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

合集下载

1《大学》全文及注释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大学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学第⼀章原⽂及翻译⼤学第⼀章原⽂及翻译 《⼤学》是⼀篇论述儒家修⾝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原是《⼩戴礼记》第四⼗⼆篇,相传为曾⼦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学第⼀章原⽂及翻译,欢迎阅读。

《⼤学》第⼀章原⽂ 作者:曾参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 ⼤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的品德,在于使⼈弃旧图新,在于使⼈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安理得;⼼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品德的⼈,先要治理好⾃⼰的国家;要想治理好⾃⼰的国家,先要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的品性;要想修养⾃⾝的品性,先要端正⾃⼰的⼼思;要想端正⾃⼰的⼼思,先要使⾃⼰的意念真诚;要想使⾃⼰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思才能端正;⼼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国家元⾸,下⾄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1《大学》全文及注释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1《大学》全文及注释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1-5章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全文及注释一

《大学》全文及注释一

《大学》全文及注释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大学》节选(1)

《大学》节选(1)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 境界是“至善”。 (5)得:收获。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 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 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 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 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 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 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 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①,勿自欺也②。 如恶恶臭③,如好好色④,此之 谓自谦⑤。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⑥。 小人闲居为不善⑦,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⑧,掩其不善⑨ 而著其善⑩。人之视己,如见其 肺肝然⑾,则何益矣?此谓诚于 中⑿,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也。
【注释】 ①诚其意:使意念真诚。意:意念,意志。 ②毋:不要。 ③恶(wù)恶(è)臭(xiù):前一个“恶”字用作动 词,厌恶。后一个“恶”字是形容词,不好。臭,气味。 恶臭,不好的气味。 ④好(hào)好(hǎo)色:前一个“好”字用作动词, 喜爱。后一个“好”字为形容词,美好。好色,美好。 ⑤谦(qiè):同“慊”,满足、满意。 ⑥慎其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指独处。 ⑦闲居:独自呆着的时候。 ⑧厌然:躲躲闪闪的神态。 ⑨掩:掩盖。 ⑩著:显明,这里是使显明,标榜的意思。 ⑴如……然:好像……一样。 ⑵中:心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 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13),未之有也(14)!

《大学》(第1-4章)(注音原文)

《大学》(第1-4章)(注音原文)

《大学》(第1-4章)(注音原文)【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二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第三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四章】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zhù)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yù),菉(lù)竹猗(yī)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xiàn)兮,赫兮喧(xuǎn)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xún)慄(lì)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gào)》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明德
大学
止于至善
新民
格致 物知




修齐 身家
治平 国天

《大学》三纲八目结构图
大学之道大略:三纲、八目、七证
18
“明明德”简释
❖ 明明德”三字 ❖ 第一个明,是动词,明之也,明白、明了的意思第
二个明,与德合起来,就是明德一词,是形容这个 德,是很光明、美好、圆满至善…… ❖ 明德:王阳明把他讲做是“天命之性”,他不单纯 是一个学问,也不是仅仅只是说道德,而是性德, 《中庸》里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道。
《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
“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
4
《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第一讲:《大学》略说
二、《大学》贡献价值
⑴《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 ⑵《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 ⑶《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 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
《大学》(一)
第一讲:《大学》略说
一、《大学》由来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 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 位。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 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 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王的成功道路上! ❖ 今晚,就让我们一起研读《大学》,探寻国学根
本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求生命智慧。
8
读 《 大 学 》 部 分
静心






三、大学作者:曾参
11
(一)曾子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 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 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 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
19
“明明德”各家注解:
❖ 朱熹的解释: ❖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 ,本来就有,明德叫做“虚灵不昧”(虚灵不 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灵性、 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 ❖ 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 ,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 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 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那里的!所以我 们的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 也!” ❖ ——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
《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
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
人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
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
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7
大学》
❖ 不但是知识教育,更是智慧教育; ❖ 不但是生活技能教育,更是生命觉醒教育。 ❖ 真正读懂了《大学》,你的内心就会爆发出神奇
的智慧,从此,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困扰你。 ❖ 真正读懂了《大学》,你的内心就会有强大的力
量,从此,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 ❖ 真正读懂了《大学》,从此,你就走在了内圣外
13
四、“大学”的含义
❖ “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
❖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 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把 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
❖ (2)大人之学。

/bhzs
/fzbh
/qcdbh
/shsbh
/sesbh
/bhtz
(3)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 /csbh /bhgd /tsbh /tsbh
12
(一)曾子简介: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 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 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 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 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 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 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 孔庙的四配之一。
20
“明明德”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
❖ “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 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 体。”
❖ (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 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 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 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 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2
第一讲:《大学》略说
一、《大学》由来
汉唐时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 《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 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 《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 学》的学术地位。
3
第一讲:《大学》略说
一、《大学》由来
宋代时期
两层意思。
/axbh /ssbh /pfcbh
第二讲 《大学》三纲浅释
《大学》原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 能静,静而後能安,安 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5
第一讲:《大学》略说
二、《大学》贡献价值 ⑷《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 体。(廉政文化建设) ⑸《大学》经济学书籍。
6
第一讲:《大学》略说
二、《大学》贡献价值 ⑹《大学》修身的法典 ⑺《大学》是讲教育学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⑻《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⑼《大学》能治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