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笔记

合集下载

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

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

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谏太宗十思疏背书技巧》谏太宗十思疏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是一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劝谏书。

被誉为中国古代七大绝书之一的《谏太宗十思疏》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哲理广为流传,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背诵和领会《谏太宗十思疏》这部经典之作。

一、理解背景知识在背诵《谏太宗十思疏》之前,首先要了解其中蕴含的背景知识。

明确作者是谁,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背景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背景意义。

二、分段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的篇幅较长,分为十思。

在背诵时,可以将整个篇章分段处理,每次只背诵一段,逐段逐段地加深理解和背诵。

三、理解主题在背诵的过程中,要通过反复阅读并体会每一段的主题思想,掌握其核心意义。

梳理好每一思想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方式,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四、背诵口诀将每一思想归纳为口诀,可以更容易记忆。

比如“晴天霹雳拯迷途,一片和平赞陛下”、“挠文发政光膺肘,探试开东翼同心”等,通过口诀形式记忆,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提高背诵的效率。

五、理解古文特点《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古文,古代文学风格独具特色。

要能理解其中的文言文特点,包括古词语、古典修辞和句式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背诵。

六、背诵方法背诵时要多听多看,不断练习,熟练掌握每一段的内容。

可以借助录音、朗读等方式来辅助背诵,在多次反复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提高背诵效果。

七、联想记忆可以利用联想的方式来记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内容。

比如把一些重要词语进行联想,将其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人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

八、背诵要领在背诵《谏太宗十思疏》时,一定要注意语调、节奏和语气的把握,保持文章的整体感和味道。

要注重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不要出现断句、错词等情况。

九、反复温习背诵完整篇后,一定要反复温习,确保每一段都能熟记于心。

同时要注意理解每一段的主旨,掌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在逻辑,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熟练掌握。

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

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

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汇总)2023新高考语文必修书目有哪些呢?需要了解的小伙伴们看过来了,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3新高考语文必背72篇篇目一、必修(10篇)学考+高考都考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仅高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暂都不考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2023语文高考语文必备文言文有哪些1、《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

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家风,就是家庭的信仰。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

《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与《傅雷家书》并称我国“四大家教范本”。

除此之外,许多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也令人称道。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

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

戒之戒之。

”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

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

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

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有错必改,谦虚谨慎。

淡泊名利,志向高远。

严于律己,宽容待人。

勤俭持家,俭朴生活。

胸怀宽广,心系苍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

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

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

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能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

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

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

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互补充,相映生辉。

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古文观止(上)

古文观止(上)

02
寺人披见文 公僖公二十 四年
03
介之推不言 禄僖公二十 四年
04
展喜犒师僖 公二十六年
06
蹇叔哭师僖 公三十二年
05
烛之武退秦 师僖公三十 年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 三年
郑子家告赵宣子文 公十七年
齐国佐不辱命成公 二年
楚归晋知□成公三年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驹支不屈于晋襄公十 四年
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 十一年
粗略读完了一遍《古文观止》,一方面发现《古文观止》堪称最佳高中文言文辅助读物,另一方面也理解了 为什么很多工具书标明适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为很多人高中后基本学习和阅读能力是退化的。
评论本书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像别的很多版本编者一样自作聪明在二吴原编基础上再次来一次选编,同时 本书除了原文、例行性的注释、白话翻译,对选编的文章没有画蛇添足的自以为是的分析和评判,最大程度的忠 于原编。
襄王不许请隧周语中 单子知陈必亡周语中
01
展禽论祀爰 居鲁语上
02
里革断罟匡 君鲁语上
03
敬姜论劳逸 鲁语下
04
叔向贺贫晋 语八
06
诸稽郢行成 于吴吴语
05
王孙圉论楚 宝楚语下
申胥谏许越成吴语 春王正月隐公元年
宋人及楚人平宣公十 五年
吴子使札来聘襄公二 十九年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虞师晋师灭夏阳僖公 三年
目录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 年
周郑交质隐公三年
石□谏宠州吁隐公三 年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 年
臧哀伯谏纳郜鼎桓 公二年
郑庄公戒饬守臣隐 公十一年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 六年
1
曹刿论战庄公 十年
2
齐桓公伐楚盟 屈完僖公四年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古代作家的简介先秦作家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朝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二十篇,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朝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见“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五十三篇。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八十一章。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县(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见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城(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是楚王的后代,他开创了从集体唱歌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乐观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受忧愁。

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国(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但在体系上汲取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A company that relies on love as a cohesive force is much more stable than a company that is maintained by fear.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古文观止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没有《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与争议,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与缠绵,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那么一本书,她除却一切浮华,却将古人的智慧彰显,她就是《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选摘自周朝到明朝的优秀散文的结晶。

书中选摘了《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三国志》中的精华。

还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

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

从一个教育者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一、忠义篇的鉴赏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诚和敢于直谏的精神所感动。

其中,“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

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义的言论如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同样有意义。

“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

”警示着我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宜三思慎重、客观公正。

然而,人非神仙,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

因此,教师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修身养性的警示牌。

知足常乐,学会淡泊。

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福利诱惑,我们的教师仍能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

这也是一种品格。

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

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百姓赢得了一个盛世。

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

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

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

2022高三语文满分突破(技巧+练习)-17-高三 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散文

2022高三语文满分突破(技巧+练习)-17-高三 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散文

文言文阅读技巧——古代散文古代文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论说文1.论“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

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

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

2. 说“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

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3.辩“辩”是辩是非,别真伪。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五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4.原“原”是探源的意思。

这种文体是针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较强。

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5.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

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

6.书信书信按照应用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用文。

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

7.赠序赠序是赠人以言,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但就语言形式来说属议论文。

我们学过的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很好的议论文。

8.奏议奏议从应用范围来说,可归应用文。

但就内容来说,大部分是议论文。

就语言形式来分,有的奏议是骈文,有的是散文。

奏议有好几种,下面介绍两种:(1)疏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第6章《老子》四章细读精讲-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章《老子》四章细读精讲-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细读精讲教材原文:《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3。

埏埴4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第十一章)企者不立7,跨者不行8,自见者不明9,自是者不彰10,自伐11者无功,自矜者不长12。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13,故有道者不处14。

(第二十四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15。

不失其所者久16,死而不亡者寿17。

(第三十三章)其安易持18,其未兆易谋19,其脆易泮20,其微易散21。

为之于未有22,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25,执者失之26。

是以圣人无为27,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28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29,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30,复众人之所过31,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白话翻译三十根辐条会同于一个车毂,车毂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黏土做器皿,器皿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门窗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作用。

踮起脚尖,不能久立;跨步前进,无法走远。

自逞己见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自我矜恃的人不会长久。

在道看来,这些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了解别人是智,了解自己是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死而不朽的人才是长寿。

局面稳定时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侯容易谋划。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细微时容易散失。

要在事情未发生时早做准备,在未混乱前处理妥当。

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堆筑而成;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强作妄为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的一种文体。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zhǎng )者 n 必浚( jù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而治 塞( sè )源 载(zài)舟 谬(miù)赏
4
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5
分析第一段: 1、进谏者用什么方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
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段首的“诚”字与下 文哪个词相照应?
答:本段论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诚… …” 讲“十思”的内容,“则智者… …”讲“十思” 的效果,与“诚”遥相呼应。
分析第三段: 2、“十思”两两相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 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 答:从生活方面提出戒奢侈,可概括为“俭”; 从待人方面提出戒骄傲,可概括为“谦”; 从处事方面提出戒放纵,可概括为“慎”; 从用人方面提出戒轻信人言,可概括为“正”; 从执法方面提出戒赏罚不公,可概括为“明”。 小结:从这五个方面,国君身体力行,也就是 “积其德义”。总结“十思”,发扬“九德”, 选拔人才,文武并用,
23


积累词语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24
分析第二段: 4、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
答: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 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小结:本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 义的危害性。没有“思”,却“此时无思胜有 思”。 前两段论述了积德义的重要性,不积德义 的危害性,总起来说,论述了“为什么要积德 义”。接下去论述怎样积德义—即积德义的具体 内容“十思”。
答: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 中心论点。
分析第一段: 2、第一句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思国之安者” 与“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用什 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答:①设喻方法提出论点,正面论述“积其德 义”的重要性。②“积德义”是“国之安”的 途径, “国之安” 是“积德义” 的目的。③排 比句,两句比喻,一句明事理,使抽象的道理 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分析第二段: 2、哪些分句说“创业”,哪些说“守业”?守 业时期的君主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局面?
答:通过正反对比,展示了守业时期君主“纵 情傲物”导致“骨肉为行路”的局面。
分析第二段: 3、进一步推论,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 统治者用什么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效果如 何?接下去,再进一步推论,最终后果是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20
写作特色: 1、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3、排比句、反问句 4、骈体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体文写作,但 此文与当时流行的不同。有骈文的整体美,又有 散文的自然流畅。 5、巨大的逻辑力量。 15个“思”贯穿全文,体现了本文严密的论证思 路,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见图表:
21
分析第一段: 3、第二句与第一句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臣虽 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是什么 句式(从结构看、语气看)?“况”字强调什 么? 答:从反面论述,继续用排比、比喻。结构上 递进,语气上反问。“况”字强调唐太宗更应 该明白这道理。
分析第一段: 4、第三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突出了哪两个字?更显示出什么重要?“居安 思危,戒奢以俭”是上文哪个词语的具体化?
2
解 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 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 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 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 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谏”:劝谏。“十思”:十条劝诫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
魏徵

史学家 、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 政治家 、_______ 文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 ________ 谏议大夫、检 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 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 诤臣 所 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论证思路
【就必须】
思国之安(目的)
【也能够】
居安思危
积德 义
不必苦思(效果)
【表现为】
“十思”(内容)
【就可以】
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儿 疑问代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生的东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追求 探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要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
1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 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 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 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 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 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 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 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 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 时的影响。
分析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 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 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 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 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 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 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 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 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 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18
本课小结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克终概寡
提出问题
总结历史(对比)说明 为什么思 引出警告 思些什么 提出十思
反面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正面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19
整体思路
人君当思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排 比 句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10
分析第二段: 1、第一、二句用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善始”而 不能善“终”的事实,提出什么问题?对此作 者是怎样认为的?
答:提出创业与守业易难的问题。作者认为不 是创业容易守业难。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 寡”原因在于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 采取了不同态度。

分析第三段: 3、如果能做到,那么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文 武并用”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尾以反问收尾, 有何作用? 答:能产生“则智者… …”的效果;出现“垂 拱而治”的局面;结尾反问语气强烈,具有震 动君心的力量。 小结:这一段讲“十思”,用一组排比;论 “十思”的效果,层层推进,似江河奔泻,气 势恢宏。
答:然后进一步推导,面对“骨肉为行路”的 局面,统治者用“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的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也只能“终苟免而 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最终结果是“覆 舟”。作者指出: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 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 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 令人警觉。
答:“重”、“大”突出人君的权势重,地位 高,更显示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是上文 “积德义”的具体化。 小结:本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 述中心论点,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三“思”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