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原文及注释译文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导读:《所见》原文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文阅读】袁枚《所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袁枚《所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所见【清朝】袁梅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为了捉蝉,他突然闭嘴站了起来。
【注释】① 袁梅(1719~1798),资财,简宅,晚年苍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清代诗人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与赵毅、蒋世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杰”。
② 振动:振动。
这表明牧童的歌声响亮而清晰。
③ 林月:指路边的树荫。
【译文】牧童骑在牛背上,他的歌声在森林里回荡。
突然,他想抓住树上唱歌的蝉,于是他立刻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树下。
【阅读训练及答案】(1)《宋振林月》中的“真”一词用得很好。
它有什么好处?(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正唱着歌,忽然他闭口不唱了,因为他看见了一只想要捕捉的知了。
)(3)这首短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欣赏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梅(1719~1798),资财,简宅,晚年苍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清代诗人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与赵毅、蒋世铨一起被称为“乾隆三杰”。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

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所见》原文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所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绝。
由于其通俗易懂、叙事连贯,因此广受读者欢迎,成为了杜甫的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所见》的注释和译文。
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释:白日:太阳。
依:靠。
山尽:山的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入:汇入。
海:指渤海。
流:向。
欲:想要。
窮:穷尽。
千里目:众多景致的眼界。
更:再加。
上:向上。
一层楼:楼视野较宽,可以俯瞰周围景色的建筑。
译文:太阳靠在山的尽头,黄河却向渤海流。
想看尽千里美景,再登高一层楼。
此首《所见》首先以两句话为引子,将太阳沿山而落的景象和黄河向海流这样的宏伟场面,娓娓道来。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心态,凸显出诗人的豪迈、开阔和博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千里目”实际上是在表现诗人不想囿于眼前的景象,而要超越过去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楼”的概念,这与唐代的建筑结构有关。
唐代的建筑多数采用木材、瓦片等轻型材料,因此,一般只建造三层或四层。
唐代的楼通常为玄武式或凤凰式,即四角有翘角、中间留有空地的独立式塔楼。
楼的顶部可作为楼阁或亭子,设有窗口,用以观赏山水风景等,这与诗中“更上一层楼”所述完全吻合。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保持追求卓越的心态,不断打破封闭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为开拓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导语】《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所见》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所见》是⼈教版⼩学⼀年级语⽂课本中的⼀⾸古诗,本诗描绘了⼀幅林中牧童⼀派天真快乐的画⾯,表达了作者对⽥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原⽂】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知识点】 注释: ⑴牧童:指放⽜的孩⼦。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 牧童骑在黄⽜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唱歌,⼀声不响地站⽴在树旁。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位⼩牧童骑在黄⽜背上缓缓⽽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事⼉,他⼀路⾏⼀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只蝉⼉也在扯开嗓门,⾃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捉⼀⼿呢!这情景,全被⼈看在眼⾥,写进诗中。
诗⼈先写⼩牧童的动态,那⾼坐⽜背、⼤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然,把⼩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于下⼀步的动静,⼩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散⽂家。
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
乾隆四年进⼠,历任溧⽔、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岁即告归。
在江宁⼩仓⼭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收诗弟⼦,⼥弟⼦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之⼀,与赵翼、蒋⼠铨合称“乾隆三⼤家”。
【练习题】 ⼀、读拼⾳,写词语。
rènzhēn fùmǔ nǐmén quánjiā ⼆、默写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