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2中国城镇化率

合集下载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1978年以前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上海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

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见证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从1949年的10.64%到2020年的63.89%,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见证了我国城乡发展的历史变迁。

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0.64%,当时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发展水平较低。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15.39%。

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主要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主。

进入上世纪60年代,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波动。

1978年,城市化率为17.92%,与1957年相比,增长缓慢。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1990年,城市化率达到26.41%,短短12年间,提高了8.49个百分点。

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7%,标志着我国城乡结构发生重大转变。

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带动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持续提高。

2019年,城市化率达到60.60%,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城市化率略有波动,但仍达到63.89%。

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相继实施,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的提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历年城市化率:探寻城乡融合的未来路径一、城乡发展的互动与协调二、城市化质量的提升在追求城市化率的同时,我国更加注重城市化质量的提升。

这包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

例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城市绿化,力求让城市生活更宜居。

通过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市化率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农村的衰落。

1949-2007中国历年的GDP增长率、GDP总量、人均GDP,人口普查、对美元汇率、韩国历年人均GDP

1949-2007中国历年的GDP增长率、GDP总量、人均GDP,人口普查、对美元汇率、韩国历年人均GDP

(197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1977 10.7%1978 11.7%1979 7.6%1980 7.8%1981 5.2%1982 9.1%1983 10.9%1984 15.2% 1985 13.5%1986 8.8% 1987 11.6%1988 11.3%1989 4.1% 1990 3.8%1991 9.2%1992 14.2%1993 13.5%1994 12.6% 1995 10.5%1996 9.6%1997 8.8%1998 7.8%1999 7.1% 2000 8.0%2001 7.5%2002 8.3%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2006 11.6%2007 11.9%(注:1978-2007 的30年,平均GDP增长率约为9.7067%)(1949—1977年)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1949年466亿元1950 23.4% 1951 19% 1952 18.3% (73.8%比49年)第一个5年计划:1953 30.3% 1954 9.4% 1955 5.6%1956 16.5% 1957 6% (67.84%比52年)第二个5年计划:1958 32.2% 1959 19.5%1960 5.4% 1961 -31.0% 1962 -10.1%(3.4%比57年)(注:“大跃进”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至1961年)1963 9.5% 1964 17.6% 1965 20.4% (55.04%比62年)第三个5年计划:1966 17.3% 1967 -9.6%1968 -4.2% 1969 23.8% 1970 25.7% (58.08%比65) 第四个5年计划:1971 12.2% 1972 4.5% 1973 9.2% 1974 1.4% 1975 11.9% (45.28%比70年) 1976 1.7% 1977 10.7% 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注:“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注:1950-1977 的28年,平均GDP增长率约为10.593%)人口普查相关:(1)、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含大陆港澳台人口),其中28个省、市、自治区为为58260万人(不含港澳台人口)(2)、第二次人口普查。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1977—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1977 10.7%1978 11.7%1979 7.6%1980 7.8%1981 5.2%1982 9.1%1983 10.9%1984 15.2%1985 13.5%1986 8.8%1987 11.6%1988 11.3%1989 4.1%1990 3.8%1991 9.2%1992 14.2%1993 13.5%1994 12.6%1995 10.5%1996 9.6%1997 8.8%1998 7.8%1999 7.1%2000 8.0%2001 7.5%2002 8.3%2003 9.5%2004 10.1%2005 10.4%2006 11.6%2007 13%2008 9%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1949年466亿元1950 23.4%1951 19%1952 18.3 (73.8%比49年)1953 30.3%1954 9.4%1955 5.6%1956 16.5%1957 (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1958 32.2%1959 19.5%1960 5.4%1961 -31.0%1962 -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1963 9.5%1964 17.6%1965 20.4% (55.04%比62年)1966 17.3%1967 -9.6%1968 -4.2%1969 23.8%1970 25.7% (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1971 12.2%1972 4.5%1973 9.2%1974 1.4%1975 11.9% (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1976 1.7%1977 10.7%1978 11.7%(25.75%比75年) 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摘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质变与优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 s曲线发展历程我国的城市出现很早,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是由我国近代的衰落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在国家建设上缺乏经验,以及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真正的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浪潮,尤其是1994年后,每年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一、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认为,城镇化应由三个方面来定义: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转移,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导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的,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城镇规模与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城镇数量增加,乡村融入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来定义,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迈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因此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与城乡文明转化过程的协调统一。

城镇化其实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刻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总结

我国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总结

我国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总结2019-09-22引⾔城镇化进程是指伴随着⼯业化进程,占较⼤⽐重的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历史过程,是衡量⼀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据史料记载,中国⼈修城筑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到1949年新中国成⽴时,我国城镇化率仍然只有10.6%,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7.92%,这⼀数字到了2009年,则已提⾼到46.62%,城镇⼈⼝则达到5.94亿。

改⾰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的成就,但是偏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特⼤和超⼤城市的发展,忽视了中⼩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为此,2010年的中央⼀号⽂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个时期内,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城镇规划⽔平和发展质量,把中⼩城市和⼩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覆盖。

新中国成⽴特别是改⾰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有哪些经验教训?都是我们必须进⾏深⼊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本⽂拟在回顾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总结,并且进⼀步探讨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就如何⽀持城镇化建设提出政策与建议。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关于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根据城镇化的推动⼒量不同将中国城镇化划分为两个阶段。

改⾰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量来⾃上层建筑,是中央政府⼤规模集中资源的努⼒下实现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上⽽下的农村城镇化。

改⾰开放以后,在传统的⼆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分治的条件下,推动城镇化的主要⼒量来⾃⼴⼤农村,是农民与双轨制博弈的结果,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下⽽上的农村城镇化。

(⼀)起伏波动缓慢发展阶段:中国⾃上⽽下的农村城镇化1、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8年)这⼀时期,随着国家进⼊⼤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中国开始进⼊⼯业化初期,其突出特征是加强156个重点项⽬的建设,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从1953年开始第⼀个5年计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规模的⼯业建设吸收⼤批农民进⼊⼯⼚,⼯业化带动城镇化,⽽且表明它对城镇化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因素所⽆法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