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

元稹悼亡诗的情感取向与艺术特色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艺术特色独具为特点,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之一。
其中,他的悼亡诗更是感人至深,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情感取向:1. 悲痛哀思:元稹的悼亡诗情感深沉,表达了他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哀思,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感慨人生:元稹的悼亡诗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深情厚谊:元稹的悼亡诗中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情厚谊,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
艺术特色:1. 意境优美:元稹的悼亡诗意境优美,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语言简练:元稹的悼亡诗语言简练,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3. 意象丰富:元稹的悼亡诗意象丰富,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敬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特色。
4. 情感真挚: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5. 意蕴深刻:元稹的悼亡诗意蕴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离骚》中的“胡为乎短折而长治兮,固前圣之所建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6. 艺术手法独特:元稹的悼亡诗艺术手法独特,如《离骚》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7. 情感细腻:元稹的悼亡诗情感细腻,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哀悼之情,如《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界神童”,他的诗风清新明丽,往往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叹。
下面列出他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1.《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具有声情并茂的意境描写和空灵脱俗的风格。
作者借用了当时具有强烈文化象征意义的巫山和浩瀚壮阔的沧海,寄托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体现了他深沉的修道情怀。
作品以豁达姿态面对人生变迁,寻求离忧之道,尤其是对于离情之苦,借助明媚想象赋予其更多含义。
2.《梦微之·怅江南》:“记得小苹初著花,想当年,白云飞处拾尽春。
却笑人间,万般风月,独倚楼前,流泪如霖。
”这首诗以江南的风景为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于年少时光的怀念和在风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结尾处的“流泪如霖”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作者自然的虚实结合,巧妙地表现出了江南烟雨的特色和悠远的历史。
本诗重在意境的营造,由作者自然的主观愿景以及内敛的哲学印记,表现出了一股摆脱尘世的境象,展现出了作者的隽永雅趣。
3.《浪淘沙·北客行》:“僧似野花来,刈尽走人拿。
应经夕阳垒,故作东篱斜。
”这首诗是元稹最为著名的七绝之一,描绘了一个入声深沉,意境深远,既含有悲壮之美,又百转千回。
诗人在诗中刻画了一个僧侣在荒野中寻找自己的归宿,他为了生命的需要,不得不采撷野花吃,在风沙中行走,是一种别样的人生境遇。
作者以少的语言,刻画出一个在食物短缺和困乏野外环境中的僧侣情感的成败,表现出了淡淡的人世清凉和禅意美容。
4.《寄生庐山道士》:“何人扫落叶,寂寂更无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荣相对闲。
此地胜游为若何,泉声滴石思无涯。
”这首诗是元稹写给道士的一首信,表现了对于庐山景色的赞美和沉思。
诗中的“秋阴不散霜飞晚”是指秋天的景色,死叶落满地面,冷凝阴暗,更给人创造了凄凉的美感。
论元稹的诗歌艺术特点

论元稹的诗歌艺术特点1. 引言1.1 概述辞章之美,古今文人皆以诗歌为灵感源泉。
而在唐代的文学史上,元稹无疑是一位耀眼的诗人。
他的作品既富有情感和细腻的表达,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重点探讨元稹诗歌的艺术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元稹的诗歌艺术特点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首先,我们将通过具体特点分析部分来介绍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得出一个结论,并就这些特点进行反思与展望。
1.3 目的通过对元稹诗歌艺术特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并为后人欣赏和研究他的作品提供一个参考。
此外,本文还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元稹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与讨论,在推动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引言部分,我们可以明确本文的目标和结构。
接下来,将会在正文部分详细探讨元稹诗歌的艺术特点。
2. 正文元稹(787年-868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具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元稹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首先,元稹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他巧妙地使用各种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和象征,在作品中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在《离骚》一诗中,他通过将自然景物与内心矛盾表达相结合,将自己内心苦闷之情比作燕子难以回巢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时代动荡、个人困境的深切感受。
其次,元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他擅长运用描写、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
例如,在《遣怀》一诗中,通过多次反问句:“云中何事?虚空北斗旁”以及“露华浮满树枝间。
”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另外,元稹的诗歌作品常常充满了悲凉和忧伤情感。
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自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世态炎凉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在《蝶恋花·冷寒楚客无还宿》一诗中,他以冷寒之夜中迷失归路的楚国客人为写照,抒发了对家园离别之苦和形单影只之感。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颇具盛名的两位诗人,后世人因这二人的友谊,也因二人相似的遭遇,将两位诗人并称“刘柳”。
二人都曾遭遇过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这也成就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也让二人情系千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者,虽曾经历过相似的命运,但其各自独特的性格让二人诗歌的风格迥乎不同。
刘禹锡的诗歌受他刚毅性格的影响,多为熊直刚健之风;而柳宗元的诗歌,在他性情的蕴养下,呈现出简淡幽深的风格。
不同的诗风,迥乎的性情,却也成为了知己挚友。
刘禹锡的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本来就性格刚毅,绕有豪猛之气,这种具有个人魅力的独特性格,为他的诗歌添染了几分豪气,再加上在忧患之年久居,生活为他谱写了一曲曲悲惨的曲子,他虽愤懑,但从未绝望,这也让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豪气万丈的曲谱。
如《酬天乐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前篇,我们无需多思,那沉闷苦楚扑面而来,但让我们着重认识的是那句全诗最精彩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我们很容易就能沉浸到对刘禹锡所述的情感中,虽然诗人也会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感到深深的惆怅,但仍然乐观豁达,不屈不挠,所有低沉的情绪,从这一句开始变得昂扬,最后的“暂停杯酒长精神”不由得让我们与他一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
虽然命运多桀,但是刘禹锡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也并不是说他所有诗歌多是豪放的,而是多说他为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
除去豪迈,刘禹锡的诗歌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例如《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了秋天的特色,但刘禹另辟蹊径,“我言秋色胜春朝”,一言展尽风情,那是自信,那是激越。
再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秋高气爽,再多的情感,尽在不言中了。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精神,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乐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
他还写过不少古诗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
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
其中诗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
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
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
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
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
不久,调任同州刺史。
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
由于元稹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
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孔的社会现实,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所追求的目标。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

元稹诗歌艺术特色元稹,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
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不如杜甫、李白那么深刻,但他的诗歌确实有着很特别的魅力。
你要是问我元稹的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说不完。
首先呢,他的诗歌写得真是有生活感,活脱脱像是身边的朋友在和你聊天。
你想,元稹写诗的时候,肯定没有过多的“摆拍”或者“做作”,他写的就是那些心里的真实想法。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能从容不迫地化作诗句,传递给你一种“哦,原来生活就该这么简单”的感觉。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元稹那种“入情入景”的能力。
他的诗里啊,往往一眼看去,就是你眼前的那个景象,走进了那个画面。
比方说他写自然景色,写的是山川河流,草木繁盛,他能在几句话里,把山川湖泊都抚摸一遍,感觉你站在那儿,眼前的景象都活过来了。
你听了,心里头顿时就明亮了起来。
再说了,他的诗语言简洁又贴近生活,真没什么浮夸辞藻,读完后让人觉得“哎,真是这么回事”!那种感觉,就像你走在大街上,和朋友随便聊着天,突然你有了对人生、对爱情的新思考。
再说他对爱情的描写,那真是细腻到不行。
你看他写爱情的时候,总是写得那么真切,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
很多时候,他诗中的爱情,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经历过风风雨雨之后的一份深沉。
有人说他情感丰富,细腻如丝,的确,他的诗歌能把恋人之间那些细微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写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话一出,简直是一针见血,谁不曾有过一段深刻的感情,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呢?你想,元稹的爱情写得既不浮夸,又不矫揉造作,给人一种很自然的美感。
你会发现,元稹的诗歌不仅仅是写人、写景,还是一种情感的“写照”。
他的诗歌总是能让你在读的时候,产生共鸣。
你看,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人生的思考,总是那么直接,情感表达特别真实。
你不会觉得他是在讲大道理,而是那种像朋友间无心的对话,心有戚戚焉。
你知道吗?他有时候写的一些话,就像是你生活中随口说出的那些话,既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直击内心。
悼亡诗: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悼亡诗因情感⼈,以实动⼈。
悼亡诗有四⼤艺术特⾊:触景⽣情、意向⽣活化、借⽤典故、虚实相⽣,以虚衬实。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悼亡诗:元稹《遣悲怀三⾸·其三》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遣悲怀三⾸·其三唐代:元稹闲坐悲君亦⾃悲,百年都是⼏多时。
邓攸⽆⼦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窅冥何所望,他⽣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未展眉。
译⽂闲坐⽆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短暂百年时间⼜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即使能合葬也⽆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
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不得伸展的双眉。
注释邓攸:西晋⼈,字伯道,官河西太守。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保侄,后终⽆⼦。
潘岳:西晋⼈,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
这两句写⼈⽣的⼀切⾃有命定,暗伤⾃⼰⽆妻⽆⼦的命运。
窅冥:深暗的样⼦。
创作背景 这组诗宫三⾸,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年)。
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作的。
赏析 ⾸句“闲坐悲君亦⾃悲”,承上启下。
以“悲君”总括上两⾸,以“⾃悲”引出下⽂。
由妻⼦的早逝,想到了⼈寿的有限。
⼈⽣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诗中引⽤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地如此善良,却终⾝⽆⼦,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费笔墨。
诗⼈以邓攸、潘岳⾃喻,故作达观⽆谓之词,却透露出⽆⼦、丧妻的深沉悲哀。
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种虚⽆缥缈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切永远⽆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已,最后逼出⼀个⽆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未展眉。
”诗⼈仿佛在对妻⼦表⽩⾃⼰的⼼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未展眉”。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

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元稹是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由、豪放、清新的风格著称,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其中,以下是元稹最经典的十首古诗:1.《离思五首·其四》"别时容易见时难,望眼欲穿愁煞人。
远别家乡何日去,谁能常忍寂寥身。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苦痛和忧伤,深情而又真挚。
元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对远方亲人与家乡的留恋和思念。
2.《闺意献李端》"玉楼朝送冯妃嫔,碧海青天夜夜心。
临岐初见添离恨,东水西流各自深。
"这首诗表达了女子之间的离别与思念,清新而又感人。
写出了女子之间独特的友情及纯真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人物心理完美的融入其中。
3.《迷仙引·桃源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河畔送行舟。
别业还随岩下转,夜台常与月明俦。
"这首诗用他幽默俏皮的口吻形容了仙境中的桃花潭和夜间明月的美丽和安逸,充满了仙气和梦幻感。
4.《闺意献赠东阳王》"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诗借着东阳王的宴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友谊的感慨,清新而又动人。
5.《遣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揾瑕疵向谁说?一曲高歌为谁清?"这首诗抒发了游子归来时的心境和感受,深情而又细腻。
通过深刻的描绘,将游子遇到的种种困境与追求完美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6.《墨梅》"瘦影凝神,直欲离言。
背灯倚卧,无聊更漏。
不管风吹雨打,怎么样的黑夜里。
抬望神州路遥,皓月当空,只有相随的人知。
"这首诗表现了文人墨客在诗意中抒发情怀的独特方式,画出了一幅墨色浓郁的画面,将深沉的思绪融入其中,颇具诗意。
7.《临江仙·满庭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分。
"这首诗风格清新明快,气势雄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风吹送每年春”,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这里借喻中唐以来,朝政多故,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花来惑乱世人呢。
2.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小编整理的元稹的诗的特点,供参考!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
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倡杜甫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诗人去年还曾见到高僧,并还与其对谈。而今年来到这个西明寺,只见到高僧所题在墙壁上的诗句。禅师已经离开人世。诗人还点明了来到西明寺的时间是杨花落尽、菱角叶长满池塘的初夏季节。诗人睹物思人,泪如雨下,更加怀念这位高僧。
3.赞颂道友诗
元稹不仅写了很多赞颂高僧的诗歌,而且对于那些潜心佛教信仰的居士也倍加敬佩。他曾写有很多赞颂道友潜心修行,以及抒发道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如其《悟禅三首寄胡果》三首: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诗歌中的胡隐士(胡果)是元稹共同学佛的好友,他虽然是居士,但却能够身在俗世心不染尘。诗歌赞颂胡果习禅得到了一定的觉悟。而且他的觉悟之处在于他不怨恨人生百年的短促,反而是因人不能得到解脱,而万劫在六道中轮回感到悲哀。诗人在诗歌中称赞胡隐士是一位看破人生的真正觉者,他不会因为人生的苦短而抱怨,而是经常为在六道中受苦的众生而悲哀,希望这些众生都能够远离苦海,同登觉岸。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丛爱情生活之美好、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后两句则由此பைடு நூலகம்深情地表达“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坚贞。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说: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在元稹屡遭贬谪之后,他的思想开始由儒家思想逐渐转向佛道思想上来。他希望能够从佛道思想中找到解决人生苦闷的方法,这是他思想处于矛盾中的表现。一方面他理直气壮,虽累遭打击而不悔,曾自励曰:“此意久已定,谁能求苟营!所以官甚小,不畏权势倾。金埋无土色,玉坠无瓦声。剑折有寸利,镜破有片明。我可俘为囚,我可刃为兵,我心终不死,金石贯以诚!”(《思归乐》)读罢此诗,其高贵品格、坚忍不屈,毫不逊色于“革命烈士”,足见元稹骨子里有一种傲视苍穹、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的浩然之气。这种品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结权贵,献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闷,借酒浇愁,萌生出归隐的念头,并不时从佛、道说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元稹读《老子》、《庄子》,炼服丹药。另一方面,他还频繁与高僧往来,寻佛问道,从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元稹在《赠乐天》诗中描写了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表达了自己闲适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看破世事,心无外物的心境。诗云:
等闲相见消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4.寺院风景诗
元稹还写了很多游历寺院,描写寺院景致的诗歌。他的《古寺》诗便是其中之一。诗云: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
三、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近见新章句,因知见在心。
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问法僧当偈,还丹客赠金。
莫惊头欲白,禅观老弥深。
诗人讲述了自己阅读经典的有关章节时,常常会在内心中生起种种个人知见和疑惑。诗人还能够以一种闲适的心境来游山观水,以体会禅悟的境界。诗人还写到向僧人求法之时,僧人通常会说些偈语来为他解答,让他从偈语中领悟到问题的答案。诗人还告诉胡果,不要担心这么多年修学,自己黑发已经悄悄地变白,而仍然学无所成,真正的修禅观心到年纪大了反而更容易成功。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在拜会中,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生缘会此生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