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

回顾经典爱国作品:《红岩》的解析展开全文《红岩》这部小说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共同完成的一部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并于1961年12月正式出版。
它主要讲述的是解放军进军大西南时,国民党当局对中共地下党高度镇压的故事。
小说在以江雪琴(江姐)、齐晓轩、许云峰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英勇无畏,与国民党当局坚决作斗争,活出了中共地下党员的英雄气概,虽然最后难逃厄运惨遭杀害,但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2019年9月23日,《红岩》脱颖而出成为“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之一。
希望通过对《红岩》这部小说的分析,具体从创作背景、人物特点、写作风格、主题思想、文学延伸等几个方面综合论述,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红岩》这部小说。
《红岩》小说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红岩》这部小说主要创作与上世纪60年代,正值文坛革命题材写作百花齐放之际。
在此前后,很多革命题材或者农村题材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此类题材的创作高峰。
比如1959年出版的《红日》,也是作家吴强根据革命题材所创作,被人们称为“红色经典”的文本。
此外,还有《红星闪闪》是作家李心田在1970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围绕红军后代潘冬子与汉奸胡汉三坚决作斗争的故事来书写,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可见,这个时候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革命题材和农村题材来展开叙事,符合当时的国情。
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人民英雄怀有崇拜之情,人民更愿意看到这样的作品。
尤其国家正处在战后阶段,各方面都要加强建设,百废待兴,革命题材的小说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在品读小说的同时,也可以将英雄的革命精神运用到国家建设中来。
这也是这个时期革命题材之所以成为主流,那么受欢迎的原因。
小说的人物特点《红岩》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以江雪琴(江姐)、许云峰等为主角的革命志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江姐有句名言:“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 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 从狗洞子里爬出? △这时,她(江姐)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 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 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 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 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 色,心不跳。 △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 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 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 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 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红岩》的作者、成书过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他们是书中所描写的 事件的亲历者。
“革命传统报告” 革命回四稿 从五十年代到1961年第 四稿,《红岩》约十年 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 学“组织生产”获得成 功的一次实践。
这种“组织生产”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是 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 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通常是政治领导人 ,或文学界权威作家)那里,获得对原始材 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 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和艺术方式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 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写作的书写 者们的组合
1、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 以《红旗谱》为例
(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 语言的民族化 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概念: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
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
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
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中国现代文学红色经典小说简介

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1、民主革命
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2、抗日战争
《苦菜花》
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 《红岩》 《百合花》 《黎明的河边》
•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程》将它定义为“它的特征是以近 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 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 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 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
• 从总体上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包括战争题材小说。 主要代表作有: 《红日》(吴强,1954)、《红旗谱》 (梁斌,1957)、《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 《青春之歌》(杨沫,1958)、《保卫延安》(杜鹏 程,1954)、《林海雪原》(曲波,1957))。其它“红 色经典”的文本还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 《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敌 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1958)、 欧阳山《三家巷》 孙犁《风云初记》等。 • 短篇有: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峻青 《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等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革命历史 题材小说是我对1950至1970年代生产的一 大批作品的文学史命名。这些作品在既定 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 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 革命历史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 命斗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指 描写这段历史的小说。它主要讲述革命的 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 过程以及最终的胜利。
关于当代红色历史创作的叙事分析——从当代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说开去

历史 的热烈 回顾 、 漫 回忆 与理 想 叙 述 。长 篇 小 浪 说作 为承载 和体 现一个 民族 和时代 文学 最有 价值
的文 本 , 中反 映 了特定 历 史 时期 主 流 意 识形 态 集
《 新民主主义论 》 的文学版 , 而这与在当代文学发
种统 治思想 呈现 出如上 景观 。 与此相对应 的一种 文学 现象 是 : 七 年红 色 十
同历 史 阶段 的 中 国共产 党 的历史 观 , 中信 息 很 个 值得 推 敲 , 有研究 的必要 。 大
一
、
作为 揭示 创造 历 史 的主 体 本 质 和 新 民主
义革命的正面人物、 创造历史 的主体而受到正 面
的高 度礼赞 , 同时 也 作 为具 有 强 烈 政 治 色彩 的 阶 级力 量 , 赋予 了共有 的精 神 品 质 : 仰 坚 定 、 被 信 目
叙述 的历史 过 程 , 在本 质 意 义 上 符合 中 国共 产 党
的成 长过程— — 由小 到大 、 由弱 变强 , 从胜 利走 向 胜利 , 契合 了 中 国近 代 史 的 发 展 方 向—— 新 民主 主义 革命 由旧 民 主主 义 革命 脱 胎 而 来 , 性 质 是 其
以工农 为 主体 的反帝 反 封 建 运 动 。可 以这 样说 ,
件 从 而 阐释 历 史本 质 到 转 向 历 史 发展 过 程 中的 人 及 人 性 的探 微 , 映 历 史 过 程 及 本相 的 多样 性 、 富 性 及 复 反 丰
杂性 , 中国红 色历 史叙 事深刻反映 了意识 形态的嬗 变过程 。 新
关 键 词 : 色历 史 ; 事 ; 学 变迁 ; 识 形 态 红 叙 文 意
1949—1976革命现实小说(5)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既说明关键的问题 梁三老汉的双重性格,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 是教育农民,又说明在党的引导下,作为小生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产者的农民是能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梁三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 老汉告别私有制的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痛苦的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思想历程,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饱含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着作者对农民的深切理解和诚挚感情。 郭世富: 中农的代表, 顽固维护私有制, 郭世富 : 中农的代表 , 顽固维护私有制 ,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 是改 造的对象。 造的对象。 姚士杰: 富农的代表。 仇恨新社会政权, 姚士杰 : 富农的代表 。 仇恨新社会政权 , 阴险狡诈, 阴险狡诈 , 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 是专政的对象。 。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
Hale Waihona Puke 3、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热烈而 独特的艺术风格:开阔、浑厚、 细密的艺术风格。 细密的艺术风格。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善于将细节描写、 善于将细节描写 、 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 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 善于使用对比手法 , 展示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性格。
二、《创业史》的成就和意义 创业史》 1、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表现了农民 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写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 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 农村的发展史。 农村的发展史。 2、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梁生宝: 梁生宝:是一个从旧中国小生产者成长起来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忠厚 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民的典型。顽强坚毅,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善良,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带有明显的英 雄化、理想化色彩。 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 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 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 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体现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出农民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代表。是教育的对象。
从革命历史题材看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国社会现象 ”和 “ 反 映出这个时期 中国革命的整个 面貌 ”的 自觉意识 。五六 十年代 ,这种 艺术 目标得 以继续 ,作家 的时 代 意识更加强烈 ,反映伟 大时代 ,写 出史 诗性 的作 品成 为作 家 崇高的责任 。这种高度 责任 感 ,在革命 历史题材 小说的创
美的历程 2 0 1 4 . 2 . B
从 革命历 史题材 看 十七 年小 说 创作 的史 诗性 追求
魏汉武
当代 小说创作 中一直存在着 史诗性追求 的倾 向 。这种追 求 主要体现 为表 现 民族 、时代的精神风貌 ,反 映历 史演进 的 客观 内在规律 ,力求全面 、深入 、细致地 描绘社会 历史 ,塑 造 杰出 的英雄 人物形 象,凸显崇高 的美学风格的另一 体现形式 。小说 以对战争全 局的 把 握来 关 照具 体 的、局 部 性 的战争 和人 物 的活动 ,以持 续 的、紧张的节奏 来塑造周大 勇、李诚 、王 老虎 等一大批英雄 人物 ,并且为英 雄安排 了苦 战、退却 、流 血死 亡等 “ 检验 ” 战 斗意志的逆境 ,这些人物广泛 涉及高级将领 、基层指挥 员 和 普通 战士 。通 过 对这 些近 乎 完美 的高 大形 象 的塑造 , 自 始至终 保持着英雄 主义的高 昂情 绪。此外 ,在 虚构性 的文本 中,还 涉及真实 历史人物彭德怀 的形象 ,小说 正面对他作为 政治家和 军事家 的高瞻远瞩 、运 筹帷幄进行 了描述 ,同时又 竭力展现他作为普通人和蔼淳朴 、平 易近人 的性格 。 《 红旗 谱 》 自出版就 被誉 为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的农 民 革命运 动的壮丽 史诗 。这部作 品以大革命前后 十年为历 史背 景 ,以 “ 反 割头税 ”和 “ 保二师 学潮 ”为主要事件 ,在广 阔 的历史背 景下展开对 中国华北农村社 会生活画面 的描绘 ,反 映 了党领 导革命农 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进行英勇 斗争的壮丽 图 景 。冯健 男评价说 :它 “ 概括 了我 国第 一次 国内革 命战争前 后的伟大历 史图景 ,反 映了全 国劳动 人民和革命知 识分子在 中 国共产 党领 导 下 , 向帝 国主义 、封 建主 义 、官僚 资 本主 义 的罪 恶统 治 ,进行 英 勇不 屈斗 争 的最初 十年 的伟 大 历史 现 实 ”。L 6 此 后 ,冯 牧和黄 昭彦也对 《 红旗谱 》有很高 的评 价: “ 这部 小说是充满 了那样震撼人 心的艺术力量 ……全面 地 概括 了整 个民主革命 时期中 国农 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 艺术 成 就上也达 到了相当 的高度和 深度 ,是 十年来我 国文学 创作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3[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59af67ea551810a6f52486a4.png)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孙犁的小说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8
1.孙犁的小说
创作题材: 北方农村和农民所经历的时代风云变幻:从
抗日战争到土改到变工互助、到合作社。这 是将他1944年的成名作《芦花荡》、《荷花 淀》到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吴召儿》 等,再到《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 品贯穿起来的一条线索。
4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
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 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 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 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5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6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 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 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3) 革命历史小说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内 心世界的审视,都不可能进人一个更深刻的层 面,缺少个人的视野和个性化的表现。对作品 规模的片面追求也使得不少革命历史长篇小说 产生了“半部杰作现象”。
27
其次,就社会条件来说,新中国的成立也
为长篇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较好的创作环境。 由于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 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对作家 从事长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 推动。
28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
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 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 长篇小说丰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欧阳山的《三家巷》 《三家巷》 以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周炳的思想性格发展为中心,以
“革命加爱情” 为基
本线索,描绘了三家巷三代人 30 年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力图由此反映从
1919 年到
1949 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革命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又从 农村回到城市的革命斗争历程。其中, “六二三”反帝风暴、省港大罢工、蒋介石集团的反
他的代表作《党费》 、《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等多篇小说,长期被选入大、中、 小学语文课本,并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朝等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臧克家(中)与王愿坚(右)
《闪闪的红星》剧照 潘冬子(王愿坚编剧) 王愿坚小说的艺术特色
1.王愿坚的创作是从战地报道开始的,他的小说体现了从报道、故事到短篇小说的艺术转 变。 2. 以回忆体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故事,从而突现出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是王愿坚 短篇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注意克服以前创作中存在的拉杂臃肿,缺乏艺术上的凝练和精粹等毛病,尝试着从故事 中提取诗意。 4.作为一位部队作家,王愿坚的小说创作更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童口吻叙述,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时常叫“刘清莲”或“小刘真儿”
。
以童年视角来写童年印象,构成了刘真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儿
3.王愿坚、峻青的小说 王愿坚
王愿坚( 1929 ~1991),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
。 1944 年底,王愿坚
参加了滨海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开始了文艺创作。
1954 年王愿坚创作了他的第
一篇小说《党费》 。 1958 年初,创作了《七根火柴》 、《三人行》和《赶队》等歌颂二万五千
里长征英雄事迹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遭到公开批判, 并于 1969 年初下放到安徽省军区独立师体 验生活。 1972 年,调回北京改写反映红军长征的《万水千山》电影剧本,后又与陆柱国合 作改编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并创作电影剧本《四渡赤水》 。
以及“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和“前后呼应的手法”
茹志鹃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情感的体验重于事件的叙述。 细节的妥善安排使茹志鹃的小说具有细致的结构。 更适合于表现“生活激流中的一朵浪花,社会主义建设大合奏里的一支插曲” 风格概括为“清新、俊逸” 。
,茅盾把她的
刘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大多叙说的是自已在革命队伍中的童年印象,
它特指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 具体地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
并由此而同 “历史
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
、《苇塘纪事》 、《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 、
自传体成长小说 林道静:女性革命知识分子 关于《青春之歌》的论争 1960 年的修改本,改动、删削了那些林道静在“接受了革命教育以后”仍然流露的“小资 产阶级感情” ,并增加表现林道静在深泽县与工农结合的七章,和“力图使入党后的林道静 更成熟些,更坚强些” 的参加、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 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 、《芳菲之歌》和《英华之歌》
革命背叛、广州起义、上海白区斗争、震南村的自发反抗、抵制日货运动、延安的“抢救运
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等等,都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显示了作者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
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 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
人民由挫折、 失败
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
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 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
由于题
材的特殊性, 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 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
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 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 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 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 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 ;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 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具有史诗气度,描写重大历史事件
2.着力刻画农民英雄形象(老一代农民和青年农民) 3. 作者努力寻求阶级斗争这一时代主题与民族心理、乡村风俗和传统文化的联结,用作者 的话说就是 :“想完成一部具有民族气魄的小说” 。
4.不足:缺乏统一性 2.杨沫的《青春之歌》 杨沫( 1914-1995)杨沫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 《自白——我的日记》 、《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艺术特征:※
1.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这是孙犁小说抒情风格的主要表现。
2.善于刻画女性人物形象:李佩钟、小满儿
3.叙述方式上,以简洁明了的手法记事写人;叙述中采用抒情主体融入情节的结构方式。 4.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5.在叙事风格上,孙犁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是温和的、温情的,甚至在明朗的基调中时而流露 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
2.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也是峻青采用的主要方法。
3. 用场景的营构和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使峻青的小说具有油画般的质感。
4. 峻青的小说也有某些不足:如缺乏节制的抒情和议论与紧凑的故事情节显得很不和谐,
故事的回叙部分往往拖沓、冗赘,在后来那些抚今追昔、
新旧对比的作品中,这一弱点尤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 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 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 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期 60 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 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 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
篇小说的生产周期较长,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最后, 社会生活的安定也促成了新的需求。 读者对长篇小说阅读需要的增长, 对作家从事长
篇创作无疑也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和推动。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1.梁斌的《红旗谱》
2.杨沫的《青春之歌》
3.欧阳山的《三家巷》 4.吴强的《红日》
5.曲波的《林海雪原》
型人物相环绕,辅之以反面角色的人物画廊。
第三,在艺术风格的探求上,恢宏、明朗、刚健、高昂构成了这批小说总体性的民族风格
和时代风格。
促成这次长篇小说丰收的因素
首先, 由于长篇小说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更需要作家的生活积累、
资料积累和艺术积累, 而
相对完整的历史过程的记录,人生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也更适合长篇小说的表现。
节展开的。 而阶级斗争的严酷事实则将锁井镇划分为以朱老忠、
严志和两家为代表的农民阶
级跟以冯兰池家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两大敌对阵营。
当然, 这不仅是一般的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 它是作者立足于新的时代理念, 对民主革
命时期农民历史命运以及中国革命史所进行的艺术概括。
重要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 坚韧性。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 的的农民革命英雄艺术典型。 严志和:革命性与软弱性 正是因为有了严志和以及串联穷人与冯老兰对簿公堂的朱老明、一心盘算发家致富的朱老 星、庄稼活和木匠活的好把式伍老拔、 封建礼教观念浓厚的老驴头、 具有正统观念和狭隘意 识的老套子等一批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 与朱老忠理想化的英雄形象构成互补, 才 使《红旗谱》对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革命历程反映得更为真实与浑厚。
文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赋》 、《秋色赋》等。
峻青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自己生活、 工作和战斗过的胶东半岛, 主要叙述自己曾经历过的 1942
年前后的抗日战争到 1947 年前后的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斗争生活。
峻青小说的艺术特色
1.峻青的小说也是从战地报道中演化出来的,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以此来表 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崇高。
2.茹志鹃、刘真的小说 茹志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
题材多来自解放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社会
生活, 属于前者的有 《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 、《三走严庄》 等,属于后者的有 《高
高的白杨树》 、《静静的产院》 、《春暖时节》 、《里程》、《如愿》、《阿舒》等。
代表作品:《百合花》 结构的 “细致严密” 且“富于节奏感” ,故事发展与人物刻画很好结合,
总体风格: 尽管他的作品也不乏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 但在他的创作中, 浪漫主义情调却具有鲜明的个 人色彩, 即透过那些复杂纷繁的革命斗争、 社会生活的描写, 寄寓着作家本人对纯美的乡土 风物、 纯朴的人际关系、 纯厚的人伦情感、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这使得孙犁 关于革命历史的叙述成为田园牧歌、 乡村情歌和革命颂歌的交响, 表现出个性化的抒情风格。
突出,以至于让说教性压倒了故事性。
三、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从 1957 年《红旗谱》等的出版到 1963 年《李自成》第一卷的问世,在此六七年间,长篇小
说不仅数量空前, 而且佳作联袂, 琳琅满目, 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 丰收期。 成就与特色※
第一,在反映生活上,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的记录,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 活题材为主干,辅之以历史题材和城市生活题材的基本格局。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注重描写无产阶级英雄,呈现出以英雄人物为主体,中间人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