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对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机制的阐释

合集下载

MMP-9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MMP-9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润的关系 , 推断它在急性 白血病疾病发展 中的作 用。
l 材料与方法
l I 1 研究对象 经临床、 血液学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 的。4 2
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 A L 组) , 男2 5 例, 女1 7 例; 年龄 l 8 岁~ 8 1 岁, 平均年龄 4 2 . 4 5 岁。经过正规治疗两个疗程后, 2 4 例完全缓 解, 1 8 例未完全缓解例数 ; 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 ( A M L ) 组2 6 例,
2 结果
2 . 1 正常 对照组 和急性 白血病 组 ; MM P一9水 平的 变化
见表 1 。M M P 一 9水 平 明显 高于 正常对 照组 和完全 缓 解组
( P< 0 . 0 5 ) ; 而缓解 A L组与正常对 照组之 间 ; MM P一 9水平
程 中起着 重要作用。在急性 白血病 中, 髓外浸润 的表 现是 白 血病细胞侵袭和转移 。本 研究应 用 E L I S A法检 测急性 白血
照张之南主编《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三版。
1 . 2 研究 方法
1 . 2 . 1 标本采集全部病例在化疗前 后取材 。抽 取空 腹静 脉
血3 m l , 自 凝后分 离血 清 , 置一 2 0 ℃保存 备用 。以 4 3 例健 康 空腹静脉血血清为 正常对 照。 1 . 2 . 2 检测 方法 试 剂盒 为天 津索 罗 门生 物科 技有 限公 司 。采用双抗体夹心 E L I S A法进行检测 , 操作严格按照说 明 书进行 。测定实验 样本 4 5 0 n m的 O D值 , 根据 标准 品测 得 标准 曲线 , 求出标本 M M P 一 9 值, 实验 中设空 白对照孔 。 1 . 2 . 3 统计学分析

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

白血病髓外浸润的CT、MRI表现
1.1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1.5
T超导MRI仪,
头颈线圈及CTI。线圈。颅脑扫描参数:SE T。WI
TR 1 956.98 ms.TE 20.22 ms;SE TE 119.45 ms;SE FOV 25 cm×25
T2ⅦTR 4
850 ms。 ms;
DWI
TR 5
000
ms,TE 93.6
3.2 3.2.1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多发生在蛛网膜、硬
脑膜,其次为脑实质、脉络膜或颅神经。重症患者可 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甚至抽搐、昏迷等颅 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类似颅内出血;轻者仅诉轻微 头痛、头晕。颅神经(第Ⅵ、Ⅶ对颅神经为主)受累可 出现视力障碍和面瘫等,且易导致白血病复发口”13]。 3.2.4其他组织和器官浸润 白血病细胞可浸润 肺、胸膜、肾、消化道、心、脑、子宫、卵巢、乳房、腮腺 和眼等组织和器官,并表现出相应脏器的功能障碍, 但也可无症状u41。AI。I。皮肤浸润比AML少见,以 睾丸浸润较多见,睾丸白血病也可出现在缓解期
acute
ulation of leukemic CD34+CD38一cells in
myeloid leuke-
CT、MRI表现
白血病颅脑及椎管内外侵犯
mia[J].Blood,2012。119:3571—3577.
r9]Goardon N,Marchi E。Atzberger A.et a1.Coexistence of LMPP—
tration
can
be found in extramedullary 1eukemic infil—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of the organ involvement,but CT、MR

藏医药古籍目录编写体例

藏医药古籍目录编写体例

重、 病势缠绵难解 的根 源所在 。现代 医学 研究证实 , 白血病髓外 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瘀血 ” 与“ 有某种相 似性 ; 附分子在髓 黏 浸润是一个多步骤 、 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与其起源 的正常细 外浸润灶去 向部位上 , 痰 ” 多 与“ 易变性相似 ; 应用攻毒化 痰祛瘀散 胞相 比, 白血病细胞表达 的黏 附因子 、 细胞外基 质蛋 白水 解酶均 结 中药对于抑制 白血病细胞髓外 浸润具有一定疗效 。此外 , 白血 有很大差异 , 这可能 是其易发 生浸润 现象 的分 子基础 。正常造 病细胞浸润还与机体免疫功能减 低 , 免疫监视功 能失常有关 , 这 血细胞逸 出骨髓严格受细胞黏附降解机制调控 , 而黏 附降解机制 与 中医阐述的正虚状态相类 似。 目前 , 急性 白血 病髓 外浸 润成 为治愈 和预 防复发 研究 的结 失调使 白血病细胞能从骨髓 中逸 出。当其脱离原发部位后 , 与其 中一些大分子黏附 、 降解基底膜 及细胞外 基质 而移 动 , 及骨组 点 。深入研究急性 白血病髓外浸润 的病理机制 , 寻找更适宜 的 侵 为 织, 造成骨痛 、 骨破坏。 白血病 细胞与 内皮细胞黏附降解 , 穿过髓 治疗方法 , 发现新 的抗 白血病药物 , 揭示 中药抗癌作用靶点 , 提供 血屏 障进入静脉窦 , 进人循环 系统运行并 逃避 免疫 系统监视 , 到 积极 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达其他组织脏器 , 再次与血 管内皮细胞 黏附降解 , 穿过 毛细血管 内皮进 入组织间隙 , 居增殖 。在此过程 中 , 定 转移相关 基 因调控 参考文 献 : 的黏附、 基质 降解 因子在其 中扮 演着 重要角色 。一方 面, 某些 因 [ 1] 子表达 的减 少 , E一钙粘 素 , 如 可以使细胞 问的附着减 弱 , 导致 其易于脱离原位 ; 另一方面 , 某些 因子表达增 强使进入循 环系统 [ ] 2 的白血病细胞得 以黏 附降解基质 , 定居增殖 , 随血播散 。由此 可

白血病髓外浸润与黏附分子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治疗展望

白血病髓外浸润与黏附分子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治疗展望

目前 已知 A M分为五类 , 即免疫球 蛋白超家族 ( S ) 整合 IF、 g
素 家 族 ( t r m l) 选 择 素 家 族 (e ci f i ) 钙 黏 素 家族 ie f i 、 n ga y sl t ml 、 e na y ( ah r ) 及 C 黏 附 分 子 家族 I Cden以 i D 。
光标记 并分类 ,结果显示二者在单核细胞 白血病 患者中的表达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居小萍等 I 运用基 因芯片和逆转录聚合
酶 链 反 应 ( T— C 技 术 检 测 2 R P R) 5例急 性 白血 病 N A 基 因 、 CM I .
病 ( 和急性单核细胞 白血病 ( , , 中以侵犯 中枢神经 系 M) M) 其 1
节 中起 重 要作 用 ,并 对 15 急 性 髓 细 胞 血 病 患 者 进 行抗 体 荧 0例
白血 病 细 胞 的髓 外 组 织 浸 润 是 导 致 白 血 病 患 者 死 亡 的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多 发 于 急 性 淋 巴细 胞 白血病 ( L )急 性 髓 系 白 尤 A L、 血 病 ( ML 中 的 急性 粒 细 胞 白血 病 ( : 、 性 粒 一 细 胞 白血 A ) M )急 单
的 浸 润 发 生 率 明显 高 于 阴 性 患 者 。IA 一1 其 配 体 C l 在 CM 和 Dl
王慧娟 杨 文华 △ 杨 向东 史哲新 高 宏
中 图分 类 号 : 7 3 7 文 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80 0 2 0 R 3 . A 10 7 5 2 0 )4— 5 9— 2
【 关键词 】 白血病
髓外浸润
黏附分子
中医药
移有关。Ga 等 1 认为 N A rf 6 I C M一1与 I A C M一1 在正常的免疫调

中医辨证论治白血病

中医辨证论治白血病

中医辨证论治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温热病毒深伏人的骨髓中,发病率至今日增,西医用化疗,中医则用辨证论治对症施治,本所应用发明专利方药红宝丹治疗白血病。

标签:白血病;化疗;辨证论治;方药红宝丹白血病是指人体血液的组成成份和血液的生成发生异常变化而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循环系统中红细胞,各种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血浆中大多数化学成份的数量都保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范围内。

这些血细胞或血浆成份如果发生了明显数量改变,或质量改变,就可以发生白血病。

目前,白血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死亡率也很高。

近几年来,中医药对白血病治疗的研究有很大进展,但是,祖国医学没有白血病专业学科,又没有比较明确地诊断标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在探索中认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白血病的良好途径。

白血病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出血、贫血、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骨痛等,骨髓和周围血象中的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变化。

西医根据病情缓急和白细胞的成熟程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根据幼稚细胞的类型不同,大致可分为淋巴细胞型、非淋巴细胞型等。

中医至今没有明确的分型标准,根据临床表现,本病与祖国医学的“血证”、“虚劳”、“积聚”等证相近。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和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分为: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痰淤郁结型、气血双虚型。

白血病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国内外目前尚无明确结论。

笔者从中医辨证治角度,认为本病应属“瘟病”范畴,是热毒侵入(内蕴)机体,在生理异常时由于某种诱因而发病,这种病毒与一般病毒不同,而是蕴藏在血和骨髓之中,称为“毒入营血”、“毒火归心”深入骨髓和心包不易诱发也不易杀灭,故而难治,这种病毒在体内长期潜伏蕴酿,不得及时顺利诱发,导致生理失调,阴阳失恒,如遇某种外因,六淫外侵,环境污染,电离辐射,有毒化学物质扩散,劳伤过度,久病不愈,气血双虚,疔疮疖肿感染,用药不当均可诱发此症。

本病属本虚标实之症,标实为热毒,热入营血,阴精受损而发热;毒侵骨髓,使阴阳失调,血不循经,迫血离经而出血;失血过多而致贫血;瘀血渗透肌肤成紫瘢;瘀血在脏腑,则成疒徵积,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由于热毒灼髓,生血机能严重受害而致本虚,是因病致虚非因虚而病。

髓毒(白血病)中医诊疗辑要

髓毒(白血病)中医诊疗辑要

髓毒(白血病)中医诊疗辑要
王茂生;李君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2(21)12
【摘要】髓毒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白血病,其特征为骨髓及造血组织中某型白血病细胞的弥漫性增生,浸润全身各种组织及脏器。

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胸骨压痛、肝脾及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外周血中也有白细胞量和质的改变等。

【总页数】2页(P1969-1970)
【作者】王茂生;李君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廊坊065000;河北省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廊坊0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3
【相关文献】
1.浅析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及其诊疗
2.髓系肿瘤/白血病诊疗新近研究进展和思考
3.美国NCCN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诊疗指南及评述
4.把标题“卖”出去——《慢性髓性白血病临床诊疗指南与中国实践》标题策划
5.基因突变筛查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诊疗的获益对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D5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CD5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CD56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王琰(综述);熊辉霞(审校)【摘要】CD56 antigen is a specific marker of natural killing cell surface , which is subsequently found to be expressed in acute myeloidleukemia(AML) cells.The expression of CD56 in different AML subtypes is different that it is mainly expressed in M5 and M2,also in M3.CD56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t (8;21) positive AML,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currence of M3, and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uniqu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5.CD56 is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P glycoprotein and CD11b, which could result in multi-drug resistance and extramedullary infiltration causing poor prognosis; the NF-κB and Bcl-2 pathway induced by p48 and Runx1 gene could be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 for CD 56 positive high risk AML patients.And the detection of CD56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monitoring of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prognosisjudgment .%CD56抗原是自然杀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但随后被发现亦表达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CD56在AML各亚型中表达不同,主要表达在M2、M5中,在M3中亦有表达,对 t(8;21)阳性AML具有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与M3的复发密切相关,对 M5独特临床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CD56与P 糖蛋白、CD11b的表达有关,导致机体的多药耐药、髓外浸润从而导致不良的预后;由p48和由Runx1基因诱导下的核因子κB、Bcl-2旁路可以为 CD56阳性的高风险 AML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CD56的检测已应用于微小残留病灶的监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的机制及相关诊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的机制及相关诊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浸润的机制及相关诊治中枢神经系统(CNS)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直接浸润或复发常见的受累部位之一。

白血病细胞浸润中枢的主要机制与血脑屏障有关。

然而,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很难早期预测和评估。

因此,准确评估AL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对早期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及改善ALL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就ALL浸润中枢神经系统的入浸途径及分子机制,ALL 中枢浸润的评估指标及血脑屏障功能的评估方法作一阐述。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是急性白血病发生直接浸润或复发的常见部位,因多种化疗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所以它成为白血病重要预后因素。

适时准确的对其评估和治疗则意义重大。

近年来,尽管预防性治疗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有5%~10%的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而成为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

因此如何在适当的时间正确评价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目前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1 CNSL的临床表现CNSL可发生于急性白血病的任何时期,且任何类型的白血病均可发生CNSL以急淋发生率居高。

包括有神经系统症状的CNSL和无症状的CNSL,前者多以高颅压和神经受累症状为主要表现;后者则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在脑脊液(CSF)检查时发现。

2 CNSL的诊断目前我国多采用1978年全国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会议制定的CNSL诊断标准: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有脑脊液的改变;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蛋白>0.45g/L,或潘氏试验阳性。

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相似改变。

国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传统上定义为CSF中白细胞≥5个/μl 且见到原始细胞。

但也有学者认为只要CSF中出现原始细胞即可诊断。

为更好的定义CNSL以及分层治疗,Mahmoud等将初诊ALL患者根据CSF检查结果分为三类:CNS1指CSF中未见原始细胞;CNS2指CSF中白细胞数<5个/μl但可见原始细胞;CNS3,指CSF中白细胞数≥5个/μl且存在原始细胞,或影像学见到颅内肿块,或伴有颅神经麻痹,即平时所谓的CNSL;研究发现初诊ALLCSF 中一旦发现原始细胞,即使少数,亦提示预后很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医对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机制的阐释
(河南省太康县张集镇卫生院河南太康475400)【摘要】将疾病传变理论作为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分析主要传变形式,包括表里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经络传变,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传变过程中导致病机转化的虚、毒、痰、瘀因素特点。

【关键词】中医,病机,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传变理论【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70-01 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既是急性白血病临床主要征象之一,也是治疗转归的关节点所在。

中医依据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髓外浸润表现,将白血病归入“痰核”、“瘰疬”、“积聚”、“癥瘕”等范畴。

随着对白血病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机制中医阐释不断完善,笔者依据临床特点对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病理机制做以浅析。

一、传变理论是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理论基础传变理论是中医学完整、系统而独具特色的理论。

所谓“传”是指病情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引起性质的转变。

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些阶段性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传递的表现。

就急性白血病而言,与其他恶性肿瘤比较,尽管发病急剧,进展迅速,浸润广泛,症候多变,但其发生发展仍然是分步骤、分阶段的。

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是本病发展的一个特征性阶段。

因此基于中医疾病传变理论的表里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经络传变规律,探讨
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机理,不仅符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传变形式中医对急性白血病发病认识可分为因邪致[1]。

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为疾病由髓外发阶段,总的传变趋向是由里及表,但根据病因、病情发展阶段不同,具体传变形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表里传变:本病病位在骨髓,病情深重。

骨髓乃奇恒之府,具有濡养骨骼,化生血液的功能。

《类经·脏象类》曰:“髓者,骨之充也。

”精血互生,精生髓,髓化血。

白血病细胞破髓外逸,侵袭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毛,属于里病出表的传变形式。

但是,与一般外感疾病“里病出表乃向愈之兆”不同,其里邪外达,邪毒却仍深伏骨髓,缠绵不去,持续扩散,导致髓败精枯,耗气伤血,脏腑经络损伤。

(二)卫气营血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乃温病传变规律。

急性白血病类似伏气温病,邪气早伏于里,发病后从骨髓到血分,再到营分,然后到气分、卫分,常可一发病即见耗精动血,甚或扰神闭窍等危急之象,或热毒极盛,迅速外蒸,一发病即见髓、血、营、气、卫俱病,又以热盛阴亏多见,与伏邪温病的发病与传变颇为类似。

(三)脏腑经络传变:髓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主骨生髓,故肾虚而髓毒深伏。

肾气是人体抗病御邪的原动力,髓毒外发导致正气羸弱,肾气愈虚,抗病能力减弱,临床中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采用补肾法,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2]。

乙癸同源,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髓毒易侵于肝,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癥瘕
积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髓可生血,血亦生髓,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在化疗期和骨髓抑制期采用健脾和胃法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3]。

髓与脑、胞宫(精室)同属奇恒之府,不仅经络交通,且生化同源,因此髓毒浸润易上入元神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下侵胞宫(精室)导致闭经、卵巢子宫或睾丸浸润等。

此外,气、血、精、髓可互生,髓与诸脏腑皆相关,邪毒外发,循经相传,可以播散到周身各个部位,广泛浸润多组织脏器。

三、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病机转化疾病传变取决于病机转化。

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发生皆因正气虚弱,不能胜邪,导致髓毒外发,侵入营血,攻注脏腑,使阴阳失调,而虚、毒、痰、瘀四方面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正虚:脏腑亏虚是内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白血病的发病及演变过程是正邪双方斗争的过程。

“正胜则邪退,邪则正衰”,正邪之间的盛衰强弱,决定着疾病的进退变化。

脏腑亏虚,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才导致髓毒外发。

(二)邪毒:邪毒是根源。

毒邪者 ,邪之甚也。

周仲瑛教授认为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属毒邪之一,是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对人体有明显伤害性的病邪,具有增生性、浸润性、复发性、流注性等特性[4]。

白血病亦如此,无论是先天胎毒,还是后感疫毒,皆因毒邪深伏骨髓,自内而发,髓毒阻滞,病变乖戾,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耗气伤阴;经治疗缓解后若余毒未清,还可引起复发。

(三)痰浊:痰浊是本质。

《丹溪心法》曰“: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 ,多是痰”。

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曰:“痰之为物 ,流动不测 ,故其为害 ,上致巅顶 ,下至涌泉 ,随气升降 ,周身内外皆到 ,五脏六腑具有。

”痰具有的许多致病特性 ,如病因的多因性、隐匿性、因果性;致病的遏阳性、凝滞性、流动性、阻塞性、严重性;症状的广泛性、怪异性、重浊性等。

急性白血病因热毒炽盛,炼液成痰;痰成之后,又助毒势,痰毒互结,使病情加重, 正如王孟英《王氏医案》所言:“津液即为邪热灼烁成痰, 而痰反即为邪热之山险也”;痰毒蓄积 ,胶结壅滞,随气升降,流注脏腑经络,形成髓外浸润的种种特征性表现。

(四)血瘀:血瘀是根本条件。

白血病之髓毒深入脏腑, 阻碍脏腑气机运行, 气滞则血瘀;热毒深入营血, 煎熬血液, 血液稠浊, 运行迟滞, 而成血瘀;若毒邪伤络, 血热妄行, 血溢脉外, 成为离经之血, 亦可成瘀, 叶天士说:“离络留血为瘀”,唐容川说:“离经之血便是瘀”;痰毒互结,阻碍气机,血行迟缓,亦可成瘀。

瘀血是血瘀的产物,又是致瘀的因素之一。

毒邪侵袭血分、络脉,与诸邪胶结,进一步化生流散。

若毒痰瘀胶结日久,则形成积块癥瘕。

瘀血不去,久病入络,血瘀内停,新血不生,故病程晚期出现以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骨髓抑制表现。

由此可见,虚、毒、痰、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病机转化之关键。

痰毒瘀阻络脉正是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病位深、病情重、病势缠绵难解的根源所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血病髓外浸润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调控的
复杂过程。

与其起源的正常细胞相比,白血病细胞表达的黏附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水解酶均有很大差异 ,这可能是其易发生浸润现
象的分子基础。

正常造血细胞逸出骨髓严格受细胞黏附降解机制调控,而黏附降解机制失调使白血病细胞能从骨髓中逸出。

当其脱离原发部位后,与其中一些大分子黏附、降解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而移动,侵及骨组织,造成骨痛、骨破坏。

白血病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降解,穿过髓血屏障进入静脉窦,进入循环系统运行并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到达其他组织脏器,再次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降解,穿过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组织间隙,定居增殖。

在此过程中,转移相关基因调控的黏附、基质降解因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某些因子表达的减少,如e-钙粘素,可以使细胞间的附着减弱 ,
导致其易于脱离原位;另一方面,某些因子表达增强使进入循环系统的白血病细胞得以黏附降解基质,定居增殖,随血播散。

由此可见黏附、降解因子在白血病髓外浸润中的作用,与中医痰毒瘀病机特点相近似。

黏附、降解因子使白血病细胞之间及其与周围组织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之间的黏附分合穿透浸润作用,与“痰”性黏腻有某种相似性;黏附、降解因子使局部微循环呈高凝状态并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瘀血”有某种相似性;黏附分子在髓外浸润灶去向部位上,与“痰”易变性相似;应用攻毒化痰祛瘀散结中药对于抑制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具有一定疗效。

此外,白血病细胞浸润还与机体免疫功能减低,免疫监视功能失常有关,这与中医阐述的
正虚状态相类似。

目前,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成为治愈和预防复发研究的结点。

深入研究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病理机制,为寻找更适宜的治疗方法,发现新的抗白血病药物,揭示中药抗癌作用靶点,提供积极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黄振翘,梁冰,陈信义,等.实用中医血液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第1版:415-416[2]刘琨,张宏业. 《内经》肾气学说对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指导意义[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1006-1007[3]杨文华,杨向东,汤毅,等. 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 81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72-73[4]陈四清. 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肿瘤经验[j].新中医,2004,36(2):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