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赏析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 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 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 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 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 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 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 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 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 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 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 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 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 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 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 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 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
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 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 “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古诗蓦山溪·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翻译赏析

古诗蓦山溪·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翻译赏析

古诗蓦山溪·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翻译赏析《蓦山溪·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作者为宋朝诗人黄庭坚。

其古诗全文如下: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

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娉娉袅袅,恰近十三余,春未透。

花枝瘦。

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

肯落谁人后。

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

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

君知否。

千里犹回首。

【赏析】《蓦山溪》又名《上阳春》,“赠衡阳妓陈湘”又作“别意”。

这是一首赠别的词。

上片写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而又柔情脉脉,春愁恹恹,使人魂飞心醉,我见犹怜。

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

前者重绘形,故我绮语;后者重抒情,颇具风韵。

全词运用铺叙的手法,层次分明。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

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娉娉嫋嫋,恰似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

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

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上片首二句先写陈湘年少怀春的内心活动。

鸳鸯、翡翠,皆偶禽。

雄者为鸳,雌者为鸯。

《说文》:“翡,赤羽雀也。

翠,青羽雀也。

”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接下来两句,以远山秋波,比喻陈湘的眉清目秀。

“山明水秀”与“眉黛”、“秋波”相应,言其眉如山之明,眼如水之秀。

把美人的眼比作秋波,眉比作远山,是我国古代诗文中所习见的。

王观《卜算子》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即为一范例。

末五句,以春花的娇嫩鲜艳,比喻陈湘的年轻貌美。

妙词人不着痕迹地点染了杜牧《赠别》的“娉娉嫋嫋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含蓄而婉转地把陈湘的婀娜身段、锦绣年华勾勒了出来。

又以“透”、“瘦”、“愁”三字分别写出陈湘的情窦初开、腰肢苗条和多愁善感。

艳而不冶,媚而不妖,清丽纤巧,情韵兼胜,其构思之委婉曲折,低回往复,出人意表。

片前两句写结识陈湘,唯恐不早。

一种急于谋面、一倾积愫的感情,溢于言表,不言倾慕,而爱恋之情自见。

接下来两句,写词人对后约无期、犹恐美人已有所属的怅惘。

含有数字的古诗20

含有数字的古诗20

1. 《山村咏怀》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亭台,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赏析:这首诗把“一”到“十”这些数字巧妙地嵌入诗中,描绘了一幅自然宁静的乡村景象,展示了乡村风景的淡雅和恬静。

2.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赏析:此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四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大雪纷飞中一位孤独的渔翁形象,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清高。

4.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赏析: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

5.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想,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

6.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杜牧《赠别》

杜牧《赠别》

杜牧《赠别》杜牧《赠别》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赠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牧《赠别》 1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全诗如下: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

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

“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

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

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赏析第一首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
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
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
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
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
,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赏析
古诗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赏析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唐朝:杜牧
娉娉褭褭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译文及注释
【韵译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注释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袅袅:纤长柔美貌。

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梢头:形容娇嫩。

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

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

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文精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