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1.1荷塘月色(共3课时) 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析文本
1、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全文,弄清楚每段写的是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为全文划分段落,并找出文章两条线索。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去荷塘
2.作者是怎样来写荷塘月色的
3.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明确文章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备注
课题
《荷塘月色》
授课人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型
新课程
授课时间
11.28——11.29
课标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相关要求
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2、写作手法鉴赏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通过学习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明确:1、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第5自然段描写月光,通过四个动词,写出了月光的多种美感)
3、动静结合(第4自然段描写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荷波、荷香、流水,从动静两个方面来描写)
4、善用修辞(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修辞,还穿插了诗歌,使得文章生动,有内涵,行文摇曳,有美感)
3、小结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朱自清为我们展示了“熟悉的地方也是有风景的”,本文善用修辞、叠词、动词,这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运用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善于通过细心观察,写出别样的风味。
从熟悉的文章引入本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入背景知识,为后面找线索做铺垫
循环渐进,梳理文脉
理解和初步掌握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

学法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描写荷花的古诗文有很多,初中时学过《爱莲说》,写出了莲花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洁、美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体味一下来自百度文库月光下的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1.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第二课时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有些距离,学生容易有心里代沟,因此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找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自我概括。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互动过少。这节课以讲授法为主,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没有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因此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设计师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多说多想,教师做好引路人的工作。 对课文中有的答案,要让学生直接找;对深层次的问题,则是给时间让学生讨论,这样课堂才能有重难点区分,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疏通古文部分,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多角度回顾文章要点。
通过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找两条主线
写法总结,回顾了全文,有助于日后的写作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1、完成学案阶段2、5
2、背诵第4、5、6自然段
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两条线索:
(写景)行踪: 出门------------小路-----------荷塘----------门前、进屋
要点:
@景物顺序: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静转动;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叠词运用(曲曲折折、田田);比喻(明珠、星星);拟人(羞涩、袅娜);通感(简要介绍)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让学生仿照分析第4自然段的方法,赏析5、6两个自然段,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引导和指点。
明确:第5自然段写了月光,从动词“泻、笼”可以看出;
3.学习文中运用语言的技巧、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鉴赏散文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提高学习中的质疑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流水:脉脉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这篇文章篇幅长,学生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畏惧心理。因此采用了老师抛出问题,帮助学生疏通文章思路,学生找答案的方法,来理清文章脉络,减少学生的抵抗心里。本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采用画文章结构图的形式,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分析文本,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自我概括,找出两条线索,进一步理解情景结合的深层次含义。要避免对学生的答案做统一要求,要试着鼓励学生说不同的答案,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辨析答案的层次和角度,让他们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第三课时
本文的写作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学生在写作中不太善于运用多种修辞,不会遣词用句,通过本文的学习,应该在课堂最后对本文的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在以后的课堂上,也要采用不断重复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学生作业方面存在效率不高,反馈信息不及时的情况,因此应该要有分层性,针对性的让学生写作业,对重难点要做到多讲,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完成。采用多元化的作业布置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明确:体会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3、总结
.分别请几名同学来梳理文章结构;总结自己从文中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作手法。
1、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1、画思维导图
根据前两节课的讲解,本节课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找出两条线索。
明确:明线——月色观荷
暗线——心里变化
2) 解题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他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本文正是他带着“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第6自然段写了月影、光影,用了动静、虚实的描写手法。
3、小结
第2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4、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找两名同学翻译文中引用的《采莲赋》《西洲曲》,思考和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首作品。
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脉络,下节课着重来看看荷塘月色有哪些景色,作者的感情变化是怎么样的。
第二课时
1、导入
本文着重写荷塘月色,因此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什么样的。
二、文本分析
1、全班齐读第4段,找出作者写到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启发学生体会本段中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抒情)心理变化:心里颇不宁静--到了另一世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到底惦着江南了
【第二课时】
荷叶:田田—多;亭亭—美;肩并肩;风致; 近 上 静
荷 荷花:零星点缀;白—色;袅娜、羞涩—态;明珠、星星—光; 丨 丨 丨
荷香:缕缕,仿佛渺茫的歌声; 丨 丨 丨
塘 荷波:凝碧 远 下 动
学情分析
高一(四)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可以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找出文章的两条主线,分析文本情景交融的由来。
高一(六)班,课堂过于沉闷,学生不喜欢独立回答问题,所以要增加谈论环节,培养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2.提高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3、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4、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巧妙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在小学及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散文文体的阅读、分析方法以及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语言、字句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此外,通过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开始接触了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应充分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