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个人防护程序

合集下载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ZHCADC-PGC-2015(第二版)受控状态:Y □ N □受控编号:持有人:2015年1月11日发布 2015年1月20日实施哈尔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录ZHCADC-PGC01-2010 BSL-2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的总体要求ZHCADC-PGC02-2010 实验室人员进出实验室ZHCADC-PGC03-2010 实验室检测样品采集ZHCADC-PGC04-2010 实验室检测样品包装和运送ZHCADC-PGC05-2010 实验室检测样品接收ZHCADC-PGC06-2010 样品检测操作规程ZHCADC-PGC07-2010 电气设备操作规程ZHCADC-PGC08-2010 实验室消毒剂配制标准操作规程ZHCADC-PGC09-2010 无菌间使用标准操作规程ZHCADC-PGC10-2010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ZHCADC-PGC11-2010 实验室消毒标准操作程序ZHCADC-PGC12-2010 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1 目的个人防护装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

为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以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及实验室环境不被污染。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安全实验室选用个人防护装备(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与防护鞋)的质量控制。

3 职责实验室组织有关人员采购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且严格控制其质量。

4 过程要求实验室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在生物因子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4.1防护口罩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选用P2级的防护口罩,必须满足GB 19083-2003以下条件:(1)长方形口罩展开后中心部分尺寸:长度不小于17cm、宽度不小于17cm;密合型拱形口罩尺寸:横径不小于14cm,纵径不小于14cm。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概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在人群中所引起的疾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随病毒亚型不同而异。

常见的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7N7,H7N2,H7N3,H5N1和H9N2等亚型毒株。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引起全世界瞩目,尤其水禽被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的储存库,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被认为可能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之一。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区发现 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病例监测和发现(一)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报告。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立即组织专家组会诊,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 1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后,区疾控中心及病例接诊单位应密切配合,立即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检测,以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杀,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 2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GLP 实验室人员面对的风险和安全管理

GLP 实验室人员面对的风险和安全管理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09期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Practice )简称GLP 。

GLP 实验室是依托《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以及相关国家标准等法律法规要求建设的,并获得国家认证从事非临床研究的实验机构。

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施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原局令第2号)。

随着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安全性评价数量的飞速增长,2015年开始修订《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2017年发布新版《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并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GLP 实验室主要进行长期毒性、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刺激性、致癌性等相关试验研究。

其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动物抓伤、咬伤等动物性风险以及试剂方面风险与环境方面风险等。

笔者根据工作经验,简单总结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能够有效避免风险的安全管理方法与大家分享。

1存在的风险试验操作中存在的风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性风险、试剂性风险、环境性风险等。

这些风险因为试验不同或岗位不同,所以可能是同时存在或是单独存在的。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各类风险的存在和防护。

1.1动物性风险实验动物试验操作、饲养时,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抓取、注射等接触性操作。

操作过程中实验动物有时会受到外界环境和人员操作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导致抓伤和咬伤工作人员。

除了造成工作人员机械性损伤外,还有可能引起工作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染。

1)机械性损伤。

实验动物的牙齿、爪等均非常尖锐,对人身进行攻击时,非常容易造成机械性损伤。

例如大鼠和小鼠的牙齿能咬穿工作人员的橡胶手套,直接咬破工作人员的手指。

大鼠牙齿锋利甚至可以造成贯穿伤。

实验动物中,例如兔、犬、猴等性情比较稳定,但也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当脾气暴躁具有攻击行为时,其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例如咬伤、肌肉撕裂伤等程度更甚。

2)病原微生物感染损伤。

GLP 体系中实验动物选择要求,大鼠、小鼠需要使用SPF 级别的动物。

疫情防控消杀操作规程

疫情防控消杀操作规程

疫情防控消杀操作规程
《疫情防控消杀操作规程》
疫情防控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消杀操作规程是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个人都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护和消杀工作,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个人防护
1.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合或密闭空间必须佩戴口罩,有效阻断飞沫的传播。

2.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

3. 避免接触。

避免接触有症状的人群,保持社交距离。

二、消杀操作
1. 定期通风。

对于密闭的空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及时将空气换新。

2. 清洁卫生。

经常清洁工作场所和家居环境,避免污染物滋生。

3. 消毒防疫。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办公室、家居、手持物品等进行定期消毒。

三、应急措施
1. 接触感染者。

一旦接触疑似或确诊感染者,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防疫部门。

2. 个人症状。

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要立即就医,同时进行病情报告。

《疫情防控消杀操作规程》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规程,只有全面贯彻执行,才能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是战士,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疫情。

兽医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兽医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2020年第7期 吉林畜牧兽医·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兽医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白 翠1,郑 聪2,王 楠1,胡泽宇1,李海燕3,刁鹏翔41.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2. 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吉林市 132000;3.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畜牧兽医总站,吉林通化 134000;4.吉林市昌邑区两家子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吉林市 1320001 入门前的准备1.1 实验室处于封闭状态。

实验操作进行中时,要限制非实验人员的进出,如有特殊情况必须经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

1.2 张贴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标识。

1.3 只有经过培训和许可的人员方能进入实验室。

2 岗前培训2.1 实验、研究人员、外来工作人员、学生使用实验室前必须参加生物安全培训。

2.2 要接受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处理程序。

2.3 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组成。

3 注册登记3.1 所有用于操作的病原体都应进行登记注册。

3.2 所有进入实验室检测或存放的样品都应按规范登记。

4 工作制度4.1 工作时要穿着个人防护服、帽子、口罩、面罩、鞋套等,做好个人防护。

4.2 在处理生物危险病料时,穿着指定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前要脱下防护服。

实验室的工作服只能在实验室内穿,用完的防护服要进行消毒灭菌。

试验工作时的鞋要舒适、防滑、防水、耐尖锐物体突然刺破。

4.3 禁止在实验室外穿实验服,如在办公室、厕所、图书馆等公共区域。

在实验室内不要饮食、抽烟、处理隐形眼镜或存放食品。

4.4 实验室内禁止穿拖鞋。

4.5 戴手套工作,进出实验室要及时更换手套,不能一副手套“走遍全程”。

5 实验操作及废物处理5.1 在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时,如处理感染性病料、研磨离心动物组织等,应使用安全柜。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污染,要及时更换个人防护装备,更换好后才能继续工作。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安全操作程序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安全操作程序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安全操作程序1 目的规范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程序,防止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感染、泄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病原微生物的操作。

3 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原微生物材料时均应严格按本程序执行,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进行监督。

4 过程要求4.1实验人员在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之前,必须向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4.2 在处理、检验和处置病原微生物材料时应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按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活动的内容在规定的区域和防护条件下开展工作;4.3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以尽可能降低污染人和周围环境为标准,正确穿着个人防护装备,合理使用防护屏障,预防个人暴露。

4.4 实验室样本的接收按《样本的交接程序》来进行。

若收到的样本包装容器有损坏或泄漏,由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的专业人员在生物安全柜内开启样本以防止漏出或产生气溶胶。

如果污染严重或认为样本有不可接受的损坏,则将样本安全地销毁而勿开启。

4.5 禁止用嘴吹吸移液。

4.6 实验室工作人员经过安全操作尖利器具及其装置的培训。

4.7实验室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尽量使用替代品。

禁止用手对任何利器进行直接操作或从注射器上移去针头。

4.8 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等利器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

尖利物容器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4.9 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都被假定含有传染性生物因子,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4.10 所有潜在传染性或毒性的质量控制和参考物质在存放、处理和使用时应按未知风险的样本对待。

4.11 实验室内操作全过程穿戴个人防护服或工作服。

4.12 在生物安全柜内或生物隔离器内操作实验动物,穿戴耐抓咬、防水的个人防护服和手套;戴适当的面部、眼部防护装置。

4.13 摘除手套后彻底洗手消毒。

5 相关记录HXYK-P1JL003-2010 违反生物安全工作登记表。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一、前言生物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为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预防和控制实验室生物事故的发生,我们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积极开展生物安全自查工作。

本次自查工作旨在全面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与管理1.生物安全组织机构:实验室设立了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生物安全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实验室制定了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

3.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实验室制定了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并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

4.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实验室定期组织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工作能力。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与设备1.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内设置了生物安全柜、负压隔离器等生物安全设施,确保实验室内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室配备了生物安全设备,包括消毒设备、废弃物处理设备等,确保实验室生物废物的规范处理和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卫生。

3.生物安全标识:实验室设置了生物安全标识,明确标识实验室生物危险品和生物安全设施,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警觉性。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1.个体防护:实验室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如实验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制定了生物安全操作规程,明确了实验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确保实验室生物实验的规范操作。

3.生物安全废弃物处理:实验室对生物废弃物进行规范处理,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分类、包装、标记和运输,防止生物废弃物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制度及防护措施范本(2篇)

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制度及防护措施范本(2篇)

检验科工作人员生物安全制度及防护措施范本生物安全是保障科研工作人员在处理生物材料时的安全和防护的重要措施。

为了防止与生物材料接触导致的安全事故和疾病传播,科研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及防护措施。

一、生物安全制度1. 实验室准入管理1.1 实验室准入申请:员工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进行实验室准入申请和审批,确保员工具备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并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1.2 实验室准入培训:员工入职后需要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学习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操作技巧,并通过培训考核。

2. 生物材料管理2.1 生物材料的采购:实验材料必须通过正规渠道采购,购买前需检查相关质检证明和合格报告,并确认其无法传播疾病。

2.2 生物材料的标识:所有生物材料必须正确标识,并在实验室内外可见位置明确标注其危险性和操作注意事项。

2.3 生物材料的存储:实验材料必须根据其特性合理存放,确保不会发生泄露、爆炸等意外,并定期检查储存条件。

3. 实验操作管理3.1 实验室操作规程:建立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生物材料的处理方式、操作步骤、装备使用等,并确保操作规程得到适当的宣传和培训。

3.2 实验室操作监督:实验室内必须有专人负责监督实验操作的规范执行,并定期对员工的实验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 废物处理管理4.1 临床废弃物处理:生物材料的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正确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并定期进行消毒。

4.2 包装和运输:对于具有感染性的废物,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密封包装,并通过专人运输至指定的消毒处理场所。

二、生物安全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1.1 实验室服装: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佩戴规定的实验室服装,包括实验服、实验鞋等,并保持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1.2 防护手套:在处理生物材料时必须佩戴且正确使用防护手套,手套更换频率也需按照相关要求进行。

2. 实验室环境控制2.1 实验室通风:实验室必须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和充足,并按照规定定期维护和清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实验室个人防护程序
1 目的
个人防护装备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以及意外接种等危险的一个屏障,是为了实验人员的安全,以保证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及实验室环境不被污染。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安全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与防护鞋)的质量控制。

3 职责
实验室员织有关人员采购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且严格控制其质量。

4 要求
4.1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4.1.1口罩:应使用N95型口罩或12-16层棉纱口罩,最好使用防溅口罩,如31860型,如有胡须应刮去,使用应始终保持口罩与脸紧贴。

一次性使用口罩应在使用后4小时丢弃,不能重复使用,不能与他人共同使用。

如口罩遭到分泌物飞溅或弄湿,应严格洗手后,带上清洁手套更换。

4.1.2手套和鞋套:鞋套应为一次性防水鞋套。

手套为一次性乳胶手套,须戴两副,外层手套应根据需要及时更换。

4.2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
4.2.1进入清洁区前穿上普通白大衣和实验室专用鞋。

4.2.2进入清洁区时穿戴一次性口罩、手术帽、一次性隔离衣、两副乳胶手套和两副一次性鞋套。

注意将手套和鞋套分别套在袖口和裤口外。

4.2.3戴N95型口罩、防水鞋套、再戴外层手套。

4.3个人防护用品脱卸顺序
4.3.1完成实验后,在半污染区先用75%乙醇消毒外层手套,然后脱掉外层手套,在脱另一只手套时,手指只能接触手套的里部。

4.3.2着内层手套依次脱掉N95型口罩、防水鞋套及防水隔离服,脱隔离服时,不要接触隔离服的外表面,应从里反脱,保证里面朝外。

将脱掉的物品放入专用消毒袋中就地高压消毒。

4.3.3脱掉外层一次性鞋套,用75%乙醇消毒内层手套。

4.3.4戴着手套脱掉一次性口罩、手术帽、内层鞋套,然后脱掉一次性隔离衣及手套,放入消毒袋高压消毒。

4.3.5用消毒巾擦拭面部,用碘伏彻底消毒双手,并用流水冲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