可谓高风亮节。

后来接受周恩来的建议,主动通过国民党军官向蒋介石传达自己想出面把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为新四军的想法。

新四军建成的初期,资金严重不足,叶挺都是变卖自己家里的细软,为新四军筹集军需品,一心一意为组织做贡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挺在当上军长后也是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从来不为自己搞特殊,都是和将士们祸福与共,所以叶挺深得将士们的爱戴。

在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国民党囚禁,但是他严守情操,矢志不渝,在狱中写下《囚歌》表明心志。

毛泽东在叶挺遇难去世后,曾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叶挺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叶挺的军事才能叶挺从小就将爱国情怀深埋心中,在经历了武昌起义后,叶挺决定军事救国。

不仅报考军事学校,还在1924年前往莫斯科进一步学习军事技能与共产主义。

囚歌

囚歌

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 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 永生: 永生: 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 不磨灭。 不磨灭。
坚定的革命者。 人: 坚定的革命者。 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地下的烈火: 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地下的烈火: 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监牢。 监牢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活棺材: 活棺材: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 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10 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 余座监狱。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 余座监狱。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 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 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 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 材”。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 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 寰的毒刑。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 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叶挺将军当时就被扣押在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 叶挺将军当时就被扣押在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在这 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到处是恶心的小虫飞来飞去, 间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到处是恶心的小虫飞来飞去,房间 里时时夹杂着一阵阵令人作呕的霉臭味……叶挺将军在这 里时时夹杂着一阵阵令人作呕的霉臭味 叶挺将军在这 样的房间一直没有动摇过。 年解放前夕, 样的房间一直没有动摇过。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 年解放前夕 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 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 士被活活烧死。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 士被活活烧死。生命烧掉了, 不掉的。就在这里, 不掉的。就在这里,就在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 一首叶挺将军写下气吞山河的《囚歌》 一首叶挺将军写下气吞山河的《囚歌》。

有关叶挺的资料

有关叶挺的资料

有关叶挺的资料材料一: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叶洵,字希夷,广东省惠阳人。

北伐名将,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军长。

早期生涯·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

·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漳州加入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孙中山命令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一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

同年十月就任工兵营副营长。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

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期间·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材料二: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

有两种解释,你自己选一种。

作者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把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边同自己一起烧毁。

我虽然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了,但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万古长青,永世长存的。

革命者所走的路被敌人紧紧地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出卖革命获得自由! 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一齐烧掉,我应该再血与热火的斗争中得到永生.。

命运多蹇的叶挺将军

命运多蹇的叶挺将军

叶挺为什么离开新四军俗话说,一山难容两虎。

叶挺和项英都是新四军的军政首脑。

过去一个是江南红军游击队的负责人;一个是中共两次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现在叶挺是新四军军长;项英是副军长。

按惯例,在行政上叶挺应该领导项英。

可新四军是中共的武装部队,中共有一条原则是“党指挥枪”。

项英是中共东南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委分会主席,理应对新四军进行领导,也就是说从党的角度看,项英应该领导暂时“在党的组织外”的叶挺。

就是这么一层微妙的关系,加之他们的性格、爱好、经历的不同,两位新四军领导人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是磕磕碰碰,直至叶挺两次出走,四次辞呈,项英也向党中央三请罢官。

叶挺与项英的不同之处不少,明显的是两人的性格不同。

叶挺性格刚毅,受不起委屈;项英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相容性较差。

但两人关键的不同之处是:首先他们的战略思想不同。

叶挺认为,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思想无比正确。

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发展游击战争,千方百计招兵买马,迅速壮大自己,是富有胆识的战略决策,应该尽快执行。

项英却坚持株守皖南,怕新四军深入敌后,无山地依托,难以生存发展,同时他怕“东进北上”后新四军打破了国民党的限制,发展抗日力量,得罪了国民党。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对国民党、蒋介石加紧迫害新四军的种种阴谋毫无察觉,一再迁就退让。

他把许多同志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自筹武器、经费,迅速发展部队的正确做法,说成是破坏统一战线,是“人、枪、款主义”。

一个习惯打游击战,打不了就走;一个主张既要坚持游击战,又要注重运动战。

一个出身于产业工人,一个出身于正式的军官学校。

其次是组织形式上的不同。

叶挺不是党员,更不是党委领导成员,党的重要文件他不能看,党内的重要报告他不能听,有关党的军事重要会议他不能参加;项英是书记,根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新四军的一切军政大事,基本上由项英说了算。

军政大权掌握在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手里。

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一军之长,但是反而成了项英的副手,处在“客卿”或统战对象的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叶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名将之一。

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重点介绍叶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解放事业的巨大贡献。

一、叶挺的早期经历叶挺于190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镇江市,年轻的他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

他早年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通过优异的表现成为一名军官。

在中国国共合作初期,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事业而奋斗。

二、叶挺的抗日战争征战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积极参与研究和实施抗日战略。

他组建并指挥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小股游击队的形式对敌人进行袭扰和破坏,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叶挺的作战风格勇往直前,敢于冲锋在前,并且他具备极高的军事智慧,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

他在多次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抗日名将之一。

三、叶挺的突围战1940年,叶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困于云南瑞丽地区。

在日军的重重围追堵截之下,叶挺发扬顽强斗志,决心带领部队突围。

经过了一个月的准备和策划,他率部突围,穿越险恶山区和河流,最终安全抵达国民党控制区。

这次突围战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壮丽史诗,彰显了叶挺的英雄气概和领导才能。

四、叶挺的牺牲与传承1944年,叶挺在贵州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以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

他的牺牲使许多人痛失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和军事家,但他留下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和传承给后人。

叶挺的战友们始终铭记着他的奋斗精神,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坚持战斗。

总结:叶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他英勇无畏、崇高牺牲的事迹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他的光辉形象仍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闪耀。

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中,他为国家的解放和独立事业付出了宝贵的一生。

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继续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叶挺简介

叶挺简介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叶挺的故事

叶挺的故事

叶挺的故事篇一:铁军军长叶挺铁军军长—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是一首诗,一首悲壮的著名诗篇——,是叶挺在囚室里写下的。

用现在还比较流行的话来说算的上是海归,是泡过“洋水”的人物。

在没去国外前他已经是个大人物了。

1988年他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究其一生,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带领的独立团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他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

叶挺作为军人,北伐期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都有参与,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起义军进入潮汕地区,在寡不敌众而遭失败的情况下,叶挺等护送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了香港。

1927年12月11日从香港回到广州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领导广州起义。

后来起义失败,辗转再次到了当时的苏联,一个他留学学习的地方,在苏联的留学学习逐渐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叶挺是在孙中山和廖仲恺以及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支持下付诸实践的派赴苏联留学的第一名国民党军人,也是班里唯一的非共产党人。

在这之前,即叶挺认识其后来的夫人李秀文后,渐渐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渐生了去苏联留学的愿望,并在那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在1924年底,叶挺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作出的重要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英勇的抗日将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叶挺将军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他的事迹和贡献不仅彪炳史册,更为人们树立了战斗英雄的楷模。

叶挺,原名叶金华,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自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叶挺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也对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叶挺考入黄埔军校,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

在军校期间,叶挺表现出色,凭借出众的军事才能和极高的政治觉悟,很快成为了学校的佼佼者。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对中国全面侵略的战争。

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抵抗。

叶挺自愿加入抗日战争,担任中国军队的指挥官。

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善于运用兵力和灵活的战术,不断有效地打击日军,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捷报频传。

他率领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叶挺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他还充分发挥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思想优势。

他积极于军政治工作和军队建设,在军队中不断宣传和教育士兵,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战斗精神。

他还与其他抗日将领积极沟通合作,形成了合力抵抗日本侵略的强大合围态势。

叶挺的领导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他被誉为“平型关的王牌”和“抗日英雄”。

然而,叶挺的抗日事业并未持续到胜利的最后一刻。

由于日军的猛烈进攻和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军队在长期战争中龟缩一隅。

1941年,叶挺在与日军作战时不幸阵亡,年仅36岁。

他的英勇牺牲使中国人民深感痛惜,纷纷为他送别并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叶挺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战斗英勇和无私奉献,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和光辉楷模。

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激发了无数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启迪了后来者的努力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此陨落在 芦芽山脉,结束了他五十岁的寿命。而他生命最 后的五年,没有能驰骋疆场,演出一出出杀敌卫 国、威武雄壮的战争戏剧,却在黑暗的牢狱中等 于提前被断送了。他以辉煌始,以悲剧终,就这 样黯淡地结束了自己作为名将的一生。 在广州起义中,作为职业军人,并不谙政治的叶 挺,此时与党组织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叶挺仅仅 从敌我兵力的对比,军事的态势出发,谈出了自 己的意见。就被广东省委认为是右倾,蒙受了极 大的委屈。性格梗直、看中名誉与人格,洁身自 好的叶挺,遭此不白之冤,无以申辩,愤而离开 莫斯科,前往欧洲,就此与党脱离了联系。


·1932年到澳门隐居。 ·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 “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 府”。 ·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 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 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 ·1938年,叶挺率部粉碎了日军对皖南的“扫 荡”,得到了蒋介石的致电嘉奖。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之后入 狱五年。

“七七”事变以后,在欧洲的叶挺感于祖国的危 难,依然决定回国,投身祖国的抗日事业。 热情、 单纯、不懂权术的叶挺,积极地投身于组建新四 军的事业,由武汉、南昌而皖南,筹措军饷、装 备、武器,训练人员,恨不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 国的抗日事业。在皖南,他一次又一次发现,自 己并没有指挥、调动这支军队的真正权力,而处 处受制于人,不能推行自己的军事主张、战役计 划、施展自己杀敌卫国的抱负。他不得不一次一 次负气出走,再被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婉言劝回。 鉴于自己负气出走欧洲脱党的惨痛教训,叶挺最 后还是从大局出发,隐忍了自己的不快,潜伏着 爪牙忍受着自己军事傀儡的地位。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 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 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 明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 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 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
东方劳动者共产 主义大学和红军 学校学习。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 年团,同年12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叶挺将军与李秀文女士结婚。婚后,叶挺 将军和李秀文女士生有9个子女,7个男孩,两个 女孩。其中三子早夭,五女扬眉和出生后尚未来 得及起名字的幼子阿九和父母于1946年一同遇难。 女儿叶剑眉1993年因病去世。而今健在的只剩下 五个孩子,他们是长子叶正大任中将,次子叶正 明,现在全国科协工作,三子叶华明现任深圳市 政协副主席、深圳先科激光公司董事长,七子叶 正光现任海南六合公司总经理,儿子叶启光也在 深圳工作。叶正明之子叶大鹰任北京时事文化咨 询公司董事长,电影《红樱桃》就是他导演的。 叶家的子孙个个都学有所成。


·1925年9月,回国任国 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 处长,旋调任第四军独 立团任团长。 ·1926年5月,率部北伐, 担任先遣队,从肇庆、 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 挺进,讨伐吴佩孚。6月 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 战斗,攻占湖南攸县城, 7月20日攻占浏阳。8月, 攻占湖北咸宁汀泗桥。 随后连克桃林铺、印斗 山等地,8月30日占领贺 胜桥。9月,率部围困武 昌。10月10日,率部攻 入武昌。叶因此被誉为 “北伐名将”,所部第 四军也被称为“铁军”。
不懂政治的叶挺在最后关头还是被政治所误, 沦为阶下囚,以不肯妥协投降而被从上饶关到湖 北恩施、贵州息烽、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直至1945年10月国共重庆和谈,才被作为谈判条

·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陆军第二 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 ·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追随孙中山革命, 在福建漳州加入粤军,并加 入中国国民党。 ·1920年,孙中山命令粤军 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 径一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 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 同年十月就任工兵营副营长。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 锁线,北渡长江,在皖 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 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 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 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初,日军五 千余人在空军配合下进 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 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 顽强苦战,毙伤日军数 百人,将敌击退。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 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 团2100多人,共产党员叶挺 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 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作为北伐先锋的叶挺独立团, 在汀泗桥、贺胜桥等著名战 役中出生入死,所向披靡, 取得辉煌战绩,为四军赢得 了“铁军”的光荣称号。叶 挺被公认为“北伐名将”。

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 广州迁到武汉办公,国 民革命军进行了扩编或 改编,叶挺被任命为第 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 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兼任第十一军副军长。
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
袭击武昌。叶挺率部奋勇作 战,打垮夏斗寅。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 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起义军进入潮州、汕头地区,在寡不敌众而遭失 败的情况下,叶挺和周恩来等转移到了香港。 ·1927年12月11日,叶挺从香港回到广州领导广 州起义,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经香港、马来西亚、日 本至苏联。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 责而决定退出共产党,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 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第三党”。先后流 亡德国、法国等地,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成为 素食主义者。
一代骁将——叶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 4月8日),广东惠阳客家人, 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 [1]祖籍广东省兴宁市合水镇。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 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 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 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 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 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 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 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 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 《囚歌》明志。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 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 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 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北伐军占领武汉后, 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 第十一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 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在中国革命的转变关头, 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 重要贡献。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 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 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 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 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46年4月8日,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 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遇难身亡,同机遇难的还有王若 飞、博古、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扬眉和 幼子阿九。 死讯传出后,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 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提词: “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 《“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陈毅作《哭叶 军长希夷同志》。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