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第一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第一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第一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引言

学科定义:

1、大气辐射学研究辐射能在地球-大气系统内传输和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属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大气辐射学是天气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和大气遥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

2、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及其演变的基本因素,可以说辐射过程与动力过程的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环境。

学习、研究的意义

辐射是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

数值天气预报中需要定量化考察大气辐射过程

辐射传输规律是大气遥感的理论基础

气候问题——辐射强迫

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大气气候变迁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热点,其原因也在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地球大气中的辐射过程所致。

大气辐射学主要研究内容:

一、地-气系统辐射传输的基本物理过程和规律,包括

1、太阳的辐射(97%E在0.3~3μm波段内,λ m=0.5μm附近);

2、地-气系统辐射(绝大部分E在4~80μm波段内,λ m=10μm附近);

3、不同地表状态云、气溶胶、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二、大气辐射学还要研究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

辐射传输方程:是描述辐射传播通过介质时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吸收、散射、发射等)而使辐射能按一定规律传输的方程,在地球大气条件下,求解非常复杂,只能在一些假定下求得解析解,因此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一直是大气辐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另外,对辐射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也是大气辐射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从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角度,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变迁问题的。

相关内容:

许多复杂的物理动力气候学问题中,涉及到海洋、极冰、陆地表面的辐射和热状况,大气中的云、气溶胶、二氧化碳等因子在辐射过程中对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和大气辐射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第一章用于大气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概念

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虽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以波动和粒子形式表现出的一种能量传送形式。

1.1.1电磁波及其特性

一、波: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有横波和纵波的形式之分。

二、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如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三、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四、电磁辐射: 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投射)称为电磁辐射。

五、电磁波的特性:

1、电磁波是横波

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相性:

波动性:表现在电磁辐射以波动方式在大气中传播,并发生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效应。也就是说电

磁波是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传播,因此具有波动性。

粒子性:电磁波是由密集的光电子微粒组成的,电磁辐射的实质是光子微粒的有规律的运动。电磁波的粒子性使得电磁辐射的能量具有统计性。表现在电磁辐射过程、吸收过程发生的气体辐射谱线和吸收谱线、光电效应等。

波粒二相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辐射的粒子性越明显;波长越长,辐射的波动性越明显。这种双重特性实际正是电磁辐射本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1.1.2 辐射的物理本质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时刻不停地以电磁波(电场和磁场的交变波动)的形式向四周传递能量,同时也接收外界投射来的电磁波,这种能量传递的方式称为辐射。以这种方式传递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辐射产生的原因

光辐射:依靠入射光补充能量而导致的辐射(如夜光等)

电辐射:依靠放电补充能量而导致的辐射(如日光灯等)

化学辐射:依靠化学反应补充能量而导致的发光

热辐射:物体因吸收外界的热量或减少本身的内能而产生的辐射,也称为温度辐射

在物理学中,直接把辐射作为电磁波

每份能量的辐射称为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为辐射频率,以S-1为单位,h为Planck常数,h=6.626*10-34JS。在真空中以光速c传播,

c=2.9979*108ms-1

频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常用微米μm(1μm=10-4cm)来表示太阳辐射的波长;其他的单位,如纳米nm(1nm=10-7cm=10-3μm)和埃米?(1 ?=10-4μm)也经常使用,特别是用于紫外辐射。

频率单位通常使用GHz,1GHz=109Hz,因此,1cm相当于30GHz。

波长的倒数称为波数n,表示单位距离内波的数目,常以cm-1为单位,习惯上常用波数n来描述红外辐射特征,它的定义是:

因此,一个光子的能量与辐射的波长成反比,光子的辐射频率和相应的能量与波数成正比。

1.1.3电磁波谱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按波长或频率来区分辐射,确定相应的名称,它们共同组成了电磁波的频谱。

人眼视网膜敏感区相应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区。在可见光区还可以分成几个次波段,它们具有不同的颜色: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电磁波谱 紫外线: uv-A : 0.315-0.400 微米 uv-B : 0.280-0.315微米 uv-C : 0.150-0.280微米 near uv : 0.3-0.4微米 Middle uv: 0.2-0.3微米 far uv : 0.1-0.2微米 extreme uv : 0.01-0.1微米 红外线:近红外:0.7-2.5微米 远红外:2.5-1000微米

长短波(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光谱不重叠)分界:4微米

1.1.4基本辐射量 立体角

定义:锥体所拦截的球面积σ与半径r 的平方之比,单位为球面度sr ,为一无量纲量 。 如:对表面积为4πr2的球,它的立体角为4πsr 。 以发射体为中心的球坐标中,立体角定义为:

是极坐标中的天顶角[0,90] 是方位角[0,360] 常用辐射量 辐射能E

能量:焦耳、热力学卡(1k=4.1840J ) 辐射通量(发光度)f (辐射功率W ) 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表面的辐射能量,单位为J/s ,即W

辐射通量密度F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为W/m2。设面元为dA : 表示面元接受的F 时,又称辐照度(irradiance )

表示从物体表面发射出的F ,又称辐出度、辐射度、辐射能力(emittance )。 辐射强度I (又称辐亮度,辐射率)

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通过的辐射能量,单位为W/m2sr 。

()()

sin d rd r d σθθφ=2

sin d d d d r σθθφΩ==dE

f dt

=

如面元法向与辐射方向成θ角,则上式为:

辐射率是指源或接收面上的点的辐射能力,应注意的是,它的定义在平行光束情形由于需要除以零立体角而不再适用。

符号Quantity 辐射量

量纲

单位'

E f

F I

Energy 强度能量

Flux (发光度)通量Flux density (辐照度or 辐出度)(辐亮度,辐射率)

ML T T 2-2

ML 2

-3

MT -3M T -3

焦耳(W m sr )

(J)

Joule per second (J sec -1, W)

Joule per second per square meter -2)

Joule per second per square meter per steradian (W m -2

-l

单色辐射术语的引用:

在讨论限制在一个指定的无穷小的波长λ、频率 或波数n 间隔上的单色辐射时,各辐射量都有它对应的量,这些量是光谱量,在符号上分别用下标λ、 和n 来标注,如f λ F λ I λ 。 单色与谱段积分辐射量

辐射通量密度与辐射强度的关系

辐射强度与方向无关称为各向同性,如太阳、陆地表面,又称:余弦辐射体或朗伯体光源。平静的水面因有反射不能当做朗伯面处理。

在极坐标系中,对各向同性辐射,其单色辐射通量密度与单色辐射强度的关系为: (习题1:证明此关系式) 辐射源

往外发射辐射的物体称为辐射源。最简单的辐射源是点源,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即其几何尺度可以被忽略。假设源向四周发射是均匀的,发射辐射的功率为f 0 ,以点源为中心画一个半径为r 的球面,则通过球表面的辐射通量密度为:

这里辐射传输的方向都在半径方向。由于与立体角相对的面积随距离以r 2增大,因此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即辐射通量密度将随r 2减小。

在离点光源距离相当大并且在讨论相对比较小的范围中的问题时,可以把由点源发出的辐射当作平行辐射处理。在大气辐射中,我们常把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看作平行光。

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因素时,平行光的辐射通量密度应当是常数,即在任何位置上设置一个和辐射传输方向相垂直的平面,通过这平面的辐射通量密度都应当是一个常数。

面辐射源:面辐射源的特点是其辐射的方向可以是不同的,它可以向2π立体角中发射辐射能。我们大部

21Q Q d λλλλ

=?F I

π=

分讨论的是水平均一或球面均匀的大气。

第二节 黑体辐射定律

1.2.1 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 定义:

? 吸收率A = E a / E 0,

? 反射率R = E r / E 0, A +R + τ=1 ? 透射率τ = E t / E 0。

? 当物体不透明时,τ = 0, 则有A + R = 1。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的概念可用于各种波长的条件 。

单色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分别记为A λ R λ τ λ

? 各种物体对不同波长的辐射具有不同的吸收率与放射率,构成了该物体的吸收光谱或辐射光谱。 黑体和灰体

绝对黑体:对所有波长的辐射吸收率均为1 单色黑体;对某一波长的辐射吸收率为1 注意:黑体与黑色物体是有区别的!

灰体 吸收率<1的常数,不随波长而变

选择性辐射体:吸收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辐射平衡

当物体放射出的辐射能恰好等于吸收的辐射能,称该物体处于辐射平衡。这时物体处于热平衡态,因而可以用一态函数,温度来描述它。热力学定律可用来研究辐射平衡态时物体吸收和发射的规律:基尔霍夫定律和有关黑体热辐射的三个定律。

1.2.2四个定律

(1)普朗克Planck Law (1901)

1901年Planck 提出量子化辐射的假设,对于绝对黑体物质,单色辐射通量密度与发射物质的温度和辐射波长或频率的关系。

从理论上得出,与实验精确符合 Planck 函数:

第一辐射常数 C1:

第二辐射常数 C2:

光速 c = 3.0?108 m s-1, 普朗克常数 h = 6.6262?10-34 J s -1, 波尔兹曼常数 k =1.3806?10-23 JK-1。

由普朗克定律可以得出各种温度下绝对黑体的辐射光谱曲线。 黑体辐射与物质组成无关

1、任何温度的绝对黑体都放射波长 0 ~无穷 mm 的辐射,但温度不同,辐射能量集中的波段不同。

2、温度越高,各波段放射的能量均加大。积分辐射能力也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加大。但能量集中的波段则向短波方向移动。(例:铁)

3、每一温度下,都有辐射最强的波长l max ,即光谱曲线有一极大值,而且随温度升高,l max 变小。

2

52exp 1T hc B hc kT λπλλ=????- ???????

(2)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 Stefan-Boltzmann

普朗克定律提出之前,1879年Stefan 从实验得出,后经Boltzmann 于1884年从热力学理论上予以证明。即黑体总辐射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温度的微小变化,就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 Stefan-Boltzmann 常数

是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5.66961*10-8Wm -2K -4

(3)维恩Wien 位移定律

1893年维恩从热力学理论推导出:黑体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与它的温度成反比。同样将planck 函数对波长微分,可得:

黑体温度越高,l max 愈小。即: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基尔霍夫kirchhoff 定律

1859年提出,于1882年由热力学定律论证

在辐射平衡条件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射通量密度F λT 与吸收系数A λT 成正比关系,二者比值只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与物体性质无关,比值大小等于Planck 函数的通量密度形式

T T T

F

B A λλλ=A

基尔霍夫kirchhoff 定律的意义:

1、不仅将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吸收率联系起来,同时又将物体的辐射能力与黑体的辐射能力联系在一起。可以将有关黑体的结果应用于非黑体,就给讨论物体辐射的发射和吸收带来很大方便。

2、该定律要求热力学平衡条件,所以要求达到均一的温度分布和各向同性辐射。显然,地球大气的辐射场就整体而言不是各向同性的,他的温度也不均一。但是对大约60~70km 以下的局部空间而言,可以作较好的近似。所以只有在局域热力学平衡的意义上,基尔霍夫定律才适用于大气。

[习题2] 若黑体积分辐射能力F B = 7.250?104 W m -2, 计算该黑体的温度以及辐射最强的波长。 =5.66961*10-8Wm -2K -4

第四节 辐射传输引论 散射、吸收、发射

散射(scattering):物体通过该过程从入射辐射中连续地提取能量,再将其向各方向重新辐射出去 Rayleigh 散射、和Mie 散射;单次、二次和多次散射

吸收 (absorption):辐射能量被吸收后被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消光 (extinction = attenuation):散射+吸收 发射 (emission) 辐射传输方程

辐射强度I 在大气中传播,通过ds 的距离后变为I+dI ,dI 由以下两方面原因产生:dI =dI1+dI2 1、吸收和散射作用?辐射能衰减

ρ是传输介质的密度,k 称为单色辐射的质量消光系数,是质量吸收和质量散射系数之和.(cm2*g-1)

截面(cross section )σ

表示粒子从初始光束中移除的能量大小 面积: [L2] cm2

相对质量: [L2M-1] cm2g-1 ? 质量消光截面 k 红外传输中,质量吸收截面 ? 吸收系数 … (体积)消光系数 β : [L-1] cm-1

消光截面σ(cm2 )×数密度N(cm-3 )或 质量消光截面k ×密度ρ 2、因物质发射的同波长辐射和多次散射而增强 定义源函数系数j (质量发射系数W.g-1.cm.sr-1) 综合上述两方面作用:

定义源函数

1dI k Ids

ρ=

-2

dI j ds

ρ=12dI dI dI k Ids j ds

ρρ=+=-+/J j k

普遍的辐射传输方程,讨论任何辐射传输过程的基础 Beer-Bouguer-Lambert Law

辐射传输最简单的情形:忽略散射和发射的贡献,此时k 只代表质量吸收系数。则从s=0积分到s=s1可得

假定传输介质均匀(如薄层近似),则k 不依赖于距离s ,因此定义光学路径长度(path length )或光学质量(optical mass ),量纲为[ML-2]

这就是著名的Beer-Bouguer-Lambert Law 。表示通过均匀吸收介质传播的辐射按简单的指数函数减弱,该指数函数的自变量是质量吸收截面和光学质量的乘积 单色透过率T (transmissivity )

对于无散射介质,单色吸收率为

对于有散射作用的介质,定义单色反射率R 为反射强度与入射强度之比

Planck 函数给出

该方程称为Schwarzschild 方程

右边第一项表示由于物体的黑体发射造成的辐射增强 右边第二项表示由于吸收造成的辐射减弱。 求解

定义点s 和s1之间介质的单色光学厚度(optical depth = optical thickness = optical path )

()

11

()(0)exp s I s I k ds

ρ=-?10

s u ds

ρ=?1()(0)ku I s I e

-=1()/(0)ku T I s I e

-==1ku A T e

-=-=-1

T A R ++=

τ的不同表示 τ的求和

Schwarzschild (施瓦兹希尔德)方程

平面平行大气中的传输方程

在大气科学问题的讨论中,常常假定大气是水平均匀的,称为平面平行大气或平面分层大气。 这时,所考虑的面是水平面。其法线方向或者指向上,或者指向下。如果不特别说明,把指向上的取为正,指向下的取为负。

1

1(

,)'

s s s s k ds τ

ρ

=?

1

11(,0)(,)1

0()(0)[()]s s s s I s I e

B T s e

k ds

ττρ--=+?

F +

-

(;,)cos (;,)(;,)

dI z I z J z k ds θφθθφθφρ=-+'

z

k dz τρ∞

=?(;,)(;,)(;,)

dI I J d τμφμ

τ

μφ

τμ

φ

τ

=-

出通量密度的表达式。提示:利用方程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转载]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已有 968 次阅读2010-11-6 14:31|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辐射传输 转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714447316.html,/s/blog_4b700c4c0100jgl7.html 相对辐射校正和绝对辐射校正 基于物理模型的绝对辐射校是利用一系列参数(例如,卫星过境时的地物反射率,大气的能见度,太阳天顶角和卫星传感器的标定参数等)将遥感图像进行校正的方法。仪器引起的误差畸变一般在数据生产过程中由生产单位根据传感器参数进行了校正。对于用户来所,绝对辐射校正的方法主要是辐射传输模型法,该方法校正精度较高,它是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辐射传输原理建立起来的模型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的方法。由于有不同的不同的假设条件和适用的范围,因此产生很多可选择的大气较正模型,例如 6S模型、LOWTRAN模型、MODTRAN模型、ATCOR模型等。 基于统计模型的相对辐射校正,主要包括不变目标法、黑暗像元法与直方图匹配法等等。不变目标法假定图像上存在具有较稳定反射辐射特性的像元,并且可确定这些像元的地理意义,那么就称这些像元为不变目标,这些不变目标在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上的反射率将存在一种线性关系。当确定了不变目标以及它们在不同时相遥感图像中反射率的这种线性关系,就可以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黑暗像元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假定待校正的遥感图像上存在黑暗像元区域、地表朗伯面反射、大气性质均一,忽略大气多次散射辐照作用和邻近像元漫反射作用的前提下,反射率很小的黑暗像元由于大气的影响,而使得这些像元的反射率相对增加,可以认为这部分增加的反射率是由于大气程辐射的影响产生的。利用黑暗像元值计算出程辐射,并代入适当的大气校正模型,获得相应的参数后,通过计算就得到了地物真实的反射率。直方图匹配法是指如果确定某个没有受到大气影响的区域和受到大气影响的区域的反射率是相同的,并且可以确定出不受影响的区域,就可以利用它的直方图对受影响地区的直方图进行匹配处理。此外,还有很多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如有人提出利用小波变换的遥感图像相对辐射校正方法。该方法对源图像小波变换域的低频成分实施辐射变换,并保持高频成分不变,重构的图像具有保持高频信息的特性,因而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图像中由于地物变化引起的辐射差异;也有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把遥感图像中有用的信息和大气影响噪音区分开来。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6S 1986年,法国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e Lille(里尔科技大学)大气光学实验室Tanré等人为了简化大气辐射传输方程,开发了太阳光谱波段卫星信号模拟程序5S(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用来模拟地气系统中太阳辐射的传输过程并计算卫星入瞳处辐射亮度。1997年,Eric Vemote对5S进行了改进,发展到6S(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6S吸收了最新的散射计算方法,使太阳光谱波段的散射计算精度比5S有所提高。 这种模式是在假定无云大气的情况下,考虑了水汽、CO2、O3和O2的吸收、分子和气溶胶的散射以及非均一地面和双向反射率的问题。6S是对5S的改进,光谱积分的步长从5nm 改进到2.5nm,同5S 相比,它可以模拟机载观测、设置目标高程、解释BRDF作用和临近效应,增加了两种吸收气体的计

传输原理名词解释(造福学弟学妹)

名词解释 1传输过程:传输过程是从非平衡状态朝平衡状态转移的过程。 2连续介质模型:将流体看成是由无数多个流体质点所组成的密集而无间隙的连续介质,也叫做流体连续性的基本假设。 3流体的粘性:在作相对运动的两流体层的接触面上,存在一对等值而反向的作用力来阻碍两相邻流体层作相对运动。 4非稳定流:如果流场的运动参数不仅随位置改变,又随时间不同而变化,这种流动就是非稳定流。 5稳定流:如果运动参数只随着位置改变而与时间无关,这种流动就称为稳定流。 6迹线:迹线就是流体质点运动的轨迹线。 7流线:在同一瞬时流场中的不同位置质点的流动方向线。 8流管:在流场内取任意封闭曲线L,通过曲线L上每一点连续地作流线,则流线族构成一个管状表面叫流管。 9流束:在流管内取一微小曲面dA,通过dA上每个点作流线,这族流线叫流束。 10层流:流体在运动方向上分层运动,各层互不干扰和渗混,这种流线呈平行状态的流动成为层流。 11紊流:各质点在不同方向上作复杂的无规则运动,互相干扰地向前运动,这种流动成为湍流。 12雷诺准数及其物理意义: uL Re ρ μ =,表征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是流态的判断标准。 13沿程阻力:它是沿流动路程上由于各流体层之间的内摩擦而产生的流动阻力,因此也叫做摩擦阻力。 14局部阻力:流体在流动中因遇到局部障碍而产生的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15湍流的脉动现象:这种围绕某一“平均值”而上下变动的现象,称为脉动现象。 16数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是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数学分析,建立起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式来揭示各有关物理参数之间的联系,然后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求解。 17实验法则:实验法则是对某一具体的物理过程以实验测试为手段,直接对过程的有关物理量进行测定,然后根据测定结果找出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及变化规律。 18相似准数:在相似系统的对应点上,由不同物理量所组成的量纲为1的综合数群的数值必须相等,这个量纲为1的量往往称为无量纲量,综合数群叫相似准数。 19:量纲:物理量所属于的种类,称为这个物理量的量纲。 20:热量传输:热量传输是研究不同物体之间或者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差时热量的传递规律。 21: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22:对流: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的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方式。 23热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会因各种原因发出辐射能,其中因热的原因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24惰性时间:惰性时间是与表面温度Tw无关,它与深度x的平方成正比而与热扩散率a 成反比。热扩散率越小,惰性时间越大。 25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是流动着的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热量交换。 26黑体:

辐射传递理论partokb

第四章 海洋辐射传递理论 第一节 引言 海洋辐射传递,顾名思义,即为辐射在海水介质中受到散射与吸收所导致的辐射场变化。海洋光学辐射传递理论即是定量地研究辐射能通过海洋水体,受到多次散射和光谱吸收后,辐射场的空间分布及光谱分布的变化。 海洋辐射传递理论是海中能见度、对比度传输、水中图象传输、激光水中传输、海洋激光雷达、海面向上光谱辐射、海洋光学遥感、海水光学参数测量等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与近代光学技术、激光、光学遥感探测海洋的应用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海洋辐射传递理论是海洋光学基本理论和理论核心。辐射传递又是天体物理和大气光学的重要理论工具,因为电磁波(包括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近代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辐射传递是近代物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海洋辐射传递的研究同时也具有更普遍的理论意义。 海洋辐射传递的基础问题大致可划分为: 1)经典问题也称为辐射传递正问题,即已知海中空间各点的固有光学性质和边界面的辐射场,求海中的辐射场分布。 2)第二类问题(又称“逆问题”),即已知海中辐射场分布,求海水固有光学性质的参数。它是遥测海表层光学参数的理论基础,也是光学遥感测定海中叶绿素、悬移质和有机溶解物的基础。 3)窄光束问题,主要是求解高方向性激光束在海中的传输。它是海洋激光雷达、激光水下--空中通讯应用的理论基础。 4)海洋--大气系统辐射传递问题,即在建立海洋--大气系统辐射传递模型基础上, 根据大气顶所接收到的辐射推算海表面辐射。 5)水下图象传输问题,研究水下目标通过水体后图象的模糊和变化,或归结为海中点扩展函数和光学传递函数理论问题。 按照大气光学、海洋光学中的辐射传递模型,辐射传递方程可写为 ?+-=πωθθβθ4''),()',(d r L cL dr dL (4-1) 这里,L 为辐亮度,c 为体积衰减系数,β为海洋水体的体积散射函数,图4.1为海洋中辐射传递物理模型的示意图。显然,方程(1)是一种微—积分方程,因为β函数的复杂性,方程难以解析求解。目前国际上对辐射传递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 1、近代解析求解 2、分离坐标法(主要是球谐函数方法) 3、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 ) 这三种方法在国际上一直延用至今,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蒙特卡罗方法,也是当前受人关注的方法。第一种方法一般作为理论条件下的研究,后两种方法都必须进行数值计算,计算量较大。这三种方法均未突破辐射传递积一微分方程所固有的解方程的困难,当前国际上海洋光学、大气物理、天体物理、中子迁移物理所进行的辐射传递研究几乎都徘徊于如何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方程直

遥感辐射传输模型

遥感辐射传输模型 姓名:张超 学院: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班级:遥感一班 提交时间:2015年5月10日 大气订正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大气参数估计和地表反射率反演两个方面。如果获得了大气特性参数,进行大气订正就变得相对容易,但是

获得准确的大气特性参数通常比较困难。通常有两类方法用辐射传输方程计算大气订正函数:一种是直接的方法,对于大气透过率函数和反射率函数,通过对模型的积分来得到;另一种是间接的方法,他不是直接计算所需要的大气订正函数,而是通过辐射传输模型输出的表观反射率,结合模型输入的参数来求解。大气订正方法有很多,比如:基于图像特征的相对订正法、基于地面线形回归模型法、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法和复合模型法等。它是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的 辐射传输原理建立起来的模型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订正的方法。 其中,大气辐射传输模型(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法是较常用的大气订正方法,它用于模拟大气与地表信息之间耦合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可以描述为地表光谱信息与大气耦合以后,在遥感器上所获得的信息,其中考虑了光子与大气相互作用机理,物理意义明确,具有很高的反演精度。 大气辐射传输原理 电磁辐射在介质中传输时,通常因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而减弱。辐射强度的减弱主要是由物质对辐射的吸收和物质散射所造成的,有时也会因相同波长上物质的发射以及多次散射而增强,多次散射使所有其它方向的一部分辐射进入所研究的辐射方向。当电磁辐射为太阳辐射,而且忽略多次散射产生的漫射辐射时,光谱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可以表述为[1] (1)式中,IΛ是辐射强度, s是辐射通过物质的厚度,ρ是物质密度,KΛ表示对波长λ辐射的质量消光截面。令在s=0 处的入射强度为Iλ(0),则在经过一定距离s1后,其出射强度可由式(1)积分得到 (2)假定介质是均匀的,则kλ与距离s无关,因此定义路径长度 (3)则式(2)可表示为 (4)上式就是比尔定律,也称朗伯定律。它指出,通过均匀消光介质传输的辐射强度按简单的指数函数减 弱,该指数函数的自变量是质量消光截面和路径长度的乘积。它不仅适用于强度

(整理)传输原理总复习-习题

一、 填空题 1、有某种液体,质量为m ,其在x 轴向的质量力可以表达为 。 2、流体的静压强方向是沿着作用面的 方向。 3、连续流体中,流场中各点的流速方向沿流线在该点的 方向。 4.绝对静止流体中的等压面形状为 。 5.已知流体中某点的绝对压强为16米水柱,则该压强相当于 Pa. 6.一段粗管和一段细管串连输水,当流量由小变大的时候, 管中的流体将首 先转变为湍流。 7.质量浓度梯度是扩散传质的动力,A 组分的质量浓度梯度可以表达为 。 8.有运动粘性系数为)/(1045.252 6s m -?的空气,以s m /60的速度掠过长为0.4m 的 平板表面。则速度边界层内的空气在平板尾部的流动状态是 流。 9、某种流体的动力粘性系数s Pa ?=005.0μ,重度3/8330m N =γ,则该流体的运 动粘性系数=ν s m /2 。 10、静止流体中,某点的压强各方向上大小 。 11、 换热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变。 12.随 的升高,液体的粘度将减小,气体的粘度将增大。 13.质量传输的动力是 的存在。 14.如图1所示,水位H 米的水箱下有一球形 盖,直径为d 米,用4个螺栓与水箱连接。 设水的重度为γ。则每个螺栓所受到的拉力 为 N. 15.内径为d 的管路内流过30 ,

管内壁温度为20℃。则流体与管内壁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对流换热量的表达式是 =q (2/m W )。 15.流体中某点的压强为3.4工程大气压,该压强值相当于 Pa 。 16.当=a 时,流场y ax u x sin 3=,y x u y cos 2=才可以连续。 17.若有一灰体表面的黑度为0.8,当其表面温度为227℃时,辐射力的大小为 2/m W 。 18.当温度不变时,流体的体积随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称为流体的 。 19.流体静压强的方向沿作用面的 方向。 20.流场中一条流线上某点的速度方向与流线在该点的 重合。 21.流体流动可以分为两种流态,分别称为 和 。 22.三维非稳态温度场中,温度的数学表达通式为 。 23.大多数物质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可认为是直线关系,其数学表达式 为 。 24.是指流体各部分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时,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现象。 25.物体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积上辐射出去的全部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称为该物体在此 温度下的 。 26.扩散传质中,质量传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 不为零。 27.铸件时效过程中金属组织的均匀化过程属于 传质过程。 28. 粘性是流体的各部分之间具有 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29.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内部各质点上的力,是由 所产生的,其大小与质点 的质量成正比。 30. 绝对静止流体中的等压面形状为 。 31.液体中一点的流体静压强在各个方向大小 。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第一章..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引言 学科定义: 1、大气辐射学研究辐射能在地球-大气系统内传输和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属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大气辐射学是天气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和大气遥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 2、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及其演变的基本因素,可以说辐射过程与动力过程的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环境。 学习、研究的意义 辐射是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 数值天气预报中需要定量化考察大气辐射过程 辐射传输规律是大气遥感的理论基础 气候问题——辐射强迫 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大气气候变迁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热点,其原因也在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地球大气中的辐射过程所致。 大气辐射学主要研究内容: 一、地-气系统辐射传输的基本物理过程和规律,包括 1、太阳的辐射(97%E在0.3~3μm波段内,λ m=0.5μm附近); 2、地-气系统辐射(绝大部分E在4~80μm波段内,λ m=10μm附近); 3、不同地表状态云、气溶胶、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二、大气辐射学还要研究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 辐射传输方程:是描述辐射传播通过介质时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吸收、散射、发射等)而使辐射能按一定规律传输的方程,在地球大气条件下,求解非常复杂,只能在一些假定下求得解析解,因此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一直是大气辐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另外,对辐射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也是大气辐射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从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角度,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变迁问题的。 相关内容: 许多复杂的物理动力气候学问题中,涉及到海洋、极冰、陆地表面的辐射和热状况,大气中的云、气溶胶、二氧化碳等因子在辐射过程中对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和大气辐射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第一章用于大气辐射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辐射的基本概念 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虽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以波动和粒子形式表现出的一种能量传送形式。 1.1.1电磁波及其特性 一、波: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有横波和纵波的形式之分。 二、机械波: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如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三、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四、电磁辐射: 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投射)称为电磁辐射。 五、电磁波的特性: 1、电磁波是横波 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3、电磁波具有波粒二相性: 波动性:表现在电磁辐射以波动方式在大气中传播,并发生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效应。也就是说电

冶金传输原理热量传输试题库

第8章 辐射换热 题1、试分别计算温度为2000K 和5800K 的黑体的最大单色辐射力所对应的波长m λ。 解:根据 K m T m ??≈?=--3 3109.2108976.2λ 时, K T 2000=m m μλ45.12000109.23 =?=- 时, K T 5800=m m μλ50.05800 109.23 =?=- 题2、试分别计算30℃和300℃黑体的辐射力。 解:30℃时,2 4 11/4781003027367.5100m W T C E b b =??? ??+?=?? ? ??= 300℃时,2 4 22 /612210030027367.5100m W T C E b b =??? ??+?=?? ? ??= 题3、人体的皮肤可近似按灰体处理,假定人体皮肤温度为35℃,发射率, 0.98=ε求人体皮肤的辐射力。 解:略)/500(2 m W E = 题4、液氧储存容器为下图所示的双壁镀银夹层结构。已知镀银夹层外壁温度 ,C 20T W1?=内壁温度,C -183T W2?=镀银壁的发射率, 0.02=ε试求容器壁每单位面积的辐射换热量。 题4示意图 液氧储存容器 解:因为容器夹层的间隙很小,本题可认为属于无限大平行平板间的辐射换热问题。先算得两表面的绝对温度 293K 27320T W1=+=

90K 273-183T W2=+= 容器壁单位面积的辐射换热量可用式(8.16)计算 [] 2442142 4112/18.4102 .0102.019.093.267.511110010067.5m W T T q W W =-+-?=-+?? ????????? ??-??? ??=εε 题5、在金属铸型中铸造镍铬合金板铸件。由于铸件凝固收缩和铸型受热膨胀,铸件和铸型形成厚1mm 的空气隙。已知气隙两侧铸型和铸件的温度分别为300℃和600℃,铸型和铸件的表面发射率分别为0.8和0.67。试求通过气隙的热流密度。已知空气在450℃时的。 )/(0.0548W C m ??=λ 解:由于气隙尺寸很小,对流难以发展而可以忽略,热量通过气隙依靠辐射换热和导 热两种方式。 辐射换热量可用式(8.16)计算 2 4421424112/1540018 .0167.0110027330010027360067.511110010067.5m W T T q =-+?? ????????? ??+-??? ??+?=-+??????????? ??-??? ??= εε 导热换热量可用式(6.12)计算 2/16400)300600(001 .00548 .0m W T q =-?=?= δλ 通过气隙的热流密度=15400+16400=31800 W/m 2 题6、为了减少铸件热处理时的氧化和脱碳,采用马弗炉间接加热铸件。这种炉子有马弗罩把罩外的燃气与罩内的物料隔开,马弗罩如下图所示。已知马弗罩的温度,800T 1C ?=罩内底架上平行放置一块被加热的1m 长的金属棒材,棒材截面为50mm ×50mm,棒材表面发射率。 0.70=ε试求金属棒材温度C ?=004T 2时马弗罩对棒材的辐射换热量。 题6示意图 马弗炉内加热物料示意图 1—马弗罩; 2—被加热物料

大气辐射传输校正模型(5S,modtran,acorn)

在遥感的实际应用中,常用很多简化的手段,如假设地面为朗伯面,排除云的存在,采用有关标准大气模式及大气气溶胶模式等,一次产生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主要分为两类, 1)采用大气的光学参数 2)直接采用大气物理参数如lowtran、modtran等大气辐射近似计算模型,而且还增加了多次散射计算 1. 5s模型 该模型的代码模拟计算海平面上的均匀朗伯体目标的反射率,并假定大气吸收作用与散射作用可以耦合,就像吸收粒子位于散射层的上面一样,则大气上层测 量的目标反射率可以表示为, 海平面处朗伯体的反射率 大气透过率 分子、气溶胶层的内在反射率 有太阳到地表再到传感器的大气透过率 S为大气的反射率 大气传输辐射校正模型-3 modtran 该模型是由美国空军地球物理实验室研制的大气辐射模拟计算程序,在遥感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图像的大气校正。

lowtran7是一个光谱分辨率20cm-1,的大气辐射传输实用软件,它提供了6种参考大气模式的温度、气压、密度的垂直廓线,水汽、臭氧、甲烷、一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的混合比垂直廓线,其他13种微量气体的垂直廓线,城乡大气气溶胶、雾、沙尘、火山喷发物、云、雨的廓线,辐射参量(如消光系数、吸收系数、非对称因子的光谱分布),以及地外太阳光谱。 lowtran7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设置水平、倾斜、及垂直路径,地对空、空对地等各种探测几何形式,适用对象广泛。lowtran7的基本算法包括透过率计算方法,多次散射处理和几何路径计算。 1)多次散射处理 lowtran 采用改进的累加法,自海平面开始向上直至大气的上界,全面考虑整层大气和地表、云层的反射贡献,逐层确定大气分层每一界面上的综合透过率、吸收率、反射率和辐射通量。再用得到的通量计算散射源函数,用二流近似解求辐射传输方程。 2)透过率计算 该模型在单纯计算透过率或仅考虑单次散射时,采用参数化经验方法计算带平均透过率,在计算多次散射时,采用k-分布法 3)光线几何路径计算 考虑了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效应,将大气看作球面分层,逐层考虑大气折射效应 由于lowtran直接使用大气物理参数,因而需要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出与 lowtran使用的大气物理参数相对应的大气光学参数179页 4.modtran辐射传输模型 modtran可以计算0到50000cm-1的大气透过率和辐射亮度,它在440nm到无限大的波长范围精度是2cm-1,在22680到50000cm-1紫外波(200-440nm)范围的精度是20cm-1,在给定辐射传输驱动、气溶胶和云参数、光源与遥感器的几何立体对和地面光谱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辐射传输方程来计算大气的透过率以及辐射亮度。

举例说明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举例说明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会展1001 肖斯奇100620016 在点、轴、网开发互动方面,加快沿线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长江经济辐射带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江经济辐射带是指垂直于长江及其100~200km范围内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纵向分为上、中、下游、延伸四个经济圈。长江上游经济圈是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以长江上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形成沟通西部不发达地区与东、中部地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江中游经济圈是以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以长江中游和铁路干线为轴线,加强东西、南北通道建设和沿江港口建设。长江下游经济圈是以上海、南京、合肥为中心,强化对苏北、皖北的经济辐射。西藏、云南、贵州作为长江的延伸经济圈,要增强长江对其纵向辐射作用。长江经济带的点、轴、网络开放具体为:以拉萨、昆明、贵阳、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合肥、南京、上海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一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或高速铁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主干线等构成的连接轴线为一级轴线;以地级城市为二级节点城市,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通信干线等连接轴线为二级轴线;以县城为三级节点城市,以二级节点与三级节点城市之间,以及三级节点城市之间的公路、水路、通信干线等连接为三级轴线。由节点城市和轴线构成网络,形成优势区位,呈点、轴、网络状展开。 另外在面辐射扩散化方面,加快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东南沿海

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经济技术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将其传统产业和市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处于国家腹心地位,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低于东部,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一方面要抓紧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承接东部地带转让出来的国内市场份额和相应的传统产业,综合发展资源型产业和加工型产业。西部地带要以资源开发为主,着重开发国家急需而又为本地区富有的资源。充分发挥我国三大发达区的横向辐射作用,既要加快其内部的经济辐射,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京津唐城市区为辐射源带动河北、内蒙、山西的经济发展;以长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苏北、安徽、江西的经济发展;以珠江三角洲为辐射源带动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辐射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有三个方面:首先,就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来看,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是明显的;然后,在实现中国东西、南北的经济互补性问题方面,辐射理论同样能够给我们以启发;最后,辐射理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6S简介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6S简介 1986年,法国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et Technologies de Lille(里尔科技大学)大气光学实验室Tanré等人为了简化大气辐射传输方程,开发了太阳光谱波段卫星信号模拟程序5S(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用来模拟地气系统中太阳辐射的传输过程并计算卫星入瞳处辐射亮度。1997年,Eric Vemote对5S进行了改进,发展到6S(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6S吸收了最新的散射计算方法,使太阳光谱波段的散射计算精度比5S有所提高。 这种模式是在假定无云大气的情况下,考虑了水汽、CO2、O3和O2的吸收、分子和气溶胶的散射以及非均一地面和双向反射率的问题。6S是对5S的改进,光谱积分的步长从5nm改进到2.5nm,同5S相比,它可以模拟机载观测、设置目标高程、解释BRDF作用和临近效应,增加了两种吸收气体的计算(CO、N2O)。采用SOS (successive order of scattering) 方法计算散射作用以提高精度。缺点是不能处理球形大气和limb (临边)观测。 它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太阳、地物与传感器之间的几何关系:用太阳天顶角、太阳方位角、观测天顶角、观测方位角四个变量来描述; (2)大气模式:定义了大气的基本成分以及温湿度廓线,包括7种模式,还可以通过自定义的方式来输入由实测的探空数据,生成局地更为精确、实时的大气模式,此外,还可以改变水汽和臭氧含量的模式; (3)气溶胶模式:定义了全球主要的气溶胶参数,如气溶胶相函数、非对称因子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等,6S中定义了7种缺省的标准气溶胶模式和一些自定义模式; (4)传感器的光谱特性:定义了传感器的通道的光谱响应函数,6S中自带了大部分主要传感器的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通道相应光谱响应函数,如TM,MSS,POLDER和MODIS等; (5)地表反射率:定义了地表的反射率模型,包括均一地表与非均一地表两种情况,在均一地表中又考虑了有无方向性反射问题,在考虑方向性时用了9种不同模型)。 这5个部分便构成了辐射传输模型,考虑了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量通过大气传递到地表,以及地表的反射辐射通过大气到达传感器的整个辐射传输过程。 6S的输入参数主要有9个部分组成:

辐射理论分析珠三角

辐射理论分析泛珠三角经济 学院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24 姓名:杨俊杰 完成日期:2015 年5月24 日

一、辐射理论的介绍 辐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量高的物体向能量低的物体辐射能量, 而且能量低的物体也向能量高的物体反辐射能量, 只不过由于后者小于前者, 因此从净辐射的能量数量来看, 能量低的物体的能量不断增加, 最后两者达到相对平衡。通过流动和传播, 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取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的习惯势力。辐射的媒介就是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成为辐射源。 辐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点辐射、线辐射、面辐射, 把巨大的辐射网络, 即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和相关地区联系起来, 各自发挥自身在辐射体系中的作用。 二、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点辐射 依据辐射理论, 点辐射一般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这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技术、人才、服务、信息等相对比较充分, 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相对比周边地区先进, 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比较缺乏。而周边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充裕, 但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缓慢, 这样通过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大大加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 香港85%以上的制造业转移珠三角地区。香港在内地投资设厂6 万多家, 其中5.3 万家在珠三角。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辐射, 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圈大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进程中, 香港、澳门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作为辐射点, 通过它们的影响和带动, 向周边地区扩散, 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 互相推进的区域, 其成绩卓然。但是随着国内外的竞争形势的加剧, 粤地明显不足, 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突破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知识和信息型产业。这样, 珠三角有必要寻求更广阔的经济腹地来实现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9+2”泛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策略。在这一区域的发展进程中, 同样需要一些辐射点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依据区域经济辐射理论, 在一个区域里面, 辐射点不应该只有单个或很少的几个, 单点带动, 不能起到拉动或者说支撑起整个中国经济的脊梁作用, 尤其像泛珠三角地区这样的大范围的区域, 应该积极地培育多个辐射点(当然这些辐射点有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以及辐射力的差异, 如表), 它们可依据自身的实力对区域进行不同程度的辐射, 共同发挥带动作用。 这一地区区域辽阔, 各地的经济地理、自然条件不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相对优势。每个省区可以依据本身的特点, 集中发挥特有优势, 选取正确的辐射点, 优先发展, 然后依据这些辐射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冶金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Ⅰ、基本概念 一、动量传输 1、流体;连续介质模型;流体模型;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式粘度;压缩性、膨胀性 2、表面力、质量力;静压力特性;压强(相对压强、绝对压强、真空度);等压面 3、Lagrange 法、Euler法,迹线、流线 4、稳定流、非稳定流,急变流、缓变流,均匀流、非均匀流 5、运动要素:流速、流量,水力要素:过流断面、湿周、水力半径、当量直径 6、动压、静压、位压;速度能头、位置能头、测压管能头、总能头;动能、动量修正系数 7、层流、湍流;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8、沿程阻力、局部阻力;沿程损失、局部损失 9、速度场;速度梯度;速度边界层 二、热量传输 1、温度场、温度梯度、温度边界层;热流量、热流密度 2、导热、对流、辐射 3、导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辐射换热系数、热量传输系数 4、相似准数Fo、Bi、Re、Gr、Pr、Nu 5、黑体、白体、透热体;灰体;吸收率、反射率、透过率、黑度 6、单色辐射力、全辐射力、方位辐射力;角系数;有效辐射;表面网络热阻、空间网络热阻 7、解析法、数值分析法、有限差分法、集总参数法、网络元法 三、质量传输 1、质量传输;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相间传质 2、浓度、速度、传质通量;浓度场、浓度梯度、浓度边界层 3、扩散系数、对流传质系数 4、Ar、Sc、Sh准数 Ⅱ、基本理论与定律 一、动量传输 1、Newton粘性定律 2、N-S方程 3、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静力学基本方程 二、热量传输 1、F-K方程 2、Fourier定律 3、Newton冷却(加热)公式 4、Planck定律、Wien定律、Stefen-Boltzman定律、Kirchhoff定律、Beer定律、余弦定律 5、相似原理及其应用 三、质量传输 1、传质微分方程、Fick第一、二定律 2、薄膜理论、双膜理论、渗透理论、更新理论

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1.比较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和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 ※经济发展辐射理论的主要内容: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两者的影响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2)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首先并较强地向周边地区辐射。 (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他们所决定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 (4)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中辐射的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的理论观点: (1)增长极理论 (2)点轴开发理论 (3)网络开发理论 (4)循环累积因果论 (5)中心—外围论 (6)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 (7)知识溢出理论 ※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 ②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 ※经济发展梯度理论的理论观点: (1)增长极理论。 (2)点轴扩散理论。 (3)网络开发理论。 (4)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 (5)中心辐射理论。 2、列举两大理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具体应用。 ※梯度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二选一) (1)梯度推移理论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我国实行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待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余力后,再逐步将资金、技术推进并扩散到中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梯度推移模式的着眼点符合当时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需要,赢得了决策层的支持。其理论主张在国家七五计划地区发展战略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其结果是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承接了国际先进生产力的梯度转移,积累了强大的经济总量。作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梯度推移理论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腾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反梯度推移理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根据反梯度理论,每个时期的生产力布局战略和区域开发重点,应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条件来确定,主张跳过发达地区直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开发。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转移方向,除了向商业、贸易发达地区转移外,还向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而后一种转移是超越现有生产力梯度分布

电磁辐射在自然环境中的传输要点

§4 电磁辐射在自然环境中的传输 远距离探测是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或主要应用。这必然会遇到电磁辐射在自然环境中的传输问题。不论是对地观测还是空间监视,辐射必然要穿越地球大气。显然,大气传输既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技术的基本内容。 辐射传输的基本问题是辐射同大气的相互作用。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分布在高度300km以下的空间。共分三层。对流层(0~10)km;同温层(10~60)km;电离层60km以上。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到30km高度已经下降二个数量级。大部分气体分布在10km以下高度。大气成份包括气体分子和悬浮粒子(气溶胶)。前者由氮(N2,78%)、氧(O2,21%)、臭氧(O3)、氩(Ar)和二氧化碳(CO2)等十几种分子组成。后者为烟尘、灰尘等微粒子。 电磁辐射在大气中传输,与大气中分子和粒子发生相互作用,主要是散射或吸收。其结果会使辐射中所携带的信息损失或畸变。传输特性的知识给出这种作用的详情。一方面可以校正畸变,另一方面也帮助系统设计者选择优良的辐射波段(窗口),保证信息传送。有许多情形,辐射同大气物质相互作用本身也是一种信息媒介。特别是主动式敏感过程,通过源(自然的或人工的)辐射同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推断目标的相关性质。研究这种传输过程的本身就是获取目标信息的过程。例如,光雷达的光束穿过大气后,根据其变化测量大气成份。 4.1 反射、吸收、透射 4.2 大气的透射窗口 4.3 太阳辐射与地面反射 4.4 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 4.4.1吸收 4.4.2散射 4.1 反射、吸收、透射 照理,电磁辐射同物体相互相互作用,会发生三种可能的情况。部分能量被反射和散射(反射率ρ),即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而未进入物体;其它的能量则进入了物体。在进入物体的能量中,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吸收率α),而另一部分则因物体透明而使其发生折射,然后从物体的另一端透射出去(透射率τ)。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这三部分的比例因子之和应当等于1,即 α+ρ+τ=1 (1-7)

梯度推移和辐射理论案例

梯度推移理论 案例一: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梯度理论 对于江苏的划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长江为界的,江南即苏南,江北即苏北,这和人们对中国的划分也基本一致。虽然严格从地理和气候上说秦岭、淮河一线才是大致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长江就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苏南苏北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是以梯度理论为指导的,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日臻完善,梯度发展理论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甚至成为阻碍苏北经济发展的羁绊。实践中,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多是优势产业的转移,其目的一是规避关税,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占领市场。但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与上述目的相去甚远,多是一些没有优势的落后产业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问题。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抓住时机进行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壮士断腕”式的传统产业大转移,后果都不理想,包括从苏南和苏北的实践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活”到现在。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上,不能再沿袭“梯度理论”的思路,被动地接受产业的转移,而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的契机,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案例二: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 开埠前(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案例三: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 纺织产业最早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国家,随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接着又转移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典型的梯度转移过程。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四:富士康在我国的梯度转移 1988年,富士康从海外挥师大陆,并迅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代工厂。富士康最早从台湾转移到深圳,看中的就是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大陆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富士康开始布局深圳以外的地区,从最初的沿海城市逐渐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目前已经在大陆拥有近20座大型工业园区,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之多。此次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富士康在深圳只留下10万人左右的代工“苹果”的生产线,大部分业务将转移至内地。对于富士康来说,则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了深圳,正符合了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但短期来看,面对突然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也许“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场景将不再重现,本地的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冲击。 辐射理论 案例一: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小城镇分布概况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省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其中,环京津的镇79个;环石家庄市30公里范围内有41个小城镇,环唐山

MODTRAN和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型的耦合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MODTRAN和HYDROLIGHT辐射 传输模型的耦合研究 作者:高永刚 导师:王锦地教授杜克平 系别、年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2003级 学科、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完成日期:2006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一年□二年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MODTRAN和HYDROLIGHT辐射传输模型的耦合研究 摘要 海洋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用水色遥感的手段检测海洋环境成为海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人们对水色遥感研究的深入,水色遥感模型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水色遥感与大气息息相关,所以水色遥感离不开对大气辐射传输理论的应用。本论文通过对海洋、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各个模块分析,用当前发展最完善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之一MODTRAN和水体辐射传输模型 HYDORLIGHT构建了一个考虑从太阳入射到传感器接收信号的辐射传输过程的海洋遥感模型,同时加入了一个简单而真实的云模型。 耦合以后的模型用MODTRAN和单独的云处理模块代替了原来的经验半经验模型来计算水面辐亮度,特别是云模型提供了云的位置和亮度信息,所以对水面辐亮度分布的计算更加准确。从耦合模型的计算结果中发现,各波段水面反射辐亮度与入射辐照度的比值在所有的方向上都是一条很规则的曲线。由此,通过指数函数拟合这条曲线而提出了一种遥感反射率的计算方法。由于水面辐亮度分布的不同必然导致耦合前后的模型在水面上行辐亮度计算上的差别,而在大气校正绝对准确的假设下,水面上行辐射的差别会引起水体参数反演的不同。用MODIS标准叶绿素算法分析云对一类水体叶绿素反演的影响后发现离太阳越近(不遮蔽太阳)的云对叶绿素反演的影响越小,云量的大小与叶绿素反演误差大于10%的面积比成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MODTRAN,HYDROLIGHT,水色遥感,模型耦合,遥感反射率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