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合集下载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领会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观点态度。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2. 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间接表达、象征等。

4. 评价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和个人观点的评价。

4. 实践法: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提高对诗歌内容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魅力。

2. 讲解:讲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给定诗歌的内容和观点态度。

5. 总结:总结评价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积极程度。

2. 诗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个人观点的评价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诗歌品鉴: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2. 诗歌朗诵:鼓励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创作分享:定期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互相评价和交流。

4. 专家讲座:邀请诗歌专家或诗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教材:选用权威的诗歌教材,提供丰富的诗歌作品供学生品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组(按诗体分类)][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目的。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①郑燮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大中丞,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大,表示尊敬。

②郑燮,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号板桥。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潍县县令。

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思路分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作答:(1)确定这首的题材是什么,通过阅读上面的内容,可知,此诗可归入“忧国伤时”类,具体来说是同情人民的疾苦。

(2)具体分析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如“一枝一叶”是什么意思要分析清楚。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

(步骤一)“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

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

(步骤二)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步骤三)[例2](200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试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答:[思路分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作答:(1)确定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通过阅读上面[学之窗]的内容,可知,此诗可归入“建功报国”类,具体来说是报国无门的悲伤。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能够感受和体验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2. 诗歌的表达手法:讲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3. 诗歌的欣赏: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4. 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诗歌中的主题、情感、观点态度,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不同的诗歌类型和表达手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歌,通过感悟和理解来欣赏诗歌的美。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评价和看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2. 诗歌欣赏作业:评估学生在欣赏诗歌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诗歌评论写作:评估学生在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时的分析能力和表达水平。

五、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2. 第3-4课时:讲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等。

3. 第5-6课时:通过阅读经典诗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评价。

6. 第11-12课时: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活动1. 诗歌解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解析,理解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手法。

2.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美的体验。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首诗歌,分析其内容与观点态度,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件 (29张PPT)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件 (29张PPT)
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 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 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 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快乐。
解答分析思想情感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 题:
(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 《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 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典故,表达对友人康复的期
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 许,体现出两人的深厚友情,
日休。
“不怕江花不满枝”宽慰友
人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旷达
乐观的心态。
三、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 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 “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 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 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益的 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 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 判断。评价观点态度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采菊东篱下。②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题方法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 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 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 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 “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 “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1.关键词。
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 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 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 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 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 出来了。又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 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 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第一章:诗歌评价基础1.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结构1.3 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2.3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观点态度辨识3.1 学会分辨诗歌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3.2 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3.3 分析诗歌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第四章:诗歌评价方法4.1 运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诗歌内容4.2 运用比较法分析诗歌的差异和特点4.3 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第五章:诗歌评价实践5.1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内容分析5.2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观点态度辨识5.3 运用所学方法对诗歌进行综合评价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分辨诗歌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

4. 能够运用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和批判性思维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观点态度。

5. 能够选择合适的诗歌进行评价实践,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资源:1. 诗歌样本:选择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供学生分析和评价。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评论和分析的文章,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观点态度的辨识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诗歌内容分析、观点态度辨识和诗歌评价实践等。

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诗歌内容,如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和批判性思维等。

3.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诗歌进行评价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评价能力。

4. 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评价作品。

5.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涉及到古代诗歌的学习和欣赏。

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理性思考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本文中,我将从诗歌的传统审美价值、解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探讨如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诗歌的传统审美价值首先,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前置条件。

古代诗歌有着深厚的传统审美价值,诗歌的审美价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抒发情感,给人以感染和感动。

古代诗歌的创作大多是出于个人情感的真实记录与表达,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够感染人的内心,激起共鸣与思考。

2. 传达意蕴,启迪人们的智慧。

古代诗歌常涵盖哲理、实用、历史、人生、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智慧,给人以启迪和帮助。

3. 展现文化底蕴,记录历史变迁。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重要变迁,对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三个方面的审美价值,构成了诗歌的独特美学魅力和文化意义。

我们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时,应当结合这些审美价值来进行古诗文学习。

二、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与技巧在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时,还需要了解一些解读古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意味深长。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与技巧:1. 音韵、格律分析法。

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这是古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们可以从音韵、格律入手,分析古诗歌文体的特点和应用技巧,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 词语、句式解析法。

古诗歌的语言优美、精炼、含义深刻,学生们可以通过把握精选词语和精心设计的句式,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3. 历史、文化背景解说法。

古诗歌是文化、历史的重要记录,所以学生们在阅读诗歌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脉络,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和观点。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能够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表达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看法。

4. 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评价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主题和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的情节、人物、场景等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学习诗歌中常见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解读它们的意义。

3. 观点和态度的表达:学习如何表达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作者意图等方面的看法。

4.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学习如何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来传授诗歌主题理解、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交流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3. 写作练习法:学生通过写写作练习来培养评价诗歌语言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来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观点表达的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内容来评估他们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诗歌文本,包括不同主题和风格的诗歌。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诗歌。

3. 写作纸张和文具:学生需要纸张和文具来写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首简单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主题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3. 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通过观察和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4. 观点和态度的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5.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诗是作者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中所作, 是游遍庐山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
方法总结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三:
知人论事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
作风格,才能做到依人察情。 答题步骤:
1.指出思想感情 2.说明分析依据
典型例题

例5.下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6.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典型例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 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问:这首词以“说愁”贯穿始终,作者说“如今识尽愁 滋味”,作者愁什么? 答: 诗人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但一直被投降派排挤, ②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①

自强不息,①由诗句“落日心犹壮”可以看出;②
怨愤之情,①由诗句“不必取长途”可以看出。②
方法总结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一:
忠于原诗
答题步骤:
思想感情从诗句中分析得来,不可想当然。
1.指出思想感情
2.说明分析依据
典型例题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 “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 情有何变化? 【答案】 ①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 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 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 ②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 鹤楼的舒畅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1,此诗作于诗人远赴四川任幕府的第三年。 2, 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3, 亚夫营即汉将军周亚夫的细柳营,代指诗人 供职的幕府。
对于颔联,后人姚培谦评价说“无赖者 自无赖,有情者自有情,于我总无与也”。 你同意此说法吗?为什么?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命题揭秘] 1.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 等。
2.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 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 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 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 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什么 现实意义,等等。 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 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3.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而是通过写 景或写事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意或理趣 意,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辨析用典,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 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 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提到
(1)对历史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 安石都写过咏项羽的诗,但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 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表达了对 生活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江东子弟今 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表达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 (2)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 这样的诗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 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




(步骤一) 本诗典型地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即“飘 然思不群”。 (步骤二) 首二句用借代和比喻,描绘裴十四的俊伟形象。 三四句用夸张手法,气势恢宏,境界阔大。 五六句写裴十四品格高洁,即使金高南山也难让 他一顾,想象奇特。 末二句“飘若浮云”表现其飘逸脱俗的气质。
难题也能拿分
示例
金 陵 晚 望
晚唐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诗歌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
参考答案 (步骤一) 诗人为唐朝的衰的萧条衰败,继而生出一 片伤心之情。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 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 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致上就有 两种:
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 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5.涵泳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味涵泳诗的意境,有助 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 表现。
P57 对点攻关 第1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yuan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 不群”,试结合本诗分析杜甫这样评价的 缘由。
翻译

见君如见晋人裴叔则,如行玉山之上,朗 然照人。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 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君之浩瀚,即 使是河伯也不敢骑白鼋冒然横渡;君之高 大,即使是金高南山买君一顾,也是值得 的。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 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矣。[2]
答题要求

1整体把握:不断章取义,要结合全诗 2观点客观:不绝对化 3因诗论诗:不套用某首诗的评价
[解题攻略] 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五个角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 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 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 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翻译




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 阳光送暖乐曲悠扬。 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 盘旋飞舞情意更长。 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 供职已有三年时光。 江上的新滩不理解我的心意,风吹雨打 屋檐似的哗哗作响。
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怎样 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 合诗句予以简析。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 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分析要紧扣观点,前后呼应,思路清 晰。 (第三步,指出局限性或进步性,予 以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