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作业设计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社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3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的变化。
2. 教学内容的讲解:分别讲解衣、食、住、行的变迁,以及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社会生活是如何变迁的吗?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简短介绍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国内外影响: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在国际和国内方面的影响,如科技进步、全球化等。
(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探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未来趋势,如数字化、智能化等,以及这些趋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 实用性拓展:
(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原因及影响等核心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研究法:教师选取具体的社会生活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doc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夏操安王小鹏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以及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2.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状况。

3.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科学的重要性;尝试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悟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2.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一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采用史料教学法。

以史料为依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巧设悬念导入新课1.呈现材料:洋伞、洋车、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碱这些名称你有听说过吗?知道是什么东西吗?2.思考:这些平常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师:让我们要把目光转向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1.预计有个别如洋碱,应该不知道,通过猜测引发兴趣2.回顾工业革命,能初步说出中国同期落后了1.通过认知生活中常见物件的名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阅读课本,寻找这个时•期的中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人们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1.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1仔细观察,有哪几种交通工具?你还知道哪些?它们的故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2.展示:20世纪初上海外滩的场景2说一说,新型交通工具给以人力车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带来哪些进行阅读了解概况1.学生仔细读图,能够指出复习工业革命相关内容2.生通过比较能容易得出新型交通工具逐步会取代人力交通工具3.通过图片认知邮政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1.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在史料解读中串联历史知识,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3.图片展75能够更加直观地说明邮政的历史和走进场景感受历史冲击3.图文展示:清末台湾率先创办近代邮政,民国时期,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4.布置阅读课文P21资料2,讲述电话、电报等普及率逐步提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1918年《新青年》刊登了剧作《玩偶之家》,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痛苦的婚娴家庭而出走,成了当时许多男女青年效仿的榜样。

娜拉式的出走一时成为风潮。

这反映了进入20世纪的中国社会()A . 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B . 老百姓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 科学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D . 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考点】2. (2分)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

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考点】3. (2分)新中国成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 . 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本、字典B .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 . 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重大的事件D . 乘坐地铁出行【考点】4. (2分)“五十年代看阳光,七十年代看墙上(钟表),八十年代看手上(手表),九十年代看腰上(手机)”的现象主要反映了()A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 . 时间观念的增强C . 通讯手段的进步D . 消费观念的变化【考点】5. (2分)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考点】6. (2分)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

下表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礼节叩头鞠躬、握手称呼大人、老爷先生、君、同志A . 大众传媒的发展B . 社会习俗的变化C . 教育观念的更新D . 娱乐方式的丰富【考点】7. (2分)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考点】8. (2分) (2015九上·萧山期中)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课标解读】:课标:2-3-4列举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描述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4-1纵观中外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明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2-4-5 辨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知道各国的发展状况和道路各具特色。

2-4-7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确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传承文明的主体;引述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典型事例,认识民众在社会生活变革中的作用。

2-4-8重视女性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20世纪初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变迁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还体现在精神生活领域,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更贴近,也更丰富。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近代社会生活一步步由传统向现代的特点。

2.教材结构体系: 交通工具的变化通信工具的变化 文化生活 思想观念 教育体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六、【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以史导论,论从史出;以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近代社会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历史不断地变化中体会中国的进步和转变。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资料收集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开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使学生掌握根底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跨入20世纪的中国虽说灾难和苦难并存,但是与过去相比,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探究: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的传入〔1〕19世纪,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B、与此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创造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场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创造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开展,并在这个根底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2、通讯工具的改变〔1〕清末,近代邮政的创办。

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

民国时期,“中华邮政〞接收了“大清邮政〞,国家邮政的专营权得到强化。

〔2〕电报通信也开展起来,、电报等普及率逐渐提高。

〔3〕影响:不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头脑中的变化1、报纸的出现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出现在各大通商口岸。

后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大量出现,喜爱阅读报纸的人越来越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1)利用PPT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变迁的纪录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运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4)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文献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历史事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生活、社会结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解释:如何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以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内容和知识点要与教材相符,知识点要全面:
-教材中提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方面,如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方面的具体变化。
-学生可以探究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文化观念更新等。
-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变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作者:张海鹏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李剑农
-《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史》,作者:王仁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期进行深入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探讨其异同点。
-分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思考预习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14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14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联系工业革命)(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 (2018九上·丽水期末)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③看《申报》了解时政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考点】2. (2分)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你认为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几处?()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 . 两处B . 三处C . 四处D . 五处【考点】3. (2分)下列人物的表述中,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事实的有()①小赵说:前几天,我去博物馆看到了郑和的照片②小钱说:科举考试被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③小孙说:近代中国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④小李说: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③D . ①④【考点】4. (2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 . 服装休闲化、时尚化B . 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富C .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D . 高档耐用品、文化娱乐、旅游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比重下降【考点】5. (2分)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①阅读各类报刊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A . ②③④B . ①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③④【考点】6. (2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A . 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 .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 . 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 . 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考点】7. (2分)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人们称呼为()A . 老爷B . 大人C . 先生D . 陛下【考点】8. (2分) 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④【考点】9. (2分)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A . ①②③④B . ①②C . ③④D . ①②④【考点】10. (2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 . 保国会B . 兴中会C . 同盟会D . 国民党【考点】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5分)11. (10分) (2017九上·台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有一项的叙述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合,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2.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

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

这一事件反映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
3.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C.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禁止缠足等法令
D.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4.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

”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5.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
6.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7.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8.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

……“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这一现象说明()
A.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10. 下列哪一社会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出现()
A.张某阅读《申报》,知道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坐火车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通过电报传递军情
D.1913年的南京街头,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热烈握手
11.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
12.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可以用上詹天佑研制的纯碱
14.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杭铁路
D.京九铁路
15.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粤汉铁路
B.淞沪铁路
C.滇越铁路
D.平汉铁路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

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材料三: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李鸿章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张之洞调查发现:“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17.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西餐
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至少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19世纪末,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

分别写出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和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18. 在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小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变迁情有独钟,将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
图1轿子图2马车图3汽车图4火车
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技术的传播……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
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
《最初的纪元》(1)小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什么有效的方法?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试卷答案
1.D
2.D
3.D
4.C
5.B
6.D
7.A
8.B
9.A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16. (1)史实1: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史实2:第一台蒸汽机车。

(2)主要原因: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

(3)影响: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较快发展;但是,统治者思想上保守愚昧,洋务企业所需成本高,管理制度(或政治)腐败。

因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7. (1)服饰、饮食、交通、婚姻礼俗等。

(2)特点:中西合壁,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报纸:《申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4)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