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髓外浸润多排CT表现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白血病肺部浸润影像学表现

白血病肺部浸润影像学表现

白血病肺部浸润影像学表现白血病肺部浸润影像学表现引言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骨髓中异常增生和蓄积了大量的白细胞。

这种疾病通常会波及多个器官,其中肺部是白血病浸润的常见部位之一。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白血病在肺部的表现,这对于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和监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白血病肺部浸润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方法通常,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摄影、CT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其中,CT扫描是最常用的方法,能够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图像。

白血病肺部浸润的影像学表现病灶的分布白血病肺部浸润可以呈现为单个或多个肺实质病灶,也可以是弥漫性浸润。

通常,病灶的分布可以根据浸润程度进行划分:局灶型、大叶型和弥漫型。

病灶的形态白血病肺部病变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结节、斑片状浸润、肺实变以及弥漫性毛玻璃影等。

病灶的密度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灶密度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表现为肺实质密度增高。

在一些情况下,病灶密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出现坏死、出血或钙化等。

病灶的边界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灶边界通常是模糊的,与周围正常肺组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伴随其他影像学表现白血病肺部浸润可能伴随其他肺部病变,如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和胸腔积液等。

这些伴随表现有助于进一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白血病肺部浸润的临床意义肺部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白血病的肺部浸润会对呼吸功能和氧合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结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影像学表现是诊断和监测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病灶的分布、形态、密度和边界的观察,可以提供有关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信息。

因此,在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辅段。

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

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
1.1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1.5
T超导MRI仪,
头颈线圈及CTI。线圈。颅脑扫描参数:SE T。WI
TR 1 956.98 ms.TE 20.22 ms;SE TE 119.45 ms;SE FOV 25 cm×25
T2ⅦTR 4
850 ms。 ms;
DWI
TR 5
000
ms,TE 93.6
3.2 3.2.1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多发生在蛛网膜、硬
脑膜,其次为脑实质、脉络膜或颅神经。重症患者可 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甚至抽搐、昏迷等颅 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类似颅内出血;轻者仅诉轻微 头痛、头晕。颅神经(第Ⅵ、Ⅶ对颅神经为主)受累可 出现视力障碍和面瘫等,且易导致白血病复发口”13]。 3.2.4其他组织和器官浸润 白血病细胞可浸润 肺、胸膜、肾、消化道、心、脑、子宫、卵巢、乳房、腮腺 和眼等组织和器官,并表现出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 但也可无症状u41。AI。I。皮肤浸润比AML少见,以 睾丸浸润较多见,睾丸白血病也可出现在缓解期
acute
ulation of leukemic CD34+CD38一cells in
myeloid leuke-
CT、MRI表现
白血病颅脑及椎管内外侵犯
mia[J].Blood,2012。119:3571—3577.
r9]Goardon N,Marchi E。Atzberger A.et a1.Coexistence of LMPP—
tration
can
be found in extramedullary 1eukemic infil—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of the organ involvement,but CT、MR

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_CT表现分析

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_CT表现分析

—132—《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年6月第21卷第3期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表现分析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湛江524001)林民辉,黄泽光,罗泽斌【摘要】目的:根据并结合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最后确诊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病例17例,分析其X线、CT图像。

结果:胸部X线检查7例显示双肺纹理增粗,4例表现为心肺未见异常,3例为双肺散在片状、斑片状阴影,3例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状影。

HRCT表现为间质性改变11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小结节影;实质性改变4例,包括毛玻璃影、斑片状阴影及结节影;间质性和实质性表现混合存在2例。

结论:白血病肺部浸润的X线、CT表现多样,但以间质性改变为主。

关键词:白血病肺疾病X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X-ray and CT Findings of Leukemic Pulmonary InfiltrationLin Minhui Huang Zeguang Luo ZebinDepartment of Radi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Zhanjiang524001【Abstract】Purpose:To sum up the X-ray and CT features of lung in patients with leukemia pulmonary infiltrates and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bility of this disease.Materials and Methods:17cases with leukemia pulmonary infiltrates,those were confirmed clinically,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X-ray and CT feature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Chest X-ray plain films showed that bilateral lung markings turn heavy in7cases.There were no abnormalities in X-ray examination in4cases.3cases showed multiple patchy densities distributed in both lungs fields.Another3cases were multiple nodes and patchy shadows of bilateral lungs.11cases revealed interstitial changes of bilateral lungs,which include interstitial thickening of interlobular septum,thickening of bronchovascular bundle and small nodules.4cases showed parenchymal changes,including ground-grass shadow,patchy shadows or nodules.Interstitial and parenchymal change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in2cases.Conclusion:The X-ray and CT findings of leukemic pulmonary infiltration are various.But intermittent changes are the main c haracteristics.Key Words:Leukemia Lung disease X-ray Tomography,X-ray computed白血病是由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而引起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它不仅影响骨髓及整个造血系统,而且还侵犯身体其他器官。

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白血病的诊断方法日益丰富,骨髓病理学诊断作为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骨髓病理学诊断的基本方法骨髓病理学诊断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活检和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是通过取得骨髓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细胞学和免疫组化等检测,以评估骨髓组织的病变程度。

骨髓细胞学检查则是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以及细胞内的结构特征,来判断骨髓细胞的异常情况。

二、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1.骨髓象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白血病分类标准,骨髓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2)髓系白血病:原始髓细胞和幼稚髓细胞明显增多。

(3)混合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和髓细胞同时增多。

2.细胞形态学特征(1)原始细胞:体积较大,核圆形或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胞质少,边缘不规则。

(2)幼稚细胞:体积较小,核圆形,核染色质细腻,胞质较多,边缘较规整。

(3)正常细胞:细胞体积、核形态和胞质特征正常。

3.骨髓纤维化程度(1)轻度骨髓纤维化:纤维组织增生,但未弥漫性取代骨髓腔。

(2)中度骨髓纤维化:纤维组织弥漫性取代部分骨髓腔。

(3)重度骨髓纤维化:纤维组织几乎完全取代骨髓腔,伴有髓外浸润。

4.髓外浸润髓外浸润表现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的聚集。

常见的髓外浸润部位有肝、脾、肺、淋巴结等。

髓外浸润程度可通过影像学、病理学等检查进行评估。

三、诊断注意事项1.结合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特点,综合分析骨髓病理学检查结果。

2.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骨髓象改变相鉴别,如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3.动态观察:对患者进行定期复查,观察骨髓象的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演变。

总之,白血病骨髓病理学诊断标准包括骨髓象分类、细胞形态学特征、骨髓纤维化程度和髓外浸润程度等方面。

CT对白血病肺部浸润的诊断价值

CT对白血病肺部浸润的诊断价值

i e ton.C o nfc i nd uson i The pr snc ul onay i flrton s oul c e e e ofp m r i ta n i h d be onsdee he c p iai n c r n paint ih luk m i . i r d w n om lc to oc u s i te sw t e e a Alho h ot rp oc se ho d b x l de ,CT shdpf n d tci g p m o r f tai n. t ug he r esss ul e e cu d i i i ee tn ul nay i i r to l f n l
垦堂墅堡兰 年 1 月第 1 卷第4 SagaM d aI ai ,00V 19N . 【【 2 】J 9 期 hnhi ei lm g g21, o1, o c n . 4
C 对 白血病 肺 部浸 润 的诊 断价 值 T
朱全新 姚巧林 王庆 荣 王禹 汪海滔
【 摘要 】 目的 探讨 白血 病肺浸 润的CT影像 学表现 及诊 断价值 。方法
i d n sofl e c pu m na i i tai d a g e tv r t he m i di sw r ntrtt llne rorn ulrt c e ng ofi t ro ulr fn i g uk m i l o r flrton ha r a a ey,t an fn ng e e i e si a i a od a hik ni n el b a e y n i i i

【 b t c A s a t ob e t eT v s gt i g gf trs n i n s cvleo u e c umo a ft t n Meh d T r J j ci o i et a v n i e ma i a e a d d g ot a f n eu a i u CT i l k mi p l n r ii ri . t o s n e y n lao C

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解读

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解读

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解读骨髓诊断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穿刺术获取骨髓组织,进行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查,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型。

以下是关于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的详细解读。

一、急性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1.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包括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占比大于等于骨髓有核细胞的20%。

2.幼稚细胞:外周血或骨髓穿刺液中出现异常幼稚细胞。

3. 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器官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的临床表现。

4.血常规:白细胞异常增高,同时伴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

5.感染、发热、出血表现:患者出现感染、发热、出血等症状。

6.分子生物学检测: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进一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分型。

满足以上条件2个以上,即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1.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但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

2.肝脾增大,甚至出现巨脾。

3.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血涂片可见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

4.早期可无贫血,血小板常常增高,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不同程度贫血。

5. 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阳性。

满足以上条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1.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以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为主。

2.早期可无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晚期可出现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病程中可能并发自身免疫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从而加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4.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结合以上临床表现和骨髓诊断结果,可以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之,白血病的诊断需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和骨髓诊断等辅助检查结果。

了解白血病骨髓诊断标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分型白血病,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确诊后,应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治疗,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白血病骨髓诊断与鉴别标准

白血病骨髓诊断与鉴别标准

白血病骨髓诊断与鉴别标准白血病是一种骨髓病变的恶性肿瘤,骨髓诊断是其主要依据。

骨髓穿刺检查可以观察到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的增生和浸润,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白血病骨髓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标准:1. 白血病细胞的比例:在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的比例是诊断的关键指标。

一般来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占比大于20%;慢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涂片中,白血病细胞占比大于5%。

2. 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多样,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细胞体积较小,核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粗糙,胞质较少,边缘不规则。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形态差异。

3.骨髓象的改变:骨髓象是评估骨髓细胞生成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白血病患者中,骨髓象通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常。

如:细胞成熟障碍、幼稚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等。

4.免疫学特征:免疫学特征对于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白血病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可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学类型,如:CD13、CD33、CD14等。

5.细胞遗传学特征:细胞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诊断白血病,并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t(15;17)、t(9;22)等。

6.鉴别诊断:白血病需与其他骨髓病变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粒细胞缺乏症等。

骨髓检查有助于确诊。

总之,通过对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穿刺检查,结合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特征、骨髓象改变、免疫学类型、细胞遗传学异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在血液科临床实践中,影像学检查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可以对血液科常见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对血液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进行综述。

一、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类血液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血液系统良性疾病和血液系统感染等。

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2. 血液系统良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血液系统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

二、影像学检查在血液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源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常见的有骨骼改变、淋巴结肿大及浸润等。

通过骨骼X线检查、骨髓穿刺活检以及全身骨骼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白血病的病情及进展情况。

(2)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有淋巴结改变、脾脏增大及肝脏浸润等。

通过CT、MRI以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淋巴瘤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估。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其影像学检查常见的有骨髓改变及外周血象异常。

通过骨髓穿刺活检、核磁共振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

2. 血液系统良性疾病的影像学诊断(1)缺血性溶血性贫血:缺血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产生异常引起的贫血。

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红细胞生存时间测定、核素扫描以及骨髓活检等来评估红细胞破坏的程度及原因。

(2)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受损所导致的贫血。

其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骨髓穿刺活检、核素扫描以及造影等来评估造血功能的恢复情况。

3. 血液系统感染的影像学诊断(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血液科常见的感染疾病。

其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CT、MRI以及超声等来评估感染的范围与严重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髓外浸润多排CT表现及诊断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提高对白血病髓外肺、脑、肝、脾等脏器浸润的影像学认识,对比分析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表现,探讨多排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筛选最近三年间临床已确诊为白血病,且经多排ct检查,检查发现为白血病髓外浸润的患者总计7例,以此进行影像学回顾性分析。

结果:单独脑内浸润者2例,病变累及颞叶、额叶、顶叶;单独肺部浸润者1例,病变累及上叶、下叶;肝、脾同时浸润者3例,均为肝、脾内多灶性病变;肺、肝同时浸润者1例,肺部病变为多样性,肝脏病变为弥漫性结节性。

结论:利用多排ct检查可以充分发现白血病髓外浸润所累及脏器,可以确定脏器受累范围与程度,但受累脏器ct表现不一且缺乏特征性,诊断时尚需结合临床病史及组织学、免疫生化检查等。

【关键词】白血病;髓外浸润;多排ct
白血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3万名新发病人,约占癌症总发病率的5%,急慢性白血病一个重要的病理改变是白血病细胞向体内重要器官,如肝、心、脑、肾、脾等游走浸润,从而引起器官不可逆损害[1]。

本文对7例白血病患者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考相关文献,旨在探讨白血病髓外浸润的多排ct表现及诊断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经临床血象、骨髓穿刺明确诊断,并根据相应临床症状及具体需要行不同部位多排ct检查。

7例患者中,
男性5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63岁,中位年龄3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发然、感染、乏力、腹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ct检查1例单纯平扫,其余者均为平扫+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全身ct扫描仪,平卧轴位扫描。

头部5mm层厚扫描;胸部8mm层厚扫描,1.5mm重建;肝脾扫描层厚5mm,1.5mm重建。

造影剂选用碘海醇,成人一般剂量80—100ml;未成年者按1.5ml/kg注射;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速率3.0ml/s。

2结果
2.1 累及部位7例白血病患者中,单独脑内累及者2例;单独肺部累及者1例;肝脾同时累及者3例;肺肝同时累及者1例;总计累及脏器11个。

2.2病变密度7例患者中平扫病变均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

2.3病灶形态、数目 7例患者中无论是单独累及一个脏器者或是同时累及多脏器者,病灶均为多发性;病变形态不一、数目不等,头部者表现为结节状、斑片状;胸部者病灶形态主要为团片状、多发结节状、小环状、空洞、磨玻璃样、小叶间隔增厚等改变;肝脾病灶多为弥漫性小结节状病灶为主。

2.4病灶分布头部者主要分布在颞叶、额叶、顶叶;肺部者分布无规律,上叶及下叶均可见,胸膜下者病灶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尚合并胸腔积液;肝脾者多为弥漫性分布,部分患者可见肠系膜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多为稍大淋巴结。

2.5病灶大小头部者结节病灶最大者2.9cmx2.8cm;肺部结节最大者2.6cmx2.3cm;肝脾者结节多较小,多在1.5cm——0.2cm之间。

2.5增强表现头部者病灶为轻、中度强化,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可见环状强化;肝脾者病灶多为轻微强化、轻度强化,动脉期病灶周边可呈模糊强化,中心区无强化,延迟扫描周边强化逐渐与肝脾同等密度,中央区持续无强化。

3讨论
3.1临床特点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居儿童及青少年恶性肿瘤首位,肿瘤细胞不仅影响骨髓还可广泛侵犯全身其他脏器[2]。

白血病髓外浸润并不少见,具有游走性特点,武汉大学医学院免疫系、安徽大学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谭锦泉教授及张秋萍、李群等在白血病的致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上的趋化因子受体ccr9异常增高表达,这是造成白血病患者各种脏器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

本组病例中患者平均年龄与文献不十分相符,这主要是所筛选病例少,不具有代表性所做;但大多数患者较多脏器受累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

3.2ct表现
白血病颅脑侵犯较少见,以往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但侵犯部位及范围多数不明确,由于ct及mri临床应用的普及,白血病颅脑检查已成为可能[3]。

本组病例2例侵犯颅脑,但具体诊断时尚需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等,需与脑出血、脑转移瘤等
进行鉴别[3]。

尸检统计白血病肺浸润的发生率约为24-64%。

ct检查所发现病变具有多种多样性特征,如大小不等结节样、磨玻璃样、肺实变、小叶间隔增厚等,诊断时须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4]。

白血病细胞常常浸润肝脾实质性脏器,主要因为肝脾属于网状内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

ct表现以弥漫性、多发结节性浸润为主。

总之,多排ct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其在白血病髓外浸润的诊断中发挥较大优势,尽管ct表现多不具有特征性,但结合临床、病史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病变可能后,多能为临床提供较多有价值信息,可充分指导临床治疗,对于临床判断并发症有无亦能提供诸多帮助。

参考文献
[1]健康报美国《肿瘤研究》 2003.08.12
[2]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5
[3]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年5月第39卷第5期 p554
[4]潘纪戎,陈起航等,肺部分分辨率ct[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5.p90-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