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疾病诊断
常见鸭病的剖析和防治

常见鸭病鸭病宝典养鸭过程中常见疾病有30多种病,常见鸭病大约在10多种,临床上发病最多就5-6种,如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里默氏杆菌等。
根据目前鸭病发展情况来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不同品种鸭群常发疾病的种类有所不同,番鸭疾病相对多一些。
一、病毒性疾病1、鸭瘟鸭瘟的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1)发病特点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多见于成年鸭,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
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4天,病程10-40天,死亡率高达90%。
(2)特征病变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整个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
(3)鉴别诊断1)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流行要点: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的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很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而鸭瘟则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
鸭巴氏杆菌病特点是一般发病急骤,病程很短,流行期不长;而鸭瘟相对地发病要缓慢一些,流行期也比较长些。
症状要点:鸭巴氏杆菌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腔和鼻孔中有时流出带泡沫的粘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接着便死亡。
而鸭瘟所特有的流眼泪或眼睑封闭,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粘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
病变要点:在鸭瘟病鸭的食管和泄殖腔粘膜,经常可以看到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但在鸭霍乱是不存在的。
这是两者之间地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
鸭巴氏杆菌病的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表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而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并不显著。
鸭常见26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图片

鸭常见26种传染性疾病技术资料与图片总目录1、鸭瘟2、鸭病毒性肝炎3、鸭禽霍乱4、鸭副伤寒5、鸭传染性浆膜炎6、鸭大肠杆菌病7、鸭肉毒梭菌中毒8、鸭葡萄球菌病9、鸭曲霉菌病10、鸭衣原体病11、鸭吸虫病概述12、鸭毛毕吸虫病13、鸭绦虫病14、鸭球虫病15、鸭维生素A缺乏症16、鸭维生素B1、B2缺乏症17、鸭维生素D缺乏与钙磷代谢障碍18、鸭硒缺乏症19、鸭痛风20、脂肪肝综合症21、鸭有机磷中毒22、黄曲霉毒素中毒23、有机氟农药中毒24、鸭痢特灵中毒25、磺胺类药物中毒26、鸭皮下气肿鸭瘟鸭瘟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腿麻痹、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粘膜有灰黄色坏死假膜或出血溃疡,泄殖腔粘膜出血、水肿和假膜覆盖。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病原:本病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
该病毒抵抗力不强,对热和干燥及普通消毒药都很敏感,56℃10 分钟、80℃5 分钟即可杀死;22℃室温下30 天仍有感染力;夏季阳光直射9 小时毒力消失。
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二、流行病学情况:本病对不同品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但成年鸭感染率和死亡率高,尤其是产蛋母鸭。
1 月龄以下雏鸭较少发病。
在自然情况下,与病鸭密切接触的鹅也能感染发病,并可引起地区性流行。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鸭,潜伏期感染鸭和病愈后带毒鸭(至少带毒 3 个月)。
本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生殖道、眼结膜和呼吸道都可传染;吸血昆虫、针头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因此,健康鸭与病鸭混牧,或在水中相遇,或放牧时通过病区,都可发生感染。
被病鸭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新的易感鸭群到达污染水土域往往造成鸭瘟的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夏之际和秋天购销旺季流行严重。
本病流行过程较为缓慢,3—7 天开始,10—12 天大批发病,流行期可达2—3 个月或更长。
三、症状与病变:本病潜伏期3—5 天,病初病鸭精神萎顿,缩颈垂翅,食欲减少或停食,渴欲增加,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
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鸭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食禽类,具有一定的养殖价值。
而在鸭子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禽霍乱、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病等,严重时可能导致鸭子大规模死亡。
那么,鸭子常见疾病有哪些?现将鸭子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禽霍乱禽霍乱目前主要是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
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
特征是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禽霍乱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
二、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方法: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
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
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三、鸭大肠杆菌病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
防治方法: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防;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四、鸭瘟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
病鸭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方法: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
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
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
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
成年鸭较易感。
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
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
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
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
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
或挣扎着上岸。
严重时则完全不能行走和站立。
病鸭下痢。
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
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羽毛沾湿。
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
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
初步诊断鸭疾病

初步诊断鸭疾病
1、鸭只检查。
好的饲养人员要能对每个肉鸭都观察到,做到早期发现疾病。
如鸭喙有水泡、溃疡或变形可能是鸭的光过敏性疾病;鼻腔分泌物从透明水样变黏性、摇头可能是霍乱,泄殖腔黏膜出血、溃疡可疑为鸭瘟;肉鸭腹部膨大可能是肉鸭腹水病;鸭翅出血相互啄羽是啄羽症。
2、鸭群检查。
一般早晨起来检查粪便比较好,看粪便颜色、状态,粪便的异常变化往往是疾病的预兆。
夜间听鸭群有无咳嗽、喘鸣等异常声音,咳嗽增多往往爆发呼吸道疾病。
检查食欲及采食动作,发病前期肉鸭采食量急剧下滑减少。
人为驱赶鸭群,观察运动状态和有否掉群现象,如出现羽毛松乱,缩颈闭目,食欲下降或拒食,行动迟缓或蹲伏在舍内一角,呼吸困那、张口伸脖,表明这些鸭患某种疾病。
3、病料送检。
为准确诊断鸭病,往往需要向鸭病检测部门递送病鸭或死鸭,以供检验。
送选样本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发病严重能显示出特征性病变。
患病鸭子病程中期为好,刚死去的也可以,最好不同性别、日龄的均有。
如果送检的是死去鸭子,应选择刚刚死亡时间不长的鸭子,因死鸭尸体存放时间过长就会腐烂,不易观察出病理变化,失去剖解意义。
送检时要尽可能多送几只病死鸭,为反映全群情况以3—5只为宜。
夏天送检病死鸭子要行动迅速并放有冰块,减少尸体腐烂速度。
鸭子在送检时要包装好,并在外表消好毒,严防鸭病在送检途中扩散和传播。
常见鸭病的分类

一、鸭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一)临床检查方法1.听2.问3.看4.查(二)鸭群的群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神态及采食状况2.体况及姿势状况3.咳嗽、喷嚏及呼吸罗音4.粪便性状及颜色(三)病鸭的个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喙2.眼睛3.鼻4.头颈5.羽毛和翅毛管6.泄殖腔7.脚和爪8.蛋形状二、鸭的病理剖检诊断(一)剖检方法和程序(二)病料的采集和送检1.采集应注意的问题2.采集和送检(三)主要脏器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1.皮下和肌肉2.气囊3.肝脏4.心脏5.脾脏6.胰腺7.腺胃和肌胃8.食道9.肠道10.盲肠和盲肠扁桃体11.肾脏12.肺脏三、鸭场疾病综合防治(一)当前鸭病的流行特点1.死亡率高2.传染病的危害最大3.新发生的鸭病种类增多4.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疫病更为复杂(二)鸭病综合防治策略1.防疫工作的基本观念2.疫病的综合性防治(三)鸭传染病综合防治1.疫苗和预防接种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3.免疫失败原因4.免疫程序5.鸭群发生传染病时的处理策略(四)营养代谢病综合防治1.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2.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五)中毒病综合防治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六)寄生虫病综合防治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2.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3.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七)应激综合征综合防治1.应激综合征的临诊症状2.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八)药物及药物防治1.防治鸭病常用药物2.给药的方法3.用药的注意事项四、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一)幼雏期(1~25日龄)常见病1.雏鸭病毒性肝炎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3.雏番鸭小鹅瘟4.雏番鸭“花肝病”5.鸭大肠杆菌病6.鸭疫里默杆菌病7.鸭副伤寒…8.鸭衣原体病9.鸭变形杆菌病10.鸭曲霉菌病11.雏鸭感冒12.鸭球虫病13.鸭住白细胞原虫病14.鸭隐孢子虫病15.雏鸭氨气中毒16.雏鸭一氧化碳中毒(二)中雏期(26~50日龄)常见病1.鸭瘟2.鸭“白点病”3.鸭出血症4.鸭霉形体病5.鸭葡萄球菌病6.鸭链球菌病7.鸭线虫病8.鸭腹水症(三)育成鸭和产蛋鸭常见病1.禽霍乱2.鸭产蛋下降综合征3.鸭结核病4.鸭伪结核病5.鸭绦虫病6.鸭棘头虫病7.鸭吸虫病8.鸭泄殖腔脱垂9.鸭中署10.鸭光过敏症(四)常见药物中毒1.黄曲霉毒素中毒2.喹乙醇中毒3.有机磷农药中毒4.磷化锌中毒5.高锰酸钾中毒6.食盐中毒7.磺胺类药物中毒8.链霉素毒性反应9.硫酸铜中毒(五)常见营养缺乏、代谢病1.维生素A缺乏症2.维生素B1和B2缺乏症3.维生素D缺乏症4.维生素E和硒缺乏综合征5.鸭痛风(六)鸭常见病继发症及并发症1.鸭禽流感继发大肠杆菌病2.鸭疫里默杆菌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3.鸭瘟并发大肠杆菌病4.雏番鸭“花肝病”并发大肠杆菌病5.鸭霉形体病并发沙门菌病6.鸭疫里默杆菌病继发禽流感(七)值得重视的若干疾病1.禽流感2.鸭异食癖3.鸭软脚综合征4.种(蛋)鸭产蛋异常。
鸭的传染病与常见病

鸭肉髯极度水肿,初期红、肿、热和痛,后期 肿胀可蔓延到头部,肉髯内的渗出液逐渐干燥 成乳酪样的坚硬结节。在一般情况下,炎症可 逐渐消退,渗出液被吸收而自愈。肉髯往往发 生萎缩。
鸭肉髯血肿是由于肉髯发炎,或由于咬斗时撕 破肉髯内的血管导致血液大量蓄积在肉髯组织 内所致。病鸭不安,拒食,肉髯肿胀,由于血 液纤维析出,触压时出现捻发音,患鸭时时用 爪搔肉髯,离群独处,逐渐消瘦,严重者导致 死亡。
患病鸭翅膀下垂或外翻。
可及时按正常位置有绷带将他固定数周后, 就可恢复。处理越早,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若是全身疾病引起体弱而双翅下垂者,则较 难治疗。
鸭眼病的种类很多,致病因素亦多种多样。 异物的刺激,缺乏维生素A,眼内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并发或继发均可引起鸭 的眼病。
出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 严重时眼睑不能张开,甚至失明。倘若是异 物刺激角膜时,可能引起角膜炎或角膜混浊 失明。若由传染病引起的,大多发生结膜炎。 幼鸭流泪,眼周围羽毛沾湿,似带上眼镜样。
〔发病对象〕1-21日龄雏鸭。 〔临床症状〕雏鸭头弯向后背,呈角弓反
张,喙和爪尖呈暗紫色。少数 排黄色或绿色稀粪。 〔治疗办法〕雏鸭出壳24小时内,每只颈部 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 黄1ml。 发病鸭群用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 清或康复鸭血清肌注。
〔发病对象〕不同日龄的鸭均易感染。 〔临床症状〕高热、软脚、流泪、排绿色稀粪。部分
疫苗
接种日龄
鸭病毒性肝 炎高免蛋黄 浆膜炎·大肠 肝菌二联苗 禽流感疫苗
(H5N1·H9N2)
鸭瘟疫苗
出壳24小时内
7-8天 12-14天 隔21天后
20天
禽出败菌苗
25天
剂量
部位
1ml/只 颈部皮下或胸肌
鸭病诊断与防治

鸭病诊断与防治随着养鸭业的规模化、高密度集约化饲养,以及近年来从域外引种增加,国内禽类品种交流频繁,各类疫苗的广泛使用等原因,使各种禽类传染病不断扩散。
鸭病己成为鸭业生产的最大障碍。
鸭是小型经济动物,生命周期短,一旦发病,传播快、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也很惨重。
所以,养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现在我们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鸭病的诊断与防治,和鸭病的综合预防等技术措施。
一、鸭传染性浆膜炎病1、病原: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是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危害幼龄鸭为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
鸭传染性浆膜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感染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达10-75%左右,急性型病例l-2天内死亡,病程较长的8-10天死亡。
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
2-3周龄雏鸭最易感染,8周龄以上的鸭和成年鸭很少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是重要的传染途径,育雏舍密度过大、换气不畅、潮湿、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过低等,都是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生的诱因。
2、临床症状:患传染性浆膜炎的病鸭症状基本一致。
临床表现为病鸭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下降。
呼吸困难,站立不稳,咳嗽,打喷嚏,呈“犬坐”或“企鹅”状。
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流出,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
腹泻,拉黄白色或淡绿色稀粪便,患病后期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典型症状表现为,病鸭缩颈或头颈歪曲,转圈运动,双脚麻痹,行走不稳,栽跟头等。
3、防治措施: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要从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开始,特别是要注意通风、干燥防寒及控制饲养密度,地面育雏时要勤换垫草,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定期对场地、用具及饲槽等进行彻底消毒。
做好药物防治是控制发病和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要注意,在使用药物预防治疗前应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鸭常见的病毒病有:鸭病毒性肝炎、鸭瘟;
常见的细菌病有: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支原体病;
寄生虫病多见于球虫病。
1. 鸭病毒性肝炎: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多见于3周以下的雏鸭发病。
①表现:突然发病,无任何症状死亡,几小时后波及全群,精神委靡、缩头、垂翅、
闭眼;运动失调,倒地旋转,角弓反张;少数病鸭腹泻,排黄白色或灰绿色稀便,
病重者爪呈紫红色。
②剖检:肝脏肿大,质地柔软,呈淡红色或外观呈班驳样;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脾肿大,呈班驳样;肾肿,充血;胆囊扩张,胰腺肿大。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病鸭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显著,发病早期每只雏鸭肌肉或皮下注射康复血清或高
免血清0.5毫升能够防止感染发病和降低死亡率。
2.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大头瘟,由鸭瘟病毒引起,多见于15—20天以后的
肉鸭发病。
①表现:病鸭高热不退,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两肢发软,常卧地不起;病鸭眼,流泪,有
脓性分泌物,眼睑水肿,流鼻涕,头颈肿大;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粪便,翻
开泄殖腔可见黏膜上充血、水肿、有出血点,严重时覆盖一层假膜。
②剖检:皮肤皮下充血出血;全身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出血斑,腺胃黏膜出血,淋巴组织
坏死,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斑点、出血、溃疡或形成假膜;肝脏上有白色点状坏死
和出血斑,胆囊肿大,气管黏膜出血。
③治疗:早期用抗病毒药+广谱抗菌药+电解多维治疗有效,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高免血清
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1.0ml有一定疗效;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
扰素〕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1.0ml,3天1次,连用2—3次。
3.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2周以后易发病。
①表现:急性病例突然死亡,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呆立、咳嗽、眼鼻分泌
物增多;死前神经症状明显,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也有的
鸭死前阵发性痉挛。
②剖检:主要特征浆膜出现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心包膜、肝被
膜、气囊及脑膜常见。
③治疗:用氟苯尼考、丁胺卡那、先锋霉素、氧氟沙星、林可霉素等治疗有效。
4.巴氏杆菌病:又称禽出败、禽霍乱,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发于中后期。
①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口鼻中流出黏液,呼吸困难,口张
开、频频摇头,又称“摇头瘟”,病鸭剧烈腹泻,排除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
混有血液;瘫痪死亡。
②剖检:卡他性出血性肠炎,气囊和肠管表面有一种黄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沉积,
肝脏肿大,色泽变淡,质地稍硬,表面散布着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
③治疗:用喹诺酮类(氟哌酸、环丙杀星等),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土霉素、
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治疗有效。
5.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鸭群,10日龄以后多发。
①表现:患鸭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呼吸困难,咳嗽,黄绿色水样腹泻,死
前有神经症状,体重迅速减轻。
②剖检:肝脏稍肿大,有出血斑,呈黄色班驳样,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心尖部
有灰白色坏死灶,胰腺充血、出血或坏死,脾脏肿大、出血或坏死,脑壳、
脑膜出血,肠道轻微出血。
③治疗:肌肉注射链霉素、卡那霉素,或饮水中添加喹诺酮类药物。
6.慢性呼吸道病:由支原体引起,多见于通风不良的鸭群。
①表现:流泪、流涕、咳嗽,眼睑肿胀、张口呼吸。
②剖检:喉头气管内有黏液,气囊、鼻腔及鼻窦内有淡黄色渗出物,腹腔内有带
泡沫的液体,肺郁血。
③治疗:红霉素、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强力霉素、阿齐霉素以及其他一些广
谱抗菌药都有效。
7.鸭球虫病:由球虫引起,多见于地面养鸭户。
①表现:精神差、无食欲、喜卧、渴欲增加、排暗红色或巧克力色血便,慢性
病例下痢。
②剖检:出血性卡他性肠炎,黏膜上覆盖一层黏液,有的有淡红色或红色胶状
血性黏液,回肠后部黏膜上有散在的出血点,直肠黏膜红肿。
③治疗:氨丙林按每公斤体重250毫克混饲,连喂三天;
磺胺-6-甲氧嘧啶+TMP〔5:1〕按0.04%拌料,连喂7天停3天再喂3天
有良好的疗效。
氯笨胍按每公斤体重10毫克混饲,连喂3天;
球虫宁按每公斤体重30毫克混饲,连喂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