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
脂肪干细胞的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

脂肪干细胞的在整形美容外科的应用作者:李义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脂肪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具有组织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创伤小,增殖能力强和等优点。
对多种组织的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是医学界中解决各种医学难题的理想材料。
本文主要介绍了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点;脂肪干细胞在医学界以及整形美容中所作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来源;整形美容;应用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21 脂肪干细胞介绍1976年Fridenstein等首先报道从骨髓中分离出克隆源性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基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Zuk等于2001年发现脂肪组织中除了含有已经定型的前脂肪细胞外,也包含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群,其性质与MSCs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这些细胞已被证实不仅具有分化成为骨骼、软骨、脂肪、心肌、神经等组织的能力,而且同样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损伤组织细胞再生和减少疤痕的能力及抗衰老能力。
这种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脂肪来源成体间质细胞、脂肪来源间质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细胞等等。
现在被统称为脂肪源性干细胞。
2 脂肪干细胞研究应用的优势作为以修复重建为主旨的整形外科及以年轻化为核心的美容医学,再生医学一直是备受关注与研究探索的领域。
由于MSCs获取途径与疾病治疗性价比的差异,整形外科领域再生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一经报道,首先在整形外科领域引起轰动效应,这种关注大大推动了ADSCs的研究,它的临床应用也正在追赶着MSCs的步伐。
首先,来源取材方便不仅是ADSCs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整形外科的优势。
一方面,脂肪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另一方面,吸脂术是整形外科成熟的常规手术,手术风险小,其作为常规“废弃的副产品”获取容易。
对患者来说,吸脂雕塑体形的同时享受干细胞的年轻化神奇功效是一次双赢的生命重塑,痛苦与恐惧感少于骨髓提取,亦无血源污染与免疫排斥风险,由此形成临床应用的优势。
干细胞在皮肤损伤修复及医疗美容中的作用

干细胞在皮肤损伤修复及医疗美容中的作用一、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1.上皮干细胞(ESCs)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ESCs属于成体干细胞,它可分化增殖产生多种表皮细胞,用于不同表皮区间的更新。
ESCs主要存在于皮肤干细胞壁龛中,而表皮干细胞壁龛主要位于毛囊内隆突区、毛囊间基底层以及皮脂腺基底部等处。
ESCs的增殖和分化维持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共同调控,如生长因子、整合素以及最重要的细胞外基质。
毛囊内上皮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隆突区。
生理状态下,毛囊隆突区的细胞负责毛囊的更新,皮肤出现损伤时也可暂时辅助修复。
可通过标记滞留法,以及根据角蛋白K15、R-脊柱蛋白受体 Lgr5、CD34、转录因子 Sox9、Lhx2、 Tcf3、Nfatc、Gli1等的表达来鉴别隆突区干细胞和其他来源的细胞。
进一步的谱系追踪实验发现,当皮肤发生轻微损伤时,K15细胞可以第一时间快速且暂时地正向调节Lhx2以重建受损表皮,修复皮肤屏障。
但在较严重的皮肤损伤中,此干细胞作用不明显。
表皮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毛囊间基底部,生理状态下,它们产生快速放大细胞(定向祖细胞),并定期更新。
当皮肤发生较严重的创伤后,慢周期干细胞通过1-2周的时间,参与创伤的修复,因此,表皮干细胞与皮肤创伤修复关系最为紧密。
研究证明,虽然毛囊内干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均参与皮肤损伤的修复,然而在长期的皮肤组织愈合和修复过程中,毛囊内干细胞终将被表皮干细胞取代。
可以这样认为,在皮肤组织修复过程中,毛囊内上皮干细胞的作用是快速而暂时的,而表皮干细胞的作用却是缓慢而持久的。
当皮肤全层发生损伤的情况下,毛囊内上皮干细胞将不再起主要作用。
2.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易培养、增殖能力强、可以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在适当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中胚层、外胚层、内胚层细胞,如骨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参与组织损伤修复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降低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力,其分泌的免疫调控因子还可对其他干细胞进行免疫调节,从而提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成功率。
干细胞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摘要: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self-renewing)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somatic stem cell)。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关键字:胰岛干细胞、神经组织细胞、皮肤干细胞、干细胞、脐血干细胞、成人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前言:干细胞即为起源细胞。
简单来讲,它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的未分化细胞,是形成哺乳类动物的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
干细胞在形态上具有共性,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体积小,核相对较大,细胞核多为常染色质,并具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
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的发育等级较高,是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而成体干细胞的发育等级较低,是多能干细胞或单能干细胞。
据文献报导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并保持未分化状态的细胞。
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
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
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或器官。
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
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体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整形美容外科临床应用进展

脂肪源性干细胞在整形美容外科的临床应用进展【关键词】脂肪源性干细胞; 整形美容外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81-02自体脂肪作为一种软组织填充材料,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自从1889年vande meulen 报道了首例游离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后,人们发现脂肪移植有很多的并发症,如液化、坏死、吸收,其吸收率从5%~100%相差甚远。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血供不足,导致移植后的脂肪缺氧,出现坏死硬结[1-2]。
鉴于此,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曾一度发展很缓慢。
2001年zuk[3]等首次从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
这种类型的细胞能自我更新、不断增殖,而且经定向诱导可分化形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为脂肪细胞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4]。
因此ascs已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
笔者仅就脂肪源性干细胞在整形美容外科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 脂肪源性干细胞的概述脂肪源性干细胞是一个新生的概念,它与大家熟知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相似,具有同样强大的体外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2001年zook等[3]首次从抽脂术中获得的脂肪组织悬液中分离获得了此种细胞。
由于脂肪组织在体内储量丰富,脂肪抽吸技术又是安全和可接受的措施,且创伤小,又没有伦理学争议等优点,来自脂肪抽吸的ascs,是临床应用中安全的自体脂肪来源。
自此许多国家的学者开始致力于ascs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各研究团体不同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命名,如脂肪来源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脂肪祖细胞(adipose progenitor cells),脂肪前体细胞(adipose precursorcells,apcs),脂肪基质细胞(adipose stromal/stem cells,ascs),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scs)等等。
脂肪来源干细胞用于乳房整形手术的研究进展

性乳房发育切除等修复重建手术n ] 。自1 9 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 , 关 于 乳 房整 形 手 术 的技 术 、 方 法 和 材 料 经 历 了从液 体石 蜡 注 射 隆 乳 , 硅油 、 硅 胶假 体 乳 房 置 入 到 自体脂 肪移 植 , 再 到最 近 的研 究热 点脂肪 来
R 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a d i p o s e - d e r i v e d s t e m c e l l s i n b r a s e t p l a s t i c a n d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s u r g e r y
是 隆乳和乳房再造术中应用 的研究进展,并对相 关 问题进 行 讨论 。
1 脂 肪来 源干细 胞 的分离和 鉴定
脂 肪 来源 干 细 胞 由 Z u k等 [ 3 3 于2 0 0 1年 首 次 从 人 吸 脂术 的脂 肪 悬 液 中 , 经消化 、 离心 和 洗 涤 等 处
理 分 离 得 到 ,经 过 细 胞 表 面 抗 原 蛋 白免 疫 表 型 鉴
中国美容医学 2 0 1 3年 6月第 2 2卷第 l 2期 C h i n e s e J o u na r l o f A e s t h e t i c Me d i c i n e J u n . 2 0 1 3 . V o 1 . 2 2 . N o . 1 2
脂肪来源干细胞用于乳房整形手术的研究进展
的基 质 血管 组分 ( S V F ) 从吸 脂 术得 到 的脂 肪 中提
定, 排 除 了混 杂 有 间 充质 干 细 胞 的可 能 , 证 实 了脂 肪 干细胞 的存 在 。体外 和体 内实验证 明人 类脂 肪来 源 干 细 胞 可 以分 化 成脂 肪 细 胞 [ 4 ] 、 成 骨 细胞 [ 5 - 9 ] 、 软 骨细胞n o _ 、 肌 肉细 胞 [ 1 3 . 、 心肌 细 胞 [ 1 5 - 1 6 ] 和 神经 细
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

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审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形美容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
对于许多人来说,通过各种整形手术来改善容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
然而,传统的整形方式仍然存在很多风险和不可预测性。
因此,干细胞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整形方式,具有巨大的潜力。
干细胞是一种能够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的细胞。
这种细胞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整形手术的细胞。
使用干细胞可以避免传统整形手术中很多的缺陷和风险,如感染、异物反应、皮肤缩紧等。
同时,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也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加自然、持久的效果。
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几种应用方式1. 转移脂肪干细胞和脂肪细胞来源于同一类型的细胞,可以通过提取患者自身脂肪细胞来获取足够的干细胞源。
然后,在用患者的脂肪细胞进行整形手术时,可以将干细胞加入到脂肪细胞中,从而增加脂肪的存活率。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非常多的传统整形手术中的一些不利影响。
2. 皮肤再生干细胞可以刺激人体自身的再生过程,并且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
这种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皮肤再生和修复中。
通过将干细胞注入到皮肤中,可以促进皮肤的再生过程,消除皮肤表面细小断裂,增加皮肤弹性和亮度等。
3. 面部年轻化干细胞可以促进面部的皮肤再生和细胞增殖,从而实现面部年轻化。
通过注入干细胞,可以提高面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弹性和紧致度,同时减少细小皱纹的出现。
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优势和风险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有很多优势和风险。
首先,干细胞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自然、持久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其他传统整形手术的风险。
此外,由于干细胞是从患者自身的细胞中提取的,因此不会出现排异反应等不良反应。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面临的风险。
然而,干细胞在整形美容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风险和限制。
首先,由于干细胞来源较为有限,因此需要采取精细、高效的提取方法,从而保证单次手术所需的干细胞数量。
此外,干细胞转移的不受控制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风险和不适。
脂肪干细胞胶(SVF-gel)填充矫治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

脂肪干细胞胶(SVF-gel )填充矫治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滕双艳双燕医疗美容门诊部 150000[摘要]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胶(SVF-gel)填充矫治面部凹陷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医院拟实施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的面部凹陷患者50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分别注射SVF-gel和Coleman脂肪治疗面部凹陷,术后随访,对比两组术后肿胀时间、二次填充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
结果:术后观察组面部肿胀时间(8.64±1.18)d明显短于对照组(10.26±1.12)d,且术后二次填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0%)高于对照组(88.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Coleman脂肪移植比较,SVF-gel填充治疗面部凹陷,术后肿胀时间短、满意度高、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面部凹陷;脂肪干细胞胶移植;Coleman脂肪;二次填充率;满意度[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at stem cell gel (SVF gel) filling in the correction of facial depression.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facial depression to be treated byautologous fat trans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SVF gel and Coleman fat were injected respectively to treat facial depression. The postoperative swelling time, secondary filling rat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of facial swell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8.64 ± 1.18) d was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 rol group (10.26 ± 1.12) d, and the secondary filling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6.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8.0%),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P > 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leman fat transplantation, SVF gel filling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postoperative swelling time, high satisfaction and good therapeutic effect.[Key words] facial depression; Adipose stem cell glue transplantation; Coleman fat; Secondary filling rate; Satisfaction面部凹陷是由于皮下脂肪、面部皮肤松弛、分布不均匀、萎缩而导致,发生后会使面容苍老、憔悴,对美观造成严重影响。
PRP自体脂肪丰胸

自体脂肪干细胞和生长因子一、 PRP(富血小板血浆)的介绍PRP是自体新鲜血液经低速离心后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
人体的血小板在高浓度状态下,能够产生具有细胞粘合功能的蛋白质,并且当pH值从7.0-7.2降到6.5-6.7时,添加适当的氯化钙,可以促进血小板大量分泌有促进伤口、组织愈合及细胞再生的9种生长因子,所以 PRP 也被称为“富含生长因子血浆”。
PRP具有迅速止血、止痛、加速伤口愈合的作用,可极大程度减轻术后疤痕的形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心脏手术以及整形手术。
经专家学者研究后发现,PRP具有以下特点:1、富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血小板含量高达1,000,000/mm3(是一般血液的2~6倍)。
2、真皮的干细胞增殖、分化,与血小板的浓度有直接正关联性,血浆浓度达到正常血小板浓度的4~5倍时,在优良的环境下,才会引起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3、血浆的PH值6.5~6.7可抑制细菌的生长,并能促使大量生长因子的分泌。
4、PRP含有能够促使细胞再生、修复的九种自体生长因子。
5、富含三种细胞粘合蛋白质,形成组织3D立体结构所需的大分子的蛋白质:a.弹性纤维b.蛋白微纤维c.内生性微纤维。
6、PRP可以促进第三、第四型的胶原蛋白有效增生。
7、高浓度、粘稠的自体生物粘合胶体,可填补皱纹、凹洞、疤痕等二、和PRP相媲美的自体脂肪干细胞介绍自体脂肪干细胞,是近年来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研究发现它能够在体外稳定增殖且衰亡率低,同时它具有取材容易、少量组织即可获取大量干细胞,适宜大规模培养,对机体损伤小等优点,而且其来源广泛,体内储备量大,适宜自体移植,逐渐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之一。
传统的脂肪移植手段由于存在免疫排斥、炎症反应等缺陷难以得到让人满意的疗效。
据统计,自体脂肪组织移植到缺损部位后,通常其中40%~60%会被吸收。
通过患者自身的脂肪组织内的干细胞,来构建具有完整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工程脂肪组织无疑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源性干细胞与整形美容医学一、脂肪干细胞介绍二、ADSCs研究应用的三优势(脂肪干C应用及三大优势)三、ADSCs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四、展望一、脂肪干细胞介绍1976年Fridenstein等首先报道从骨髓中分离出克隆源性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基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Zuk等于2001年发现脂肪组织中除了含有已经定型的前脂肪细胞外,也包含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力的细胞群,其性质与MSCs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这些细胞已被证实不仅具有分化成为骨骼、软骨、脂肪、心肌、神经等组织的能力,而且同样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损伤组织细胞再生和减少疤痕的能力及抗衰老能力。
这种细胞被称为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em cells,ADAS cells)、脂肪来源成体间质细胞(adipose-derived adult stromal cells)、脂肪来源间质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cells,AD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成脂肪细胞(lipoblast)等等。
现在被统称为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
二、ADSCs研究应用的三优势(脂肪干C应用及三大优势)作为以修复重建为主旨的整形外科及以年轻化为核心的美容医学,再生医学一直是备受关注与研究探索的领域。
由于MSCs获取途径与疾病治疗性价比的差异,整形外科领域再生医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一经报道,首先在整形外科领域引起轰动效应,这种关注大大推动了ADSCs的研究,它的临床应用也正在追赶着MSCs的步伐。
首先,来源取材方便不仅是ADSCs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整形外科的优势。
一方面,脂肪组织在体内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另一方面,吸脂术是整形外科成熟的常规手术,手术风险小,其作为常规“废弃的副产品”获取容易。
对患者来说,吸脂雕塑体形的同时享受干细胞的年轻化神奇功效是一次双赢的生命重塑,痛苦与恐惧感少于骨髓提取,亦无血源污染与免疫排斥风险,由此形成临床应用的优势。
据国外报道,1994~2000年开展吸脂术的初期阶段,进行的66570例吸脂手术中,死亡率为0,发生医疗事故的比率也仅有0.68‰,可见吸脂术是安全可靠的。
ADSCs的第三大优势在于其较高的获取效率。
骨髓中MSCs产量相对较低,在成人骨髓组织的有核细胞中仅占0.0001%~0.01%。
而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脂肪细胞作为其中主要的细胞类型,很容易通过浮力而去掉,所获得的细胞克隆形成率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100~500倍。
同时,由于吸脂量可根据需要成倍增加,一次即可获取所需干细胞浓度,无须体外扩增,大大减少了传代变异与各种污染的风险。
从临床角度出发,在短时间内容易获得大量的ADSCs,对于临床疾病的快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成人骨髓的获取量通常不超过40ml,能获得约1.2×109个有核细胞,其中包含大约2.4×104个MSCs。
而脂肪组织,每100ml都能获得约2×108个有核细胞相,其中干细胞含量相当于40ml骨髓中的40倍。
由此可见,在相同条件下,ADSCs比MSCs更具临床应用潜力的优势。
三、ADSCs在整形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1.皮肤无瘢痕研究皮肤无瘢痕研究在ADSCs还未出现就一直是整形修复重建领域的研究重点。
损伤组织细胞的完全再生与病损组织细胞的完全替代是医学领域再生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ADSCs不仅很快就取代组织工程中的普通种子细胞,而且显示出正在进入无瘢痕研究中的重要角色。
瘢痕是人损伤后组织(除角膜外)修复的基本模式,与再生医学的修复模式是相驳的,因此,无瘢痕意味着损伤组织的完全再生修复。
无论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损伤与本学科皮肤损伤的研究都是以原细胞的再生取代瘢痕再生为主旨,研究具有同源性。
在正常的创伤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以Ⅰ型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无论是胶原合成的增加或者降解的减少都会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最终导致增生性瘢痕或者瘢痕疙瘩的形成。
主要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的(肌)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之间也维持着平衡状态。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这种平衡被破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超过了凋亡,胶原的合成明显超过降解,最终导致大量的胶原堆积。
有研究报道,表皮干细胞有可能参与瘢痕形成。
从人皮肤创伤愈合机制研究推论,表皮干细胞在创伤修复与瘢痕形成中是活化的成纤维细胞的一个来源,随着创伤后某些促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等)水平浓度的增加,表皮干细胞在其诱导下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并具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合成胶原,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及胶原的沉积,从而不仅参与了上皮修复,而且很可能进入真皮层参与瘢痕形成。
而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标记BrdU,再回植到猪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显示,在创面微环境作用下,MSCs可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参与创面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小血管的形成,从而参与瘢痕形成。
而在有关蝾螈肢体再生的研究认为,上皮在抑制瘢痕肢体再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截肢后创伤早期伤口组织的去极化逆转形成胚基,胚基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包括皮肤、软骨、肌肉、骨骼、骨髓,这些组织中的分化细胞通过逆分化成为间充质干细胞。
截肢后表皮细胞迅速在残端形成没有肉芽样基膜的薄层,这种无瘢痕上皮一直在伤口保持14d左右直至肉芽萌出,表明干细胞在肢体再生的第二个阶段(胚基发育成完整的肢体)发挥了重要的无瘢痕信号调控作用,报道者认为伤口的无瘢痕薄膜是肢体再生的先决条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可能与实验思维与实验模式不同有关,无论哪种结论,都显示干细胞在创伤愈合、创伤再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或许大量脂肪干细胞与相关因子的局部应用会产生无瘢痕愈合。
2.ADSCs与年轻化干细胞的年轻化作用设想源于3个研究结果。
首先是iPS细胞,2007年11月,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这样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ll cell,iPS cell)。
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因此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这种成体细胞“初始化”逆转为干细胞,无异于“返老还童”,这一新技术也被权威科学杂志《自然》《科学》分别评为今年第一大和第二大科学进展。
其次是“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是一个新近发现的细胞因子,首先在骨髓中被分离出,分子量为31000~36000,以非共价二聚体形式存在由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糖蛋白,是一种对造血细胞有重要作用的因子。
它作用于最早阶段的造血细胞,对早期粒系、淋巴系、红系和巨噬细胞系均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并且表现出对其他造血生长因子较强的协同作用。
除恢复造血功能外,对于一些疾病如放化疗后造血机能的恢复,对于机体防御功能的调节以及辐射的防护方面均有良好效果。
有关“干细胞因子”来自干细胞本身或是由功能细胞分泌,尚不清楚。
但其具有使病态功能细胞恢复活力,使病态组织各种细胞协同复原的作用能力,由此让我们不禁对组织的局部年轻化充满希望。
第三是干细胞的局部及全身应用,许多个案表现出的惊人效果。
采用大鼠亚急性衰老与普通衰老模型,ADSCs异体移植后,观察其对衰老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显著性降低,血清MDA水平显著升高。
移植ADSCs 后,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NO、IL-2水平及脾脏指数均有所提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
异体移植ADSCs可有效增强大鼠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延缓D-gal诱发的大鼠衰老。
此研究思路有望进一步研发,从而用于临床。
3.ADSCs与组织工程组织工程概念首先在198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举行生物工程小组会上提出。
20世纪90年代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之后,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支架材料、生物活性因子、干细胞在促进组织、器官愈合与再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ADSCs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之一。
我国近年来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也极为重视,其研究项目分别被列入国家863和973计划,旨在以干细胞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开发为主攻方向,并围绕产业化的要求,研究建立可靠的组织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的关键技术平台,大规模纯化和扩增安全有效的干细胞,集中优势在血液病、糖尿病、肝功能衰竭和晚期冠心病等重大疾病方面进行攻关。
在整形外科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开展组织工程化管道系统的研究,进行软骨、骨、皮肤、肌腱、血管、骨骼肌及尿道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和形态的修复研究。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在组织工程肌腱构建技术、组织工程皮肤制备工艺、组织工程骨构建与材料结合、亚全能干细胞可塑性、干细胞分离纯化技术、新型血液调控因子、种子细胞扩增技术、神经损伤再生套管等项目均有明显的原始创新。
在种子细胞选择方面,通过对骨髓、皮肤、脂肪、软骨等来源的干细胞或体细胞进行筛选比较,确定了相关产品的优选种子细胞,并对其传代、培养、扩增、鉴定等技术进行优化。
在材料选择、制孔技术、组织构建中的力学强度、制备工艺与相关设备、血液化组织工程骨等多项核心技术均有重大进展,对产品的研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工程相关支撑技术,如产品的低温保存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种子细胞库建立等均有突破。
多种干细胞分离纯化、大规模扩增、定向诱导技术也取得明显突破,相关的产品研发有4项已通过中检所认证,其中“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液肿瘤注射液”已获得临床批文,并已开始Ⅰ期临床试验,有望在干细胞治疗领域取得突破。
此外,核移植技术与体细胞重编程领域也有突破性进展。
四、展望对iPS细胞的应用研究将成为今后几年重点趋势。
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利羊的培育者、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教授,已转向进行iPS细胞研究,他认为这种细胞比胚胎干细胞更具潜在优势。
美国怀特黒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iPS细胞治疗老鼠的镰状细胞血症获得进展,这是科学界利用iPS细胞进行医疗研究的首次尝试。
而此前美日研究小组都是利用实验室培养过的人体皮肤细胞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