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语录

合集下载

李叔同经典语录

李叔同经典语录

李叔同经典语录李叔同经典语录1. 身在天地后。

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

心在万物上。

2. 观天地生物气象。

学圣贤克己工夫。

3.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

成就处是至诚无妄。

4.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

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

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

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5. 圣贤学问是一套。

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

不修己只管治人。

6. 口里伊周。

心中盗跖。

责人而不责己。

名为挂榜圣贤。

独凛明旦。

幽畏鬼神。

知人而复知天。

方是有根学问。

7.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

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

则难。

8.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

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

务以悦人。

9.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

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

讳之。

10. 眼界要阔。

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

熟读五经诸史。

11. 先读经后读史。

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

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12. 读经传则根柢厚。

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

去嗜欲则胸怀净。

13. 读未见书。

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

如逢故人。

14. 何思何虑。

居心当如止水。

勿取勿忘。

为学当如流水。

15. 心不欲杂。

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

劳神则疲而不入。

16. 案上不可多书。

心中不可少书。

17. 古今来许多世家。

无非积德。

18. 修德不期获报。

自然梦稳心安。

19. 为善最乐。

20. 祭虽有仪。

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

而哀为本。

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

21.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

巧妇不可以主中馈。

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22. 何谓至行。

曰庸行。

何谓大人。

曰小心。

何以上达。

曰下学。

何以远到。

曰近思。

23. 竭忠尽孝。

谓之心。

治国经邦。

谓之学。

安危定变。

谓之才。

经天纬地。

谓之文。

霁月光风。

谓之度。

万物一体。

谓之仁。

24. 以前言往行为师友。

25. 万理澄彻。

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

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26. 志之所趋。

无远勿届。

穷山距海。

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

无坚不入。

锐兵固甲。

不能御也。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

李叔同最有名的三句话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天才,不管是书画还是音乐、戏剧等,他都有着不小的成就,他前半生是翩翩公子,后半生是得道高僧。

他这一生的做人秘诀,归结于3句话:1、凡事不认真不收其效,不严肃不成其事,不献身不明其志。

2、责之外无胜人之数。

3、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弘一法师这3句话,说的是成功之道,如何做一个人上人,而想要成功还得靠自己。

第一句讲做事要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不可敷衍懈怠;第二句讲做事要严肃行事,按部就班,不可意气用事;第三句讲做事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可嘴上功夫。

这3句话,凝结了弘一法师一生的智慧,一个人想要“时来运转”请悟懂并付诸于实践,如此一来,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

父亲李世珍,与李鸿章、吴汝纶三人并称为晚清三大才子,后辞官经商,成为津门巨富。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71岁,母亲17岁,据说当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进房内,于是众人相传这是佛赐祥瑞,此子必有不凡。

他长大后也将这枚松枝视若珍宝,直到圆寂后,依然悬挂在修行禅房的墙壁上。

李叔同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在父亲的葬礼上,他见到了李鸿章这位大人物。

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李鸿章却说,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

说者有心,听者更是有意。

从那以后,家人便以栋梁之材培养他,对他的管教很严格,对于他的学习管得也是非常的紧,期待他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可青春时期的李叔同,有了些许叛逆,不知在什么时候他开始热衷看戏、唱戏、捧戏子,流连戏园,当铁杆票友,技痒时还喜欢“露一手”客串角色过过瘾。

李叔同出家前,曾家书,告诉妻子雪子,却对远在天津的发妻俞氏只字未提。

俞氏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后,连夜带着两个儿子,赶到杭州定慧寺,为再见李叔同一面,她带着儿子在门外跪了三天三夜。

弘一法师本愿了却俗尘,拂衣而去,两个儿子在门外磕头,磕得头破泪流,弘一法师不忍,最后传话道:“吾心已远却尘世,施主请回。

”他还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李叔同名人经典语录

李叔同名人经典语录

李叔同名人经典语录李叔同名人经典语录1. 要得富贵福泽。

天主张由不得我。

要做贤人君子。

我主张由不得天。

2. 富以能施为德。

贫以无求为德。

贵以下人为德。

贱以忘势为德。

3. 护体面。

不如重廉耻。

求医药。

不如养性情。

立党羽。

不如昭信义。

作威福。

不如笃至诚。

多言语。

不如慎隐微。

博声名。

不如正心术。

恣豪华。

不如乐名教。

广田宅。

不如教义方。

4. 行己恭。

责躬厚。

接众和。

立心正。

进道勇。

择友以求益。

改过以全身。

5.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

慎乃百年提撕紧钥。

6. 度量如海涵春育。

应接如流水行云。

操存如青天白日。

威仪如丹凤祥麟。

言论如敲金戛石。

持身如玉洁冰清。

襟抱如光风霁月。

气概如乔岳泰山。

7. 海阔从鱼跃。

天空任鸟飞。

非大丈夫不能有此度量。

振衣千仞冈。

濯足万里流。

非大丈夫不能有此气节。

珠藏泽自媚。

玉韫山含辉。

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蕴藉。

月到梧桐上。

风来杨柳边。

非大丈夫不能有此襟怀。

8. 处草野之日。

不可将此身看得小。

居廊庙之日。

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9. 只一个俗看头。

错做了一生人。

只一双俗眼睛。

错认了一生人。

10. 心不妄念。

身不妄动。

口不妄言。

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

居子所以慎独。

不愧父母。

不愧兄弟。

不愧妻子。

君子所以宜家。

不负国家。

不负生民。

不负所学。

君子所以用世。

以性分言。

无论父子兄弟。

即天地万物。

皆一体耳。

何物非我。

于此信得及。

则心体廓然矣。

以外物言。

无论功名富贵。

即四肢百骸。

亦躯壳耳。

何物是我。

于此信得及。

则世味淡然矣。

11. 四海和平之福。

只是随缘。

一生牵惹之劳。

总因好事。

12.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

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才是脚跟。

13. 步步占先者。

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

必有人以挫之。

14. 能改过。

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

则鬼神无权。

15. 言行拟之古人则德进。

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

报应念及子孙则事平。

受享虑及疾病则用俭。

16. 安莫安于知足。

危莫危于多言。

贵莫贵于无求。

贱莫贱于多欲。

李叔同静心语录28句

李叔同静心语录28句

李叔同静心语录28句1.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发生,如果你一直将这些琐碎的小事放在心头,那这一天的烦恼就会延绵不断,你的心很难与宁静相伴,只有放下烦恼心才能得以宁静。

2.很多萦绕心头的烦恼,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麻烦,而是因为我们总把它放在心里。

世间烦恼都是由念而生,放下欲念是一种内心境界。

若放不下便饱受烦恼折磨,放得下内心才能坦然宁静。

3.追求外在的浮华是一种诱惑,人在诱惑之下会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只需要将内心的灰尘擦拭干净,才能感受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在真实的自我面前更勇敢、更坚定,用真实和坚定筑起的心灵之屋才是内心疲惫时的栖息之地。

4.别人帮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脚。

5.埋头于繁杂的事物,心里装着琐碎的小事儿,你将永远也无法拥有一颗清净豁达之心。

舍弃心中的繁杂,那份清透便如天籁之水注入心田。

6.平和是一种心态,拥有这种心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气度。

修一份平和之心,内心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7.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太过渺小而无法改变现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从容些吧,从容至少还能让你保留内心的安宁,不至于让心随劫难而流浪。

8.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本身。

9.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刻意追求是过分执著,过犹不及,过分的执著有时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对有些事情,我们无须强求,无须刻意。

10.因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风港的人,不但永远也无法攀上人生的最顶峰,而且还会给内心增加负担。

11.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

我们会对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响,但恨却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对别人的恨实际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

12.心怀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报的,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贪婪后的一种质朴。

13.泯然一笑,以一颗轻松自在心从容面对一切,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涵养与智慧,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李叔同语录及赏析

李叔同语录及赏析

李叔同语录及赏析李叔同语录及赏析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荆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

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

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

于,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祝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

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无事时,戒一偷字。

有事时,戒一乱字。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

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

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

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格言别录李叔同格言别录李叔同经典语录名言名句有哪些呢?李叔同格言别录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店铺整理李叔同格言别录的`资料,仅供参考。

李叔同格言别录【经典篇】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

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7.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8.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9.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

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10.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1.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12.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13.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14.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荆1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1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17.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18.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19.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20.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21.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22.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23.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24.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25.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6.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27.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28.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9.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0.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后记: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浙江平湖人,著名艺术教育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佛教律宗大师。

李叔同的名言名句

李叔同的名言名句

李叔同,后改名李岸,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教育家,他的名言名句充满了智慧和哲思,以下是一些李叔同的名言名句:
1. "人生如梦,梦中的得失,何必过于认真。

"
2.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
3.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4.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
5.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
6. "宁静来自内心,不要到外面去寻求。

"
7.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

"
8.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9. "你以为错过了是遗憾,其实有可能是躲过一劫。

"
10. "别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别灰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

"
李叔同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也启迪了无数人的心灵。

李叔同的经典语录

李叔同的经典语录

李叔同的经典语录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发掘中国文化遗产、探讨中华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变革。

他曾有很多经典的言论和格言,这些语录充满了智慧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深刻地领悟他的思想和理念。

下面举七个案例来论证李叔同的经典语录。

1. "向上的魂不死"这句话是李叔同在《文化大革命批判》一书中的名言。

在这本书中,他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那些因批判而被迫害、杀害的人们表示了同情与悼念。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追求进步的人们的信仰与支持,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信心。

2. "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一遍"这是李叔同教育子女的一句名言。

他认为父母应该亲自去做一些平时孩子们所负责的事情,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困难。

这也让李叔同的子女更能够理解他们的父亲,以及他所坚信的家庭、爱和责任。

3. "儒家思想是可以超越西方思想的"李叔同在《儒家与中国文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句话。

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应对西方思想中所存在的不足。

他提出了“敬天、爱人、尚诚、思玄”的观念,强调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对于当今世界的价值。

4. "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最重要的是书院"李叔同认为“书院是我们的学问。

它比起一般学校来,是全盘的思想基础。

”5. "文化既是生命力,也是创造力"这句话出自李叔同《文化是生命力,也是创造力》中。

李叔同认为文化是人类发展的最大动力,可以塑造人们的价值及性格特质,也可以通过人类的思想、行为等方面对社会发挥影响作用。

6.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创造"在他的一本书中,《中国文化的实践》当中,李叔同宣称中国文化的本质就是创造。

他强调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即注重生态和谐、宇宙观念的完整性、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文化态度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内容皆摘自张笑恒编著的《李树同大师的人生历练课》每一小节前面的李叔同语录。

第一章历练平和之心
1、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2、知足长足,终身不辱,知止长止,终身不耻。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3、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4、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5、冲繁地,顽顿人,拂(fu)逆时,纷杂事,此种最好养火。

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

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6、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功夫只在个定火。


7、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

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

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是为亲切有味。


8、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9、花开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10、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第二章历练说话之法
1、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闲人莫论是非。

3、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

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淡戏谑,慎勿形言。

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5、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6、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

愈激愈厉,则善之大戒也。

7、曲木恶绳,顽石恶攻。

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8、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9、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

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怒气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

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

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

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第三章历练做人之智
1、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不避于私也。

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

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2、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3、佛者,觉也。

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

4、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牵强敷衍。

5、唯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

6、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7、佛祖奚以利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8、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方有超世学问;有超世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9、严者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

宽者此心以待同群,须知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第四章历练养身之道
1、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苦耐劳,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2、不嗔,嗔习嘴部易除,“意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

可不畏哉!
3、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4、应事接物,常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5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6、群居,守口,独居,防心。

7、静坐常思己过。

8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短。

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9、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10、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

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

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第五章历练处事之态
1、盖志者,气之帅也,人若立有坚志,如统军百万,威神八面,天日可贯,何事不成。

2、凡事全在自己去做,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3、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4、用工夫要如猫捕鼠(专注、奋发),如鸡孵卵(专注、无间),如滴水穿石,钻木取火(专注、不停),乃能成就。

5、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6、必有容,乃有德,必有思,事乃济。

7、处难处之事宜宽,处难处之人宜厚,处至急之事宜缓。

8、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

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会吃亏。


9、居安思危,处治思乱。

10、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11、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

12、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第六章历练做事之巧
1、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2、做功夫要一气呵成,打成一片。

不可须臾剪间断,方是功夫。

3、步步先占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4、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

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5、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

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

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6、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7、气忌胜,心忌满,才忌露。

8、用工夫如穿针引线,急不得,粗不得,要仔细专注耐烦才行。

9、有识量无品格,不足以砥柱中流,犹无识量也。

10、甘淡薄,忍疲劳,精勤禅诵。

夜寐夙兴,虽剧病临危亦不懈废,诚有古风。

第七章历练生活之苦
1、持戒严谨,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丁两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

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

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

2、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简约。

3、我们即使十分有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

4、人的双手双脚是为劳动而生的,劳动原是人类本分生的事,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健康。

5、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几日生。

6、想我出价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

7、
8、游衍书溃,唾弃名利。

9、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第八章历练真情之痛
1、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重其永垂。

2、君子之交,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3、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4、行矣临流重叹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5、深愁浅愁,难消受,谁家庭院笙歌又。

6、隔断红尘三万里,先生自号水仙王。

第九章历练成佛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