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及种类

合集下载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国家,任何国家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所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茶叶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吃了一种草后不幸中毒,幸得茶叶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

从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药。

《神农百草经》的成书不会晚于西汉初年,至少在当时,我们祖先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了。

茶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瑕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泰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 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横”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祺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国茶文化的艺术珍品_、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 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 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及、 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茶墨俱香,清心抒情
宋代时,施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 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 坡所了最好的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 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 操一也。” 。文人们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 心灵寄托,诸如徐铉、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 诗人作茶诗,书法家书茶帖,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 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 事活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 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 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 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 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 又可进行各类赐茶。 “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 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搜刮民财,建中 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 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 之乱”结束后,罢除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 )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 收入。
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 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 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散茶、末茶。

茶与中国历史茶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茶与中国历史茶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茶与中国历史茶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茶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种重要的农产品,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茶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茶在中国古代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

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其用作药物。

茶的种植和饮用在汉朝时期逐渐普及,茶的种类和品种也不断增加。

茶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种植。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培育出了适应各种地理环境的茶树品种,并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加工工艺。

二、茶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意义1. 茶的经济价值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形成了庞大的茶叶产业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古代的贸易和商业活动大量涉及茶叶,茶叶也成为重要的进出口商品之一。

在茶的推动下,中国的内外贸易发展迅猛,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2. 茶的社交意义在古代中国社交场合,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宴会和官方会议等场合都会品茗。

茶叶的品种、汤色、味道以及冲泡的技巧都成为社交的重要话题和表现手段。

通过共同品茶,人们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互相交流思想和文化。

3. 茶的文化意义茶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体现在茶道、茶艺、茶具等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茶道追求“以茶会友”,倡导平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茶艺注重茶的冲泡技巧和方式,将茶韵和茶文化融入其中。

茶具制作讲究工艺和美学,成为传统工艺品的代表。

三、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1. 茶的医疗作用茶在古代被普遍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并被广泛运用于医疗领域。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和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抗菌和保健功能。

茶叶的医疗作用对于促进人民的健康和提高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

茶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以及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以及气候条件均有利于茶业的发展。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改进,讲究水质,斗茶盛行。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

中国茶的起源与历史

中国茶的起源与历史

公 英
所避就。”由这一传说可以得知,我国大约在五

千年以前就开始食用茶了。
那时,人们将含嚼茶叶作为一种习惯,时间久了
之后,生嚼茶叶变成了煮熟服用。人们将新鲜的
益 茶叶洗净之后,用水煮熟,连着汤汁一同服下。
不过煮出来的茶叶味道苦涩,当时人们主要将它
母 当作药或药引。如果有人生病了,人们就从茶树 草 上采摘下新鲜的芽叶,取其茶汁,或是配合其他
第三个阶段是烹煮饮用。随青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茶叶经过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能够提神解渴,而且 还能享受到茶叶的清香鲜爽,于是人们开始习惯将茶叶烹煮后饮用。
第四个阶段是冲泡饮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团饼茶,明代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随之由烹煮改为冲饱, 成为饮茶历史上的飞跃,而这时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花样繁多。
他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了《茶经》一书。陆羽在书中对茶的 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等作了全面 论述。当时他还曾被召进宫,得到皇帝的赞赏。唐朝当时注重对外交往, 经济开放,因而从各种层面上对茶文化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 唐代茶道大兴,同时也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史中开辟了划时代的意义。
再到宋代,中国饮茶习俗达到了更高的地步,茶已经成为“家不可一日无 也”的日常饮品之一。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这 时民间还出现了茶户、茶市、茶坊等交易、制作场所。其习俗中,最有特 色的是斗茶。斗茶,不仅是饮茶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把饮茶的 美学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茶叶产品不再只是单一的团茶、 饼茶形式,先后出现了散茶、末茶。此时,茶文化已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 景象,并传播到世界各国。
作为中国最古 老的饮品,茶 已经成为国人 生活中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 它不受地域限 制,也没有民 族差别,一直 流传下来。

雅思阅读 the history of tea

雅思阅读 the history of tea

雅思阅读the history of tea雅思阅读中的一篇文章名为《The History of Tea》,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茶叶的历史和发展。

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述:茶叶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737年,由中国神农氏发现。

茶叶最初被用作药用,神农氏通过观察发现茶叶具有解乏、提神、清热等功效。

随后,茶叶逐渐在民间传播,并成为一种饮品。

到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茶叶逐渐从药用转变为日常饮品。

此时,茶叶的饮用方式与现代茶有所不同,人们将茶叶与水混合后煮沸,从而使茶汤更加浓郁。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饮用方式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现代茶道的雏形。

茶叶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中国流行,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中亚地区等国家。

公元前5世纪,茶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茶叶逐渐与禅宗佛教相结合,形成了茶道文化。

茶叶也在7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当地贵族的独享。

16世纪,茶叶传入欧洲。

最初,茶叶被视为神秘的东方饮品,价格昂贵。

随后,随着贸易的发展,茶叶在欧洲逐渐普及。

17世纪,英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进口国,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在此过程中,茶叶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英式下午茶文化。

20世纪以来,茶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成为许多国家人民的日常饮品。

如今,茶叶种类繁多,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多种类型。

茶文化也日益繁荣,各种茶道、茶艺表演等形式丰富多样。

总之,《The History of Tea》这篇文章通过讲述茶叶的历史发展,展现了茶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过程,以及茶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茶叶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其饮用方式和文化习俗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茶文化介绍

中国茶文化介绍

“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 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 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绿叶红镶边” 的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 简练,即“活、甘、清、香”四字
武夷岩茶是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北部

安溪铁观音同为
著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 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发明 于1725—1735年,是中国 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 代表。其品质特征是:茶 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 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 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 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 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 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 回甘悠久,俗称有“观音 韵”。
国传 以 数 培 十 它 茶在 乃记 前 理 学 分 由 文这 至、 有 学 、 丰 唐 化一 世地 关 等 制 富 代 专时 界理 茶 ; 茶 , 陆 著期 文、 的 同 学 。 羽 , 化数 不 时 、 它 所 世 宝理 同 , 分 涉 著 《界 库等 神 还 类 及 《 茶第 中书 话 记 学 生 茶 经一 的籍 、 载 、 物 经 》部 珍, 诗 了 生 学 》 问茶 品是 赋 唐 态 、 内 世叶 。中 、 代 学 栽 容 ,、 、 ——
茶具
•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 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 《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 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 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 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 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具——美食不如美器
五、茶与艺术
茶艺
• 黄山毛峰是著名绿茶
品种,产于安徽黄山,主 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 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 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 密,日照短,云雾多,自 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 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 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 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 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 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 醇回甘。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

茶的起源和发展史参考一:茶叶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经过历代长期的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传播世界,造福人类。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礼貌的发展进展中。

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相传由神农氏尝百草而发现茶。

到战国以后,在古文献中即有“茶”的记载。

从晋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追述中可知,我国商末周初之时,古之巴蜀地区即已种茶产茶。

《尔雅》在“释木”部中记载,“槚,苦荼”。

王褒在《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反映我国西汉时期古巴蜀地区居家已有烹茶、饮茶的情节。

东汉华佗在《食论》中指出,“苦荼久食,益意思”,即饮茶有益智的功效。

东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则把饮茶视为清廉节俭的象征。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便利南茶北运和文化交流。

社会出现将“荼”字减去一笔,俗写成“茶”,自此便成为专用的茶字。

唐代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禅宗兴起,坐禅祛睡,倡导饮茶,饮茶之风由南方向北方发展。

上元至大历年间,陆羽《茶经》问世,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

《茶经》分述茶的起源、采制、烹饮、茶具和茶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个性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中华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明朝时期明代朱元璋体恤民艰,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从此我国茶叶生产由团饼茶为主转为散茶为主。

茶类有了很大发展,在绿茶基础上,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及花茶等茶类相继创造出来。

明代强化茶政茶法,为巩固边防设立茶马司,专营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

清朝到民国时期清代海外交通发展,国际贸易兴起,茶叶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商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茶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1、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①神农尝百草至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②我国的地区有树龄超过2000年的野生大树:③茶叶是从唐朝起自我国向朝鲜、日本、荷兰、葡萄牙、英国、俄国、美国等传播:④茶称谓起源于中国。

2、茶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

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

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发现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

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中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①神农时期:大约5000年前,茶生叶被用来煮着喝,作药用;②春秋时期至西汉初:大约2000年前,茶叶作为食用;③汉朝:1500年以前,茶叶已成为宫廷饮料;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④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饮茶已十分普及,兴起茶道;⑤宋代:1000年以前,讲究水质、斗茶活动,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已达登峰造极;⑥明代:据今600多年,朱元璋下诏“摆造龙团,惟芽茶以进”,撒茶开始流行;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⑦清代:300年以前,茶馆开始盛行,中国茶开始大量出口,独布世界茶市,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工艺相继形成:⑧清末至建国前,由于清政府腐败和战乱,茶道走向衰弱:⑨改革开放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道开始复兴。

二、茶区的分布1、世界茶区分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分布在世界五,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并以中国为最。

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以生产红茶为主,出口占据欧洲市场的主要部分;日本主要生产蒸青绿茶,有小部分乌龙茶;中国的茶叶种类最齐全,有六大茶类。

2、中国茶区分布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

三、茶叶的双重属性1、自然属性:即茶叶的保健功效。

2、社会属性:以茶会友,以茶养性,以茶送礼,以茶修得,以茶养廉,以茶清政,以茶坐禅,以茶健身等。

四、茶叶的特性1、吸附性:可吸附异味、杂味;2、避光性:照射会变色、变味。

茶叶通常只能用文火焙,不能太阳晒。

五、茶叶的味道茶叶的滋味,是由几十种呈味物变化的综合反映。

其中主要的五味及其成味物质如下:1、苦味:咖啡碱2、涩味:茶多酚3、鲜味:氨基酸4、甜味:可溶性糖5、厚味:果胶六、茶叶的贮存1、避光2、防潮3、防异味4、防氧化5、密封保存七、茶叶的基本常识1、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巨著是什么,何时何人所著,共分几卷几节?《茶经》,唐代茶圣陆羽,分三卷十节。

2、三大无酒精饮料是什么?茶、咖啡、可可。

3、现代的十大名茶分别是什么?①:西湖龙井(绿茶)②洞庭:碧螺春(绿茶)③闽北武夷山:武夷大红袍(乌龙茶)④闽南安溪:铁观音(乌龙茶)⑤:瓜片(绿茶)⑥祁门:祁门红茶(红茶)⑦:毛尖(绿茶)⑧:君山银针(黄茶)⑨:毛峰(绿茶)⑩庐山:庐山云雾(绿茶)4、何谓发酵?何有作用?茶青由茶树摘下后,叶中水分会逐步蒸发、消失,此期间叶片不断的产生化学变化,此过程称为发酵。

叶片水分蒸发时产生化学变化时会将叶片所含草青味带走,散发出自然香气,此时再以高温急速让水分蒸发消失而将香气保存于茶叶之中,所有发酵过程是决定茶叶成品带有香气与否的重要因素。

5、树种下几年才可以采收,什么时候老化?茶树一般要2至3年菜可以采收,4年以后才能量产,但受茶园的管理及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投产12至15年以后减产,20至25年以后茶树老化。

中国茶叶种类知识中国茶叶据统计有6000多个品种,按制做方式分类为大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按商品分类为六大类,即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青茶)。

绿茶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

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销总量的1/3以上。

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

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

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

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

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红茶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所以称为红茶。

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微雕、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黄素的新的成分。

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

乌龙茶乌龙茶,也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

它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二者之间,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所以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饮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乌龙茶的药用作用,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

在日本,乌龙茶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

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名字叫做龙,因为他长的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

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之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

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了,乌龙和全家人忙着宰杀、品尝野味,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

当第二天清晨全家人才想起此事,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新鲜叶子,已镶上了红边了,并且散发出阵阵清香。

制成的茶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

于是,经过反复的试验与细心的琢磨,通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

安溪也就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黄茶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

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

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

黄茶,按其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芽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霍山、金寨、、岳西和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大叶青等。

白茶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白茶的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

它的主要品种有白牡丹、白毫银针。

白茶的产区主要在省的一些县市。

境丘壑其夫,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

萎凋分为室萎凋和室外萎凋两种。

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

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暗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

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黑茶黑茶,在鲜叶选料、工艺流程和对其色泽、品质的要求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标准与风味,形成了同其它茶类不同,独占一个“黑”字的茶类。

绿色的鲜茶叶,是经过何种制作工序变成黑茶的呢?最早的黑茶是由生产的,由绿毛茶经蒸压而成的边销茶。

的茶叶要运输到西北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体积,蒸压成团块。

在加工成团块的工程中,要经过二十多天的湿性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由绿逐渐变黑。

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既是黑茶之由来。

黑茶的采摘标准多为一芽五至六叶,叶粗梗长。

其制作基本工艺流程是高温杀青、揉捻、堆积做色、干燥。

由于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夜色黝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黑茶因产区和工艺上的差别,由黑茶、老青茶、边茶和滇桂黑茶之分。

而其中黑茶是用滇青毛茶经潮水沤堆发酵后干燥而成,统称其为普洱茶。

普洱散茶是黑茶类中,独具浓醇香的品种。

详情见下:一、基本茶类1、不发酵茶(1)绿茶:属不发酵茶,鲜叶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炒青绿茶眉茶(炒青、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等)珠茶(珠茶、雨茶、秀眉等)细嫩绿茶(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等)烘青绿茶普通烘青(闽烘青、浙烘青、微烘青、烘青等)细嫩烘青(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高桥银峰等)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等燕青绿茶煎茶、玉露等(2)白茶:白毫银针的制造工序主要有茶芽、萎凋、烘焙、筛捡、复火、装箱等;而白牡丹、贡眉制造工序主要为鲜叶、萎凋、烘焙(或阴干)、捡剔(或筛捡)、复火、装箱。

白芽茶银针等白叶茶白牡丹、贡眉等(3)黄茶:属轻微发酵茶,其制造的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大叶青等)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黄汤等)2、半发酵茶乌龙茶(青茶):属半发酵茶,其工序主要有鲜叶、凋萎(晒青、晾青)、做青(摇青)、杀青、揉捻、毛火烘焙、包揉、足火、烘干等。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乌龙(凤凰单纵、凤凰水仙、岭头单纵等)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等)3、全发酵茶(1)红茶:属完全发酵茶,鲜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烟熏烘干等工序。

小种红茶(正山小种、烟小种等)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等)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未茶)(2)黑茶:属完全发酵茶,工序为不同产地品种的黑茶制法有所不同,但大都经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工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