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两首古诗,做到声音与意义相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浥、曛、知己、故人等)和诗的字面意思。
2.※初步学会鉴赏两首古诗;较深入地感受两首诗的诗情。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前置学习单。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诗歌,先读准字音,再读准停顿、节奏,然后尝试读出诗中各句不同的情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尝试依据诗中的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词语),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保留诗意(自己出口说一次)。
曛: 浥: 知己: 故人: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别董大(唐)高适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4.完成摘录笔记(生字每个四遍,前两个注音,注意“雁”字的写法;诗句一遍)。
5.读一读下面关于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①高适,字达夫,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高适年少有才,2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不得已流浪各地,一度生活艰难,本诗即作此流浪时期,那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高适以“别董大”为题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一首。
董大:董庭兰,当时的宫廷音乐圣手,擅长七弦琴。
那时宫廷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种古乐的人不多,所以才子董大流落到了边塞。
②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是一位艺术全才,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
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
友人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过阳关,将近6000里路程,其间多是荒凉的戈壁沙漠。
唐人多在渭城送别从长安往西去的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课前一起来玩一玩背诗游戏,这些诗都和什么有关?背诗的规则是:我出示题目,你背诗文,并说一说是谁送别谁?以什么方式送别?二、知诗人2. 今天继续学习和送别有关的诗文——(指板书,生读:《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
(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二、整体感知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
指名读。
2、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使”(出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1、苏东坡说过,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大家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2)客舍(旅店)。
板书:客舍(3)柳:怎样的柳?(清新的、绿绿的……)“柳”是“留”的谐音。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板书:柳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
)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8分钟>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小学语文12册7单元《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北师大版第12 册第7 单元第 2 课 2 课时课题古诗二首课型古诗教学设计者所在学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写“雁”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学前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学生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流程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谈话引入直奔重点(约3分钟)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认真聆听齐读课题自读古诗,注意“曛”的读音学生回答齐读古诗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回顾古诗学习方法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重点词语学生回答,在教师点拨下进行矫正。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古诗大意,说给同桌听。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别董大》教案设计《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董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3、齐读全诗(二)知诗人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别董大》的作者是xx时期著名的xx诗人。
(三)解诗题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
(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
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个人学习:(1)读全诗(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重点指导:千里黄云白日曛:(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
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别董大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给予表扬和鼓励。
4.学生互相交换检查作业,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肯定。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
4.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经验,但个别学生仍较依赖他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5.学生对于友情、团结等价值观有初步的认识,但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和内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3.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吟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4.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学会珍惜友情,懂得关爱他人。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句诗句进行讨论,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和表达的情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学生针对课堂所学,讨论如何将诗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与朋友道别时使用诗句。
4.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填空、翻译、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生字生词和诗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
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
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
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
【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
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
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
【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3)感情诵读:把你的理解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
【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
】(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其实高适在写此诗时也不得志,但他依然这样诚恳地劝慰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依然这样满怀豪情地激励朋友,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看似在劝慰激励朋友,其实也是高适自己对未来的向往,来,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中,用豪迈之气再现高适对董大的一片深情!(齐读全诗)
b、生讲解: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预设:这首诗,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种情感从哪里体会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读出这
种感觉。
(4)感情诵读:谁能把你的体会融入古诗中读出来?【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可以小组读,也可以指名读。
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带入诗中,读出来。
】(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师: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王维的好友元二即将西出阳关,出使安西,安西在哪里,比起渭城又怎么样呢?
【补充资料: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那里十分荒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从渭城出发,到达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渭城了。
师:此时,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愁别绪,来,让我们把千言万语融进酒中: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喝下了)可我怎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那深深的不舍和担忧,那就再喝一杯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既然这样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不够,那么再喝一杯!(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喝下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启程了。
让我们再一次送送他吧!(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第六年就去世了,谁能想到此次的告别竟然成了他们的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古
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
4、看板书总结: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来,同学们读一读高适的豪情壮志,再品一品王维的离愁别绪。
(齐)
5、背诵: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
四、拓展延伸:
1、送别是诗,送别是画,送别是歌,送别更是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流传、情真意切的佳句吧!齐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关于“送别”的古诗,你积累了哪些?背给大家听。
(指名,可以背其中的两句)
【学生背诵:①《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③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⑤《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结束语: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让我们珍惜每天平静幸福的生活、珍惜甜美温馨的亲情、珍惜亲密无间的友
情吧!
【板书】: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唐)高适(唐)王维
景: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凄凉)景:雨、客舍、柳(清新)
情:劝慰与激励情:不舍与担忧
高适(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20虽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在47岁时写下《别董大》,49岁时才科考成功,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他幼年丧父,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使高适练就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诗:“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这么著名的琴师,60岁以前都不得志,60岁时,才被当朝宰相赏识,进入宫廷乐队,后因被奸人排挤,又颠沛流离。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是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的艺术全才。
出身官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
他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
可是不久被贬官外放。
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
冷,政治上深感无望,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
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哀怨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