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合集下载

文言文《井底之蛙》原文即译文

文言文《井底之蛙》原文即译文

井底之蛙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文言文《井底之蛙》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井底之蛙》原文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①:“吾乐与②!出跳梁乎井干之上③,入休乎缺甃之崖④;赴水则接腋持颐⑤,蹶泥则没足灭跗⑥。

还(视)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⑦!且夫擅一壑之水⑧,而跨跱埳井之乐⑨,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⑩?”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11)。

于是逡巡而却(12),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13),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14)。

禹之时,十年九潦(15),而水弗为加益(16);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17)。

夫不为顷久推移(18),不以多少进退者(19),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20),规规然自失也(21)。

:《庄子》文言文《井底之蛙》注释:埳(kǎn)井:坍塌破废的浅井。

埳,同“坎”,坑穴。

与(yú):表示感叹的句末语气词。

跳梁:同“跳踉(liáng)”,腾跃。

井干(hán):井上的木栏。

缺甃(zhòu):残缺的井壁。

崖:边。

接腋(yè)持颐(yí):指水的深度可以托浮住两腋和双颊。

颐,面颊。

蹶((jué):踩。

没足灭跗(fū〕:指泥的深度可以埋没双脚。

跗,脚背。

虷(hán):孑孓(jiéjué),蚊子的幼虫。

莫吾能若:没有能够比得上我(的)。

且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相当于“再说”。

擅(shàn):专有,独自据有。

壑(hè):水坑。

跨跱(zhì):蹦跳停立的动作。

夫子:敬称,先生。

奚(xī):为什么。

时:经常。

絷(zhí):卡住,拘住。

逡(qūn)巡:从容退却的样子。

却:后退。

举:全,说全。

仞(rèn):古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 小古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 小古文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专题小古文阅读(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21春·江苏南通·四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恭勤不倦.:疲倦B.博学多通.:通晓、明白C.过是.溪:这D.还.卒业:归还【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选项A意思“谨慎、勤奋而不知道疲倦”,这里“倦”意思是“疲倦”。

选项B意思是“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这里“通”意思是“通晓、明白”。

选项C意思是“(他)路过这一条小溪”,这里“是”意思是“这”。

选项D意思是“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这里“还”意思是“回去”。

故答案为D。

2.(2021春·江苏泰州·四年级统考期末)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天刚亮B.过是.溪是:这C.博学多通.通:明白D.未成,弃.去弃:丢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BC解释正确。

D.“未成,弃去”句意为:没读完,就抛下书离开了。

弃:离开。

二、诗文阅读(2021春·江苏南通·四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与理解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放弃)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遇到)C.问之.,曰:“欲作针。

”(这里指李太白)D.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回去)4.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D.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5.“铁杵成针”这个成语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我还能写出这样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读书》翻译

小古文《读书》翻译

小古文《读书》翻译
《读书》原文:
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注释:
营:建造所:地方,场所。

异:灵异。

言:说的话。

惟:只是。

故:所以。

《读书》翻译:
人,饿了知道吃饭,渴了知道喝水。

会建造房屋作为休息的地方,会用语言交流。

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这正是人和禽兽不同的根本所在。

飞鸟走兽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这段出自《古岩斋丛稿》,寓意:将学与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有所成,读书亦是如此,浅尝辄止的读,流于形式的
读,浮于表面的读,不是真正的读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表明了读书必须坚持,才能修身养性。

启示: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思想,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就会更具有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动物和人的差别。

一个不读书的人,别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好比行尸走肉。

所以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常考十篇短篇文言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常考十篇短篇文言文

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 小古文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 小古文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江苏省淮安市】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19分)勤俭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量入为出,凑少成多。

唯勤能补拙,省俭可养廉。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戒奢以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衣不求华,食不厌蔬。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注释】修身:修养身心。

)1.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

(3分)2.请写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

(4分) ( )—( ) ( ) —( )3.“唯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3分)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3分)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

5.结合注释,写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的意思。

(3分)6.请再写出一句有关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

(3分)二、【江苏省宿迁市】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16分)父子性刚有父子俱①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②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③挺立良久④。

父寻至⑤见之⑥,谓⑦子曰:“汝姑⑧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选自明代冯梦龙《广笑府》)【注释】①俱:都。

②市:买。

③遂:于是。

④良久:很久。

⑤至:到。

⑥之:指他儿子与人相对而站这件事。

⑦谓:对……说。

⑧姑:暂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6分)值.一人对面而来:待我与他对立..在此: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5分)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分)三、【浙江省金华市】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28分)后羿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①、凿齿②、九婴③、大风④、封豨⑤、修蛇⑥,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十七)杞人忧天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词语注释:⑶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通"无"。

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

⑹若: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

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

⒄奈何:为什么。

⒅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买椟还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小古文——买椟还珠买椟还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汉语文字买椟还珠[1]汉语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词语解释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

成语用法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反义词去粗取精注释:含贬义寓意比喻、讽刺了只重视外表,而不顾实质,舍本求末的人。

作者先秦·韩非其作者是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典故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用珍珠宝石点缀它,用美玉宝石装饰它,用翠鸟的羽毛连缀它。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出了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原文楚王谓田鸠曰:“墨于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文衣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译文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

小古文阅读(解析版)一、文言文阅读(共68 分)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 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

(______)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______)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3.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

【答案】1. (1). B(2). A 2. A3. (1). 匡衡(2). 以书映光而读之(3). 凿壁偷光(4). 囊萤映雪【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或句子的意思。

(1)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来理解字的意思。

“邻居有烛而不逮”的意思是: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逮:到,及。

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的意思: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于是(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节奏划分。

A.“匡衡勤学而无烛”的意思是: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故:“匡衡/勤学/而无烛”停顿正确。

B.“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杞人忧天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词语注释:⑶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通"无"。

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之,的。

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

⑹若:你。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

行止,行动和停留。

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

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

⒄奈何:为什么。

⒅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作品鉴赏: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

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

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

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

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

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

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十八)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í):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

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26、谓:对......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

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十九)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文言文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字词翻译(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求,寻找。

(子无敢食我也)子:你。

无:不。

(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

遂:前进,前往。

(故遂与之行)遂:于是。

(兽见之皆走)走:逃跑。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

(二十)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

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

注释:(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

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

(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

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

(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5)反:通“返”,返回。

(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

彘(zhì):古代意为“猪”。

(7)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适:往,到,去。

(8)止:阻止。

(9)特:只不过,只是。

(10)戏:玩笑,戏弄。

(11)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

戏:开玩笑。

(12)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

(13)待:依赖。

(14)子:你。

对对方的称呼。

(15) 是:这。

(16)而:则,就。

(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

(18)遂:于是。

(19)烹(pēng):煮。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道理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

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二十一)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