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合集下载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南越国是从秦朝分裂出去的国 家。曾称帝,与汉朝分庭抗礼, 但迫于汉的军事压力,去帝号。 五世后,终于被武帝所灭。
• 高帝五年(前 202年),刘邦 复立秦时被废 为君长,楚汉 战争中助汉击 楚的原闽越王 无诸为闽越王。
• 惠帝三年(前192年),惠帝复立 原东海王摇为东海王(俗称东瓯 王),治东瓯,今浙江温州市
犯强汉者, 虽远必诛
• 出自汉元帝时出征郅支单于的陈汤的奏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 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 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 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 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 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 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五个方向的拓边
• • • • • 东北:灭卫氏朝鲜 西北:通西域 北部:击败匈奴 东南:灭南越、闽越、东瓯 西南:招抚夜郎、滇国
汉 征 朝 鲜
• 武帝征朝鲜,用了10余万军队, 历时一年。降服朝鲜后,汉朝在朝 鲜设置真番、临屯、玄兔、乐浪四 郡,版图向东拓展。
•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 111年),是我国西汉初期在岭南 地区建立的诸侯王国(地方割据政 权)。始建于公元前203年,于公 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国五 世,历时93年。
• 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 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 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国 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 的争夺。 与此同时,吐蕃的崛起成功的阻 挡了阿拉伯人的东进,避免了唐朝西部疆 土的进一步失守。
• 怛罗斯之战过后,唐朝无力染指帕米尔高 原以西之地,许多自汉代以来就已载入中 国史籍的古国均落入阿拉伯人手中,中国 控制区域缩小了百余万平方公里。华夏文 明从此退出中亚,这一地区开始了整体伊 斯兰化的过程,而阿拉伯人则在这场战役 中俘获了一些会造纸术的中国士兵,中国 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 并进一步流入欧洲。

第121回: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121回: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121回: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谷园讲通鉴》第121回讲了陈汤灭北匈奴诛杀单于的故事。

也讲了一些相关的话题,华夷问题。

内容节选:然后,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就到了公元前36年,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谷吉的这笔血债了。

不过,有一个人记着呢。

这个人叫陈汤。

这位陈汤,算是个有点争议的人。

他本来是个文人出身,少好书,博达善属文。

--《汉书*陈汤传》从小喜欢读书,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

可是呢,他的品行不啥地,家贫匄貣无节。

--《汉书*陈汤传》他是那种穷造的人,本来家境一般靠下,那就节俭着过日子呗,他不,花钱大手大脚,今个跟这个借,明个跟那个借,借去了,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还。

这种人,太讨厌了啊。

所以,不为州里所称。

--《汉书*陈汤传》在他家乡的口碑很差,不受人待见,人见人烦。

陈汤怎么办呢?他一梗梗脖子:好,你们不待见我,是吧?我走。

老子非得出人头地,让你们看看!于是,他离开家乡,到了长安,真就混了个小官吏。

几年后,他又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一个贵人,就是张安世的孙子张勃。

张勃很欣赏陈汤:这人有材,好!正赶上,汉元帝下诏,诏列侯举茂材。

--《汉书*陈汤传》就是让所有有侯爵的人,可以向朝廷举荐一两个吧优秀的人才。

这是西汉察举制的一种形式。

当时应当是叫举秀才。

班固写《汉书》要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所以不叫秀才,改叫茂才,“诏列侯举茂材”。

张勃是有侯爵的,他继承了张安世的富平侯,于是,他就举荐了陈汤。

按照贯例,接下来,陈汤就能做个县令什么的了,就能真正去主持一方政务了。

作为底层出身的他,这一步要是弄上,绝对得说是出人头地了,实现人生梦想了。

陈汤此时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啊,因为我也是基层的小公务员嘛:啊,我要当县长了!肯定是非常激动,非常兴奋,晚上睡觉都睁着眼,盼着组织上来考核,然后去上任。

可就在这时,噩耗传来。

他老父亲去世了。

按当时的法律,陈汤就得立即回家奔丧,然后在家守孝三年什么的。

那样的话,这个县令可就泡汤了。

想想家乡人那无数的白眼相加,陈汤一狠心:爹啊,您老人家走好吧,我不回去奔丧了。

10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前36年)

10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前36年)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疏:“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36年冬季,汉元帝刘奭(shì)命西域都护、骑都尉、北地郡人甘延寿,和副校尉、山阳郡人陈汤一同出兵,在康居王国斩杀郅支单于。

最初,郅支单于自以为匈奴汗国是一个大国,威名远扬,颇受别国尊重,又乘军事胜利而十分骄傲。

因为不得康居王礼敬,一怒之下杀了康居王的女儿及康居贵族、平民数百人,有的还截其四肢,扔到都赖水里。

他强迫康居人为他建筑城垣,每日有五百名工匠施工,历时二年才完成。

又派出使节,前往阖苏王国、大宛王国,责令每年进贡。

二国畏惧郅支单于,不敢不给。

汉朝前后派出三批使节,前往康居郅支单于处,查问谷吉等人的遗体下落。

郅支对于汉朝使节窘困侮辱,不肯接受汉朝皇帝的诏书,只是通过西域都护上书,说:“居住的地方环境困苦,愿意归顺强大的汉朝,还打算派儿子去当人质。

”其态度傲慢如此。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能深思熟虑,富有计策谋略,渴望建立奇特的功勋,他向甘延寿建议说:“边境各族畏惧匈奴,这是天性。

西域各国,本来都属匈奴管辖,而今郅支单于的威名传播很远,不断侵略乌孙王国和大宛王国,经常给康居王国出谋划策,企图使乌孙、大宛投降归顺。

如果把这两国征服,只要几年时间,西域城邦国家都会陷于危险的境地。

郅支单于性情剽悍,喜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

日子一久,必将成为西域的灾难。

虽然他现在地处遥远,幸而他们没有坚固的城堡和强劲的弓弩,无法固守。

我们如果征发屯田的军队,并率领乌孙王国的军队,一直挺进到他的城堡之下,他要逃没有地方可逃,要守则兵力不足以自保,千载难逢的功业可以在一天早上完成。

”甘延寿认为有理,准备先奏请朝廷批准。

陈汤说:“圣上一定会召集公卿商议,远大的策略,不是平庸的官僚所能了解,肯定不同意。

”甘延寿迟疑,不肯听他的话。

正好甘延寿久病卧床,陈汤单独行动,假传圣旨,征发各城邦国家的军队、车师戊己校尉的屯田部队。

甘延寿听说了这件事,大惊而起,要加阻止,陈汤大怒,手按剑柄,叱责甘延寿说:“大军已经集中会合,你小子打算阻止大军吗?”甘延寿于是顺从。

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借我虎贲三千,复我浩荡中华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
饮马恒河畔,揽月碎叶城,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遥祭华夏先祖
汉旗指处,望尘逃遁
敢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盛唐社区原创
作者:“年轻帝国”,他于2001年起开始将这首诗设为自己的签名档,后被流传开来并被多人选用成自己的座右铭!!!
陈汤,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出处是《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出自西汉将军甘延寿、陈汤的典故,他们征讨一直和西汉作对的郅支单于。

大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发去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在网上签名中,网友大多引用,后来有了些改动,加了些文字,就是现在的句子了。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征伐匈奴的漠北之战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征伐匈奴的漠北之战

北边多患中国古代除王朝更迭、兼倂争雄、平民起事外,有不少战役属于边境防御及民族战争。

对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原王朝而言,自古最严重的边患都来自北边。

在大沙漠生存的游牧部族,强壮骠悍、惯于骑射,又向慕南方富足丰饶。

诸如犬戎、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洲,或向南作寇掠、迁徙之举,或夺取半壁江山乃至入主中原。

近代的俄罗斯、日本,也位于中国北方,并自北向南侵占中华土地。

继灭亡西周的犬戎等之后,兴起于戈壁大沙漠(今蒙古高原一带)的匈奴,就长期成为战国至秦王朝的大敌。

是故燕、赵、秦列国及秦朝均修建长城以抵御之,秦朝并遣蒙恬征伐匈奴以卫北疆。

秦朝速亡后,如何对付匈奴不断南下,就成汉朝外交、军政的头等大事。

汉匈屡战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后,高祖刘邦曾在公元前200年亲征匈奴,虽一度取胜,不久却被对方包围了七日七夜,脱围后只好采取和亲及相互贸易的政策,将宗室女嫁给匈奴首领(王位称为“单于”),一直到文帝、景帝时期,大致都是沿用同样的政策。

及至汉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登基,因国力恢复,遂将对匈奴的防御政策改为积极进攻。

自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战起,西汉和匈奴之间先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战事,如龙城之战(公元前129年)、雁门之战(公元前128年)、河南之战(公元前127年)、漠南之战(公元前124年)、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

在这些战役中,汉军多取得较好的战绩,涌现了一些名将,除令匈奴兵丧胆的“飞将军”李广(约公元前185-前119年)外,更有统兵名帅卫青(?-公元前106年)与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

汉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套地区,设置了朔方郡,并逐步控制河西走廊,把匈奴势力驱赶到戈壁沙漠之北。

不过,匈奴的右部势力虽已被大大削弱,但东北方的左贤王和匈奴单于本部实力仍然强大,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境。

在节节胜利之际,汉武帝决定乘势追击,发动关键性的漠北之役。

大汉王朝最霸气的三句名言:其中一句恢弘霸气,让诸国不寒而栗!

大汉王朝最霸气的三句名言:其中一句恢弘霸气,让诸国不寒而栗!

大汉王朝最霸气的三句名言:其中一句恢弘霸气,让诸国不寒而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泱泱华夏几千年文明历史,狼烟滚滚,王朝更迭不断!这其中有横扫六合的秦朝,有太平盛世的唐朝,有金戈铁马的元朝,有刚强无畏的明朝……但是,汉朝的威名和影响却最广,不仅国家强盛无敌,从民族自信上看,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无法比拟的,汉族人几乎成为骄傲的代名词,这从大汉王朝最霸气的三句名言可见一斑!第一句: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汉昭帝时期,西域楼兰国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楼兰和汉朝交好的同时又充当匈奴人的耳目,让匈奴击杀汉使,也经常抢劫丝路上的商队和使者。

楼兰这种行为被汉朝认为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行刺楼兰王。

到楼兰之后,傅介子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嗜好,故意把黄金锦绣展示出来,说只要楼兰王面见使者,就把这些黄金锦绣赐予他,贪财的楼兰王迫不及待的面见傅介子等人。

傅介子趁酒宴之机将楼兰王斩杀,其他楼兰贵族和官员纷纷逃散,傅介子用剑割下了楼兰王的头颅,大摇大摆的走到正堂,面对大批涌上来的武士,说了一句相当霸气的话: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第二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西汉元帝时期,北匈奴郅支单于不断侵扰西域,窃居了康居国,又派遣使者胁迫阖苏、大宛诸国每年进贡,势力日趋强大,逐步控制了西域各国。

公元前36年,陈汤和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大谋,有很多策略,喜好建立卓越的功勋,于是他假传圣旨,私自改“出使西域”为“出征西域”, 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共四万余人抵达康居国边界,不仅成功斩杀了匈奴王郅支单于,据说还俘虏了近千名罗马战俘。

汉军大胜后,甘延寿和陈汤联名向汉宣帝的上书中提到:“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随同奏疏一同递往长安的,还有北匈奴郅支单于的首级,这句名言成为了中华民族最骄傲的宣言。

第三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汉宣帝时期,囊括西域、大破西羌,汉朝国威之盛,甚至超过了武帝朝,历史上称作“孝宣中兴”。

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十句话

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十句话

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十句话沧桑数千年,自古至于今,无数圣人先贤、名士豪杰,留下诸多豪言精语和肺腑之言,尤其是这10句话,最能代表中国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所在。

1、中国气概:人若犯我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汉朝强盛之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确是被践行的事实。

虽远必诛的前提是被犯,属于自卫反击。

所以,汉武帝的多数征伐还是师出有名。

国力强盛,则是底气。

不过,当国家间尚存利益、理念的纠纷,人类还不尽是谦谦君子之时,文虽可以化人,但保障依然还需要。

2、中国品格:法乎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厚实宽广,载育万物、生长刀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深刻认识和应对方法。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

3、中国操守:穷达不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诸葛亮出山之前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坚持读书和思考,不断地修养自己,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打拼一番事业,他又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并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

要实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再实现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理想所在。

4、中国高度: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人的存在和大自然的运作息息相关,万物的变化,只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而已。

所以,人应该由自然来观察一切,把生命放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中去体验。

我们对金钱和其他物质方面的追求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这种价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是人情冷漠、事事向利益看齐。

不妨关注公众号:体制内夜读。

庄子提倡破除“我执”、顺应自然,这对于我们今天这个生活节奏过快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中国最霸气的小故事

中国最霸气的小故事

中国最霸气的小故事今天最霸气的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泪目“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是近年来最让我们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一句话,这是对中华民族血性最好的诠释,也是对敌对势力最严厉的警告。

现在我们不管身处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感到非常有安全感,因为在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

但是,你知道吗,这句话出自两千多年前西汉最后一名名将陈汤给朝廷的请罪奏章中。

在这份奏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让他们明白,敢侵犯大汉帝国,即使再远也要诛杀他。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再一次强大起来,潜藏在我们骨子里的那种血性并未消失,而是被一代代传承至今,那么在这句话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自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北方的匈奴就开始对中原发动进攻,不断侵扰汉朝边境的居民。

在经过几次交战后,刘邦在白登山险些被匈奴冒顿单于俘虏,最后死里逃生。

在攻打匈奴失败后,刘邦采用与匈奴和亲的策略与匈奴相处,但这并没有消除匈奴南扩的野心。

到了汉武帝时期,北方的匈奴开始背信弃义,对边境的汉族人不停地侵扰,汉武帝忍无可忍,对匈奴发动了反击。

在汉朝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的多年打击下,匈奴节节败退,最终全部逃到了漠北,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草原以北。

匈奴虽然在汉武帝时期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并没有彻底灭亡,剩余的有生力量仍然在西北活动。

在汉朝抗击匈奴的同时,汉武帝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与文化交流,张骞也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第一人。

西北的河西走廊就是汉武帝时张骞开辟的,所以说张骞是中国“一带一路”的开拓者。

西域各国在了解了汉帝国的强大之后,纷纷与汉朝结盟,并归顺于汉朝。

后来匈奴内部开始分裂,在为首的两个匈奴中,南匈奴真心实意地愿意归顺于汉朝,而北匈奴由郅支单于领导,表面上愿意放下干戈,共同发展,其实内心却不服气。

到了汉元帝时,北匈奴郅支单于背信弃义,竟然把前去的汉朝使臣古吉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西汉名将陈汤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

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臣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高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录自中华书局《资治通鉴》第三册。

上面是公元前35年,汉元帝建昭四年,西域督护、骑都尉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在奇兵千里,一举攻下郅支单于都城,杀死单于及以下名王数百人,携首进京,面见汉元帝之时慷慨陈词的一番豪言壮语,2000年后读起来,依旧令人热血沸腾!
可以说,陈汤的一番陈词,完全代表了中华民族早期骨子里那种豪气和霸气,这种豪气和霸气,在魏晋南北朝之时,由于五胡乱华,各民族骨血融合在一起,更加张扬,最终缔造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李唐帝国,也称天汉帝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赵宋王朝建立后,朱程理学成为显学,极端禁锢民众的思想,将中华民族早期的那种豪气消磨殆尽,到了大明王朝,民众的血性基本丧失,到了后金建立的满清王朝,全国上下除了奴才和奴才主子,已经没有其他人了。

振兴中华,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想恢复民众骨子里的那种豪气和血性,难上加难!
陈汤,是西汉灭亡前最后的一员名将,他为人沉勇,多策略,喜奇功,就是有点贪婪,当然瑕不掩瑜,陈汤因为做了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依然令万世景仰。

说起陈汤灭郅支单于这件事情,过程是很复杂的,《资治通鉴》用了几十页的篇幅对此进行了详述,老刀无才,只有简单转述一下,大家就会明白陈汤的功绩是多么伟大了。

咱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汉武帝在位几十年,基本上都是在和匈奴作斗争,并且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将领,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李陵,结果呢?只有卫青一生无恙,霍去病英年早逝,李广高喊“刀笔吏杀人”后挥剑自尽,李广利和李陵都投降了匈奴,其中李陵被武帝夷灭三族,李广利作为皇亲在投降匈奴之后被人暗杀,最可怜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了两句,就被武帝把裤裆里面的玩意给割了!在与匈奴战斗的日子里,国库亏空、民不聊生,而匈奴主力除了遭受重创之外,这个民族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西汉往往万里远征匈奴,每次最多也就杀死千八百人,就是建立了奇功,而费用却用亿万计。

很多时候,花了很多钱,死了很多士兵,却连敌人的毛都看不见。

在汉元帝的时候,匈奴已经分裂成很多个小国,其中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大部分,还娶了一位绝色美女王昭君。

只有郅支单于远在西域,自以为是大国,所以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他杀死康居王的女儿及其以下贵族数百人,全部肢解后扔进河里,强遣民众筑城,死人无数,
还欺压周围小国,让他们来给自己朝贡。

除此之外,他也不把西汉放在眼里,经常辱骂西汉使者。

看到这种情况,陈汤和西域督护甘延寿就开始商量,说这帮蛮子就是欺软怕硬,西域这块地方本来就是匈奴的地盘,咱哥两个啥也不是,要是郅支单于联合乌孙和大宛两个国家,那我们就彻底玩完了。

况且郅支单于为人彪悍,经常打胜仗,如果长久这么下去,一定是西域的祸患。

这帮蛮子虽然远在西域,但是他们的城不坚、弩不利,没什么可怕的,我们只要把屯田的士兵和乌孙国的战士联合起来,兵临城下,郅支单于想跑没地方跑,想守也守不住,这件千载难逢的奇功,就是咱们哥两个的了!
甘延寿认为正确,就想上书给汉元帝,陈汤拦住他分析道,这种大事,朝廷也不了解情况,一来二去就会丧失战机,咱们干脆先斩后奏吧。

但是甘延寿一直犹豫。

后来因为甘延寿生病,陈汤就自作主张,发布命令招纳士兵,甘延寿知道后,惊出一身冷汗,想去阻止,陈汤大怒,拔出剑来对甘延寿说:“军队已经集结完毕,你小子想阻拦众人吗?”(大众已集会,竖子欲阻众邪!)于是甘延寿不得不同意了陈汤的行动。

于是,两个人集结了四万多人,第二天就引军分行,由六个校尉统领,其中的三个校尉向南进发,越过葱岭经过大宛,另外三个校尉向北进发,进入赤谷,经过乌孙,过康居国界,到达阗池西。

康居国的副王也领骑兵数千人到达赤谷城东,截走大昆弥几千人和无数财物,陈汤一见火了,就把康居王劫掠的东西还给了大昆弥,并且严令不准扰乱百姓。

于是大军千里跋涉,到达郅支单于都城三十里外扎营。

郅支单于派了个使者问汉兵为何来这里?陈汤答道,单于曾经上书给汉帝,说自己居住的地方太差,想归附汉朝,朝见天子。

天子非常可怜单于,于是就派我们来迎接你们,因为怕吓着大家,所以没有到达你们的城下。

来来往往好多次,陈汤就责备郅支单于,说我们是特地为单于着想才来的,现在却一直见不到大王,却一直见你这些小喽啰,为何单于你不思考大事,对宾客这么无礼啊!我们远道而来,人马疲惫,粮食也不多了,请单于为我们考虑一下吧。

第二天大军前进二十八里,距离都城三里外扎营。

陈汤的大军看见单于都城上旌旗飘扬,数百人披甲守城,同时,单于又将一百多名骑兵驰出城外,步兵一百多人摆开鱼鳞阵,耀武扬威,城上的人更是高喊:“小样!过来斗两招!”
陈汤一见,马上下令攻城,命令道:听见鼓声,大军到达城下,四面围城,盾牌兵在前,弓弩兵在后,射杀城上士兵!攻城开始,城上的人纷纷跑了下来。

单于都城的外面是土城,里面还有一重木头城,木城里面射箭,杀死了不少士兵,于是大家就点火烧木城。

到了晚上,有数百骑兵想逃出来,全部被歼。

就像陈汤预料的那样,刚开始郅支单于已经逃了出来,但是却没地方去,于是又回到城中想坚守。

单于披甲亲自登城,他的夫人、嫔妃们也纷纷张弓射箭。

突然,城下有人一箭正中郅支单于的鼻梁,而他的夫人和嫔妃们这时全部战死,单于被迫下城。

到了半夜,木城被
攻破,后面的军队也已经进入了土城,康居王的万名骑兵纷纷将城围住,大家遥相呼应。

深夜,大军想攻郅支单于,但是没成功,天亮后,城内四面起火,士兵大喜,高喊着杀了进去,一时间战鼓动地,汉兵推着盾牌进入城内,单于及其手下男女数百人进入内宫,汉兵开始放火,并且争相杀了进去,郅支单于顿时死于非命!同时斩首其夫人、太子、名王以下共计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活捉四百五十人,投降一千多人,获得财宝辎重无数。

这就是让陈汤留名青史的郅支大捷!陈汤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就将郅支单于给灭了,真可说是千古奇功!
后来,因为甘延寿和陈汤矫诏行动,于是丞相匡衡对陈汤和甘延寿封侯问题横加阻挠,可怜陈汤,一代名将,最后郁郁而终,陈汤死后16年,西汉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