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合集下载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27. 放射性元素Co60转变为Ni60的过程是 一次( B )。
A. α衰变
B. β衰变
C. γ衰变
D. K俘获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28. 以下关于光电效应的叙述,那一条是错误的 (C) A. 光电效应发生几率随光子能量的增大而减小 B. 光电效应发生几率随材料的原子序数增大而增 大 C. 在光电效应过程中除产生电子外,有时还会 产生反冲电子 D. 光电效应发射出的电子能量肯定小于入射光 子的能量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10. 在一般的工业探伤中,射线与物质相互 作用时,主要产生的二个效应是( B )。
• A. 光电效应和电子对效应 • B.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 • C. 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 • D. 康普顿散射和电离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11. 当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子将部分能量用 于逐出轨道电子,且剩余的能量变为电子的动能, 这就是( B )。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17. 散射线的主要成分是低能电磁辐射,它 是由光子在那一过程中减弱而产生的。 (B)
A. 光电过程
B. 康普顿过程
C. 电子对过程
D. 电离过程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18. 从X射线管发射出的射线包括( D )。
• A. 连续X射线
B. 标识X射线
• C. β射线
D. A和B
射线物理基础复习题
• 7. 在射线检验中采用的能量范围(约100KeV— 10MeV)射线穿过钢铁强度衰减的最主要原因 ( C )。
• A. 光电效应
B. 汤姆逊效应
• C. 康普顿效应
D. 电子对效应
• 8. 通常所说的200KV射线指( A )。

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 原子与原子结构1.1.1 元素与原子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的,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100多种,其中天然存在的有94种,人工制造的有十几种。

为便于表达和书写,每种元素都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称作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或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例如,碳的元素符号是C,钴的元素符号是Co,铁的元素符号是Fe,等等。

原子是元素的具体存在,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原子质量极其微小,例如氢原子质量为1.673×10-24克,以常用质量单位表示很不方便,因此物理学中采用“原子质量单位”,用符号“u”表示,即规定碳同位素的质量的1/12为1u,而原子量就是某元素的原子的平均质量相对于原子质量1/12的比值。

照此规定,氢元素的原子量为1,氧元素的原子量为16。

原子由一个原子核和若干个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同,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的质量极轻,为9.109×10-28克,等于氢原子质量的1/1837。

电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1.602×10-19库仑)。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所以核外电子数就等于核电荷数。

不同元素的核电荷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次序就是按核电荷数排列的,因此,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z等于核电荷数。

原子核仍然可以再分,试验证明,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即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中有几个质子,就有几个核电荷,因此得到以下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4克,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4克,两者质量几乎相等。

射线检测培训

射线检测培训

二、射线检测设备和器材
18
4、X射线管的焦点:(P34) a、实际焦点—阳极靶上受电子轰击的部分。 b、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垂直于管轴线方向上的投影。 c、焦点大,利于散热,管电流可以较大;焦点小,散热 条件差,管电流不能太大。 d、焦点形状和尺寸取决于灯丝形状和尺寸,圆形和正方 形焦点尺寸为 a(a为直径或边长);长方形和椭圆形焦点 尺寸为( a和b为边长或轴长)。
状谱,由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波长组成。 c、连续X射线的能量(波长)取决于管电压;标识X射线的能
量(波长)取决于靶材,与管电压无关。
一、射线检测物理基础
6、连续X射线的最短波长:
minV1(K2.4V)
0
(A)
4
7、X射线的产生效率:(P6) 0ZV
式中:η0≈1.1~1.4×10-6,
V—管电压(KV)
5
8、X射线和γ射线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习题P20—371)
a、相同之处:X射线和γ射线都是电磁波,它们具有相同 的性质,如不可见、依直线传播、不带电、能穿透物质、 能使物质电离、使胶片感光、能发生生物效应等。
b、不同之处:
⑴、产生机理不同,X射线是高速电子与物质碰撞产生的; 而γ射线是放射性物质原子核衰变时放射出来的。
二、射线检测设备和器材
20
9、X射线机管电压和管电流:(P43—44)
①、管电压调节是通过调节高压变压器初级线圈并联的自耦
变压器的电压来实现的。
管电压越高,电子运动速度越快,产生的X射线能量越高,穿透力越大。
②、管电流是通过调节灯丝变压器电压从而调节灯丝加热电
流来实现的。
管电流越大,产生的X射线强度就越大。
解:设增厚前胶片接受
增厚之后胶片接受的照

射线检测计算题解

射线检测计算题解
3
中新口腔
1.4 求管电压为250KV的X射线机和能 量为4MeV的直线加速器辐射的连续X射线的 发生效率(设靶材为钨Z=74,比例常数η0=
η 1.2×10-6)。 = η0 ZV
X射线机 解:=0ZV=1.2 10-6 74 250 2.22%
直线加速器 =0ZV=1.2 10-6 74 4000 35.52%
4
中新口腔
1.6 当X射线管的管电压为150kV时, 产生的X射线的最短波长为多少?若连续X 射线最大强度所对应的波长为最短波长的
1.5倍,求λ最min大=强1度V2.处4 -的-λ光IM子=能1量.5为λm多in 少?
λmin
解:
=
12.4 150
=
0.0827(
0
A
)
0
λIM = 1.5λmin = 1.5 ? 0.0827 = 0.124( A )
解:U i 0.0013 2800.79 0.111mm
(1)、射源侧:U g
df b F b
2(34 4) 600 (3 Ug 2 U i 2 0.1352 0.1112 0.175mm
(2)、胶片侧:U g
df b F b
21 600 1
0.00334mm;
I
I(0 1+n)
2n
16
中新口腔
17
中新口腔
解2:设
I 母=I(0 1+n母)e-t母
I 焊=I(0 1+n焊)e-t焊
I I
母 焊

I(0 1+n母)e I(0 1+n焊)e
-t -t
母 焊
=( (11++nn母 焊) )ge

(完整版)射线检测计算题解.pptx

(完整版)射线检测计算题解.pptx

119(天)
14
解2:设I 1、I 2分别为14天前距源200cm和192cm处的照射率;
I3为14天后距源192cm处的照射率。
I2 I1

F1 F2
)2
I
2
I(1
F1 F2
)2
又I3 I2
N
N0
e T
I3
I 2e T
据题意:I 3 I 1
故:I 3
I
2e
T =I(1
F1 F2
)2 ge
2.59
T nTh 2.59 0.58 1.4(9 cm)=14.9mm
12
1.16 设有一辐射单一波长γ射线的同位素源, 某时在离源200mm处测得其照射率。14天后同一时 刻在离源192mm处测出其照射率与前相同。问此源
半衰期为多少?
T1/ 2 =
0.693
N
N 0e T
I
=
I0 2n
T
I1
e T=( F1 )2=(200 )2=1.085
F2
192

ln
1.085 =
T
0.082
14
0.0058(3 天)-1
T1、2=
0.693

0.693 0.00583
=11(9 天)
15
1.18 用X射线透照母材厚度30mm,焊缝余高 4mm的试件,若射线质不因厚度而异,吸收系数均 为0.693cm-1,求半价层厚度和射线贯穿工件后母材 部位和焊缝部位的射线强度之比。(已知X射线的 散射比对于母材和焊缝分别为2.5和3)。
N
=
N0 2n

N
=
N 0e -λt

无损射线RT培训复习资料

无损射线RT培训复习资料

无损射线RT培训复习资料★关于教材的说明;关于习题集;关于学习方法;关于考试。

★教材重点理一遍学习重点:依托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知识(射线照相时电压太高为什么不对?后板和薄板对比度哪个高?)和操作、评片技能。

第1、2、3章是第4、5章的基础;第1-5章是第6章的基础;第7章是防护(安全知识)。

学习总结(复习):把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搞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影响,从而正确选择。

照出合格底片。

第一章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衰变。

2.X射线、γ射线的特点与区别。

共性:都是电磁波;区别:波长不同、产生方法不同。

3.X射线、γ射线的性质教材第5页与检测有关的5条(1、2、5、6、7);3、4与射线检测关系不大。

4.X射线的产生、谱线特点电子撞击金属靶产生(1%);能谱为连续谱。

5.X射线的强度、能量由什么决定(1)强度→I(i)(管电流);能量→KV(管电压)i增大,强度增大;KV增大,能量增大,强度也同时增加。

X射线的穿透力(透照厚度)取决于KV;γ射线的穿透力取决于源的种类。

(2)射线穿透物质能力的度量(又叫硬度)定性:用“线质”表示定量:用半价层、有效能量或吸收系数(对于连续X射线)半价层、光子能量或波长(对于单色射线)线质硬射线:穿透力强、通过工件时衰减小,ΔD低(如能量高的射线)软射线:穿透力弱、通过工件时衰减大,ΔD高射线的质、线质、硬度、能量描述的是同一个物理量,还有如:照射量、照射率等。

6.γ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γ射线是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能谱为线状谱。

(放射性同位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核素)γ射线的能量是由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决定的。

γ射线的强度单位是活度(活度是不断变化的),是制造时决定的。

半衰期的概念。

X射线的强度、能量是可控的(大小可调节);γ射线的强度、能量是不可控的(不能人为调节),只能透照与能量相应的厚度,有上下限区间。

7.射线对人的危害高能比低能危害大。

8.射线检测照相原理(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现象(射线穿过物质的变化):强度减弱;(2)强度减弱原因:吸收与散射;吸收与能量和材料的原子序数、密度、厚度有关;散射与能量、波长、厚度、受照面积有关。

射线检测—X射线检测基本原理(无损检测课件)

射线检测—X射线检测基本原理(无损检测课件)
透照中,焦距的选择大多在600~800mm间。
5. 射线照相规范

(4)曝光量的选择
曝光量E为射线强度I与曝光时间t的乘积,即 E = I·t。曝
光量的大小要能保证足够的底片黑度。如果管电压偏高,
那么小的曝光量也能使底片达到规定黑度,但这样的底
片灵敏度不够好,所以焦距为600mm时X射线照相的曝光
一般规定底片黑度为1.5~4.0D的范围内。
5. 射线照相规范




(7)象质计(透度计)的应用
象质计是用来检查透照技术和胶片处理质量的。我国标准
规定使用线型象质计。
所谓射线照相的灵敏度是射线照相能发现最小缺陷的能力,
射线照相灵敏度分为绝对灵敏度和相对灵敏度。
绝对灵敏度是指射线透照某工件时能发现最小缺陷的尺寸,
第2节 X射线检测的基本原理
2. 物理基础

单色窄束射线在穿过厚度非常小的均匀介质时,其衰减的
基本规律为:
I= 0 −
其中,I0 ——入射射线强度;
I —— 透射射线强度;
T —— 吸收体厚度;
μ —— 线衰减系数。
0.639


半值层厚度: 1Τ =

宽束连续谱射线衰减规律: = 0 1 + −

愈是使用低能量的射线,吸收系数μ值就愈大,从而可以
得到ΔD较大的缺陷图象。

在采用X射线时要尽可能降低管电压,在采用γ射线时,则
要选择能量较低的γ射线源。但是降低管电压会导致射线
穿透力减小,因而不能得到黑度足够的底片。所以降低管
电压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完整的说法是:在能穿透工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X射

射线物理基础试题及答案

射线物理基础试题及答案

射线物理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射线的传播方向是:A. 直线B. 曲线C. 螺旋形D. 波动形答案:A2. 射线的穿透能力与以下哪个因素无关?A. 射线的能量B. 物质的密度C. 射线的波长D. 射线的发射角度答案:D3. 下列哪种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最小?A. α射线B. β射线C. γ射线D. X射线答案:B4. 射线的电离能力与以下哪个因素有关?A. 射线的能量B. 射线的类型C. 射线的传播速度D. 射线的传播距离答案:B5. 射线防护的基本原则是:A. 时间、距离、屏蔽B. 时间、距离、方向C. 时间、方向、屏蔽D. 距离、方向、屏蔽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射线的电离能力与其________有关。

答案:能量2. 在射线防护中,________是最基本的防护措施。

答案:时间3. γ射线的穿透能力比X射线________。

答案:强4. α射线的电离能力比β射线________。

答案:强5. 射线的屏蔽通常使用________材料。

答案:铅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射线的电离作用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答案:射线的电离作用是指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能够使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形成带电粒子的过程。

这种作用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细胞的损伤,可能导致细胞死亡或癌变。

2. 描述射线的穿透能力与物质密度的关系。

答案:射线的穿透能力与物质密度成反比,即物质密度越大,射线的穿透能力越弱。

3. 说明射线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

答案:射线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是时间、距离和屏蔽。

时间原则指的是减少在射线源附近的停留时间;距离原则是指增加与射线源的距离;屏蔽原则是指使用适当的屏蔽材料来阻挡射线。

4. 阐述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

答案: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在诊断方面,X射线、γ射线和CT扫描等技术被广泛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在治疗方面,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治疗被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6 核的稳定性 * 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与中子数量的组合 质子与中子数量: 2、8、20、28、50、82、126 最稳定。
7 核内的几种作用力 * 库仑力:库仑力是静电力,是电荷间的作用力 * 核力 :存在于质子和中子间,是核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核力的性质: (1)核力与电荷无关; (2)核力是短程力; (3)核力比库仑力约大100倍,是强相互作用力; (4)核力促成粒子的二种结合形式 成对结合: 质子 + 中子 对对结合: 一对质子 +一对中子
* 20世纪初二种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
1903年:汤姆森假设:核子与电子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
1911年:卢瑟福模型:行星分布
图11
* α 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森假设肯定了卢瑟福模型
* 卢瑟福模型不完善,1913年玻尔提出了完善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 玻尔理论(玻尔模型)的要点:
(1)原子只能存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这些稳定状态各有一 定的能量E1、E2、E3.....En。处于稳定状态中运动的电子虽然 有加速度,但不发生能量辐射。能量的改变,是由于吸收或 放射辐射的结果或由于碰撞的结果。
(2)原子从一个能量为En的稳定状态过度到能量为Em的稳定状态
时,它发射(或吸收)单色的辐射,其频率υ 决定于下列关系式 (称为玻尔频率条件):
hυ (光量子能量)=En-Em
En、Em分别为较高、较低
能级的能量值。稳定状态的改变(或能量的改变)是不连续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4 玻尔理论中的几个概念:
图11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状态称为基态,是稳定状态;
* 跃迁:电子从一个轨道向另一个轨道的运动,称为跃迁(包括 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的运动);
* 能级:用平行线表示核外电子所处的能量级别称为能级,外壳 层能级最高,但外壳层上的电子结合能最低。
7

原子核
1 原子核的结构
* 精确的结构模型自今尚未建立
* 多种模型并存的状态:壳层模型,液滴模型...、
2 原子核的构成
图13
* 均匀分布
* 不同数量的质子和不同数量的中子构成不同性质(元素) 的原子核
* 原子的原子量A代表该原子的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总和: A=Z+ N
3 原子核的电荷 正电荷=原子序数 Z
4 原子核的半径 10-13----10-12 cm
5 原子核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 >>电子的质量;
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
射线检测初、中级人员培训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本章节的内容
原子与原子结构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射线照相法的原理与特点
2
第一节 原子与原子结构
一 原子 1 原子的概念: * 定义: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分子的最小微粒,是元素的具体体 现,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原子的构成:图11 动画演示 *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 * 电子围绕原子核作行星运动;电子在一定轨道上饶核运动。 * 原子是有质量、有尺寸的一种粒子。
图12
2 同位素
* 质子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如:1H,2H,3H
图12
10
3 元素周期律 * 1869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 自然定律: 玻尔理论对元素周期律的科学解释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性质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
加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结构随 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变化的规律。 四 放射性衰变 1 原子核的重要性质----放射性 * 核的稳定性概念 * 处于基态的稳定性原子核.…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是不稳定的。总是通过衰变释放能量,变成 另一种核素回归到基态。 * 衰变的定义:在无外界作用下,不稳定原子核自发释放出中 子和质子,转变为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这种现象称为衰变。 * 自然衰变与人工衰变
(1)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核的密度非常大! 如果:把核集中在 1cm3 的体积内,那么:这1cm3 的体积内核 的总重量为 108 吨! (一万万吨!)
3
(2)大小:原子半径 10-8 cm 数量级。 原子核半径 10- 13cm 数 量级。如果:核的半径为 1cm
核(1cm)
电子
*——————————*(约1000米)
* 激发态:电子获得能量从低能级轨道进入高能级轨道,该过程 称为激发;此时原子处于高能量状态,称为激发态, 激发态是 不稳定的状态;
* 原子的状态特性:任何不稳定状态的原子必将自动的回到稳定 状态即回到基态;该过程将释放出原子高于基态的能量,即产生 辐射。释放能量的过程可以一次回到基态,也可以逐次回到基态;
9
三 元素及元素周期律
1 元素的概念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的一类原子称为元素。
例如:所有一个核电荷数的原子称为 氢元素, 所有八个 核电荷数的原子称为氧元素...
(2)元素符号: 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符号
A:原子量(原子质量数)。
Z:原子序数: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序号。原子核所
带的正电荷数。
* 稳定同位素与不稳定同位素 * 放射性同位素与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1
射线和辐射

射线:由各种放射 性核素发射出的
非电离辐射
微波辐射 红外线辐射
、具有特定能量 的粒子或光子束 流。

阴极射线
辐射直接电离辐射射线

质子射线
带电离子 贯穿物质的本领较差
辐射:射线由射 线源向外发射的
10-8 / 10-13 = 100000 倍
(3)电荷: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为中性。
(4)构成:原子核(质子 + 中子)+电子
数量关系:原子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A= Z + N
例:60钴 60 = 27 + 33
质子数Z=核的正电荷数=电子数=原子序数
4
原子结构理论
.
3 原子结构理论
间接电离辐射X射射线线

中子射线
过程。 辐射电粒磁子辐辐射射::X射射线线、、射射线线、质子射线、中子射线
不带电离子 电中性 贯穿物质的本领较强 广泛用于无损检测
2 α衰变 * 放射性原子核释放出α粒子的过程称为α衰变,放出带2个正电荷的氦核。 * α衰变后,原子核内核子数的变化: 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He) 核内:2个质子,2个中子 一次α衰变:质子数减少二个,中子数减少二个,原 子量减少4。图13 * α粒子所形成的α射线是一种电离辐射。α 射线穿透能力很小,在空气中也只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