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药用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体现。
它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传承。
一、茶的起源与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
据传说,中国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其作为一种草药使用。
茶的发现和使用,为人类带来了新的饮料选择,也开启了中国茶文化的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发展出不同的品种和制作工艺。
从绿茶、红茶、白茶到黄茶、乌龙茶,每一种茶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点。
茶的制作过程也经历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从最初的炒制到后来的揉捻、发酵等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对茶的品质和口感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茶与中国文化茶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被视为一种仪式,一种交流的媒介,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中国人喜欢在家庭、朋友间一起品茶,借此来表达友情、亲情和感激之情。
茶凭借其温和的性格和清新的香气,成为中国人喜欢的饮品之一。
茶文化还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和审美观念紧密相连。
品茶时,人们注重茶具的选择和使用,注重水的质量和温度,注重泡茶的时间和顺序。
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茶杯的造型和纹饰也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茶艺表演更是将茶与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茶与健康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还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对人体有着多种保健作用。
绿茶富含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防癌等功效;红茶含有茶红素,有助于降低血脂、促进血液循环;乌龙茶则有助于消化和减肥。
茶的饮用不仅可以提神醒脑,还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茶与健康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古人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茶,以提神醒脑。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茶也常被用作药物的辅助治疗,如清热解毒、理气消食等。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 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 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及、 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茶墨俱香,清心抒情
宋代时,施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 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 坡所了最好的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 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 操一也。” 。文人们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 心灵寄托,诸如徐铉、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 诗人作茶诗,书法家书茶帖,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 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 事活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 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 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 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 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 又可进行各类赐茶。 “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 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搜刮民财,建中 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 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 之乱”结束后,罢除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 )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 收入。
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 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 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散茶、末茶。
茶与中国历史茶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茶与中国历史茶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茶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茶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茶在中国古代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
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其用作药物。
茶的种植和饮用在汉朝时期逐渐普及,茶的种类和品种也不断增加。
茶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培育出了适应各种地理环境的茶树品种,并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加工工艺。
二、茶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意义1. 茶的经济价值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庞大的茶叶产业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古代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大量涉及茶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商品之一。
在茶的推动下,中国的内外贸易发展迅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2. 茶的社交意义在古代中国社交场合,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宴会和官方会议等场合都会品茗。
茶叶的品种、汤色、味道以及冲泡的技巧都成为社交的重要话题和表现手段。
通过共同品茶,人们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互相交流思想和文化。
3. 茶的文化意义茶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体现在茶道、茶艺、茶具等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茶道追求“以茶会友”,倡导平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茶艺注重茶的冲泡技巧和方式,将茶韵和茶文化融入其中。
茶具制作讲究工艺和美学,成为传统工艺品的代表。
三、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1. 茶的医疗作用茶在古代被普遍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并被广泛运用于医疗领域。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和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抗菌和保健功能。
茶叶的医疗作用对于促进人民的健康和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与发展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起源于中国。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茶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1. 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南地区。
据传说,公元前2737年,中国的一位帝王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叶的独特滋味和药用价值。
这个传说被认为是茶的起源之一。
茶叶最初被当作草药使用,用于治疗疾病和增加人体的健康。
2. 茶的发展茶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草药到饮品的转变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年-907年),茶叶开始被当作一种饮品来享用。
唐朝的文人墨客们喜欢饮茶,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宋朝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茶叶的种类和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茶的制作技艺也逐渐成熟。
茶叶的贸易也开始蓬勃发展,茶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品。
到了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1644年),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明朝的茶叶种植区域扩大到了全国各地,茶叶的品种也更加丰富。
茶叶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茶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3. 茶的传播与影响茶的传播与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波及到了世界各地。
在公元9世纪,茶叶传入了日本。
日本的茶道文化发展成熟,茶叶成为了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叶还传入了西方国家。
在16世纪,茶叶成为了欧洲贵族和上层社会的时尚饮品。
茶叶的传入对欧洲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茶叶贸易成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重要商业活动。
茶的起源与发展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有益物质,具有抗衰老、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
茶叶的饮用被认为有助于提神醒脑、促进消化和增强免疫力。
4. 茶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
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茶叶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化。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以及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以及气候条件均有利于茶业的发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改进,讲究水质,斗茶盛行。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
茶叶在中国的发展史

茶叶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代时期。
以下是茶叶在中国的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
传说中的发现:相传茶叶的发现与神农氏有关。
据说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也发现了茶叶的草药功效。
茶叶的草药应用:在中国古代,茶叶一开始主要被用作草药,被用于治疗疾病。
茶叶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饮茶的兴起:在秦朝时期,茶叶开始被作为饮品消费,尤其是在贵族阶层中。
饮茶逐渐成为一种社交和文化活动。
茶叶的烹制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研究茶叶的烹制技艺,掌握了泡茶、煮茶等方法,使茶叶的风味更加丰富。
茶叶的茶道文化:茶道文化在唐朝和宋朝达到巅峰,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强调茶叶的品质、烹制技艺和品饮礼仪。
茶叶的贸易发展:茶叶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与丝绸和瓷器一起,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
茶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在明清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茶树的栽培和制茶工艺得到了改良和提高。
不同茶叶的发展:中国茶叶的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不同的品种和独特的风味。
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
总的来说,茶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草药到饮品,再到文化和产业,茶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叶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与发展茶是一种古老而受人喜爱的饮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的起源、发展和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据传说,中国的一位帝王神农尝百草时,发现了茶树的存在。
神农帝王将茶树的叶子煮沸后喝下,感到神清气爽,精神焕发,于是将其视为一种药物。
这个传说成为了茶的起源之一,茶因而被广泛使用于医疗和保健领域。
二、茶的发展1.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古代,茶主要被用作药物和祭祀的饮品。
到了唐代,茶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饮品。
唐代的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茶馆中,品茶、赏诗、交流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宋代时,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砖茶、碾茶等形式开始出现。
明代时,茶叶的贸易得到了推动,茶叶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
2. 茶的传播与发展茶的传播离不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亚、中亚和欧洲,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饮品。
茶的传播也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日本,茶道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强调茶的独特气质和仪式感。
在英国,茶成为了国民饮品,下午茶文化在当地非常流行。
三、茶的文化背景1. 茶艺与茶道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泡茶的技艺和仪式感。
茶艺包括了茶具的选择和使用、茶叶的煮沸和冲泡方法,以及品茶的礼仪等。
茶道则是日本茶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强调了茶的独特气质和仪式感,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茶的饮用被认为是一种品味和修养的象征,它能够带给人们身心的放松和舒适。
茶的文化也催生了茶具的发展和茶具艺术的形成,茶具成为了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
茶文化还影响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茶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3. 茶的保健价值茶具有许多保健价值,它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
药茶的起源与发展

药茶的泡法不当,将使药效的发挥受到影响。
药茶的泡法得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病效果。
泡药茶,首先选取恰当的茶具。
陶器茶具以紫砂陶器最好,用紫砂茶壶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茶味,便于洗涤,传热缓慢,不会炙手,可在炉上炖茶,不易爆裂。
缺点是陶器多为褐色,较难欣尝茶叶的汤色。
瓷器茶具以白为贵,冲泡出来的茶汤,香高、汤清、味醇,别有风味。
玻璃茶具冲泡的茶汤叶底一目了然,从中可以鉴别茶叶优劣,但不透气,不保温,茶香也易消失;搪瓷茶具泡茶不能真正品尝到茶叶的色、香、味,同时糖瓷茶具烫手,放在玻璃上易使玻璃受热不均匀而爆裂;保温杯泡茶最差,会把茶叶闷熟,使色泽变黄,茶香大为逊色,茶汤带熟味。
水质跟泡茶的质量也有密切关系:山泉水、山涧溪水的水质最好,没有污染的江河水也较好,自来水静置一夜以后,也可以用来泡茶。
泡茶的水温,以沸滚起泡为度,这时的水质嫩,茶叶中的水浸出物能充分溶解,如煮沸过久,泡茶会影响茶的色、香、味,而未沸开的水泡茶,茶中有效成分不能浸出。
煮沸后用来泡茶的开水,不可太凉,也不可过烫,烫则易熟,破坏了茶中的有效成分。
一般说来,水温在70~80℃时,泡茶最为理想。
即将沸滚的水停一下,在70℃左右时再冲泡。
而红茶,乌龙茶或普洱茶,要用沸的开水冲泡,才能把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浸泡出来。
冲泡茶的时间,以茶叶老嫩和茶量多少而定,一般3~5分钟即可。
冲泡第一道可以随泡随饮,第二道泡1~2分钟后再饮用,第三道再适当延长,可使茶叶中剩余的有效成分都充分浸泡出来。
药茶除泡服法之外,再就是煎服法。
煎茶多用砂锅、瓦罐,而不用金属器皿,因为金属器皿易与茶中某些药物成分发生化合反应,使茶汤变质、变味或产生沉淀物,影响疗效和产生副作用。
煎茶常用自来水、清洁的河水或井水。
煎茶剂多是将茶叶和其他药物食物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茶同气功、针灸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药茶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并屡经验证,行之有效。
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贡献。
药茶,既可以作为人们工余、饭后的饮料,又可以防病治病,缓衰抗老,延年益寿。
所以,受到广泛的欢迎,并经久不衰。
据初步考证,历代医籍所记载的药茶方,至少有二百多方。
有单味的,也有复方;有用于治疗疾病的,又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
品种繁多,的确称得上祖国医学一萃。
茶,长期以来,被视为多种功能的中药。
在茶叶利用的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三千多年主要作为药用。
茶叶作为药用,在我国很多古书上就有记载。
例如:《神农本草》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对茶的功用,就有明确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并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相传:神农在品尝百种草药时,当尝到金绿色滚山珠而中毒,正巧倒在茶树下,而茶树叶上的露水流入口中,使之苏醒得救。
这虽说是传说故事,但却记载了茶叶有解毒功能这一事实。
三国时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下了“苦茶久食益意思”,指出饮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有“茶治便脓血甚效”的验证。
梁代名医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
这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说明了茶叶有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盛唐时期,在朝廷命苏敬等编写的《唐本草》中云:“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也记有“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著名医学家王焘的《外台秘要》第三十一卷中有“代茶新饮方”一节,详细记述了药茶的制作,使用和主治疾病,开创了药茶制作的先河。
药王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食治节中称茶“令人有力,悦志”并记有茶药方十余方。
孟洗《食疗本草》中也有用药茶治“腰痛难转”、“热毒下痢”的记载。
药茶的运用,到了宋朝,已有相当的发展。
不少劳动人民和医家,采用药茶防病治病,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药茶方。
在官方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作了广收博采。
记有不少药茶方。
如葱豉茶、薄荷茶、石豪茶、腊茶、合腊茶、硫磺茶等,都在以上两本书中有配方、用法、主治等方面的记载,并广泛用于实践之中。
许多药茶方,不仅在群众中饮用,在宫廷王室里也颇受青睐。
元朝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主管宫廷贵族的饮食烹调,根据多年经验,写成《饮膳正要》,其中就有不少药茶方,并指出:“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
”著名老年学家邹铉在宋朝陈直《养老奉亲书》基础上,广收博采,著述了《寿亲养老新书》,其中收载防治老年病的药茶方,如槐茶方、苍耳茶方等,并有试茶、香茶、柏汤茶、干荔枝茶的制作记载。
吴端《日用本草》、王好古《汤液本草》中,均有药茶功效的记载。
明朝以后,药茶方运用更加广泛。
在《《普济方》中的药茶一篇中,收载了药茶方8个,并详细介绍有适应症和饮用方法。
《韩氏医通》中首次记载了缓衰抗老的八仙茶”方。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附录药茶方十余个、如茅根茶、萱草根茶等,并对药茶的功效作了全面的论述,并促进了后世对药茶的研究。
清代,载药茶方的著作日益增多。
张璐的《本经逢原》、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二卷、汪昂的《本草备要》,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书均有药茶方的记载。
其中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记载的瘟病学家叶天士药茶方,后来改
制成“天中茶”的药茶,十分有名,至今还运用于临床,受到医家推荐。
黄伯雄的《食鉴本草》、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不少药茶方,为研究和整理药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清宫十分重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药茶方,如清宫仙药茶,由乌龙茶、六安茶、泽泻等组成。
据现代药理研究,其降脂、化浊、补益肝肾,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十分明显。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的清热茶方中,就有清热理气茶、清热化湿茶、清热养阴茶、清热止咳茶等。
这些茶方,都是中医宝贵的文献资料。
近代,药茶方在群众中已广泛流行,特别是建国以来,更受重视。
1963年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附录有药茶的一般制法和要求,为药茶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中药大辞典》、《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等,收录了不少有效的药茶方。
临床上,除茶叶外,还制成了不少成品药茶,如建曲茶、午时茶、甘露茶、感冒茶、减肥茶、天中茶、乌龙茶等。
乌龙茶已打入国际市场。
许多著名老中医用药茶方防治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
耿鉴庭《瀚海颐生十二茶》已在群众中广为采用。
中药学家叶橘泉用决明子茶健身延年的经验得传播。
周潜川《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收列了多种药茶处方。
近年来,不少专家出版了不少著作,收纳大量有效茶方,如丹参茶、山楂茶、荷叶茶、玉米须茶、三宝茶、葛根茶等,颇受群众欢迎。
综观我国古代,记载药茶的书十分丰富。
其中有《本草纲目》之类的本草类书27种,有医方类,如《枕中方》、《千金方》等7种,有《采茶录》、《茶谱》等茶书类四种,有《博物志》、《述异记》等经史类7种。
多达61种古书中记载着茶叶的药用价值和药用配方。
涉及治疗疾病的方剂多达219方,仅治去痰的便有药茶19方。
在国外,药茶方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苏联药典第八版中即记有茶方通则,并有“泻下茶”、“止咳茶”两种法定处方。
近年来,青草茶在欧州盛行。
日本津村顺天堂试制“袋泡茶”,用于保健,并取得了专利权。
香港太平洋有限公司根据中医古方,采用电脑配制药茶成品,有桑菊感冒茶、参和茶、八珍茶等,深受欢迎。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了袋泡茶、香料茶、速溶茶、冰茶、混合饮料茶、中药茶等。
充分发挥着药茶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
茶与人类健康紧紧相连,目前,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把“茶—21世纪的健康饮料”列为90年代的重大研究课题,并由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力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