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第十一章  当代教育的新理念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概述
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陶行知也言:“发明千千,起点一问。”
老师在回答学生的问题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 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学方 法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 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特别是形成自己的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案例
孩子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他们请教老师。老师并没有简单的 回答他们这是真是假,也没有解释什么叫文学,什么叫童话。老师笑眯眯地把大 家都表扬了:大家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对课本产生怀疑这样的精神非常可贵。刚 才老师认真地听了你们的话,你们都努力想办法说服对方,有的同学还用了别的 故事或者是自己从别的地方学到的知识来证明,这就叫辩论。发言的同学都可以 得到一个辩论奖。在刚才的辩论当中,你们都动了脑筋,其实你们已经学到了比 课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学习的方法。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动脑筋去思考, 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创造出更棒的东西来。
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 然后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 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 最后,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在研究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研究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协作,增强了主人的 意识。
“散点教学:是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 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 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间的联 系,补充他们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散点式教 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培养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 为能够使学生跳跃式发展成为可能,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第十一章社会运行

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第十一章社会运行课程名称:社会学授课导师:毕天云职称:教授备课教案第一节社会运行概述一、社会运行的涵义社会运行是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多种社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一)国内条件1.生态环境条件2.经济条件3.政治条件4.人口条件5.文化和心理条件(二)国际条件1.国际经济条件2.国际政治条件3.国际文化条件三、社会运行的状态(一)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

在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时,要做到全面性和整体性并重。

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对社会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做到纵横结合、结构与功能结合、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

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运行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是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包括三个方面:①结构性协调②功能性协调③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3.满足需要原则。

满足需要原则是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原则,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评价社会运行状态归根到底要用人类自身的状态来说明;满足人类需要的程度是满足客观状态和主观要求之间的桥梁。

(二)社会运行状态的类型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其运行状况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可以使用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把各种具体的社会运行状态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形态:1.良性运行良性运行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各个子系统和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各种社会障碍、失调因素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限度内的社会运行状态。

良性运行的社会在总体是既是稳定的,又是和谐的,呈现出协调发展的特点。

中国当代16位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中国当代16位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中国当代16位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语文教育名家及教学流派研究

语文教育名家及教学流派研究

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育汶川地震违背8三、先进的教育观。

四、出色的科研能力。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名家及流派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流派。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形成,日臻完善的,它是在整个教育改革活动下诞生而发展的。

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或者正在达到日趋成熟阶段,积累了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

众家崛起,竞相争鸣,这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充满生机的表现。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风格流派给予我们很大启示,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发展趋势提供了借鉴。

一、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情感派是指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教学派别。

该流派的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

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富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

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教学上,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她的话概括了情感派的特点。

欧阳代娜认为,“老师要把课文中的美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语文教学要讲出“美”字来,悟出“巧”字来,点出“活”字来,练出“实”字来。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333教育综合之我国教育史

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二章“六艺”教育的形成第三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四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五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六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七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八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非重点,略)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和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

形成这种局面的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

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特点是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合一,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的区别:国学是由中央政府办理、设在天子、诸侯的王都内的学校,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乐师主持,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乡学是设立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国学又分小学、大学两级。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入学年龄沐浴家庭身份等级有关,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平民子弟所进入的小学学习年限是七年,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是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3.六艺(内容和特征一起回答,名词解释)(1)“六艺”,即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六项基本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制度
步 酝酿 入 近 代 制度
确立
资本 主义 时代 曙光
早期 资产 阶级 革命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
经济动力: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
工 业
生产力大 大提高
美国

法国

社会面貌
发生变化
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 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共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
趋进
) 时 期
巩固 边疆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 将军
衰一 弱步
巩 固
中外 交往
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青铜工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古代数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解放
战争
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
(爆发)
转战 陕北 (防御)
挺进大 别山 (进攻)
三大
渡江
战役
战役
(决战) (胜利)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文化


近代经济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活变化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42~45P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五中学 曾令阳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

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三、教学过程(一)感知身边数学多媒体播放一段发生在电信公司里的情景:一顾客准备办理上网业务,发现有两种收费方式:方式A 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 除收月基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

顾客说他每月上网的费用按这两种收费方式计算都是一样多。

[课件]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PPT

[课件]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PPT

从20年代中前期到抗战爆发的15年时间里,是中国教育制度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 现代教育于此奠定基础, 但是国民政府也丝毫未放送对教育的控制,以及对进步师生的监督甚至镇压和教科书 审视制度等等。
尤其是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教育面临大好发展时机,国民党挑起内战,战争造成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 教育已经丧尸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政府的教育注定走到尽头。
1929年 民国政府规范大学办学,规定办学目标,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 专门人才”,重学术性;大专是“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重应用型。 规定全国高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中。大学分设文、理、法、农、工、 商、医诸学院, 增设教育学院:凡具备三个学院(其中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 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通过设立研究所以保证大学的学术性。 针对文、法科大学过滥现象,1931年行政院您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使用科 学为原则“,限制和收缩文、发科,扩充理、工、农、医科,高校办学向实科倾斜。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育探索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一、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 •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教育理论贡献 • 三、干部教育 • 四、群众教育 • 第三节 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探索 • 二、晏阳初、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四、廖世承与中学教育改革
•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使民国教育有法可依, 有法可循,但国民教育以此名义控制教育,封闭进步学校,镇压进步师 生,而实际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道而驰。
• 2、“战时须作平时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 职业教育的方针
第一,“社会化”(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要),包括: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 (3)办学组织的社会化; (4)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第二,“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
括物质和人事两方面的工作。
4.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2. 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乡村建设
第一,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 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 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第二,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 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 滴从乡村建设起。
3. 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第十一章 民主教育家的 教育探索
主讲:谢志斌
第十一章 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第一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第二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第三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第四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五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第一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 设为目标。
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另一 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
所以,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 成社会改造。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办乡农学校 1. 乡农学校的设立: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 2. 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
(1)手脑并用; (2)做学合一; (3)理论与实际并行; (4)知识与技能并重 。
5. 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第二节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一、四大教育 二、三大方式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 四、对晏阳初的评价
一、四大教育
1. 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 2. 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 3. 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 4. 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乡农学校——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中国社会
三、对梁漱溟的评价
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 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 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
但是,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其消极的一面。 可取之处在于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
1. 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 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 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 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一贯的、整个的、 正统的。
2. 职业教育的目的
30年代末,他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1940年,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
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 “活教育”实验。
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
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 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 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 系。
二、三大方式
1. 学校式教育; 2. 社会式教育; 3. 家庭式教育。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
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 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即彻底地与广 大农民打成一片。
四、对晏阳初的评价
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问题 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没能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 以及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它的根源,否认了社 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乡村建设作为一 种社会改革运动,其实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 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1. 癸卯学制颁行后,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 育,二者比例极不相称。
2.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技术和管 理人员严重短缺。
3.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 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
的形成。
4. 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 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 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 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1. 中国问题的症结:文化失调
中国社会自始自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为 遇事安分、知足、寡欲、摄生,取一种向自身内求 “调和持中”的有理智、有意识的态度。 西洋:“意欲向前”(入世) 中国:“调和持中”(中庸) 印度:“翻转向后”(出世)
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他认为,未来世界应该 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界。
5. 20看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 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 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 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1. 职业教育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5. 职业道德教育
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
第四节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二、“活教育”思想体系
一、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20世纪20年代,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总 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但其可取之处在于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有中国 特色,确实给实验区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四大教 育、三大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第三节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一、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三、对梁漱溟的评价
一、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
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 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 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