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英语系 西方文论 新批评主义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以新批评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例

文学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思路--以新批评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例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New Approach to the Methodology of Teaching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作者: 文培红
作者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6页
主题词: 英美文学 新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多媒体技术
摘要:文章以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依据,对英语专业的传统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以文本为基础的主张,将这种主张用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避免贴标签似的印象式批评,使学生通过细读原著,培养起踏实的学风,还能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读者反应批评"则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构建中的不可或缺.在文学教学中,只有使作品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人生目标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使他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得到一定的人生启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这门传统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新批评1_(2)

西方文论课程讲稿——新批评1_(2)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三四年代的蓬勃发展,至20世纪中叶成为主导美国文坛和批评界的主流,“新批评”的代表人物除了兰色姆(Ransom)外,还包括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Empson)、艾略特(Eliot)、泰特(Tate)、布鲁克斯(Brooks)、沃伦(Warren)、维姆萨特(Wimsatt)、韦勒克(Wellek)等。

他们写出了许多批评名著,如理查兹的《文学批评原理》和《实用批评》,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布鲁克斯和沃伦的《理解诗歌》、《小说鉴赏》,布鲁克斯的《精制的瓮》,维姆萨特的《语象》,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和奥斯丁·沃伦的《文学理论》等。

50年代后期,“新批评”逐渐衰落。

一般认为,新批评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对实证主义批评。

然而,后殖民理论家阿什克罗夫特认为新批评的崛起,是因为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美国渴望获得文化独立,所以急需在文学上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学经典,以对抗英国文学传统对国民的长期控制。

按照新批评的观点,曾被殖民国家的读者无须担心自己的文学在整体上受到的歧视,因为它鼓励人们从每一部作品入手去研究文学;后殖民作家无须按照欧洲的传统标准去写作,其作品也能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

因此,新批评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其他后殖民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新批评与形式主义文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以文学的语言为头等重要的大事,认为文学是完整自足的语言结构体;都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都同样反对传记批评、历史考据及一切印象主义的价值判断;都把康德的理想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主张用纯文学的标准重新审视文学经典。

有些批评家也指出了两者的差异,如美国的文论史家里奇(Leitch):1、俄国形式主义走的是一条唯美主义的道路,它的背后缺少新批评那样一致的宗教愿景和历史观。

2、早期的形式主义遵循一种新实证主义的描述性诗学,他们充分相信科学的方法论和文学的科学性,努力回避阐释和直接的评价,而着力于建构大型的诗学理论。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

什么是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兰色姆在1941年《新批评》一书中称艾略特、瑞恰兹和温特斯等人为新批评家,新批评派由此得名。

(2)产生背景:①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

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

②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3)发展历程:①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②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发展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

(4)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彻底割裂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文化、与读者、作者及社会效果等的关联。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细致深入,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其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5)代表人物:①瑞恰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语义学理论、对诗歌语言的具体分析和细读法对新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②艾略特是新批评的奠基者之一。

他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非个人化说”,以及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观点等,都对新批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西方文论中,“新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亚里士多德B. T.S. 艾略特C. 弗洛伊德D. 马克思2. 下列哪项不是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点?()A. 对文本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B. 强调作者的意图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C. 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D. 重视语言在构建意义中的作用3. 后殖民主义文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A. 文本的美学价值B. 文化霸权与权力关系C. 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D. 读者的接受美学4. 女性主义文论主要批判的是()A. 男性中心主义B. 文本的叙事结构C. 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D.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5. 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是()A. 文本的意义由作者决定B. 文本的意义由读者的解读决定C. 文本的意义是固定的D. 文本的意义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2. 描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文学解读的挑战。

3. 阐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

4. 说明女性主义文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分析新历史主义文论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历史文本的理解。

四、案例分析题(20分)请选取一部你熟悉的文学作品,运用至少两种西方文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并讨论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作品。

五、答案1. B2. B3. B4. A5. B简答题参考答案:1.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文本中的象征、梦境、无意识等元素的解读,以及对人物内心动机的探讨。

2.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挑战了传统文学解读中的二元对立(如结构/解构、存在/缺失等),认为文本是多义的,意义是流动的,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中心。

3.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主要特征包括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对语言和意义的游戏性探索、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等。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对文本批评的理解(1)文本批评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批评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作家转向文本。

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本批评中的“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2)对文本批评的理解文本批评是对西方20世纪形式主义批评的整合,包括20世纪初出现的对整个西方文论产生深刻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4、50年代活跃于英美并波及其他国家的新批评、20世纪50年代末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60年代中期在法国萌芽并于七八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发展的解构主义批评。

①俄国形式主义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俄国形式主义是以对19世纪后期在俄国文艺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学院派挑战和反驳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能把文学研究变成科学的批评理论,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研究方法的决裂。

他们在研究中抛弃有关作者、读者和文学作品的心理内涵这些难以量化的非实证的因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乃至具体的概念、术语的界定上都追求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诗歌、叙事文和文学史研究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俄国形式主义可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

②新批评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40、50年代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批评流派之一,50年代后期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从艾略特的“非个性论”、瑞恰兹的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划分,到兰塞姆提出的“本体论”的批评主张,新批评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理念,再经过威姆萨特、韦勒克等人的努力,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外在研究向内在研究的转变。

20世纪西方文论New Criticism

20世纪西方文论New Criticism

Key Terms
1. Ambiguity (含混) Also called polysemy (一词多义), ambiguity arises from what William Empson calls “any verbal nuance, however slight, which gives room for alternative reactions to the same piece of language.”
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 个人与传统关系(Historical Sense)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 个人情感与文学作品关系(Depersonalization)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 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 Aestheticism (Oscar Wild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 1. The emergence of New Criticis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ymbolist poets experimented with poetic language(诗歌语言). Expressionists proposed externalization (外 部化)and craft/art dichotomy (技艺和艺术区分). The aestheticism insisted on the autonomous existence of art and the poetry/prose dichotomy. The European literary movement found their response in the US.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

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 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 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 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 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瑞恰兹“语境理论”,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肌质论”,还有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3、细读法(1)这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2)布鲁克斯认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3)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4、细读(1)这是新批评的方法论。

(2)瑞恰兹在《实用批评》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调”(tone)
这是新批评派特别标举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瑞查兹 提出。瑞查兹认为,语调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人“对他的 听众所采取的态度”,“他说话的腔调能够表现出他对其听 众采取何种态度”。语调可以揭示说话者的出身、地位、 修养、个性等因素,也可以揭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出身、 地位、修养、个性等因素所作的基本假设,因而可以昭示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语调包括许多种: 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疏远的与亲密的,隐晦的与坦率的, 文雅的与粗俗的,严肃的与幽默的,谦虚的与狂傲的,愤 怒的与平静的……新批评主张仔细辨析文学作品的语词, 特别是“面具人物”(如作品中的“我”)的语调,因为语调是 构成作品美学特征的重要因索。
“张力”(tension)
这个概念的创造者是艾伦·泰特,它是由两个英文词拼凑而 成的——泰特把内涵(intension)与外延(extension)的 前缀统统去掉就得到了“张力”这一概念。所谓内涵,指的 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所谓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科学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必须是清晰明确的,否则达不到科学研究之目的; 文学用语恰恰相反,它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常常是不协调的, 充礴了对立与矛盾,这种内涵和外延的矛盾对立和相互作 用,就形成了张力,使读者获得多于和大于作品本身表达 的意义。
总结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新批评派还逐渐创造了一 套可以具体操作且影响巨大的批评方法。新批评 派一方面强调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差异与对立, 另一方面重视文学批评与科学活动在某些方面的 一致性。批评和科学一样,它需要建立在客观基 础之上,因此新批评派特别强调文学批评的客观 性。兰索姆在《批评公司》中说过:批评应恪守 的第一条法律……就是客观。”即使绝对的客观是 不可能的,批评家也不要气馁,应该把它作为一 个目标去努力追求。作品这个惟一合法的批评对 象为文学批评的客观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脱离 开客观的批评态度,“本体批评”就无从谈起。
维姆萨特与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
意图谬见 感受谬见 所谓意图就是作者内心的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 构思或计划。 产生过程相混淆,……感 受谬见则在于将诗和诗的 原因:就衡量一部文学作品 结果相混淆。 成功与否来说,作者的构 谬误:把作品与读者对该 思或意图既不是一个适用 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理想 作品的阅读效果混为一谈, 的标准。……文学批评中, 根据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判 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凡棘手的问题,鲜有不是 因批评家的研究在其中受 感情式谬见、想象式谬见、 到作者„意图‟的限制而产 生理式谬见、幻觉式谬见 生的
“隐喻”(metaphor)
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 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真正对“隐喻” 进行认真研究的是瑞查兹,随后新批评派继承了这一理论 遗产。在新批评派那里,隐喻是诗篇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瑞查兹认为隐喻由“喻衣”和“喻旨”组成,这一见解为新批 评派所普遍接受。其实,“喻衣”即彼类事物,常常表现为 具体生动之物;“喻旨”即此类事物,常常表现为抽象的意 义。隐喻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个词语,如“山 脚”;也可以是独立成篇的文体.如寓言。新批评高度重 视隐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 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 正因此故,韦勒克才 将隐喻列为“新批评的关键词”
参考书目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版。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三联书店出版1986年7月第一版。 周小仪,《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 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悖论”(paradox)
表达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悖论 这一术语源自理查兹的“拟叙述”。 “拟叙述”指与 客观、准确的科学叙述截然相对的叙述方式,但 最终由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 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上的特征,而且是文学结构 上的特征,特别是诗的结构上的特征。他宣称:“ 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 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诗句表面上自相矛 盾,实质上千真万确.因而属于“似非而是”之句, 即所谓的“悖论”。创造悖沧的方法有很多,但它 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违背常情地使用语言。
兰索姆
他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把作品看做是封闭的客观存 在物,认为文学批评就应该研究作品的内在因素而不是文 学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联系。 兰索姆提出“构架—肌质”二元论,认为一首诗可分为构 架(structure)与肌质(texture)两部分,构架是使 作品的意义得以连贯的逻辑线索,是能用散文加以转述的 东西;肌质则是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非逻辑的部分, 包括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兰索姆认为,诗的本 质、精华,及其表现世界的本质存在的能力,都在于肌质, 而不在构架。在兰索姆看来, 构架与肌质无关,也就意味 着内容和形式无关, 内容比起形式来, 其重要性极低。所 以批评家要忘掉那些道德、哲学、伦理、功利等, 集中精 力去看到诗的肌质、诗的形式, 从而也就看到了诗的本体 性存在。
新批评常见概念
反讽”(irony)
这一术语 源于古希腊喜剧,后来演化为一种历史 悠久的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 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 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 新批评派赋予反讽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 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瑞查兹认为诗必须经得起 “反讽式观照”——“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 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 平衡状态。
新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义
兰索姆 兰索姆是新批评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他从艾略特和瑞查兹的理论洗去了心理 学因素,从而把新批评建立在明确的文 本中心论(textual criticism)基础上。 兰索姆(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于1941年出版了《新批 评》一书,对各种“旧批评”予以检讨。 他呼唤“本体论批评家”,坚信自己所 从事的就是“本体论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