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标准
辐射防护规定

辐射防护规定辐射防护规定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旨在保护人们免受辐射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辐射防护规定。
一、辐射工作人员防护规定:1. 辐射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
2. 辐射工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
3. 辐射工作区域应设有明确的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4. 辐射工作人员应按照相关规程进行辐射监测,确保安全阈值不被超过。
5. 辐射工作人员应随身携带个人剂量仪,定期检查辐射剂量是否超过允许范围。
二、辐射设备使用规定:1. 辐射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经过定期维护和检查。
2. 辐射设备应放置在专门的工作区域,禁止未经培训的人员接触。
3. 辐射设备应配备辐射防护屏蔽,尽量减少辐射泄漏。
4. 辐射设备应设有紧急停机装置,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停止辐射。
三、辐射事故应急预案:1. 辐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事故应急演练,熟悉事故处理流程。
2. 发生辐射事故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隔离事故区域,并通知相关部门。
3. 对事故区域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不会扩散到非工作区域。
4. 对事故人员进行辐射清洗和治疗,确保受伤人员安全。
四、辐射废物处理规定:1. 辐射废物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和储存,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2. 废物处理场地应设有防护屏蔽设施,防止辐射泄漏。
3. 废物运输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安全运输和处理。
总结起来,辐射防护规定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辐射的危害,需要辐射工作人员和辐射设备严格遵守。
此外,应急预案和废物处理规定也是确保辐射安全的重要环节。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才能确保辐射工作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辐射防护规定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旨在保护人们免受辐射的危害。
无论是在医疗领域、工业行业还是核能领域,辐射防护规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将进一步探讨辐射防护规定的重要性、具体要求以及应急预案。
首先,辐射防护规定的制定是基于对辐射的深入研究和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考虑。
辐射防护原则及标准

辐射防护原则及标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辐射防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辐射防护是指为减少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采取一系列措施所进行的科技性防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标准。
基本概念辐射是指物体发出的能量或粒子。
辐射可分为非离子辐射和离子辐射两类。
非离子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微波辐射等,离子辐射包括α、β、γ射线等。
生物体受到辐射的影响,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细胞死亡、变异、损伤等。
为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制定一系列辐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
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的主要原则是ALARA原则,即尽可能低限度的辐射暴露。
具体来说,ALARA原则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是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和使用放射源。
在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权衡,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合理性和优化原则合理性和优化原则是指应在已设置和使用的放射源中,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措施。
从而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释放。
授时原则授时原则是指为减少辐射暴露,尽可能的限制时间。
比如在与放射源接触过程中,应将接触时间尽可能的缩短。
遵循上述三个原则,可以有效的减少辐射的暴露和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防护标准辐射防护标准是指针对不同辐射环境和辐射源,制定的限制和规范。
根据人体辐射暴露的情况,制定了以下几种辐射防护标准:员工辐射防护标准员工辐射防护标准是指,针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辐射源和人员暴露情况,制定的限制和规范。
员工辐射防护标准包括:剂量限制、剂量测量、个人辐射监测、行为限制等。
公众辐射防护标准公众辐射防护标准是指,针对抵近工作场所、住宅区等公众生活密集区域,制定的限制和规范。
公众辐射防护标准包括:剂量限制、环境监测、行为限制等。
医疗辐射防护标准医疗辐射防护标准是指,针对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医疗过程中的辐射源及暴露情况,制定的限制和规范。
医疗辐射防护标准包括:剂量限制、设备标准、人员培训等。
核电厂辐射防护标准核电厂辐射防护标准是指,针对核电厂内设置的辐射源,制定的限制和规范。
辐射防护原则及标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辐射类型与来源
电离辐射
包括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α射线等,主要来源于核反应、医疗设备和自然放射 源等。
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主要来源于太阳、照明设备、家用电器 等。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确定性效应
高剂量辐射可引起急性放射病、皮肤损伤等,长期低剂量辐 射可引起慢性放射病、免疫系统受损等。
随机性效应
高剂量辐射可增加癌症风险,低剂量辐射可增加遗传变异风 险。
辐射测量与评估
01
02
03
辐射量单位
包括伦琴(R)、居里( Ci)、西弗(Sv)等,用 于衡量不同类型辐射的强 度和能量。
辐射防护仪器
包括盖革计数器、剂量仪 等,用于测量环境中辐射 强度和个体所受辐射剂量 。
辐射风险评估
根据辐射剂量和类型,评 估个人或群体所受辐射风 险,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
该组织制定和推广辐射防护标准 和建议,促进辐射防护的全球合 作。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该机构致力于全球核安全和核能 发展,提供辐射防护的国际准则 和建议。
美国核管理委员会 (NRC)
该委员会负责监管美国的核材料 和核设施,制定辐射防护相关标 准和规定。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EURATO…
该组织为欧洲的原子能和核能提 供框架,制定辐射防护标准和建 议。
注意工作环境
对于低强度辐射源,应注意工作环境,如关闭不必要的电器和网 络连接等。
避免接触高强度辐射源
对于高强度辐射源,应尽量避免接触,如使用机器人或自动化设 备进行操作。
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

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
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辐射限值:各种类型辐射的限值。
例如,人体接受的总剂量限值、慢中子、电离辐射等的限值。
2. 个人剂量限值:根据不同的接触方式,对个人每年接收的剂量大小进行限制。
例如职业人员、公众等的限值不同。
3. 设备设施安全标准:以电离辐射为例,规定电离辐射设备的辐射强度、功率密度等指标的限制值。
4. 防护措施:包括个体防护和集体防护。
个体防护指在场所内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品等;集体防护指采取建设性措施,例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调整建筑方向等。
5. 检测和监测:定期检测辐射源周围所辐射环境的辐射剂量等指标,及时整改并公布监测结果。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国家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目录1 、总则2 、电磁辐射防护限值3 、对电磁辐射源的管理4 、电磁辐射监测说明1 、总则1.1 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
但本规定的防护限值不适用于为病人安排的医疗或诊断照射。
1.3 本规定中防护限值的适用频率范围为100kHz~300GHz。
1.4 本规定中的防护限值是可以接受的防护水平的上限,并包括各种可能的电磁辐射污染的总量值。
1.5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本着“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努力减少其电磁辐射污染水平。
1.6 一切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单位或部门,均可以制定各自的管理限值(标准),各单位或部门的管理限值(标准)应严于本规定的限值。
2 、电磁辐射防护限值2.1 基本限值2.1.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小于0.1W/kg。
2.1.2 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2.2 导出限值2.2.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1(职业照射导出限值)要求。
表1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频率范围(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功率密度(W/m2)0.1--3 87 0.25 (20)*3--30 150/f 0.40/f (60/f)*30--3000 (28)** (0.075)** 23000--15000 (0.5/f)** (0.0015/f)** f/150015000--30000 (61)** (0.16)** 10注:* 系平面波等效值,供对照参考。
**供对照参考,不作为限值;表中f是频率,单位是MHz,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辐射安全防护 国际标准

辐射安全防护国际标准辐射安全防护的国际标准主要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等组织制定。
这些标准涵盖了辐射的各个方面,包括辐射源的管理、辐射设备的安全使用、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等。
以下是一些与辐射安全防护相关的国际标准:1. IEC 61513 - Nuclear Power Plants - Instrument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Important to Safety - Requirements for Radiation Monitoring Systems:这是一项由IEC制定的标准,涵盖了核电厂辐射监测系统的要求。
2. IEC 60951 - Nuclear Power Plants - Radiation Monitoring Equipment for Accident and Post-accident Conditions:该标准由IEC发布,规定了核电厂事故和事故后条件下的辐射监测设备的要求。
3. IEC 60846 - Radiation protection instrumentation –Ambient and/or directional dose equivalent (rate) meters and/or monitors for beta, X and gamma radiation:该标准涵盖了用于测量β、X和γ辐射的环境和/或方向等效剂量(率)仪表和/或监测器的要求。
4. IEC 62431 - Field device integration (FDI) - Device package manager (FDM) for process automation systems:该标准是关于过程自动化系统中的设备包管理器,其中可能包括用于辐射监测的设备。
国家辐射防护标准

国家辐射防护标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无可避免地带来了辐射的问题。
尽管我们并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辐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辐射对我们的伤害。
国家辐射防护标准就是为此而制定的。
下面就来分步骤地阐述国家辐射防护标准的相关内容。
第一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国家辐射防护标准的概念。
国家辐射防护标准,简称“标准”,是为保护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防止辐射危害和限制辐射环境,制定和实施的若干科学技术规范的合集。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基于预防原则,以最小化辐射危害和保障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
第二步,我们再来看一下标准的作用。
标准的主要作用包括:1、防止辐射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2、预防和控制辐射事故的发生;3、规范各类辐射源的使用、管理和监督;4、保护劳动者以及一些敏感人群免受辐射危害。
第三步,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的实施范围。
标准适用于以下方面:1、核能、医疗、工业和实验室等各类辐射源的管理和监督;2、制定辐射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标准;3、辐射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4、制定辐射卫生防护标准;5、质量保证和技术规范。
第四步,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标准的具体内容。
具体地说,标准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辐射安全基本原则;2、计量和计算标准;3、各类辐射源的安全使用标准;4、辐射环境监测标准;5、辐射事故应急措施;6、辐射卫生标准;7、质量保证和技术规范等内容。
第五步,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的实施情况。
随着标准的出台和实施,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标准的重视和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各地纷纷组织开展辐射安全培训,提高公众辐射防护意识和能力,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开展了大规模的辐射监测和治理工作,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利益。
综上所述,国家辐射防护标准是为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科学技术规范。
标准的出台和实施,提高了公众对辐射危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保护了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我们也应该根据标准要求,加强辐射防护工作,共同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
辐射防护标准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要求
监管部门职责
各级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作为监管部门,需要履行监管职责,对《辐 射防护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进行处罚。
监管要求
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辐射防护设施的验收、运行、退役等各环节的监管,确 保其符合标准要求;同时,还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 。
降低环境破坏
通过控制辐射的释放和扩散,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助 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推动环保法规
辐射防护标准是环保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定更加完善的 环保法规提供了基础。
对于人类健康的保障作用
防止辐射伤害
合理控制辐射剂量,避免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保护人类 健康。
降低致癌风险
减少接触辐射的机会,降低患癌症的风险,提高生命质 量。
辐射防护的指导方针
辐射防护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防止射线泄露和污染;二级预防是及早发现和诊断受到照射的人 员;三级预防是治疗放射性损伤和开展康复。
辐射防护的基本手段
包括时间、距离和屏蔽等措施。例如,在时间方面,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 间;在距离方面,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在屏蔽方面,采用能够有效吸收或 反射辐射的材料,以减少辐射的穿透。
提高医疗水平
为医疗行业提供准确、安全的辐射防护规范,提高医疗 水平和治疗效果。
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促进科技进步
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社会 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提升国际形象
完善的辐射防护标准有助于提升国际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 与投资。
保障公共安全
辐射防护标准确保了公共安全,降低了意外事故的风险,为社会稳 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辐射防护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集体有效剂量不大于1人·Sv,或防护最优化
评价结果表明豁免是最优选择。
豁免水平
• 下列各种实践中的源经过审管部门认可 以后,可以被豁免:
–正常运行操作条件下,在距设备的任何可 达表面0.1m处引起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或定向 剂量当量率不超过1μ Svh-1;
–产生辐射的最大能量不大于5KeV。
有条件的豁免
• 应急照射emergency exposure
异常照射的一种,指在发生事故之时或之后, 为了抢救遇险人阻止事态扩大或其他应急 情况,而有组织地自愿接受的照射。
过量照射over exposure
• 应急或事故情况下,所受剂量超过年有
效剂量限值的照射。以全身均匀照射
l00mSv为界划分为轻度过量照射与明显
辐射防护相关国际组织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 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际劳工组织(ILO) 欧共体委员会(CEC)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核能机构(NESCEAR)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RPA)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镭,次年4月,贝可勒尔向 居里夫妇借来少量镭盐,放在衬衣口袋里走了几个 小时回自己实验室,几天后出现皮肤烧伤; 皮埃尔· 居里为了弄明白这种镭射线的生物效应,特意 在自己的手腕部用镭照射了几个小时,结果皮肤也 出现了潮红; 居里夫人长期从事镭等放射性物质研究,受到过量照 射,几乎双眼失明,造血组织严重损伤,1934年7月, 死于白血病; 居里的女儿伊伦娜· 居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者, 也死于白血病。
过量照射。
根据照射剂量率大小
• 急性照射 acute exposure
短时间受到高剂量的照射。
• 慢性照射 chronic exposure
持续存在的照射。
剂量限值内容
• 一、基本限值 二、次级限值
• 三、推定限值
参考水平
四、管理限值
五、
六、豁免水平
职业照射
• 不超过下列限值:
–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 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 –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
• 内照射次级限值
– 放射性核素年摄入量限值
三、推定(导出)限值
• 定义:
– 根据一定模式从基本限值推导出的限值。
• 分类
– 推定空气浓度:年摄入量(ALI)/年吸入空气体 积(工作时间内) 单位 Bq/m3 – 浸没照射推定空气浓度:3H、惰性气体(Rn、 Th及其子体)
四、管理限值
• 为了管理目的,由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人根据 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的限值。通常它们应
积剂量而诱发过多的白血病、骨肿瘤、肝癌等恶性 肿瘤。 损伤对象: 接受超剂量辐射照射的病人。
第三阶段 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时间:1960年代~现在
特点: 早期的职业性急性辐射损伤,除事故外,巳 极为罕见了。 中期所见到的高发生率的恶性肿 瘤,得以避免。除事故外,只能用大群体的或
高人年的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才能发现辐射
急性照射的干预水平
器官或组织 全身(骨髓) 肺 皮肤 2天内预计吸收剂量 Gy 1 6 3
甲状腺
眼晶体 性腺
5
2 3
持续照射的干预水平器官源自组织 性腺 眼晶体 吸收剂量率,Gya-1 0.2 0.1
骨髓
0.4
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
• 如果在2天以内可有效防止10mSv,可采取
隐蔽行动。
• 如果在7天以内可有效防止50mSv,可采取
• 异常照射abnormal exposure
当辐射源失去控制时,工作人员或公众中的成员所接受 的可能超过为他们规定的正常情况下的剂量限值的照 射。可以分为事故照射和应急照射。
异常照射
• 事故照射 accidental exposure
在事故情况下受到的异常照射的一种,它是
指非自愿的意外照射,不同于应急照射。
• l911年,有人搜集了94例由辐射引起的皮肤癌和其 它恶性疾患,也有辐射致死的报道。 • 1922年,Ledoux-Lebard计算约有100名放射性工作 者死于恶性疾病。
• 1925年,Martland报告说美国新泽西州夜光涂料厂 标度盘绘制女工发生了职业性镭中毒,以至后来有 超过50人得了骨癌。
• 具有审管部门认可的型式; • 放射性物质是密封形式,能有效地避免放 射性物质与环境介质或人体皮肤直接相接 触和向包壳外泄漏; • 正常运行操作条件下,在设备的任何可以 达到的表面0.1m处引起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或定向剂量当量率不超过1μ Svh-1; • 审管部门已经明确地规定了处置时必须满 足的条件。
平。
记录水平
• 高于此水平的监测结果被认为有重要意 义需记录在案,而低于此水平的监测结 果可被忽略。对于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的记录水平,应当根据监测周期确定, 记录水平不能低于1mSv。
调查水平
• 达到或超过年有效剂量限值、年摄入量 限值、单位体积物质中活度浓度导出的 限值和单位面积上核素污染活度控制水
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
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 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1923年2
月10日在慕尼黑逝世。
Röentgen拍摄的第一张X 光片
居里夫人(1867 ~ 1934年)
• 1920年,美、英成立辐射防护委员会
• 1928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成立
• 1930年,出现加速器,防护跟不上
损伤或危害的增加 。
1845年3月27日生于德国。3岁 时全家迁居荷兰并入荷兰籍。1865年 迁居瑞士苏黎世后,入苏黎世联邦工
伦琴(1845-1923)
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
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 任了物理学教授A.孔脱的助手;1870 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1年随他到 维尔茨堡大学和1872年又随他到斯特
– 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
妇女、学生的职业照射
• 对未怀孕妇女
– 职业照射控制与男性相同
• 对怀孕妇女(保护胎儿)
– 腹部当量剂量:2mSv –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不超过摄入量的1/20
• 对于16~18岁的实习学生
– 年有效剂量:6mSv – 年眼晶体当量剂量:50mSv – 年皮肤四肢当量剂量:150mSv
平的水平。
干预水平
• 为减少非受控源或事故失控源对人员的 照射剂量而采取的行动,称作干预。针 对非受控源持续照射情况或针对应急照 射情况合理确定的可防止的剂量水平, 称为干预水平或称行动水平。
事故应急中的剂量控制
• 救生行动难以用剂量估计来限制 • 除外的应急及补救工作中的有效剂量不 得超过0.5Sv,皮肤当量剂量不得超过 5Sv。
• 1934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提出以每 天0.2R或每周1R作为“耐受剂量” • 1942年,美国建成反应堆,防护需要激增
• 1950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更名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耐受 剂量”下降为每周0.3R,同时易名“容许剂量”
• 1953年,导出90种放射性核素最大容许浓度 • 1958年,ICRP第1号出版物,公布剂量限值 5rem(50mSv) • 1977年,26号出版物,从放射生物学、剂量 限制制度、辐射防护标准等方面提出许多新 建议 • 1990年,60号出版物,我国新的防护标准等 效采纳其中剂量限值
• 历史事件
– 早期上层人士的“氡浴”享受;
– 1896年1月,美国格鲁柏在制造x射线管并进行x 射线实验时,手上发生放射性皮炎,晚年手和 手指部分切除; – 1896年3月,美国埃迪森在改进x射线管和制造x 射线荧光透视装置时,数小时后感到眼痛,继 而发生了放射性结膜炎。
– 1896年4月,美国丹尼尔在用x射线确定头颅中 异物位置时,发现X射线有脱毛作用。
– 1896年7月,德国马修斯记述了X射线透视后引 起了脱毛和皮炎。
• 历史事件
– 1897年,奥地利医生弗兰德用x射线治疗小儿背 部长毛痣,治疗后不久,患者皮肤出现了红斑 和脱毛,发生严重皮炎和溃疡。
– 1902年,有人报道x射线引起慢性溃疡并继而诱 发癌症。(x射线使用初期,透视和拍片时、工 作人员先把自己的手放在荧光屏和照相底片之 间试验,来判断x射线的透过度和剂量。因此, 他们的手和手指受到了严重的辐射损伤,甚至 有的人因辐射所致皮肤癌而死亡。)
慰问者及探视人员的剂量限制
• 对患者的慰问者所受的照射加以约 束,使他们在患者诊断或治疗期间 所受的剂量不超过5mSv。
• 探视食入放射性物质的患者的儿童
所受的剂量限制于1 mSv以下。
二、次级限值
• 外照射次级限值
– 浅表剂量当量指数(30cm等效球0.07mm~10 mm 的最大剂量):500mSv/a,防止皮肤确定性效应。 – 深部剂量当量指数(30cm等效球10mm以下的最 大剂量) :50mSv/a,20mSv/a限制随机性效应发 生。
严于基本限值、次级限值或导出限值,在个别
情况下也可等于导出限值。
五、参考水平
• 非剂量限值,是职业人员受照剂量达到最优化 指定的某一剂量限值的一个份数;和为避免在
持续照射情况下公众受到的增加照射,以及为
减少在应急照射情况下公众的受照剂量而确定
的剂量和活度浓度水平。
• 参考水平包括:记录水平、调查水平和干预水
放射防护标准
讲述内容
• 回顾防护标准历史 • 照射分类 • 剂量限值
历史回顾-人类对辐射损伤的认识
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
– 时间:发现X射线~1930年代 – 特点:对辐射可能造成的损伤认识不足 – 损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