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泛瑞翻译

“误译”不但会影响历史进程,也会反过来重新润饰乃至扭曲历史本相。

马戛尔尼使华寻求平等通商,被无名翻译们译作“进贡”

近日有新闻曰:“中国高铁出口…洋相?:刮雨器译成抹布丢订单” ,可见翻译出纰漏,多么要命。其实,错误的翻译,不单能令公司丢订单,也能改变历史进程。试举几例: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勋爵率使团访华,寻求通商并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使团启程之前,先通过东印度公司董事长Francis Baring,致信两广总督,将访华一事提前告知。据英方档案,信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①

英方这封信,有英文和拉丁文两个版本,全都送到了署两广总督郭世勋手里。郭接信后,一番折腾,译成中文呈递给乾隆皇帝时,其中的英文版,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哺毗嘧吨嘶噶哂嗳喻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吗嘎尔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②

拉丁文版,则被译成了这个样子:

“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吗嘎尔呢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③

“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变成了对“天朝上国”的“进贡”……马戛尔尼勋爵跨越重洋的外交使命,尚未启程,就已被不知名的翻译们彻底摧毁。

严复和他翻译的《天演论》。该书打着洋人赫胥黎的名头,实际上其内容旨意完全与赫胥黎相反严复夹带私货,将赫胥黎著作的原意,彻底倒转

知名的大翻译家们,同样也在用误译坑害历史进程。近代思想大家严复,首倡“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却不能以身作则。其最著名的作品《天演论》,译自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只做到了“雅”,地道的中国文言,满足了晚清知识界的口味,使该书得以广泛流传,影响了数代人的思想。至于“信”、“达”,《天演论》实乃典型的反面教材。不仅不“信”、不“达”,简直是彻底的“误译”。④

赫胥黎原著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达尔文本人的观点,与赫胥黎完全一致。但严复却在《天演论》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

这样与原著旨意截然相反的“误译”,可谓触目惊心。严复这么做,不是翻译水准不够,而是存心所为。严氏在英国留学期间,深受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洗脑。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物界一样,遵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但生性懒散且久染鸦片瘾的严复,不愿意翻译斯宾塞的著作,嫌其著作太厚重,翻译出来“至少亦须十年”,转而选择去翻译赫胥黎内容精简的小册子《进化论与伦理学》,同时扭曲原著旨意,大量掺入自己的私货。

自《天演论》出炉,“社会达尔文主义”迅速俘虏并统治整个中国知识界垂20年。直到1920年,已经搞了半辈子革命的孙中山,才幡然醒悟,摆脱严氏《天演论》的洗脑,重归赫胥黎原著的真意,在《建国方略》中反省道:“(人类)之进化原则,则与物种之进化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但《天演论》在近代中国所撕裂出的伤口与歧途,已无从扭转。⑤

《天演论》之外,类似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误译”尚有许多。譬如,《共产党宣言》最后那句著名的口号——“Workers of all countries,united!”(1888年英文版,经恩格斯亲自校订并加注)——显然,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各国的劳动者,联合起来!”而非耳熟能详的那句:“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虽然恩格斯在188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个注释,认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护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⑥但在中文情境里,“无产者”不单单包括依靠正经劳动谋生的“工人阶级”,也包括“踏烂皮鞋的,挟烂伞子的,打闲的,穿绿长褂子的,赌钱打牌四业不居的”城乡游民。

“误译”不但会影响历史进程,也会反过来重新润饰乃至扭曲历史本相。譬如,苏俄在

1918-1921年间,曾实施一项粮食政策,名曰“П р о д о в о л ьс т в е н н а я р а з в ё р с т к а”,中国的大、中学历史教科书,普遍将其翻译为“余粮收集制”,顾名思义,给读者的印象是,苏俄当日,征收的是农民吃、用以外的“余粮”,是一项比较“温和”的政策。而实际上,该政策应该被译作“摊派征粮制”,在实际征收的,并不是农民的“余粮”,而是“保命粮”,所以,在该政策实施期间,农民曾“报以无数的反抗乃至起义暴动”。这种误译,是有意或是无意,尚无人考证。⑦至于今人将“Chiang Kai-shek”(蒋中正)译作“常凯申”,则仅是等而下之、不学无术的笑谈罢了。

【注释】:

①(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P38。

②③《译出(口英)咭唎国字样原禀》,故宫博物院:《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P3-4。收录于《掌故从编》第1 辑,1930。

④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

⑤谌旭彬:《社会达尔文主义扭曲中国转型之路》,转型中国第19期。

⑥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P185-197。

⑦赵旭黎:《“余粮收集制” 是一个错误译名》,北京日报2014年05月26日。

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笔记

一天突破英文中定语从句的翻译(一) 4 英文中的介词可以翻成中文里的方位副词的动词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桌上有本书。 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with a book and a dog.老师带着一本书和一只狗…… 6 一般8个单词以下定语从句前置,多于8个单词后置。定语从句翻译后置方法中,需要译出关系词。 63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需要后置译法,且翻译关系词。 7 循环套用1: 中心词+定语1+定语1的定语2+定语2的定语3+…… 翻译方法看长度: 定语1+2=3 前两者放在一起翻译 定语1=2+3 后两者放在一起翻译 14 循环套用2: 中心词+定语1+定语1的定语2 翻译时:2+1+含有中心词的句子 注: 10 which有时指前面整个句子; 14 有时定语从句远离先行词; where“在那里” 11 prior to(主张多用)=before 11 “其”是中文专门用来表示第三人称的词。 13 定语从句一般不可放在句首 13 被动语态:用“为”代替“被” 英汉差异: 13 英文中多用代词;中文多用名词,不怕重复 15 英文多用长句,不注重标定符号的使用;中文多用断句且多用标点 23 英文多用名词;中文多用动词(动词的过渡) 英译汉: 9 适时断句,避免长句 12 重要的句子在后面翻译,不重要的先翻译 15 适时增加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使句子更具逻辑性 第二天突破英文中定语从句的翻译(二) 18 并列套用:多个并列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词 后置译法,关系词只需译一次 18 本位词&外位词

本位词:这,这样,这些 外位词:被本位词所替代的部分 一般用定语从句的which/of来翻译本位词 ...women in novels were stereotype of lacking any features... 小说中的妇女都是这样一种模式,她们缺少…… This assumption rests on the fallacy of the ... 假设是基于这样一种谬论:…… 19 There are not a few of people. 有不少人。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who would not like to do it. 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这件事情。 20 abnormally 不正常地;病态地;特别,尤其 21 短句翻译:剥洋葱 先次后主,有逗号 21 中文:事实+评论 英文:评论+事实 22 It is often said that...人们常说 it is believed that...人们相信 It is guessed that...人们猜测 It is thought that...人们认为 It is supposed that...人们推测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插入语 23 表示观点时,提到句首翻译 27 不表示观点时,保留在原来位置,用破折号连接 23 谓语动词的过渡 英译汉 keep one informed current events keep是过渡词,本身动词性很弱,它的存在是为了informed的存在,因此翻译时直接忽略keep翻译inform 汉译英 中文“副词+动词”——英文“副词变动词,动词变名词” 28 West Bejing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域,西北京 Western Beijing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范围,北京的西部 the West of Beijing不在北京范围内,北京的西边 29 一般英文的人名和地名都要求固定中文译法 White 怀特 Watt 瓦特 Walt 沃尔特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成就与现实 王家瑞 【作者简介】王家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 世界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由西欧一隅的工人运动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澎湃潮流,由一种抽象的思想理论变成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回顾和思考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不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一 从理论形态上讲,社会主义从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算起,至今有488年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则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标志,至今有156年的历史。从社会运动上讲,19世纪30—40年代西欧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今天已近170 年。从社会制度上讲,187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至今有 133年历史。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至今不过87年而已。这样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的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同盟撰写了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这个伟大历史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它各种社会主义派别,成为工人阶级公认的指导思想,国际工人运动从此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已基本结束,东方尚未觉醒,资本主义进入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先后形成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两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生活,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状况,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得不进行调整。 第二个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19世纪末期,第二国际中的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思潮泛滥成灾。围绕革命还是改良的争论扩大到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过程中,各国左派加强了联系,并逐步形成了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为核心的左派集团。他们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斗争。1917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运动进入高潮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危机频发,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共产党先后在六大洲成立起来。在方兴未艾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强大影响下,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大陆先后建立了11个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亦于60年代初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至此,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规模和影响都明显扩大的时期,因而也被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进入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时期。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联成一体,地域上横跨欧亚,人口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伴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亚非拉100多个国家先后获得独立,其中有40—5 0个国家执政的民族主义政党,宣布以社会主义为目标。苏联模式被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横

英语翻译——笔记整理及单词概述

考研翻译重点词汇 Abstract n.摘要,概要,抽象 adj.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的 Accelerate vt.&vi.(使)加快,(使)增速, n.接受速成教育的学生 Account (1)看法,认识 (2)解释,说明 Account for 占…(多大)比重; 解释, 说明 Achievement n.成就;成绩;功绩,达到;完成 Acquire vt.得到,养成,vt 获得;招致,学得(知识等),求得,养成(习惯等),捕获, Action n.作用,动[操]作,行动,机械装置[作用],(小说等中的)情节 Activity n.活动,活动的事物,活动性,机能,功能 Actually adv.现实的,实际的;目前的;明确的,有效的 Additional adj.增加的,额外的,另外的 Advance vt.&vi.(使)前进,(使)发展;促进, vt.提出 Advantage n.利益,便利,有利方面,有利条件;优点;优势, (网球等)打成平手(deuce )而延长比赛后一方先得的一分(攻方所得称 advantage in ,守方所得则称 advantage out ) Agree vi.一致;相合同意,赞成约定,允诺,答应,相宜,调和,符合,和睦相处 Almost adv.几乎,差不多,差一点;将近 Amount n.量,数量,数额,总额,总数 vi.合计,共计 An immense amount of … 大量 An amount of … 一些 A certain amount of … 某些 Analogous 与…类似, 与…相似 And 而, 然而 Apply … to … ≈ lie with 存在于,发生于 Approach vt.&vi.接近,走近,靠近; vt.接洽,交涉;着手处理; n.靠近,接近,临近 Appropriate adj.适当的,恰当的; vt.挪用;占用;盗用 Argue vt.&vi.争吵,辩论; vt.坚决主张,提出理由证明,说服,劝说 Arise vi.&link v.呈现;出现;发生; vi.起身,起来,起立 As 译为 (1) 像, 如 ; (2) 作为 As … as (比较的两者要一致) = not so … as 译成:“… 和 … 一样 ” As is mentioned above 如上所述, (如上所示,如图所示---作文可以写) Aspect n.方面,方位,朝向 Assert vt.声称,断言,维护,坚持 Assume vt.假设,认定, 臆断,猜想,假装,担,担任,就职 Attempt n.尝试,企图vt.尝试,企图 Augment vt.增加,提高,扩大; n.增加,提高,扩大 Availability n.可用性,有效性,实用性 Base n.基础,底座,基地,根据地 vt.把…建立在,以…为基础 Behavioral adj.动作的,行为方面的 Big bang 大爆炸理论 Branch n.树枝,枝条,支,分科,分系; vi.出枝,树叉 Breakthrough : 突破 Break prison (监狱)越狱 Break out v. 爆发 Out break: n. 爆发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 引言 自古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在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王朝兴衰,朝代更替等问题都会考虑到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手段,统治的经济基础,被统治阶级的生活等方面,而且,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和背景的时候,都会采取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三步分析法。至于地理环境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往往会被人忽略。张全明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人”本身的因素,其二是地理环境的因素。笔者并非“环境决定论”的信奉者,但纵观中国历史,我认为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然,这影响不是绝对的,就如张全明先生说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联系实在复杂,当然,这结论放在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诸多地理环境因素中,我想重点讨论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人讲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是取胜的关键。考虑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的发展程度对整个社会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农业很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天时”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意义甚大。本文将试图通过探究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两方面的影响,探索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 1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概述 气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气温,降水和风等因素,由于我国降水地域差异较时空差异明显,不易分析,因此,本文把气温作为气候变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冬季的温度。至于对中国历史气候的气候变迁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已有许多学者为之贡献一己之力,当然,提到前后变迁,不得不参考竺可桢先生所写的丰碑之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氏根据历史和考古发掘材料,把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史分为四个时期:“一,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至1100年, 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刻在甲骨上的例外;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 当时有对于物候的文字记载, 但无详细的区域报告;三,方志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在我国大半地区有当地写的而时加修改的方志;四,仪器观测时期我国自1900年以来开始有仪器观测气象记载, 但局限于东部沿海区域”,他还划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当然,他对具体分期的准确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以张全明先生等学者对四暖四寒分期的具体时间为主要参考,具体分期如下:第一温暖期是人类社会从仰韶文化至殷墟时代,大致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第一寒冷期为西周中期至西周后期,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00年。第二温暖期从春秋时期起,经历了数百年,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第二寒冷期经历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时间约为公元初—公元600年。第三温暖期为隋-唐-五代十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知识讲解

中国税收发展历史进程简介 一、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历史上的税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贡产生于夏朝,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贡因其带有强制性,所以是具有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 助产生于商代,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彻产生于周代,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缴纳给王室。即由力役形式改为实物形式。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从税收起源角度看,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起源。 二、春秋战国时期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税这个名称始于“初税亩”,是指对耕种土地征收的农产物。“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三、隋唐时期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用调制。 “租庸调”是指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田有租,户有调,身有庸。 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税款分夏秋两次缴纳,故名两税。两税的内容为地税与户税的合并,也就是以户税、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发展而为一种新的税收。 四、明清时代 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将地税与徭役合一,按田亩征纳,“计亩征银”,将繁复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证税,由缴纳实物到缴纳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的实行的主要税法改革是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即“摊丁入地”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地丁合一,使得土地的开垦和人口的增加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征收情况 2011年大连市地方税务局实现各项收入68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6.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收113.9亿元,增长29%,税收形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1亿元,同比增收97.6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66%;社会保险费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收39.6亿元,增长30.7%;工会经费收入6.6亿元,同比增收1.2亿元,增长22.5%;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亿元,同比增收0.2亿元,增长10.3%;其他代收费及基金收入1.1亿元。 企业所得税税收知识简介 一、纳税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

英汉翻译课堂笔记梳理及扩展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第一讲(四课时)翻译的历史起源以及各大著名理论和概论 2012/09/18 第一节:翻译起源以及翻译大家(一) 1.1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使伊存得以记录的《浮图经》。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 Representative:唐玄奘(西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一生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品质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堪称:翻译家中的第一人;其成就主要在于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玄奘将“须求真”和“须喻俗”有机地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译”。玄奘列举了5种应该音译的情况,即“五不翻”。其“五不翻”具体为:(1)秘密之,故不翻。佛经中有许多咒语,有其秘密的意思和作用,应该音译,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因此保留原文,只作音译。如“薄伽梵”,在梵文里便有六层意思。(3)此方所无,故不翻。“此方”即“中国”,指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事物应该音译。如“阎浮”树,由于产于印度等地,而我国没有这种树,故保留原意。(4)顺于古例,故不翻。指有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意“指无上正等正觉”,但由于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用“音译”翻译,因此保留前人翻译模式,不再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5)为生善,故不翻。指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当音译。如“般若”虽可意译为智慧,但却是佛教文化中蕴含着特殊意义的一种智慧,一旦把意思直接译出来,则会韵味尽失。“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影响极其巨大,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2文学翻译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文学翻译阶段大致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阅读附答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阅读附答案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人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教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历史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中国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在这一岁月的长河中,中华大地上曾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带着自身显着的特点。翻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事业”,翻译不是受经济利益驱动或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与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有关。历史上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的特点和翻译成果进行探究和梳理,以期望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特定时期的翻译发展史。 关键词:新中国,翻译,历史,翻译学家,成就。 中国翻译史概述 翻译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活动与交流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翻译几乎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④“如果把手势语、图形文字之类的也算作语言,把符号翻译也算作翻译的话。那么,显然翻译的历史也就与语言的历史同时开始”①。虽然古代原始社会的口译或笔译无文献可查,但我们可以设想,在原始社会不同部落间的交流一定是离不开翻译的。以我国为例,据《周礼》和《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翻译的官职了,如《周礼·秋官》中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马祖毅1998:2)。从这段记述来看,当时的“象胥”是一种官职,其职责就是翻译。 漫长的中国翻译史,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至1949年前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把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最需要了解的“大众文化”,即无产阶级文化。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列主义,前苏联社会政治书籍和文学作品成为新中国初期国家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主要价值参照。此时的译者更多地把目光瞄准了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作品,即“红色作品”。这种出版物有利于教育人民和打击“资产阶级”。在“红色作品”中,马列着作被放在了首位。“1953年1月成立了马列着作专门编译机构——中央编译局。它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翻译全部马列着作”②,因为这些译作将作为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翻译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翻译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前,中国的翻译活动有着明显的“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翻译特征,而在1949年后,翻译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翻译局等机构,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献等。正如矛盾在1954年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 在过去,极大多数的文学翻译工作,是在分散的、自流的状态中进行的。从翻译工作者来说,翻译作品的选择,常常是凭借译者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决定的,而往往很少考虑所翻译的作品,是否值得翻译,是否于读者有益,为读者所迫切需要;有些译者甚至对自己是否胜任这一翻译,也考虑得很少。......我们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

笔译笔记整理

英语和汉语的差异 Synthetic vs.Analytic 综合与分析 English is a synthetic language marked with inflections(曲折变化形式),while Chinese is an analytic language without any inflection,which is usually implied in the context or explicitly shown in such words as“着、了、过”etc. Thus encouraged, they made a still bolder plan for the next year. 由于受到这样的鼓励,他们为第二年制订了一个更大胆的计划。 Compact vs.Diffusive 紧凑与松散 English sentences are compact tightly combined with connectives or prepositions,while Chinese is diffused,that is,loose in structure.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便携式微型计算机。 A notion has taken hold in the US to the effect that the only people who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bring children into the world are those who can afford them.在美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说是只有对那些抚养得起子女的人,才应鼓励其生育。 Hypotactic vs.Paratactic 形合与意合 In English.clauses or phrases are coordinated with or subordinated to one another syntactically while in Chinese theY are placed one after another without coordinating connectives.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他有一种令人难堪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Complex vs. Simplex 繁复与简单 English sentences are long and complex,while Chinese sentences are short and simple.For example: Many man-made substances are replacing certain natural materials because either the quality of the natural product cannot meet our ever-increasing requirement,or,more often,because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tic substance.which is the common name for man.made materials,have been chosen.and even emphasized,so that it would be Of the greatest use in the fields in which it is to be applied.人造材料通称为合成材料。许多人造材料正在代替某些天然材料,这或者是由于天然物产的数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或者是由于人们选择了合成材料的一些物理性质并加以突出而造成的。因此,合成材料在其应用领域将具有极大的用途。 Impersonal vs.Personal 物称与人称 There are more impersonal structures in English than in Chinese,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了什么事儿啦?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一个主意。 ·A strange peace canl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她独处时感到一种特别的安宁。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他们欣喜若狂。 ·The truth finally dawned on her.她最终明白了真相。 Passive vs.Active 被动与主动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 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空间差异性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业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作业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 1840年之前,中国自视为()。 A.礼仪之邦 B.天朝上国 C.大国 D.蛮夷小国 标准答案:B 2.“清谈误国”的文化反思针对的是()。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明朝 标准答案:B 3.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殖民运动是()国家的必然选择。 A.资本主义国家 B.封建主义国家 C.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D.欧洲国家 标准答案:C 4.()是中国人存在的精神家园。 A.儒家思想 B.孔孟思想 C.四书五经 D.中国传统文化 标准答案:D 5.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魏源 B.龚自珍 C.李鸿章 D.曾国藩 标准答案:B 6.()事件拉开了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序幕。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南京条约 D.甲午战争 标准答案:A 7.工业革命浪潮发端于()。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标准答案:B 8.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说明了()。 A.“落后挨打” B.“科学的重要” C.清朝政府的无能 D.改革的必要性 标准答案:A 9.“心学误国”文化反思针对的是()。 A.明代灭亡 B.唐代灭亡 C.鸦片战争 D.甲午战争 标准答案:A 10.中国近代历史非常重要的转折发生在()。 A.1810年 B.1820年 C.1840年 D.1830年 标准答案:C 11.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人的存在是离不开()支撑。 A.思想 B.精神 C.理想 D.文化 标准答案:D 12.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爆发说明以工业生产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制度开始对中国的发展形成现实的挑战。 A.中法战争 B.甲午战争 C.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标准答案:C 13.从()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地实现了生产的突破。 A.17世纪中期 B.17世纪晚期 C.18世纪中期 D.18世纪晚期 标准答案:C 14.根据何善蒙副教授所讲,北洋水师舰队的所有命令和指令都是用表达()。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 动观点。使学生自觉地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劳动成果、勤奋学习的习惯。 2.通过学习“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当前资本 主义国家一切现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讲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4.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勾画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 蓝图,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并懂得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5.通过分析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原因,要求学生摈弃“高消费”,自觉地向在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6.通过分析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自觉地做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7.通过讲述如何正确选择成才和就业之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不 同的职业,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动人民。 这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出现特殊过程是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差异或受到外界的影响。2)" 特殊过程服从一般过程,两者是统 一的,不矛盾。即特殊性以一般规律为前提。3)#特殊过程是暂时的,一般过程是永恒的。4)“由低到高的总趋势不会改变”意味着特殊过程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低到高的。 )如果只看一般过 程忽视特殊过程,会把社会发展看成千篇一律、僵死的过程,照搬别国经验,做出不 符合国情的决策,阻碍生产的发展。2)如果只看特殊过程而忽视一般过程,会认不清历 史前进方向,易被暂时的逆流所动摇。 10.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 “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 脚印”是解放前西藏哪个社会的生活写照,民主改革后,西藏直接进入什么社会?" 再回忆有关历史知识,扩展到你知道还有哪些民族和国家是跳跃式向前发展的?(西藏、 大小凉山的彝族、日耳曼民族、美洲等)

【英语四级】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数词的译法 一、数字增减的译法: 1.句式特征:by+名词+比较级+than The wire is by three inches longer than that one.这根导线比那根长3英寸。2.句式特征:表示增减意义的动词+to+n.译为:增加到。。。。或减少到。。。。Metal cutting machines have been decreased to 50.金属切割机已经减少到50台。 二、百分数增减的表示法与译法 1.句式特征:表示增减意义的动词+% The output value has increased 35%.产值增加了35% 2.句式特征:表示增减意义的动词+by+% Retail salses should rise by 8%商品零售额应增加3% The prime cost decreased by 60%.主要成本减少60% 3.句式特征:表示减少意义的动词+to+%表示减少后剩余的数量 By using this new-process the loss of metal was reduced to 20%.采用这种新工艺,铁的损失量减少到20% 4.句式特征:%+比较级+than表示净增减的数量 Retail sales are expected to be nine percent higher than last year.今年零售额与去年相比,有望增加9%。 5.句式特征:%+比较级+名词表示净减数 The new-type machine wasted 10 percent engergy supplied. 新型机械能耗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