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_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1_米.3. 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 3米;1分米=10 -1米,1厘米=10-2米;1毫米=103米4.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 .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⑷.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 特殊测量方法:(1) 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扬弧召|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肚[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⑵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 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声1- 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1 1s 2S、2vt总4. 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 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 2声音的特质1.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
沪教版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套:沪教版第二套:沪科版沪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 声 1-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沪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第一册测量得历史长度与时间得测量1、长度得测量就是最基本得测量,最常用得工具就是刻度尺。
2长度得主单位就是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得距离约就是1 米、3、长度得单位关系就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4、人得头发丝得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得半径:6400 km5、刻度尺得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得量程、分度值与零刻线就是否磨损;(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得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得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与单位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得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得数量后,再测量出它得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得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得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得直径,测量一页纸得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得,就可用其她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得基本工具就是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得单位就是秒 (s),它得常用单位有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声1-1声波得产生与传播1、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 340m/s 。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4、声音得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与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1-2 声音得特质1、乐音得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沪教版(上海)初中物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清单八年级 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 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

沪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一、内容概括基础知识:涵盖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如物质与能量、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力学:重点介绍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运动学问题和实验探究。
热学:介绍温度、热量、热能、内能等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反射、折射、成像等光学基础知识,以及光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学: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路、电阻、电容、磁场等,以及电磁感应、交流电和电磁波等内容。
实验技能:强调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实验技能的培养。
综合应用: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物理在科技、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和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1. 阐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九年级的学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物理学的核心在于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规律。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学业要求,更是为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身边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运动等,还能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和工程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全一册知识点总结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物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2. 概括全书内容全书内容围绕九年级物理的核心知识点展开,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电学等基础知识。
力学部分介绍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弹力等。
热学部分讲解了热量和温度的关系,以及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
光学部分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光学仪器如透镜和显微镜的原理。
声学部分则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沪教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沪教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沪教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二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初级阶段,涵盖了许多基础概念和原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沪教版初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 摩擦力:物体表面间的接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2. 运动学-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距离除以时间表示。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是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以恒定速度沿直线运动。
- 变速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 3. 能量和功- 能量:物体具有做功的潜在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 功: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功。
-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是做功快慢的量度。
#### 4. 简单机械- 杠杆:利用杠杆原理可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 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大小,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 轮轴:一种固定轴的杠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点。
#### 5. 流体力学-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大小不变地向各个方向传递。
#### 6. 热学基础-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的现象。
####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 电流:电荷的流动,用安培表示。
- 电压:单位电荷通过导体时所做的功。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8.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沿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返回的现象。
-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沪科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第十二章温度与温度计第一节.熔点与沸点1、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
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水的熔点是0℃3.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4.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5.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1)蒸发①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
③特点:吸热致冷。
如对病人用酒精为高烧病人降温。
(2)沸腾:①定义: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为沸点。
水的沸点是100℃.②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③特点: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有熔化、汽化、升华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灯丝变细、干冰升华(舞台烟雾效果、人工降雨)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有凝固、液化、凝华1.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②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③规律: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2.液化:①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是放热过程。
②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③现象:露、冰棍冒白气、雾等都是液化现象。
3.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凝华是放热过程。
凝华:现象:雾凇、霜、冰花、用久的灯泡发黑:先升华后凝华。
第四节水资源与水危机1、资源危机的原因:水污染2、水污染的罪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
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第一节、温度与内能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符号是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液体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清单八年级 第一册测量的历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1千米=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4.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辅助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
1h= 60 min= 3600 s.第一章 声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4.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5.声音传递 信息 和 能量6.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1-2 声音的特质1.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 音调 、 响度 。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强弱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2.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 ~40dB 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3.噪音与乐音的区别:是否为有规律的震动4.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第二章 光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4.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影子、日食、小孔成像.2-1光的反射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6.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2-2 光的折射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 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等于 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光路也是 可逆 的)2-3透镜成像1.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 )像距(v) 正立(倒立) 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u>2ff<v<2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f<u<2f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不能成像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入射光 法线 反射光 镜面2-4光的色散1. 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2.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3.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4.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5.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第三章运动和力3-1 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3-2 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4.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5.路程-时间图像:过原点倾斜的直线,速度越大越靠近S轴6.速度-时间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速度越大两线之间的距离越大3-3 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2.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3-4 力力的图示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
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 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7.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8.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3-5 重力力的平衡1. 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3.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4.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所产生的力。
物体发生的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5.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6.静摩擦:物体将要滑动而未发生滑动,接触面所受到的力。
(人走路时,脚和地面的摩擦力)7.滑动摩擦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它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反8.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9.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1)使接触面更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10.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11.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12. 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13.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6 惯性惯性定律1.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2.牛顿第一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伽俐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力或所受的合力为零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八年级第二册第四章机械和功4-1 机械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 (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的乘积。
(功= 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 功的公式: W=Fs ;单位:W→ J ;F→ N ;s→ m 。
(1焦=1N·m ).4.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5. 功率(P):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
计算公式: P=W/t ,或 P=F·V 。
单位:P→ W ;W→ J ; t→ S 。
(1瓦= 1J/S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物体1S内做功1J。
1千瓦=1000瓦)6. 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4-2 机械能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形变程度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5.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能量的单位是: j6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7.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机械能的总量不变4-3 简单机械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