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改”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影响及其政策应对——甘肃省的调查报告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及对策2023年,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中国乡村治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耕地保护带来了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最初的实施可以追溯到1978年,那一年,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这一制度下,农民得到了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而地方政府则通过租赁土地给农民获得了经济利益。
在此期间,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充当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纽带,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掌握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也能够通过承包经营获得更多的收入。
1982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正式写入法律规定。
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了更广泛的实施,甚至成为中国农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开始之后,中国政府更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视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继续加强制度的管理和完善。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耕地保护产生了影响。
尽管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应的益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导致了土地的不能充分利用。
一些承包地的农民会将这些土地通过各种途径租给他人进行经营,而租户并不会像土地承包者那样对土地进行充分利用。
这种流转使得土地的产出量下降,同时也会对土壤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耕地的保护。
其次,由于农民承包的土地范围较小,农民的经营规模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困境往往导致农民在寻求增加农村收入方面选择非农业方向,来规避农业生产的风险和不稳定。
三、对策为了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率。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耕地保护的意义,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耕地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静宁县农村土地流转为例

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静宁县农村土地流转为例作者:吕勤惜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0期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了农民自主决策权和收益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随后进行的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分散经营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因此,倡导适度规模化经营无疑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现实选择,同时也将成为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增长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原因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487-01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户将自己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在坚持土地承包权不变和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把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从而实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管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样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综合收益的增加,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引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帮扶增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一、静宁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静宁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化家岭以东,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受国家建设小城镇政策的影响,大量的农民由农村进城转变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
截至 2015 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 28028 亩,占耕地总面积 1.9%。
其中:转包 14738 亩,占 52.5%;出租 2108 亩,占 7.5%;互换 4756 亩,占 16.97;转让 4413 亩,占 15.6%;代耕代种等形式 2013 亩,占7.2%。
从流转的区域和规模来看,一是县城附近乡镇土地流转面积较大,这部分流转主要是有偿流转,并签有比较规范的流转合同,这类流转面积共 12666 亩,占全县总流转面积的 45.2%,其中规模流转 905 亩,涉及城关、城川、司桥、曹务、古城、威戎、灵芝等乡镇;二是该县西北部乡镇的土地流转以无偿流转形式为主。
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

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同时改善农民的土地利用权和财产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以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1. 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201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和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构建现代农业、稳定农村劳动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治理、鼓励农村创业创新等方面发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在过去,中国农村存在着土地承包权流转困难、资金缺乏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一直在改革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改革方案一方面允许农民将土地承包给农业合作社或土地经营权合同管理企业等,使土地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3. 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土地流转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为了保障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政府加大了土地流转登记、交易、合同和评估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4.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也逐渐从传统的粮食种植向精细化、高效化和农业产业化转型。
政府通过发展畜牧养殖、果蔬种植、林业等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
二、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1. 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使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发展。
通过流转土地、扩大农业规模,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使农业从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型,使农业在总体上更加现代化和科学化。
2. 促进农民增收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土改调研报告

土改调研报告土改(土地改革)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土地改革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一环,对于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土地改革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推动土地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目标、政策等。
2. 现场调研:走访农村地区,与农民代表、村干部、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农民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土地改革的看法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土地改革政策得到了初步落地,一些地区实施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实现了高效农业生产。
2.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不平衡,一些地区存在土地过度集中化和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二是关于土地承包期限的调整仍然存在争议,三是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保障以及土地流转的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诉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农民普遍希望通过土地改革能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并得到更好的土地权益保障。
4.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规范土地市场,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化现象的发生。
5.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和培训,提升农民的土地管理和经营水平,使农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土地流转,并获得合理收益。
6.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纠纷问题,确保农民利益受到有效保护。
四、改进措施1.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避免土地过度集中化和农民收入低下的问题。
2. 优化土地承包期限调整的方案,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确保农民利益受到有效保护。
3. 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土地交易行为,维护良好的土地经营秩序。
4. 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土地管理和经营水平。
5. 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中纠纷问题的解决和调处。
土地制度改革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土地制度改革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一、引言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本文将探讨土地制度改革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分析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土地流转与农民增收土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农田的效益,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土地流转也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得到了有效保障,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四、乡村土地规划与乡村振兴乡村土地规划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有效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乡村土地规划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土地托管与农业生产效益土地托管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土地托管,将农田集中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托管也可以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六、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土地整治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修复土地生态环境,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的品质和产能。
同时,农村土地整治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融合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融合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土地流转也为乡村经济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八、土地扶贫与农村贫困问题土地制度改革也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土地扶贫,可以将贫困农户的土地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甘肃省平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甘肃省平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甘肃省平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我国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作为一项制度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增长中的全部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是家庭经营规模小,土地零碎,既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妨碍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二是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户兼业化程度日益提升,农业生产已成为许多农户的副业,这既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也不利于农地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农民的恋土情结给现代意义的农民离土离乡增添了新的困难;四是分散经营,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耕作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变得比过去更为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和不足,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寻求建立农村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占有关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有机结合,弥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层缺陷。
最近我们对平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有关对策与建议。
一、现状与特点目前,我市共辖6县1区102个乡(镇)、4个经济开发区,1529个行政村、9122个村民小组,43.13万农户,192.8万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119.5万人。
总耕地面积558.85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547.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7. 9%。
承包经营农户42.52万户,签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41.52万本,土地承包合同42.32万份。
现有村组集体预留机动用地面积65049亩,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1.2%。
“新土改”与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甘肃省平川区黄峤镇调查

“新土改”与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甘肃省平川区黄峤镇调查滕海峰1,魏梅莹2(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兰州730070;2.中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兰州730070)提要: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与资金、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其他资源之间的协调配置、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最终提高农村所有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这对贫困农村尤为重要。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双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业培育”和“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新土改;新型经营主体;贫困农村中图分类号:F301.1;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9)01-0036-07DOI:10.13483/j.cnki.kfyj.2019.01.006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目标导向主要在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与打造农村实体经济。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尤其是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有必要对“新土改”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协调推进的实际情况做一个系统调查,从而总结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的有效模式。
本文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农村改革顶层设计的宏观大背景,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以下简称“黄峤镇”)为样本,通过个案调查和研究,着重分析干旱贫困农村“新土改”与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同步推进的有效模式。
一、政策梳理与问题提出(一)“新土改”政策体系梳理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的微观经济基础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式的计划农业体制,而承包制虽然调动了农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市场体制的不断渗透,问题也越来越多。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分析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分析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议题。
土地作为农民的生存基础和生产资料,其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土地权属明晰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民的土地权属得到明晰化,农民可以依法合法拥有和流转土地。
这种权益的确权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民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取额外收益。
这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民在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后,更加愿意进行投入、改良土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农业生产方式选择的自由。
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这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的流转和整合,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的农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
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模式也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农村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推动农村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流转土地获取经济回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有助于推动农村农民收入的增加,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激发消费需求,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六、增强农村经济的内部活力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内部活力,提高农村的综合竞争力。
农民根据自身的意愿和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降低农村经济发展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问题进行 了更 加具 有操作 性 的讨 论 ,由此 形成 研究 大 高 原 和西 北 干 旱 区 、青 藏 高寒 区 、东 部 季 风 区 三
报告 。在个案 的选择上采取了针对特定 问题 选择特定 大 自然 区 域 的 交 汇 处 ,地 形 复 杂 ,山 脉 纵 横 交 错 ,
对象 的方 法 。围绕 “‘新 土改 ’要 与农 村微 观经 济基 础 海 拔 相 差 悬 殊 ,高 山 、草 甸 、盆 地 、平 JIl、沙 漠 和 戈
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有效 结合”为 主题 ,进行 了以 乡镇 公顷 ,占 33.34 ;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76.47万公 顷 ,占
为研究对象 的个案调查与专题研究 。
1.80 ;交通运输用地 25.83万公顷 ,占 0.61 ;水域及
二 、甘 肃 土 地 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条件
水利 设 施 用 地 74.76万 公 顷 ,占 1.75 ;其 它 土 地
2.调研对象 。本调查在对全省 的情 况进行综合 的 基础上 ,选择 以个案分析为实践突 出点的方法 ,对若 干 具体 问题进 行 了更 加具 有操 作 性 的讨 论 ,把 对“新 土 改”所 引发 的农村 土地 经营制 度 的变化 的方 向集 中在 贫困区域 ,把典 型 的民族贫 困州 和贫 困镇 作为个 案调 查对 象 ,对“新 土改”推进 情况 及其对 土地 经营制 度所 引起 的经 营主体 、经营方 式 、经 营效率等方 面的变化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 、梳理和分析 。
重建 同步推 进”的观 点 ,选 取甘 肃 省 的典 型 民族 贫 困 壁兼 而 有 之 。
州— — f临夏回族 自治州 的八 坊清河 源公 司为样 本 ,以
1.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 总面积为 4258.89万公顷
“‘新土改 ’与打 造实力 型农 村企业 同步 推进 的有效模 (63883.34万亩),其 中含宁夏 回族 自治 区飞地 5322.53
(1,2.中共 甘肃 省 委 党 校 ,兰 州 730070)
[摘 要] 国 家推行 “新 土 改”的根 本 目的 ,不仅仅 是 土地 确权 、加 速 流转 和促 进 适 度 规模 经营 ,更 重要 的是要 通 过要 素流 动 引发土 地 经营制 度 的公 司化 、实体 化 和现 代化 。课 题 组 通过 对 甘 肃部 分 地 方 的调 查发 现 ,随着“新土 改”的推进 ,甘 肃农村 土 地 承 包经 营 权 转让 速 度 明显加 快 ,呈 现 出流转 面积 逐 年 增加 、流 转形 式 日益 多样 、流转 对 象和 流 转方 向 日趋 多元 等 特 征 。在 此 背 景 下 ,甘 肃全 省 家庭 农 场 、农 民专 业合 作 社 、农 业产 业化 龙 头企业 等新 型经 营主体 的数 量 和质 量均 有 明显提 升 ,也 逐 步 出现 了地 权抵 押 贷款 、土 地入 股 、土 地 托 管 、散 地 集 中等 新型 土地 经 营模 式 ,各 类 经 营 主体 也 从 中获得 了以规 模 种 植 、规 模 养 殖 、规模 流 通和 规 模 服务 为 主要 类型 的规模 效 益 。但 同时也 发 现 ,现 阶段 的“新 土 改”中存 在 土地 流 转 结 构 失衡 等 问题 ,需要 通过“新 土改”与农 村经 营主 体培 育的 同步推 进 等方 式来 解决 。
3.调查方法 。本调查报告在对全省情况进 行综合 分析 的基础上 ,又以个案 分析为实践 突出点 ,对 若干具
[收 稿 日期 ]2017—10—29 [基 金项 目]本 文 系 2016年 度 全 国党 校 系 统 重 点 课 题 “‘新 土 改 ’对 农 村 土 地 经 营 制 度 的影 响及 其 政 策 应 对 — — 甘 肃 调 查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作 者简 介 ]滕 海 峰 (1981一 ),甘 肃 省 兰州 人 ,中共 甘 肃 省 委 党 校 经 济 学 教 研 部 副 主任 ,副 教 授 ;李 含 琳 (1956一 ),甘 肃 省 庆 阳人 ,中共 甘 肃省 委 党 校 智 库 首 席 专 家 ,经 济 学 教 授 。
[关键 词] “新 土 改”;土地流 转 ;土地 经营制 度 [中 图分类 号] F061.5 [文献 标识 码]A [文章 编号 ]1003—4307(2018)01—0091—09
一 、 调研 目的 1.“新土 改”。党 的十八大 以来 ,为 了加快 农 村体 制改革和运用 “制度 因素”促进 农业 现代 化发展 ,党 中 央和 国务 院提 出 了大量 与 制度 相关 的政 策 和 改革 要 求 ,其 中较为 突出的是开启 了以“所有权 、承包 权 、经营 权”为核心 的“三权 分置”式 的新 一轮 农村 土地 制度 改 革 (简称“新土改”)。这项综合改 革将会 引起农村 土地 经营制度 、经 营方式 、经营理念和 经营模 式等多方 面 的 “跟随性”变 化 ,也将 会对现 行 的以农户 经营 为主 的经 营方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
式”为主题 ,做 了以龙头企业为研究对 象 的个案 调查和 公顷 。甘肃省 主要 土地类 型及其 面积构 成情 况为 :耕
专题研究 。同时 ,选取 甘肃 省 白银 市平 川 区的典 型贫 地 537.8万公顷 ,占 12.63 ;园地 25.77万公顷 ,占 0.
困镇—— 黄峤镇为样本 ,以“干旱贫 困农村 ‘新 土改 ’与 61 ;林地 610.03万公 顷 ,占 14.32 ;草地 1419.98万
Jan.,2018 N o.1 G eneral 245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Gansu Theory Research
2018年 1月 第 1期 总第 245期
‘‘ 新 土 改 "对 农 村 土 地 经 营制 度 的 影 响及其 政 策应对
甘 肃省 的调 查 报 告
滕 海峰 ,李 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