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蹇的叶挺将军
叶挺简介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叶挺:铁骨铮铮戎马一生

“建党百年”特别策划\热点素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ZUOWENYUKAOSHI 67叶挺:铁骨铮铮 戎马一生在山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楼下二号牢房墙壁上,有叶挺将军被囚禁在这里时写的一首诗。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首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
1896年9月10日,叶挺出生在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目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压迫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
在革命先辈的精神影响和进步教师的启蒙下,叶挺读了许多宣传革命民主主义的书刊,很早就萌生了爱国主义思想,立下了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远大志向。
辛亥革命以后,叶挺受革命潮流的影响,报考军事学校,立意走强兵救国之路。
军校毕业后,他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陈炯明叛变和南北军阀混战,使他对旧军队颇为不满,萌发了创造新型军队的思想。
1924年夏天,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而后又加入红军学校中国班深造,并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21日,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叶挺出任团长。
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打先锋,屡建奇功。
他率领部队,攻必克,战必胜,打了许多硬仗、恶仗,名震天下,因此被称为“北伐名将”,其所在的部队也被誉为“铁军”。
北伐战争胜利后,叶挺先后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并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在敌后长江下游指挥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边区等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将军于混乱中临危不惧,率众与数倍于己的对手浴血奋战7昼夜,最后决定以一己换部下,前往谈判时遭无理扣押,被辗转关押于上饶、桂林、恩施、重庆等地。
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

抗战英雄叶挺生平简介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著名的抗战英雄。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叶挺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叶挺与李秀文关系叶挺与李秀文二人是夫妻,叶挺是中国抗战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一生对中华民族贡献卓越。
叶挺李秀人二人结识很早,在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二人就认识了,并于1925年结婚。
李秀文是澳门的一个士绅家庭的女儿,家庭很富裕。
李秀文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叶挺已经在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的第二营担任营长了,李秀文就读于执信女子中学,这个中学很是有名,因为是孙中山在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人亲手创办的具有纪念意义和示范意义的学校,当时的李秀文是该学校的“校花”,可见,李秀文还是很漂亮的。
因为李秀文的爸爸李少村和在孙中山大元帅府上任职的宪兵部队的司令李章达是好朋友,而叶挺又是李章达的好朋友,所以李章达成了叶挺和李秀文的月老,为二人牵针引线,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二人感情日渐深厚。
1924年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叶挺被派遣去苏联学习,但是当时也挺和李秀文又正在热恋的阶段,于是叶挺在去苏联前便向李秀文求婚了,李秀文虽然心里满是欢喜,但还是矜持地跟叶挺说,自己要回家问问老爸老妈,刘秀文的父亲认为婚姻要作为鼓舞彼此前进的动力,说白了就是刘秀文的父亲想等到叶挺做到团长的时候再风风光光的嫁女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叶挺叶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名将之一。
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重点介绍叶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解放事业的巨大贡献。
一、叶挺的早期经历叶挺于190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镇江市,年轻的他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
他早年在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通过优异的表现成为一名军官。
在中国国共合作初期,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事业而奋斗。
二、叶挺的抗日战争征战在抗日战争初期,叶挺积极参与研究和实施抗日战略。
他组建并指挥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小股游击队的形式对敌人进行袭扰和破坏,有效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叶挺的作战风格勇往直前,敢于冲锋在前,并且他具备极高的军事智慧,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
他在多次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抗日名将之一。
三、叶挺的突围战1940年,叶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困于云南瑞丽地区。
在日军的重重围追堵截之下,叶挺发扬顽强斗志,决心带领部队突围。
经过了一个月的准备和策划,他率部突围,穿越险恶山区和河流,最终安全抵达国民党控制区。
这次突围战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壮丽史诗,彰显了叶挺的英雄气概和领导才能。
四、叶挺的牺牲与传承1944年,叶挺在贵州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以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
他的牺牲使许多人痛失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和军事家,但他留下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将永远激励和传承给后人。
叶挺的战友们始终铭记着他的奋斗精神,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坚持战斗。
总结:叶挺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名将,他英勇无畏、崇高牺牲的事迹鼓舞着亿万中国人民,他的光辉形象仍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闪耀。
他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中,他为国家的解放和独立事业付出了宝贵的一生。
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儿女们继续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叶挺简介

叶挺简介叶挺叶挺(1896~1946年),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1924年赴苏联东方劳动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
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始获自由。
出狱后即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于3月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
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
----------------------------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
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
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二十四师师长、十一军军长。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
1927年8月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粤籍名将叶挺

粤籍名将叶挺:北伐所向披靡被囚5年不屈从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到抗日战争时期威名远扬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一生波澜壮阔、坎坷悲壮,经历了胜利、失败、曲解、囚牢等各种考验,出狱后不久在一场空难中离世,时年50岁。
率领独立团屡立战功东征、南讨胜利后,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6年5月,为援助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抵御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南犯,叶挺独立团(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四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队,从肇庆出发开赴湖南前线,率先揭开北伐战争的“血战”序幕。
“汀泗桥是咸宁县属的一个小集镇,北去武汉,南至湘粤,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在敌我双方对峙期间,叶挺将军向当地农民请教,获知一条小路绕道古塘角,直插敌后,致敌军全线崩溃,振奋了北伐军的士气。
短短数月,叶挺所率的独立团转战湘、鄂、赣三省,行军数千里,屡建奇功,尤其是在汀泗桥、贺胜桥这两个北伐最有名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927年1月,湖北省及武汉各界人士委托武汉汉阳兵工厂制作了一块高1米、宽0.5米的铁盾牌,正面镌刻两个大字“铁军”,赠送给第四军。
叶挺纪念馆仿制了这块“铁军”盾牌,供世人瞻仰,让铁军精神代代相传。
狱中写下《囚歌》以明志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峻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个昼夜。
他在与国民党军交涉时遭无理扣押,后来被辗转关押于上饶、桂林、恩施、重庆等地,囚禁长达5年2个月。
在囚牢期间,为使叶挺屈服,国民党使尽种种手段威逼利诱。
无论是“上饶宴请”“蒋介石的封官”,还是“骨肉情的感化”,叶挺丝毫不为所动。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尔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1942年11月,叶挺在重庆的红炉厂囚室写下了慷慨悲壮的《囚歌》以明志。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之下,叶挺终于迎来自由。
坎坷骁将叶挺传奇而悲壮的一生

1927 年广州起义,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两天后 失败。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掀起了白色恐怖,到处搜 索起义领导人。叶挺化妆成盲人到了香港。当时广州起义 的消息已震撼全世界,许多香港报刊业发表文章称颂这场 起义。叶挺感到由衷地欣慰。但他没想到,在党的内部迎 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批评。由于广州起义较为短暂,又 损失较大,很多人要求追究责任,结果叶挺受到不公正的 处理,情绪一度十分低落。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喊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时至今日当我们朗诵这首诗的时候,仍然能感受到当年 叶挺被关押的愤慨。这首《囚歌》表现了叶挺在这种完全没 有自由的空间环境之下,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施压表现出的 一种慷慨激昂的不屈之情,一种视死如归的军人作风!
记得我们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歌颂叶挺的文章,那个时 候就对这位英雄崇拜不已,而他率领的新四军更被称为“铁 军”,可想而知该是多么的坚韧和勇猛!后来我们又在课 本上学了叶挺写的一首囚诗《囚歌》。它是叶挺被国民党 反动派软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 楼下第二号牢房时创作的。目前这首诗仍然铭刻在这堵牢 房的墙壁上。
责任编辑 / 星 霓
坎坷骁将叶挺 传奇而悲壮的一生
文 / 刘肖珍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民国时期的名将,有哪一
. Al位l能比Ri得g上h叶ts挺这R般e生se平r经v历ed的.坎坷和悲壮。他百转千回
尝尽了生活的苦,异国他乡穷途末路时靠卖烧饼来维持对 军事的研究,为了忠诚赤胆之心抵挡住丰厚的诱惑,也为 了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决心贡献出自由。他是英勇的新四军 总司令、铁军将领,他英姿飒爽犹酣战,不畏生死己己。 在人生的将尽之时也不忘回归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37叶挺

曲折坎坷的“无衔元帅”叶挺在中国近代的军事史上,有一个人物是不可或缺的,他就是叶挺。
叶挺是中共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职业军人,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天才之一,是第一位红军总司令,比众所周知的朱德总司令早五年。
但是,叶挺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满曲折,尤其在新四军的成立及皖南事变中,一直让人对这个军事天才的评价充满争议。
叶挺的一生,可用四个字来形容:跌宕起伏。
一.投身革命建立赫赫战功1896年,叶挺出生在广东惠阳,从小家境贫寒,父亲甚至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给种植园主打工。
叶挺曾眼睁睁看着两个小妹妹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他痛下决心要改变命运。
15岁读中学时,辛亥革命爆发,叶挺因带头剪辫子而入狱,幸好没多久就被放了出来。
之后,他考入蒋介石曾就读的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
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影响开始向往革命。
1922年,叶挺任孙中山警卫团二营营长,孙中山先生的几次脱离险境都与叶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挺因此也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赏识。
到了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他是第一个到苏联学习深造的国民党党员;同年12月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第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工农红军总司令、新四军军长。
由于叶挺精于练兵,长于野战,在1926年北伐战争中,叶挺率领独立团攻平江,战汨罗,夺汀泗,袭贺胜,破武昌,在湖北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获得了“北伐先锋”的声誉,他的部队也被称为“铁军”。
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在一系列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也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二.性格决定命运,革命征途多曲折叶挺在北伐战争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但自广州起义后,他的革命之旅开始经历许多挫折。
这与叶挺的成长经历以及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方面,叶挺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有古道热肠和讲信义、重然诺的性情,对朋友从不设防,这给他的个人事业带来了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挺为什么离开新四军俗话说,一山难容两虎。
叶挺和项英都是新四军的军政首脑。
过去一个是江南红军游击队的负责人;一个是中共两次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
现在叶挺是新四军军长;项英是副军长。
按惯例,在行政上叶挺应该领导项英。
可新四军是中共的武装部队,中共有一条原则是“党指挥枪”。
项英是中共东南分局书记和中央军委分会主席,理应对新四军进行领导,也就是说从党的角度看,项英应该领导暂时“在党的组织外”的叶挺。
就是这么一层微妙的关系,加之他们的性格、爱好、经历的不同,两位新四军领导人在后来的相处中总是磕磕碰碰,直至叶挺两次出走,四次辞呈,项英也向党中央三请罢官。
叶挺与项英的不同之处不少,明显的是两人的性格不同。
叶挺性格刚毅,受不起委屈;项英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相容性较差。
但两人关键的不同之处是:首先他们的战略思想不同。
叶挺认为,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思想无比正确。
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地发展游击战争,千方百计招兵买马,迅速壮大自己,是富有胆识的战略决策,应该尽快执行。
项英却坚持株守皖南,怕新四军深入敌后,无山地依托,难以生存发展,同时他怕“东进北上”后新四军打破了国民党的限制,发展抗日力量,得罪了国民党。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对国民党、蒋介石加紧迫害新四军的种种阴谋毫无察觉,一再迁就退让。
他把许多同志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自筹武器、经费,迅速发展部队的正确做法,说成是破坏统一战线,是“人、枪、款主义”。
一个习惯打游击战,打不了就走;一个主张既要坚持游击战,又要注重运动战。
一个出身于产业工人,一个出身于正式的军官学校。
其次是组织形式上的不同。
叶挺不是党员,更不是党委领导成员,党的重要文件他不能看,党内的重要报告他不能听,有关党的军事重要会议他不能参加;项英是书记,根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新四军的一切军政大事,基本上由项英说了算。
军政大权掌握在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手里。
叶挺虽然是新四军的一军之长,但是反而成了项英的副手,处在“客卿”或统战对象的地位。
特别严重的是,项英极少向干部战士宣传叶挺,宣传党中央、毛泽东对叶挺的信任和寄予无限的希望,而在组织上又不放在党内的良苦用心。
再次是生活习惯上的不同。
叶挺出过国留过洋,在国民党革命军中威名远扬。
现在是新四军军长,当然要像个将军的样子,着装仪表,十分注重军容风纪。
他即使不穿军装也是西装革履,穿着整洁,打扮仪表堂堂,手拿文明棍,头戴礼帽,出门以马代步,表现得气度不凡;项英在大山中打了几年游击,穿着朴素随便,以艰苦奋斗者的形象自居。
他经常和别人说,现在比油山的时候强多了。
叶挺兴趣广泛,爱好摄影,有时还喜欢到田里抓几只田鸡亲自炒几个菜改善改善生活,喜欢与国内外各界人士畅谈天下大事。
这一切项英都看不惯。
生活习惯本是小事,但由于思想观点上存在的分歧,项英对叶挺这也看不习惯,那也看不顺眼。
最终导致格格不入。
叶挺在1928年第二次抵达莫斯科受到错误批斗时,没有耐心等待,一气之下不辞而别,离开了党,离开了革命队伍,在党外赋闲10年之久。
根据党的法规和革命斗争哲学:脱党、出逃是绝对不容许和不可饶恕的大事。
叶挺的这一瑕疵,在他出任新四军军长前夕,几乎淹没了他过去的光荣和贡献。
项英一看到叶挺,就用有色眼镜看他,“他对党对革命还能忠诚吗?”“他能接受党的领导吗?”这些想法,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也有过,项英也知道毛泽东、党中央开始对叶挺并不信任,可是经过面谈和一段时间的观察,中共中央对叶挺已经完全信任。
可项英的思想一直没有转过弯来,一直把叶挺作为统战对象来看待。
叶挺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军事家和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
他在皖南一开始就对项英的一些主张不能苟同。
项英搞“精兵主义”,“以质代量”。
叶挺却千方百计招兵买马,要迅速壮大革命队伍。
项英认为:日军占领浙赣路之后,皖南就是一片根据地,主张守株待兔,坚守皖南和向南发展。
而叶挺根据中央的批示精神,认为东进北上更有利新四军的发展。
项英当然不听叶挺的意见。
叶挺对他也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他知道,他越是和项英争论,招来的只是更大的冷漠。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了解了叶挺的处境后,要求项英与叶挺团结一致,共举抗日大业。
并要他注意尊重叶挺,在军事上多让叶挺负责,让他实际上担负政委的职责。
毛泽东特别指出,与叶挺搞好合作,对于领导好新四军,推进抗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项英并没有把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放在心上,相反对叶挺更有成见。
新四军开始成立时,他只当了个副军长,本来心里就憋着气。
他总以为形式上叶挺是个军长,但新四军是共产党的队伍,我这共产党的最高长官,指挥权应在我手里,应该由我说了算。
现在中央真的要把军事权交给叶挺,项英有逆反心理。
开始,有些鸡毛蒜皮的事还与叶挺商量商量,走走形式,后来干脆连这种形式也不走了。
中央有关军事方面的重要指示,也不及时向他传达,也不和他商量,往往自命不凡,自作主张。
对于叶挺提出的一些正确主张,不但没有认真考虑,吸收其精华,反而动辄采取否定态度,令叶挺处境尴尬,心里十分难受,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
叶挺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项英却在有些军事问题上压根儿不与叶挺商量。
有时,叶挺不知道的事却以他的名义请示报告,中央还以为叶挺知道这些事情。
项英甚至背着叶挺向中央告叶挺的状。
例如,1938年4月蒋介石令新四军集中南陵,依大茅山脉,向芜湖、宣城一带行动。
具有军事战略眼光的叶挺以为此举对我军乘机发展有利,主张可以及早执行。
陈毅等领导人也认为可以执行。
而项英看不到这一点,前怕狼后怕虎,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又主张不执行。
对此,项英背着叶挺向毛泽东发了电报,告叶挺的状:“我意由叶挺办不能具体解决,蒋压迫叶不能反抗,应由党负责直接交涉。
新四军因党不出面,以间接方式解决,使问题越弄越棘手,我又不能出面谈判。
”项英在此电中排斥叶挺的用意,十分明显。
党中央、毛泽东对项英这一行为有所觉察,及时提出了批评,要他“始终保持与叶挺同志的良好关系”,不要把叶挺当作“党外人士”、“统战对象”。
叶挺向毛泽东当面表示过,“全面接受党的领导”,并为便于工作,暂留在党外。
这是个权宜之计,形式问题。
而项英曲解了中央的意思,把叶挺作为统战对象来看待和使用。
在平时的生活中,叶挺的行为与项英确实有不同。
他仪表堂堂,穿着整洁,到部队检查工作时,喜欢以马代步,携带的随行人员也多一些。
他还有一个从广东带来为他办伙食的厨师。
他的交际活动较多,常叫他的厨师做些广东名菜,邀请项英等军部领导和来访的国外客人以及国民党三战区的长官、参谋以及亲朋好友。
项英后来就不和叶挺一起用餐,而是拿着饭碗到军部食堂去吃饭了。
叶挺随身携带的一架德国进口的照相机,举凡行军战斗,外出巡访,宾来客往和军民集会等等,他总爱照些纪念照片,或送报刊发表,或存军史资料,正是由于他的这个爱好,先后有几百张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照片留在了人间。
叶挺的这些爱好和交往活动,既是他长期养成的个人习惯,又有利于扩大我新四军的影响,争取更广泛的社会支持,这应该说是好事。
但在项英的眼中,好像什么都看不惯。
请客交往是“拉帮结派”;个人开小灶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骑马下连队检查工作是摆官架子;摄影是小资产阶级的“情调”,穿戴整洁是不讲“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之,项英把一些小事都说成了问题,问题多了就少了共产党的作风,少了共产党作风就不谅解,不与之“同流合污”。
豁达开朗又饱经风霜之苦的叶挺,受到如此的冷遇,那心中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他心中对项英的所作所为开始感到不满。
但为了顾全大局,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抗日机遇,他努力克制自己心中的不快,甚至用更加努力工作来克制自己的情绪。
在加强新四军建设中,他全力以赴,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项英看到叶挺没有多少反应,以为软豆腐好吃,于是变本加厉,甚至连一些重要的军事会议也以军党委的名义召开,弄得叶挺无法参加。
作为一个军长,无法履行军长职责,对于一些军事上的重大的方针决策,自己不能决断拍板,反而一切得由副军长项英说了算。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叶挺实在无法工作。
但叶挺还是没有与项英公开交锋,他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上级组织上,自己仍然一如既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陈毅在《1938年至1943年华中工作总结报告中》说过这样一句十分尖锐且贴切的话:“项英对叶挺军长不尊重,不信任,不让其独任军部的工作,一直到包办战场指挥,强不知以为知。
”对于叶挺军长的困难处境,当时正在新四军军部采访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略有所闻。
她在一篇《中国的战歌》文章中客观地记叙了这一情况:“作为一名坚信统一战线的将领,叶挺受到两方面火力的夹击。
一方面,政府要他负责领导新四军,但又拒不满足他增加经费和装备以便应付日本军队日益强大的攻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人,特别是副军长项英,又背着他进行种种活动,使他无法对这支军队行使控制权。
”“沉默寡言,深沉不露”的叶挺终于1938年元月上旬,在新四军各支队进军敌后不到3个月的时候,乘前往武汉解决有关部队经费问题的机会,找到中共中央长江局,要求在新四军内组织一个委员会以便共同商议处理一切军政问题。
周恩来等人认真听取了叶挺的意见,知道了他十分困难而尴尬的处境,认为他的意见是合理的,必要的,对搞好工作有利,于是迅速将叶挺的意见向中央作了汇报:“叶挺来汉,军费增加,情绪很好。
要求在新四军组织一个委员会,以便共同商议处理一切军政问题。
”并提出了一个方案:“拟组织即外间知道也不要紧新四军委员会,人选以叶挺、项英、陈毅、张云逸、周子昆、袁国平、邓子恢或张鼎丞7人组织之,项为主席,叶副。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这一意见,很快进行了研究,3天后即6月9日,毛泽东、张闻天复电长江局:‘同意组织新四军委员会,以项、叶、张、周、袁为委员,项为主任,叶为副之’。
”组织上的这种安排,应该说是对项英独断专行的一种制约,可项英置若罔闻,对于中共中央要他与叶挺搞好关系的劝告当作耳边风。
党权、军权在握的项英仍然我行我素。
叶、项关系没有得到改善,叶挺的工作条件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相反,项英依然抱着傲慢的态度对待叶挺。
项英接到毛、张的电报后,也没有开会,也没有对外宣传,新四军委员会形同虚设。
这样一来,叶挺更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反复对一些较知己的战友说:“我是磨盘中的一粒砂子。
”叶挺于8月间打了个电报给秦邦宪、周恩来等人,表示准备辞去新四军军长职务。
周恩来等人接到叶挺的电报后,十分不安,经认真研究后,一致认为要予以挽留。
8月28日,王明、周恩来、博古等离开武汉赴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前一天,致电叶挺:“项英同志已赴延安,我们不日也往延安开会。
关于新四军工作,请兄实际负责。
”“当前战役已到紧急关头,兄必须到前方督促,万万勿误。
我们深知兄在工作中感觉有困难,请明告。
我们正帮助你克服这一困难。
延安会毕,我们拟来一人帮助整理新四军工作。
”这封电报还同时报送了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