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将军
叶挺与项英关系_项英与叶挺的矛盾

叶挺与项英关系_项英与叶挺的矛盾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项英,无产阶级革命家新四军创建人,那叶挺与顶英有什么关系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叶挺与项英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叶挺项英生活在同一时期,又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更是一起共事的战友。
一直都有人说叶挺项英不和,我们也从一些资料上看出,两人确实有些地方不和,但具体的叶挺项英为什么不和,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作证。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一生战功赫赫,在北伐战争时期,被称为“北伐名将”,他所在的新四军还被誉为“铁军”。
曾参与汀泗桥战役并获得胜利,一战成名。
叶挺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只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敌方扣押囚禁,整整被关押了5年才重新获得自由,获释之后想要申请加入共产党,得到批准。
但是1946年4月8日,一场空难夺取了叶挺和妻子李秀文以及一双儿女的性命。
项英,无产阶级革命家新四军创建人,同时也是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同时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1934年10月,带领红军主力长征,为日后革命保存主要革命骨干,项英被给予了高度评价。
1941年皖南事变,叶挺被俘,项英被副官刘厚总枪杀。
都说叶挺项英不和,其实主要是战略思想、生活习惯不同。
叶挺项英一个习惯了打游击,不能赢的就跑的工人,一个是坚守两面俱到的军官学校出身,两个人想法不同当然会有所矛盾。
再说这生活习惯,叶挺出过国留过洋,既然做了军长,就要做好军长的样子和派头,注意军容军纪,穿着上都很注意,但是项英却有些看不惯。
就这样,叶挺项英不和的话就被人越传越广。
项英与叶挺的矛盾现在大家都在挖掘皖南事变背后的故事,这时候项英与叶挺的矛盾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当时项英与叶挺的矛盾其实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可能皖南事变的悲剧和新四军的领导阶层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时的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军长,但是有名无实。
权利都被副军长项英把握了。
新四军是中国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来的军队,他主要是由项英创建的。
叶挺的英雄事迹800字左右

叶挺的英雄事迹800字左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从此,中国的命运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吃饱饭了!中国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今天wtt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叶挺的英雄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wtt一起来看看吧!叶挺的英雄事迹篇1让我感动的是一名将军,他的别名是叶洵字希夷,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信仰是共产主义,他就是叶挺。
叶挺出生于农民家庭,7岁入小学读书,1911年入惠州府立蚕业学院,1914年12月叶挺到河北陆军第二预备学院攻读军事。
1918年,经他努力学习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院。
1919年追随孙中山革命,在福建加入建国粤军,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共产党。
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40年,皖南事变,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之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附属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伏击,新四军奋战7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他在牢中写下了令人振奋的诗《囚歌》,当中把叛徒比作狗,写出某一天他将与国民党反动派同归于尽的思想,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与叛徒的痛恨。
叶挺将军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坚持信仰与真理的精神,深深地感动者我,我相信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叶挺的英雄事迹篇2今天是国庆长假的第三天。
国庆节当然要去一些有关国庆有纪念的景物观赏一下。
我和家人就来到了北伐将军叶挺的纪念馆。
它座落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的一个小山村,也就是叶挺将军的故居,那里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进门就可以看见一个用石头刻成的大书,上面刻着“北伐名将,抗日英雄。
最新叶挺的英雄事迹700字

叶挺的英雄事迹700字1940年云岭抗敌,新四军军长叶挺,凭着地利设伏,仅以200兵力,击退日军3000。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写叶挺的英雄事迹的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写叶挺的英雄事迹的作文1叶挺爷爷是我最感动的英雄人物,因为叶爷爷的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更重要的是,叶爷爷的那种精神还蕴含着爸爸寄予我的期望和思念……就在今年,妈妈和哥哥先去了外地,爸爸说:“我再留下来陪你几个星期。
”顷刻间,几个星期便过去了,爸爸也马上要走了。
就在爸爸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搂着爸爸,和爸爸一起看了电视剧——《叶挺将军》。
爸爸对我说:“叶挺将军是一位共产党员,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给俘虏了,由于蒋介石看中了他的才华,就千方百计的想劝他归降,曾派过许多人去劝服他,都以小时的同学、同窗好友、朋友的名义去的,可都始终没有改变叶挺将军的那份如熊火般沸腾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雄心壮志。
后来,蒋介石想杀掉他,可是又舍不得,就将他一直关押在牢房里,等着他归降的那一天,可是叶挺将军始终都没有……爸爸也希望你和叶挺将军一样,做一个效忠祖国,效忠人民的人,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一定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一切要为了祖国,明白吗?”“嗯!”我点点头,一把钻进爸爸的怀里,泪水哗哗倾泻而下……知道不久前几天,我们又上了《囚歌》这一课,是叶挺爷爷写的,上面写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这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多么热情奋发的一首诗啊!在上这课的时候,老师曾对我们说过:“这首诗歌写的是叶挺将军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囚禁中,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光明的新社会,投身革命,献身革命,不怕坐牢,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豪情壮志。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将领他们的战略智慧与威武风范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将领他们的战略智慧与威武风范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将领——他们的战略智慧与威武风范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伟大抗争的历史见证。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英勇的将领,他们以其卓越的战略智慧和威武风范,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击败了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本文将介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几位著名将领,探讨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战略智慧和威武风范。
一、叶挺将军——勇冠三军,智谋出众叶挺将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位备受尊敬的军事家。
他率领中国红军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智慧。
在长征途中,叶挺将军运用奇袭战术,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他还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将敌人逼入不利的地势,从而取得了多次胜利。
叶挺将军以其勇敢和智慧,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二、赵一曼——女将之魂,智勇双全赵一曼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女战士,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
她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出色的战术智慧,成为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楷模。
赵一曼善于利用地理优势,多次成功地执行破坏日军后方的任务。
她的智慧和威武风范,不仅激励了更多的女性参与到抗战事业中,也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孙立人——兵谋过人,卓越指挥孙立人将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位杰出指挥官。
他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略智慧。
孙将军的作战计划总能准确地判断敌人的动向和意图,并迅速做出反应。
他善于运用兵力、火力和战术,精确打击日军,取得了一系列的战略胜利。
孙立人将军以其过人的兵谋和指挥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四、刘邓将军——智勇双全,军事天才刘邓将军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军事天才。
他以其广博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智慧,成为中国抗战中的关键人物。
刘将军擅长运用战略思维,深入分析敌人的战略意图和弱点,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战争中,他率领中国军队赢得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粤籍名将叶挺

粤籍名将叶挺:北伐所向披靡被囚5年不屈从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到抗日战争时期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一生波澜壮阔、坎坷悲壮,经历了胜利、失败、曲解、囚牢等各种考验,出狱后不久在一场空难中离世,时年50岁。
率领独立团屡立战功东征、南讨胜利后,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6年5月,为援助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抵御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南犯,叶挺独立团(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四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出发开赴湖南前线,率先揭开北伐战争的“血战”序幕。
“汀泗桥是咸宁县属的一个小集镇,北去武汉,南至湘粤,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在敌我双方对峙期间,叶挺将军向当地农民请教,获知一条小路绕道古塘角,直插敌后,致敌军全线崩溃,振奋了北伐军的士气。
短短数月,叶挺所率的独立团转战湘、鄂、赣三省,行军数千里,屡建奇功,尤其是在汀泗桥、贺胜桥这两个北伐最有名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27年1月,湖北省及武汉各界人士委托武汉汉阳兵工厂制作了一块高1米、宽0.5米的铁盾牌,正面镌刻两个大字“铁军”,赠送给第四军。
叶挺纪念馆仿制了这块“铁军”盾牌,供世人瞻仰,让铁军精神代代相传。
狱中写下《囚歌》以明志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峻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个昼夜。
他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遭无理扣押,后来被辗转关押于上饶、桂林、恩施、重庆等地,囚禁长达5年2个月。
在囚牢期间,为使叶挺屈服,国民党使尽种种手段威逼利诱。
无论是“上饶宴请”“蒋介石的封官”,还是“骨肉情的感化”,叶挺丝毫不为所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1942年11月,叶挺在重庆的红炉厂囚室写下了慷慨悲壮的《囚歌》以明志。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之下,叶挺终于迎来自由。
团校学习叶挺将军事迹心得

团校学习叶挺将军事迹心得“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今年4月初起,叶挺将军纪念园首次集中展出叶挺12封家书信件手札,让所有参观者感动。
叶挺独立团将领曹渊之孙曹海潮含泪表示,从这些家书中,更深切地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崇高气节与伟大精神;叶挺独立团的铁军精神在军队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今天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
叶挺原名叶为询,1896年出身于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改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期冀。
叶挺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长信,抒发“振污世,起衰弱”之志。
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
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
革命危急关头,1927年8月,南昌起义号角吹响,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成为首位工农红军总司令。
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根据党的指示,叶挺亲自组建和领导新四军驰骋大江南北,再展“铁军”雄风。
1940年,叶挺率部取得反扫荡重大胜利,被各界称为“中华民族的干城”。
1941年,皖南事变震惊中外,叶挺谈判时被非法扣押,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广西桂林等地。
被囚5年多,叶挺不惧国民党威逼利诱,写信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誓言“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叶挺终于获释。
出狱后第二天即致电党中央,希望重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复电,称赞叶挺忠诚地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决定接受叶挺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叶挺将军的革命生涯与气节

兰台世界2012·9月上旬叶挺(1896—1946),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在其光荣而伟大的革命生涯中,叶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表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与浩然的革命气节。
1914年,年仅18岁的叶挺被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录取,开启了他30多年的戎马生涯。
1918年,他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第二年加入驻守在福建漳州的粤军,并加入刚组建不久的中国国民党,正式走上革命斗争道路。
1920年,年轻的叶挺率领部队在作战中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桂系军阀,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一敌四的奇迹,从此在军中声名鹊起。
孙中山亲自任命他为警卫团营长。
1925年他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和第四军军部参谋处长。
1926年叶挺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北伐号召,率领部队从广东出发,经过4个多月的激战控制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叶挺也被军中内外公认为“北伐名将”。
1927年,叶挺在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中不断升迁,历任副师长、师长和副军长[1]226。
此时,三十而立的叶挺在革命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非凡的个人成就。
但他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在中国革命尚未成功的历史大环境下,叶挺以南昌起义为新的起点再续他光辉的革命斗争生涯。
一、南昌起义中的叶挺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
叶挺作为主要领导者,在起义的谋划和组织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7年4月至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在武昌和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作为国民军师长的叶挺对蒋介石、汪精卫于革命的叛变行为深恶痛绝,毅然放弃师长的优厚待遇,投入到艰苦的革命事业中去。
当汪精卫等人企图摧毁共产党军事力量时,时任第四军军长的张发奎逼迫叶挺交出兵权,并准备歼灭叶挺部队。
当叶挺得知此阴谋后,拒绝接受国民党命令,给予了国民党沉重打击。
随后,他毅然决定联合贺龙等人向国民政府施压,并率军到达了南昌,为南昌起义做准备。
叶挺将军的神秘手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叶挺将军的神秘手杖 作者:淑云 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08期
叶挺(1896~1946)在任新四军军长期间,无论是在行军的路上,还是在战场上,或是在作战指挥室里,有根近1米长的手杖总是与他形影不离。许多人对这根手杖很好奇,猜测里面藏有长剑或是一支手枪。但当有人向叶挺将军问起这根手杖时,他总是笑而不答。还有人专门去问叶挺的内勤警卫,但警卫也不明真相,更给这根手杖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后来,谜底是由新四军军部首长的保健医生张岗揭开的。原来,这根手杖可以一杖多用,手握的地方是个椭圆形的铜环,下面连着长长的钢管,钢管外面套有不锈钢的套子,手杖底端着地处是一个钢塞。平时,它是根普通的手杖,在翻山越岭的急行军中可助其“一杖之力”;当劳累之时,只要将椭圆形抓握的地方打开,往地上一插,就可以当凳子坐,用以小憩。叶挺军长高大魁梧,坐时两腿叉开,呈三足鼎立之势,非常威武。在紧急情况下,这根手杖还能当武器使用。只须拉开上面的铜环,装上子弹,手杖就会自动跳出一个枪栓,拧掉钢管朝下一端的钢塞,手杖转眼就变成了一枝左轮单发步枪,用以射杀敌人。
葉挺的这根手杖并非自制,也并非哪儿生产,而是德国的一位友人所赠。1927年,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于12月11日又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最终失败,作为担任起义军总司令的叶挺,却在莫斯科受到共产国际的不公正指责。叶挺一怒之下,愤然离开莫斯科,开始了长达10年的海外生涯。其间,叶挺在德国生活了5年,潜心研究军事。一位德国友人对叶挺的军事才华十分赞赏,便赠送给叶挺这根手杖作为留念。叶挺对这根手杖非常珍惜,以至于杖不离手,日夜相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39年,周恩来(右三)与新四军将领在新四军军部。右一为执手杖的叶挺。 1941年1月6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 9000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陷于困境。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于 1月13日向党中央发出最后一份电文后,即下令砸毁电台,分散突围。随后,叶挺在饶漱石等人的劝说下,经仔细考虑决定下山与敌谈判。叶挺在去与敌人谈判之前,明知凶多吉少,不愿意将这根手杖带在自己身上,以免落到敌人手里。他虽然万般不舍,还是将这根心爱的手杖抛掷出去,显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与气概。叶挺军长下山后,即被国民党军扣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挺将军这首《囚歌》,原诗以“六面碰壁居士”落款,这正是他当时处境的形象
写照。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将军,遭到国民党当局长期的无理拘
押。写作此诗时,他被囚禁于重庆郊区的红炉厂,此处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是
臭名昭著的中美技术合作所的“禁地”。
《囚歌》一诗浓缩着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于生命、自由和
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囚歌》的开始,叶挺将军以
形象的语言,把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一
方面,反动当局绝对不允许被囚者以自由之身保有人的节操和尊严;另一方面,
他们又千方百计诱惑受难者以尊严的丧失换取行动的开阔空间。随后的“爬出来
吧,给你自由”这廖廖八个字,把法西斯分子的骄狂、阴险、狰狞的嘴脸活脱脱
地勾画了出来。然而,革命者所渴求的自由从来就不以屈尊为代价,更不会以奴
颜婢膝去换得所谓的“自由”。士可杀不可辱,这早已是自古以来志士仁人们律已
的法则。“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诗人
高傲地拒绝着反动派的诱惑。自由诚可贵,然而,失去了尊严的自由,又怎能俯
就?被囚的勇士依旧是勇士,而自由的畜牲,永远是畜牲。自由的精灵被隔绝在
法西斯的高墙之外,受难的人们时时渴求着自由的温存,却无法与之结合。牢狱
从来就不是梦幻情调的温床,阴森、恐怖、死亡才是它的现实。弱者本来就少得
可怜的骨气将在这里彻底消融,强者的凛然正气却可以在这里得到张扬。“我希
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
永生!”《囚歌》的结尾,慷慨而悲壮。赞同
评论(2)|3
2013-04-08 18:23范术非常v|三级
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
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
各种非人的苦刑,仍坚贞不屈。在国民党的种种利诱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
的高风亮节。他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泛传诵的千古绝唱。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
军创建人之一。毕业于保定军校。曾于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
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
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参加领导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
战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1946年4月8日由重庆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5]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号西平,惠阳县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
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
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
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
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
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
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
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