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思考_刘怡

合集下载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摘要:实验室是进行质检、教学、科研的主要基地,其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关系着产品质量与科研成果等方方面面。

所以,实验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是当前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的新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能发挥实验人员积极性又能确保工作质量的目的。

要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充分调动相关方面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从而使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

在设备维护和管理方面,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以达到岗位标准要求。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管理;思考引言科学、公正、诚信、责任是认可实验室的核心价值观,科学、规范、协调发展是认可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面对新时代实验室发展,企业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体系,从制度建设、流程再造、多体系融合等多方入手、多措并举,以系统思维推进体系各项管控落地,持续推进新时代实验室建设,不仅切实保证了企业实验室技术与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而且持续为生产制造、科研、高校等提供优质的产品检测服务。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实验室在人才的培养体系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更好地指导人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人才提高相应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人才教育理念一直在持续更新,实验室的建设是创新性和实践性结合较紧密的一项工作,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人才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也可以使人才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激发,提高相应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因此,实验室作为培养人才以及发展科学技术的主阵地,不仅能够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发挥实际作用,还对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影响。

2内外部环境分析2.1装备质量检测及多合一认证认可新要求国家层面不断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专业手段的持续建设,装备质量建设基础亟待进一步夯实。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陆续修订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实验室认可相关准则规范等,法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不仅须确保法规标准落实落地,还要将要求融入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行为规范中,对实验室提出更高要求。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是推动地方科技创新、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项目管理、科研团队建设、设备采购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项目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导致资源分散和浪费。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确立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规划,并根据实验室的特点和需求,科学配置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实验室在选聘科研人员时,注重个人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科研团队内部合作不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选聘科研人员时,注重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设备采购方面存在问题。

一些实验室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存在采购流程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设备采购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设备采购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采购流程,增加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加强对设备供应商的管理,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效益。

除了以上问题,还需要加强实验室的评估和监督。

对于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需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督,确保实验室的建设符合规范和政策要求。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项目管理不规范、科研团队建设不足、设备采购效率低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团队建设,规范设备采购流程,并加强评估和监督。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实验室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地方科技创新的发展。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省重)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参照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重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和有益补充,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研究基地,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和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省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的企业建设,分为学科、企业两类省重。

学科类省重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类省重的主要任务是立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需要,面向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团体、地方和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与修订,引领新技术的应用和成果转化,带动科技进步。

第四条省重作为科研实体,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以高水平运行管理推动高质量建设发展。

第五条省重建设坚持择优立项、稳定支持、分类管理、定期考评、动态调整的原则。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合作共建省重;鼓励厅市(州)共建省重,引导带动市(州)实验室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

第六条统筹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省重自身建设、开放运行和自主创新研究。

财政资金采取后补助的支持方式,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省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人才计划、专项等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任务"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省重承担。

第二章职责第七条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科技厅)是省重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1.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省重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

浅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管理新理念与新机制

浅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管理新理念与新机制
L U Y,F N h - i H I i A G Z i j n, E a ( h n sa a p s G a g ogP am cuia U ie i , u nd n h n sa 2 4 8 C ia Z o gh nC m u , u nd n hr a et l nvr t G a go gZ o gh n5 8 5 , hn ) c sy
Absr c t a t:I e e t h ry y a s,t e e n to a e a o ao e n o rc un r v l p d it n i o t n r f n r c n l t it e r y h s ai n lk y l b r tr s i u o ty de eo e n o a mp ra tpato i i n v t n s se o urc un r n it c .Th a in lk y lb r tre a e n i o a tr l n d v l p n fh g n o ai y tm fo o t a d d sr t o y i e n t a e a o ao sply d a mp r n o ei e eo me to ih o i t s h o d c to c o le u ai n,d src c n my a n e nai n n e c mmu o it te o o nd it r to a i tr o i l nin,S ha h e i e nd me h n s o d m u O t tt e n w d a a c a im fmo e s - p r ie o a in lke a o a o h u d b nn v t d c n i uo sy e vs fn to a y lb r tr s o l e i o ae o tn u l . y Ke r s:nai n lk y l b r t r ;i n v to y t m ;me ha s y wo d to a e a o ao y n o ain s se c nim

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对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专业实验室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设施,是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合理规划、科学建设
和完善管理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长远的规划,把握实验室的规模和投入,明确实验室建设的宗旨、目标和方向,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以节省资源提升效率为原则,优化实验室规划,完善
仪器设备,选择性建设符合实验室建设目标的实验室设施。

其次,要抓紧组建实验室建设
筹建团队,组织召开会议,搭建研发平台,将实验室建设主体、投资机构、设计总包单位、设备供应商等团队科学统筹起来,制订合理的工作计划、项目成本预算,明确建设期限、
建设内容、建设质量等。

再者,要加强实验室管理,控制实验室建设成本,保证资金安全,缔结实验室经营合同,把握实验室安全,重视实验室后勤管理,完善实验室财务管理,把握试验室的实验管理,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检测管理系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安全规
章制度,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丰富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内容,强化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最后,要强化实验室与社会的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实验室对外科技交流活动,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举办国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社会发展机构与实验室合作,宣
传新科技、新产品、新服务,把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认真规划、科学建设和完善管理,加强规划,组建
筹建团队,完善管理,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体系,向社会输出新科技、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作为科研与教学的重要场所,对于各类学术机构和企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直接关系着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对于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建设、安全管理和设备运行三个方面探讨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基础,它关系到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

在实验室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实验室的规划和布局。

实验室的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功能需求,合理划分实验室的功能区域,如样品处理区、仪器设备区、实验操作区等,保证实验室的各项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合理的布局可以节约空间,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实验效率。

在实验室建设中,设备的选购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购置的设备种类和数量,然后要选择具有品牌信誉和良好质量的设备,保证实验室的科研和教学质量。

在设备选购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设备的节能环保性能,从而降低实验室的运行成本,保护环境。

实验室建设中的安全防护也是不容忽视的。

实验室应该设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出口和应急设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生产。

二、实验室运行管理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是实验室日常工作的保障和动力。

在实验室运行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工作职责分工,明确各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在实验室运行管理中,人员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

实验室应该建立健全的人员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要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规范,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秩序。

设备运行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实验室应该建立设备台账和定期检测维护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在实验室运行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蒋红花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蒋红花

收稿日期:2002-12-11作者简介:蒋红花(1963 ),女,理学硕士,副研究员,科研处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蒋红花,王焕斌(山东师范大学科研处,济南 250014)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实验室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能力;对策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03)04-0130-03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其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成为科学研究的平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窗口,为提高地方科技创新水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强化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动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1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1)原始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计划自实施起,就明确规定了其任务是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同时鼓励高校同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但在建设过程中,其目标定位却发生了偏移。

有的实验室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头延伸;有的实验室则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偏离了应用基础研究这个中心。

在指导思想上,习惯于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发展思路,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立足于跟踪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往往选定国外已经做过的工作,很难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获得原始性创新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科技创新模式上,省级重点实验室比较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但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缺乏和其它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无法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实现技术本身所应有的价值。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路径思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路径思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路径思考作者:沈雨佳石峰王云平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2期摘要:重点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要载体。

本文通过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从方向交叉融合、管理制度创新、产学研对接、资源开放共享等多方面探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切实发挥重点实验室的领跑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条件保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指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1]高校作为兼具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双重功能的重要阵地,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通过优化布局、分类整合,统筹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实际载体,其建设布局和发展情况充分彰显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科研竞争力。

一、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地位作用在我国,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了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技术开放等科教功能。

区别于普通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校特色或优势学科建立,集中了高校精英人才、专项财政支持、大型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在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3]等多方面处于科技行业和领域内的领跑地位。

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研究方向不聚焦,部分方向老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通常以研究方向为旗帜,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聚集大批优秀的创新团队和个人。

研究方向作为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的基础支撑点,体现了其最为关注和侧重的研究领域,是重点实验室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标签。

然而,由于重点实验室常隶属或挂靠高校二级学院,研究方向多以学院某一优势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跨学院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形成了研究方向分散不聚焦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思考刘 怡1,张 戡2(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430079;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摘 要: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基于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和特点,分析了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从制度建设、管理模式、领导和决策机制、团队管理、设备和信息共享、成果转化等几个方面综合入手,完善和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挥实验室最大效用。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10)01-0134-03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of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iesLiu Yi 1,Zhang Kan2(1.Resear ch Center fo r Educatio n Info rmatio n,H uazho ng N or mal U niv ersity ,W uhan 430079,China;2.Z ho ng nan U niv 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 aw ,Wuhan 430073,China)Abstract:Pr ov incial key labo rato ries are being confro nted with a lot of challeng es in r apid dev elo pment.Based on the positio ning and character istics of prov incial key labor ator ies,the main problems in constr uctio n and manag ement ar e analyzed.T o per fect the manag ement and fully utilize the resource o f labo rato ries,counter -measures are put fo rw ards in the follow ing aspect s:reg ulatio n,mode o f manag ement,mechanism of decision -making ,team management,sharing of equipment and infor matio n,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 ion.Key words:key l aborat ory;const ruct i on;m anagem ent收稿日期:2009-01-12 修改日期:2009-05-8作者简介:刘怡(1974)),女,江苏省丰县人,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现代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近年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和带动下,省科技厅、教育厅和高校共同投资,相继组建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这类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1-2],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益补充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其秉承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0的运行机制,可以借鉴一部分国家级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但省级重点实验室在运行模式、科技力量和投资力度等方面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完全照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方式[3]。

1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现状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省级重点实验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重要技术平台,在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承担技术层面上的原始创新和促进高科技与区域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省内的经济、科技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

在运行模式上,依托高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大都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人选由依托单位推荐,省科技厅或教育厅聘任,其研究人员以及硬件资源镶嵌在相关学科的院系,或者具有行政和学术权利的科研团队中。

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成为省内科技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其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1)人员管理难度较大。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固定研究人员基本上都隶属于学校的各院系,其人事关系、组织关系、教务教学关系、职称晋级和津贴等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基本要素,均在学校和学院的组织和制ISS N 1002-4956C N 11-2034/T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Ex perim ental Technology and M anagem ent第27卷 第1期 2010年1月Vol.27 No.1 Jan.2010度框架内进行分配,因此实验室主任难以对实验室的人员像传统组织那样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命令,实验室对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影响力也很小[4]。

(2)开放程度较低。

省级重点实验室距离实行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开放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开放水平、开放度和开放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的实验室平均每个开放课题经费不到1万元,有的每年的开放课题总经费不到5万元,有的甚至没有开放课题。

有些设备想对外共享,外界却不知晓;有些人想用别人的设备,但却不知何处有。

开放课题经费少、开放课题小而分散、缺乏设备共享机制、共享信息不通畅等是当前省级重点实验室亟待加强的地方。

(3)经费缺口较大。

目前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经费来源是上级部门划拨的运行管理费和科研课题研究经费。

运行管理费金额较少,其中划拨出来的开放基金课题费和实验室主任基金,不足以支撑重点实验室对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的调整。

一般实验室名义上的科研经费,多是研究人员通过直接申报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竞争性科技计划而获得的研究经费。

这些课题的申报不需要经过实验室的评估,未必符合实验室的既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而且这类课题的研究经费只有项目负责人才有权支配,无法作为实验室开展必要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

因此,省级重点实验室可自主支配的,用于开展符合实验室既定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的科研经费明显不足。

针对重点实验室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多方入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2完善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制度化的管理是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提升实验室整体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

实验室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以管促建,不论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都要力争达到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各种有效机制和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运行与管理有章可循,保证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行。

一般来说,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应有/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0、/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0、/人员管理办法0、/开放基金管理办法0、/机房管理办法0、/设备管理办法0、/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条例0等制度,此外还要结合自身运行的特点对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创新。

在人员管理方面,重点实验室的人员涉及固定人员、客座人员和研究生等,因此可将/人员管理办法0进一步细化为/固定人员管理办法0、/客座人员管理办法0、/研究生管理制度0等。

为了加强人员流动的可操作性,还可增加/固定研究人员的确定和申请办法0,同时制定以知识、技术为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鼓励竞争的评估体系和管理制度。

在科研管理方面,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0外,可制定有关论著发表、学术活动交流的办法,增加一些激励措施来加强实验室的凝聚力,如/科研合同立项及管理规定0、/关于资助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0、/关于资助国内外专家学者短期来访讲学的办法0、/成果标注及奖励措施0等。

在实验设备和资料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可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办法0、/图书和资料管理办法0、/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守则0、/个人用机及配件使用管理办法0、/实验室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0、/实验平台开放使用实施细则0等。

在实验室日常运行和宣传管理方面,可制定/实验室考勤管理办法0、/财务管理办法0、/印章使用及管理办法0、/实验室文档管理规定0、/电话使用管理办法0、/实验室对外接待工作管理办法0、/网站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0等。

实验室的安全不仅包括日常的安全卫生管理,还包括科技安全、网络安全,因此可制定/安全保卫制度0、/防火安全规定0、/科技保密条例0、/网络安全管理条例0等。

上述制度的建设不仅仅是单向和静态的,在运行中还应合理、科学地把握时机,不断动态地修正、完善和创新。

3优化管理模式3.1合理设置专职岗位针对省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兼职过多、事务繁杂的问题,可以设立专职管理人员来加强实验室的日常与行政管理。

设置常务副主任,主要协助实验室主任处理日常事务,组织综合办公室各项工作,协调与上级主管部门、各职能部门和依托院系的关系;设置学术秘书,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学术档案整理,学术信息、科研成果统计等。

通过以上专职管理岗位的设置,从根本上减轻了实验室主任的行政事务压力,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实验室的宏观发展方向,谋划实验室的发展,同时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所负责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专职管理岗位的设立,可以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实验室的信息通畅,管理主动,减轻对科研人员的事务性打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效率。

3.2健全集体领导与决策机制为了进一步健全集体领导与决策机制,在实验室中可以设立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由国内相135刘怡,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思考关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组成,它的职责主要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规划实验室的长远发展目标[5]。

实验室主任按学术委员会确定的研究方向负责课题的组织管理、计划实施和基金的管理使用,组织日常学术交流,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及技术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维护,并定期向学术委员会汇报工作。

实验室教授委员会由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部分资深教授组成,组织解决日常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办公性质的会议。

教授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高水平人才资格鉴定、固定人员考核、开放课题初审、研究分析实验室工作形势、制定实验室规划方案和各项政策等。

在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对实验室总体发展方向和管理运行的科学把握基础上,主任办公会议具体组织和协调全室的重大科研活动和项目规划,管理研究平台,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团队负责人负责基层管理,并有权调配本团队的工作人员和支配研究平台上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