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光学原理图文稿

合集下载

光学基础知识详细版.pptx

光学基础知识详细版.pptx

2. 物像关系基础公式
• 高斯公式:
p 为物距,q 为像距,f 为焦距
在一般摄影时像距其实与焦距非常接近, 但是在微距摄影时,像距则可能大于焦距,此 时放大率会超过 1。利用高斯公式其实也可以 导出放大率公式:
放大率 M﹦p/q
2. 色差
• 透镜最主要像差一般为色差,大家都知道三棱 镜会将白光分散为光谱,透镜的侧面看来其实 也像棱镜,所以会有色差,红光波长较长,结 果红光焦点就比蓝光焦点长,因此焦点不在同 一平面上,所以目镜看红光影像清晰,蓝光影 像就不清晰,反之亦然,用没有消色差的透镜 当物镜就会看到物体镶了红边或蓝边,不够清 晰。
称轴线 今后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共轴球面系统和平面镜、
二、成像基本概念 1、透镜类型 正透镜:凸透镜,中心厚,边缘薄,使光线会聚,也叫会聚透镜
会聚: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向光轴方向折转
负透镜:凹透镜,中心薄,边缘厚,使光线发散,也叫发散透镜
发散: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向远离光轴方向折转
2、透镜作用---成像
1. 焦距
在单透镜而言,如果窗外景物够远,那么透镜到倒立影像之距离 可视为焦距。如要更确实的量测,可以对着太阳在地面呈像,再 量测透镜到影像的距离。
• 要知道真正的焦距,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物距与像距来计算, 因为物距与像距的比与物高与像高的比值是一样的,物高可以找 一个已知高度的物体,像高可以量测,物距可以量测,像距就可 以计算出来,而物距超过焦距五十倍以上时,算出来的像距已经 极接近焦距的数值。
第五节 光学系统类别和成像的概念
各种各样的光学仪器 显微镜:观察细小的物体 望远镜:观察远距离的物体
各种光学零件——反射镜、透镜和棱镜
光学系统:把各种光学零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满足一定的要求

第七章典型光学系统ppt课件

第七章典型光学系统ppt课件

通用显微镜物镜从物平面到像平面的距离(共轭距),不论放大 率如何都是相等的,约为180mm;对生物显微镜,我国规定为 195mm。 把物镜和目镜取下后,所剩的镜筒长度称为机械筒长,也是固定 的,有160mm、170mm、190mm 。我国以 160mm作为物 镜目镜定位面的标准距离。
二、显微镜的线视场
当物在 无限远( =0) E
1 L
4 23
D2 f 2
对大视场物镜,其视场边缘的照度要比视场中心小很多。
EM E cos4 w
表明:感光底片上的照度分布极不均匀。同一次暴光中, 可能中心过度,边缘不足。一般通过采用可变光阑(光圈 )来控制孔径光阑的大小。使用者根据天气选择。 国标规定F数为:1,1.4,2,2.8,4,5.6,8,11,16, 22,32。 像面照度E′与暴光时间t的乘积为暴光量。若F提高一档,则 暴光时间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暴光量不变。
照明聚 光镜
大孔径聚 光镜
29
折反式 聚光镜
三、对投影系统的要求 ①物面照明要尽可能均匀以保证像面照度的均匀性。 ②接收屏上的实像要有足够的亮度。 ③成像质量良好。 ④有的投影系统(光刻)对畸变有极高要求。
30
DVD/CD激光头
31
32
被测件 全息球面透镜
准直透镜 反射镜
聚焦光学点
音圈马达 分光镜
常有:电影放映机、幻灯机、测量投影仪、光刻投影系统 、多媒体投影仪、微缩胶片阅读仪等。 二、投影系统中的照明系统 由于像面的照度与放大率的平方成正比,而投影系统的放 大率一般较大,尤其在反射照明时大部分光能损失掉,因28
此,要提高像面的照度,需选用强光源照明,或增加光 源数目,增大聚光镜口径,并且让照明系统提供的光能 量全部进入成像系统。 为实现物面均匀照明,采用柯勒照明方式。测量投影仪 器采用物方远心光路以保证测量精度,故照明系统也应 采用像方远心光路与之相衔接。

《光学》全套课件 PPT

《光学》全套课件 PPT

τ
cosΔ
dt =0
τ0
I = I1 +I2
叠加后光强等与两光束单独照射时的光强之和,
无干涉现象
2、相干叠加 满足相干条件的两束光叠加后
I =I1 +I2 +2 I1I2 cosΔ 位相差恒定,有干涉现象
若 I1 I2
I =2I1(1+cosΔ
)
=4I 1cos2
Δ 2
Δ =±2kπ I =4I1
r2
§1-7 薄膜干涉
利用薄膜上、下两个表面对入射光的反射和 折射,可在反射方向(或透射方向)获得相干光束。
一、薄膜干涉 扩展光源照射下的薄膜干涉
在一均匀透明介质n1中
放入上下表面平行,厚度
为e 的均匀介质 n2(>n1),
用扩展光源照射薄膜,其
反射和透射光如图所示
a
n1
i
a1 D
B
n2
A
n1 C
2、E和H相互垂直,并且都与传播方向垂直,E、H、u三者满 足右螺旋关系,E、H各在自己的振动面内振动,具有偏振性.
3、在空间任一点处
εE = μH
4、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介电常量和磁导率,

u= 1 εμ
在真空中u= c =
1 ≈3×108[m ε0μ0
s 1]
5、电磁波的能量
S
=E
×H ,
只对光有些初步认识,得出一些零碎结论,没有形
成系统理论。
二、几何光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基础。
•李普塞(1587~1619)在1608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
•延森(1588~1632)和冯特纳(1580~1656)最早制作了复 合显微镜。 •1610年,伽利略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观察星体,发现了木星 的卫星。 • 斯涅耳和迪卡尔提出了折射定律

初中物理光学图像光路图(可编辑)

初中物理光学图像光路图(可编辑)

水 眼睛
(1)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A为 (2)从水里看空气的物体,S为 物体真实的位置,A’为看到 物体真实位置,S’为看到的像
的像。
A
M
空气
界面
o
水 NB 甲
A
M
空气
界面
o
水 NB 乙
界面
B
M
D Co
空气 水
NA
空气
S
P
容 器 壁
Q
S’ 水
界面
空气 水
AN
F OF 水
MB
AN
EOF 水
MB 甲
玻璃
玻璃


45o

45o
A.
45o
B.
45o
45o
C.
D.
界面
空气 玻璃


太阳光
色光的混和
颜料的混和
红玻璃 白屏
红光
太阳光
红纸 红


物镜
目镜
开普勒望远镜工作原理
本影区
半影区
月球挡住了太阳光,日食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食
激光手电筒 水 甲
激光手电筒
玻璃 乙
小孔成像
A
NB
ir
α
o
A 屏
B


A
B’屏
B
A’
α
N
A
B

o
N
o
B

P o
镜面反射
漫反射
N
E
F
αβ
oo
N
E
F
αβ
oo
平面镜

现代光学基础课件:第四章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现代光学基础课件:第四章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明视距离:物体太远,在视网膜上成的像太小,物体的细节分不清;物体 太近(不近于近点),虽然能分辨物体的细节,但时间长了,眼睛会疲劳。只有 在适当的距离上眼睛才能比较舒适的工作,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一般为 25cm左右。
瞳孔:控制通光量的大小,大视图
巩膜 角膜
脉络膜
O
F‘
矫正前
F‘
近点 明视距离
O
F‘
矫正后
[例] 求一个近点为125cm的远视眼所戴眼镜的光焦度.
近点 明视距离
O
F‘
l' l
[解] : 对所戴凸透镜而言,已知 l 0.25m l ' 1.25m
由空气中的透镜成像公式有 :
1 f'
11 l' l
1 1 3.2(D) 320(度) 1.25 0.25
近视眼:肌肉不能完全放松,焦距偏短,眼球变凸,远的物体成像在视网 膜的前面而看不清。远点为有限远,近点比正常眼更近。需用发散的凹透镜来矫 正。
远视眼(老花眼):肌肉不能完全收缩,焦距偏长,近的物体成像在视网 膜的后面而看不清。远点在眼睛之后(虚物),近点比正常眼更远。需用会聚的 凸透镜来矫正。
散光:焦距的大小不是轴对称,在不同的平面内有不同的焦距。
第四章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4.1 眼睛
类似于具有变焦镜头的照相机。其物像方折射率不同,物方折射率小于像 方折射率。调焦是通过改变焦距大小来实现的。
远点和近点:肌肉完全松弛和完全收缩时所能清楚看到的点。
正常眼:对无穷远,肌肉放松,此时焦距最长;对有限远,肌肉收缩,晶 状体受压迫,焦距变短。远点为无穷远,近点为十几厘米左右。
散光眼:角膜为椭球面的人眼。也称为像散眼。
• 由于椭球有两个对称平面,分别包含长、短轴,因而具有两个不同的焦

《基础光学》PPT课件

《基础光学》PPT课件

n n 称为光焦度。
r
Φ与物、象位置无关,仅与两介质和界面有关
Φ 的单位为m-1, 用屈光度D表示,1D=1m-1
2.焦点和焦距
(1)光焦度
n n
r
r
n
n’
由 n n n n 有 P n
p p r
n
p
当p、n、n给定后,r P 。
光焦度Φ:表征折射球面的聚光本领。
① 是系统的固有特征量 表征折射面的聚光本领,它不因入射 光线的方向改变而改变。
A—B的路径应选择哪一条?
按费马原理C点的位置应使[ABC]为极值。 求路径 l 光程变分为0的条件:光线只取
x (n1l1 n2l2 ) 0
z
( n1l1
n2l2 )
0
的路径。
将l1、l2的表达式代入上式有
l ACB n1l1 n2l2
其中:
l1
y12 ( x x1 )2 z 2
v2
c
c
有 n1l1 n2l2
n1
n2
* 可见,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相同的时间内传
播的几何路程不同,但光程相同。
又有
t n1l1 n2l2
c
c
光程的概念可理解为: 光在介质中通过真实路程所需时间内,在真空中所能传播的距离。
借助光程,可将光在各种介质中走过的路程折算为在真空中的路程,便于比较光在 不同介质中传播所需时间长短。
光学
主讲 于国萍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0级
同 学 们 好!
主要参考书
• 赵凯华、钟锡华《光学》上下册 (北大) • 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北大) • 郭永康、鲍培谛《基础光学》(四川大学) • 郭光灿、庄象萱《光学》(高教社) • 章志鸣、沈元华、陈惠芬《光学》(高教社) • 母国光、战元令《光学》(人民教育社) • E.赫克特;A.赞斯《光学》上下册 (高教社)

光学基本知识讲座PPT课件

光学基本知识讲座PPT课件

.
10
物像基本概念
4.同心光束与光程 ★ 一个发光点或实物点总是发出同心光束,
它与球面波相对应 ★ 一个像点如果由对应的同心光束汇聚而成,这样
的像点称为完善像点
★ 要成为完善像点,必须使入射波面与出射波面之 间光程是相等的:Σ n× d=const
n 介质折射率 d 光线所经过的实际长度
.
11
四.材料与色散
3.波像差:以波像差作为像质的评判依据,激光头物镜的设
计中常以此为评价标准;
4.光学传递函数:把物的亮度分布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或
傅里叶积分,光学系统的特性就表现为它对各种频率正弦波的传
递和反应能力,于是出现了较全面评价光学系统的新的评价手段-
光学传递函数。在照相物镜设计中已得到普遍采用。
.
36
光学基本知识
两列波相遇时,必须满
足下述条件才能发生干涉:
1.频率相同;
2.振动方向相同;
3.具有恒定的相位差。
右图称为牛顿环,是光干涉 的典型例子。
.
39
二.光的衍射
波在传播过程中,
当遇到障碍物就会偏 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犹如声音可以绕过大 墙,无线电波能够跨 越高山。光在一定条 件下也偏离直线,这 就是光的衍射。
24
像差知识介绍
像差:由光线传播定律决定,从光路实 际计算表明,
任意组合的光学系统只能对近轴物点以细光束
成像。随着视场和孔径的增大,成像光束的同
心性将遭到破坏,产生各种成像缺陷。这种成
像缺陷就是像差。
像差分类:
对单色光:球差、彗差、象散、场曲、畸变
对多色光:位置色差、倍率色差
.
25
1.球差

《光学作图专题》课件

《光学作图专题》课件
双缝干涉实验步骤
通过双缝干涉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从而验证了光的波动性。
双缝干涉实验结果
单缝衍射实验原理
01
单缝衍射实验是通过在单缝处放置光源,使光线通过单缝后形成衍射现象,从而观察到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
单缝衍射实验步骤
02
首先,将光源放置在单缝的一侧,并在单缝的另一侧放置屏幕;然后,打开光源,观察屏幕上出现的衍射条纹;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光计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分光仪实验结果
通过分光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波长的光线在棱镜中的折射角度不同,从而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
双缝干涉实验是通过在双缝之间放置光源,使光线通过双缝后形成干涉现象,从而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双缝干涉实验原理
首先,将光源放置在双缝的一侧,并在双缝的另一侧放置屏幕;然后,打开光源,观察屏幕上出现的干涉条纹;最后,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光的衍射
干涉是光波相遇后相互叠加的结果,而衍射是光绕过障碍物的结果。两者都是光的波动性的表现。
干涉与衍射的区别
02
CHAPTER
光学仪器
总结词
显微镜是一种光学仪器,能够将微小物体放大,以便观察其结构和形态。
详描述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调焦装置等部分组成,通过物镜将物体放大并成像在目镜上,再通过目镜观察物体的细节。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全息干涉计量
利用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信息,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低、抗电磁干扰等优点,是现代通信网络的主要传输方式。
光纤通信
利用光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高速、高精度处理,广泛应用于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光学原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基本光学原理第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几何光学的含义及其范畴,是以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为基础,研究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光学。

几何光学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几个基本定律。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性对于光的实际行为只有近似的意义,所以,以它作为基础的几何光学,就只能应用于有限的范围和给出近似的结果。

但这些对于了解与摄影有关的光学系统而言,已是足够的了。

一、光线在几何光学中可用一条表示光传播的方向的几何线来代表光,并称这条线为光线。

二、光的传播定律1.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透明的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当光线由一均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光线在两个介质的分界面上被分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这两条光线的进行方向,可分别由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来表述。

反射定律:反射线在入射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上;反射线和入射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在反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

折射定律:折射线在入射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i的正弦与折射角r的正弦的比,对于给定的两种媒质来说,是一个常数,叫做第二媒质对于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在这里我们用n21来表示。

前面所讲的n21是第二种媒质对于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叫做这两种媒质的相对折射率,即某种媒质对于真空的折射率叫做这种媒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媒质的折射率,用n表示。

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相差很小,所以通常用媒质对空气的折射率代替媒质的折射率。

n=1。

光在任何媒质中传播的速度都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所以,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

由此可以推论,光在一种媒质中传播的速度越小,这种媒质的折射率越大。

两种媒质相比较如第一种媒质的折射率大于第二种媒质的折射率,则光在第一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第二种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对而言第一种媒质称为光密媒质,第二种媒质称为光疏媒质。

当光线从光疏媒质射进光密媒质时∴Sini>Sinr i>r这时,r<i说明光线近法线折射。

当光从光密媒质射进光疏媒质时∴i<r这时r>i 说明光线远法线折射。

在折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

光路的可逆性是几何光学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律。

三、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线射到两种媒质的分界面上时,入射光线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返回原媒质产生反射;一部分进入第二媒质产生折射。

反射光的强度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折射光的强度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在这部分里我们主要以平面镜和球面镜这两种和摄影直接相关的事物来分析光的反射现象。

1.平面镜成象(1)象的概念和意义。

由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媒质界面的反射,反射光线如能交于一点,相交之点叫做物体上这一点的实象。

如反射光线是发散的,不能相交,而反射线的反方向延长线交于一点,直接观察光线好像是从这一点发出的,这相交点就叫做物体上这一点的虚象。

一个物体是由很多个点组成的,这些点的象组成物体的象。

实象可以直接用眼观察,也可以映在屏幕上显示出来。

虚象只能直接用眼观察而不能映在屏幕上。

(2)平面镜成像。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以得出发光点或物体在平面镜里的象。

取物体的端点A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反射后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物体端点A的象,如图1—3所示。

同样,物体的任何一点,通过做图都可以得出它所对应的象。

平面镜成的是直立的虚象,物体和象分别在镜面的两侧,并以镜面为对称,象和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2.球面镜成象(1)球面镜的概念。

镜子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时,叫做球面镜。

凹面镜:用球的内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用球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顶点:镜面的中心点。

曲率半径:球面镜所属球面的半径。

曲率中心:球面镜所属球面的中心。

主轴:通过顶点和曲率中心的直线。

近轴光线:一般使用的球面镜,都是它所属球面的很小的一部分即图1—4中的θ角所对应的那部分球面,而镜前的物体又都放在主轴附近,这样射到镜面上的光线叫近轴光线。

(2)球面镜的焦点和焦距。

凹面镜:平行于主轴的近轴光线,射到凹面镜上,反射线相交于主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面镜的焦点,用F来表示,F是实焦点。

凹面镜有实焦点说明它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如图1—5)。

焦点F到顶点0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一个凹面镜的焦距到底有多大,用直接测量的办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误差很大,但是,球面镜的曲率半径却是很容易得知的,用简单的几何方法很容易计算出一个球面镜的曲半径。

根据圆弧上任意三点可确定圆心的方法求出圆心所在的坐标,圆心到圆的外缘任意一点就是这个圆的半径,而凹面镜的焦距等于它的曲率半径的一半,因此很方便的就可得知凹面镜的焦距。

分析图1—6,光AB平行于主轴,作B点的法线B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CBD=∠ABC作反射线BD,BD交主轴于F。

∵∠FBC=∠CBA,∠BCF=∠CBA(平行线内错角相等)∴∠FBC=∠BCF BF=CF(等腰三角形)又∵AB是近轴光线,BO之间相距很近∴BF=OF OF=CF凸面镜:平行于主轴的近轴光线射到凸面镜上,反射光线向外散开,这一现象说明凸面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在主轴的一点F(如图1—7所示)。

这一点也叫焦点,是虚焦点。

OF是它的焦距,用f表示。

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Sini<Sinr r>i所以光线远离法线折射。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当入射角增加到某一值时,折射角增加到90°。

入射角再增加,就没有折射现象发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入射光线全部反射回到原媒质。

这就是全反射现象。

使全反射现象发生的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字母A表示。

SinA=Sin90·n21SinA=n21由此可见,临界角是由两种媒质决定的。

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是摄影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和利用的情况,只要我们对这一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在实践中避免它或利用它。

四、透镜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叫透镜。

1.透镜的种类(1)凸透镜。

中央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凸透镜。

凸透镜能会聚光线,也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

中央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凹透镜能发散光线,也叫发散透镜。

2.关于透镜的一些基础概念薄透镜如果一片透镜的厚度,比该透镜两折射面所属球面半径小得很多,这片透镜叫做薄透镜。

我们一般见到和使用的透镜都是薄透镜。

以下所介绍的也只限于薄透镜。

主光轴两个折射面球心的连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叫光心,射入透镜的光线通过光心,光进行的方向不改变,即射出透镜的光线和射入透镜的光线保持平行。

副光轴:通过光心的其它直线叫副光轴。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跟凸透镜主轴平行的平行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轴上的一点F,叫凸透镜的主焦点,主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平行光可以从凸透镜的两方入射,所以在它的两方各有一个主焦点F1和F2,因此有相对应的两个焦距f1和f2。

只要透镜两边是相同的媒质,f1=f2=f(如图1—8)。

跟主轴成一定角度与某一副轴平行的平行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副轴上的一点,叫副焦点。

很明显副焦点有很多。

对于近轴光线,副焦点都在通过主焦点与主轴垂直的平面内,这个平面叫做焦平面(如图1—8)。

每个凸透镜都有两个焦平面。

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和凸透镜相似,也有主焦点、副焦点和焦平面。

所不同的是凹透镜发散光线,平行光束经过它的折射散开的光线不能交于一点,而在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交于一点F,这一点也叫焦点,是虚焦点,从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如图1—9)。

一般为区别焦点的实虚,凸透镜的焦距取正值,凹透镜的焦距取负值。

3.透镜成象规律(1)凸透镜成象。

凸透镜成象可运用几条特殊光线来描述: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轴的近轴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

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轴。

求一发光点S的象S’。

求一物体AB的象A’B’。

u和f是正值,如果v是正值,象就是实象,v是负值,象就是虚象。

凸透镜成象公式是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得出的。

同理也可得出放大率公式。

放大率公式:结合上图可知式中:U=OB 叫物距,V=OB’叫象距,f=OF是焦距。

当K>1时,说明象比物长;当K<1时,说明象比物短。

(2)凹透镜成象。

凹透镜成象可用以下几条特殊光线来描述:经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平行于主轴的近轴光线折射后,它的反方向延长线交于虚焦点。

通过虚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轴。

凹透镜成象作图法如图1—13、1—14。

(因透镜有两个焦点,作图时必须注意什么情况要用哪一侧的焦点,所以凹透镜应特别注意)求一发光点S的象S’;求一物体AB的象A’B’。

凹透镜成象公式:式中u是正值,v和f是负值放大率公式:凸透镜的成象公式和凹透镜的成象公式以及放大率公式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这两个公式只要在不同的情况下u、v、f取不同的符号即能适应两种透镜各种情况。

一般将实物放在镜前,因此u取正值。

f的正负,决定于焦点的实虚。

凸透镜:f>0;凹透镜:f<0。

V的正负,决定象的实虚。

V>0:成实象。

V<0;成虚象。

(3)透镜象的各种情况凸透镜:凸透镜的成象情况可用表1—1说明:表1-1在第5种情况中,u=f,v=∞,可以说在无限远成象。

u=f是凸透镜成实象和成虚象的分界点。

凹透镜:实物放在凹透镜前无论什么地方都成正立缩小的虚象。

第二节色度学原理色度学确切的讲它是研究人眼对颜色感觉规律的一门科学。

每个人的视觉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正常视觉的群体中间,也有一定的差别。

目前在色度学上为国际所引用的数据,是由在许多正常视党人群中观测得来的数据而得出的平均结果。

就技术应用理论上来说,已具备足够的代表性和可靠的准确性。

一、颜色的确切含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颜色归属于某一物体的本身,把它作为某一物体所具有的属于自身的基本性质。

比如人们所常讲的那是一块红布,那是一张白纸等等。

但在实际上,人们在眼中所看到的颜色,除了物体本身的光谱反射特性之外,主要和照明条件所造成的现象有关。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不同波长的可视光波具有相同的反射特性,我们则称这个物体是白色的。

而这物体是白色的结论是在全部可见光同时照射下得出的。

同样是这个物体,如果只用单色光照射,那这个物体的颜色就不再是白色的了。

同样的道理,一块红布如果是我们在白天日光下得出的结论,那同样是这块布在红光的照射下,在人们眼中反映出的颜色就不再是红色的而是白色的。

这些现象说明,在人们眼中所反映出的颜色,不单取决于物体本身的特性,而且还与照明光源的光谱成分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说在人们眼中反映出的颜色是物体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照明条件的综合效果。

我们用色度学来评价的结论就是这种综合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