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镇各自然村
快速城市化地区保留村庄规划编制框_省略__以江苏省昆山市保留村庄规划为例_袁晓辉 (1)

[ 作者简介] 袁晓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谭伟平,昆山市规划局总工室副主任。
42
对于保留村庄的规划建设面临哪些 核心问题,如何认识保留村庄规划建设 的重要性,其规划编制应有何侧重等问 题,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以 江苏省昆山市保留村庄规划建设为例, 对保留村庄的概念和内涵、规划与建设 意义、规划编制思路与框架等问题展开 探讨,以期进一步明确保留村庄规划建 设的意义和工作重点,更好地服务于快 速城市化地区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通过对村庄的区位、自然条件、人文 特色、产业基础和空间风貌的分析,总结 村庄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上位规 划和相关规划,如片区统筹规划和旅游 发展规划等,充分挖掘村庄特色,形成鲜 明的村庄定位与特色;结合村庄发展模 式的比选与村民未来需求的调研,进一 步明确规划的方向。 3.2.2 村域规划
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是区别于城市文明 的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区别于城市居民 的乡村居民的生存根本。针对保留村庄的 重要作用,将其发展置于当代工业化、城 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中,探讨其 未来发展思路,并通过规划手段进行有效 引导,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保留村庄的确定原则 针对村庄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未来村
Preserving Village Characters In Fast Urbanizing Region: Kunshan Case/Yuan Xiaojun, Tan Weiping
[Abstract] More and more villages are to be displaced, merged, or preserved in fast urbanization. Future village development involves agriculture, traditional lifestyle and customs, village character and feature preservation. Village planning is therefore becoming paramount. The paper introduces Kunshan village preservation planning practice, and studies core issues of village preservation planning compilation. Kunshan village preservation planning studies nature, industry, culture, space, and life, guides villag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offers a new approach of future village development in fast urbanizing regions. [Key words] Village preservation planning, Village character, Fast urbanizing region, Kunshan
城乡一体化:有效防治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基于昆山实践的思考

化肥增效技术、 推广肥料的精准化技术、 选择合适 的施肥时间及科学的施肥方法等¨ ; 农药污染的控制
措施包括 : 综合利用物理 、 生物 、 设施等生态化手段防治病虫害, 推广高效 、 低毒 、 低残 留、 易降解的新型 农药和农药降解菌, 适时、 适量 、 科学合理施药口 ; 秸秆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推广秸秆还 田技术 、 秸秆饲
】 0
以推行 的生态化耕作措施得以顺利开展①; 四, 第 农业经营户素质的提高, 降低 了生态型农业技术推广
的阻力 。
三、 生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 大大加强了环境治理 能力
农村地 区的生态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生活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肆虐的重要原因。在城乡一体化建设
中, 昆山市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保障打破二元建设体制 , 以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为支撑打破二元环保机
越严重的农业劳动力缺乏 , 因而不少农 民将化肥在播种时一次性全部施足 , 施用农药时也往往急功近利
地 一 次性 多施或选 用 长效 、 毒性农 药 , 高 而不是更 有效 、 环保地 分次施用 。第 三 , 机肥 和缓释肥 等新 更 有
型高效肥料 由于使用成本相对较高 , 只有规模化的大田施用才能节 约, 同时本身存在见效相对缓慢 、 不 能按作物生长需求 释放 养分等不足 , 民使用积极性 不高 , 农 在包 产到户的苏南 地 区化肥减施难度较 大 J 3。第 四 , 民环 境意识 淡薄 , 农 对化肥 农药 过施 的危 害与 生态农 业 的好 处认 识 不 足 , 对生 态 型农 业 或 技术掌握困难 , 导致技术推广的阻力较大。第五 , 农村资金的匮乏使许多农 田生态设施无力建设 , 符合 生态要求的农机农艺不配套 、 技术体系不健全 , 相应激励政策不足等等 , 使许多防控措施无法落到实处。 昆山的实践证明, 上述障碍都可通过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得到解决。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中 , 昆山市通
锦溪镇三联村 “ 五有”管护管出“美丽三联”

■ 聚焦 ■ 三联村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242021.15的予以曝光。
把握好这种“红红脸出出汗”的奖惩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将“要我整治”的思想转化为“我要整治”的主动作为,切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的开展。
同时通过开启“小网格”助推美丽庭院大变局,以组为单位划分成27个“小网格”,由老书记、村民代表等建立评比组,统一服装,统一标准,常态化检查。
每月对家庭户进行现场考核评分,审核通过的村民可获得“星级户”牌子和奖励,目前三联村累计星级户681户次,提高全村群众环境治理责任意识。
立足本村实情,覆盖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的工作原则,要紧盯“全覆盖”的总目标,有力有序务实开展各项工作。
设立工作机构。
成立锦溪镇三联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其他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任成员。
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分类工作上的各个环节,制定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置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分类收运规范、设施设备选型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成立志愿者队伍。
以“六点半‘垃’家常”活动为契机,向群众宣讲垃圾分类知识,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767户,实现垃圾分类承诺书签订全覆盖,养成垃圾分类处理、投放的生活方式,让环保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组织业务培训。
积极开展亲子垃圾分类活动,使大家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方法、处理流程等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累计开展32次亲子活动,促进垃圾分类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同时开设大讲堂,将宣传深入村民生活最末梢,建立分类投放体系。
每个自然村设立垃圾分类亭,并为全村每户村民配备二维码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各1个,提升垃圾回收扫码率,增强村民环保意识,提高垃圾分类自觉性,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
加强组织管理,完善保洁队伍。
农村干净整洁,保洁员队伍建设是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村级保洁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保洁队伍的综合素质,近年来三联村通过创新管理以及党员先锋示范、帮扶,打造示范河道、道路,不断强化保洁队伍管理建设,按标准配齐配足专职管理人员,组建完善绿化队和保洁队,与保洁员签订卫生保洁协议,划分作业范围,实行责任包干工作机制。
锦溪镇简介

锦溪镇锦溪镇,东邻上海,西接苏州,位于昆山市的西南,属于江苏省的南大门,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
一、简介锦溪(曾名陈墓),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文化乡镇——民间博物馆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锦溪,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靠淀山湖,西依澄湖,南连上海市青浦区,北接苏州工业园区,是昆山的南大门。
全镇土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末户籍人口4.3万,外来人口2.8万。
改革开放以来,锦溪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依托自身环境资源特色,大力发展水乡旅游、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逐步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文化名镇、水乡旅游重镇、新兴工商城镇。
锦溪,古典与时尚巧妙融合,经济发展和人文建设齐头并进,现代文明与灿烂历史交相辉映,正成为最适宜投资创业、居家生活、旅游休闲的地区!锦溪的历史文化锦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古镇锦溪从锦溪镇域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铖、商周牛鼻大陶罐等诸多文物中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农垦渔牧,是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
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地属会稽郡,并有了制砖烧窑的历史。
汉代渐趋繁荣,东汉名将马援训马练兵之地为现在的马援庄村。
三国、唐代时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之地为现在的张家厍村,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晚年也隐居此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在锦溪留下‚三贤祠‛……南宋初年,因孝宗帝陈妃病殁锦溪,御赐镇名为陈墓,时属军事重镇。
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镇第四季度乡镇工作例会

2007年度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思路锦溪镇党委政府2007年度工作总结一年来,锦溪镇党委政府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办实事、创新业”工作主线,狠抓队伍建设,狠抓产业培育,狠抓实事落实,狠抓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加强镇村联动,推进实事落实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我镇确定2007年镇十件实事和各行政村3件实事,共52件64个子项目。
通过一年的努力,均已得到全面落实。
1、主导产业培育加快。
初步形成了“打造竹产业,提升食用菌,推进劳务输出,开发旅游业”的增收格局。
2、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下山脱贫、农民饮用水、示范整治村、康庄工程等都已全面完成。
3、社会公共事业逐步发展。
学校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实现2007年度省级教育强镇创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6%;农民健康体检率达86%。
全镇77户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
深入实施“镇村清洁工程”,集镇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环卫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二、实施生态移民,推进人口集聚通过“规划引领,政策跟进,基础配套,产业支撑”四措并举,2007年,完成下山脱贫44户199人(累计653户2436人),自然村数由134个减少到90个,减少32.8%,全镇81.2%的人口集聚在牛住公路沿线,初步形成人口向集镇中心和岭根中心村集聚的格局。
1、加强规划。
确定了乌岙新村,岭根小区、天灯弄小区和中锦灾民小区,十八石、十八石门、沙岭头、岭上、下管“一村三区五点”的点块结合的布局。
2、政策跟进。
用足用活上级的补助政策,积极出台镇优惠措施,吸引高山、远山、深山的群众下山建房。
3、完善基础。
及时实现通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培育产业。
加强农民培训,引进竹木企业,推进效益农业开发,促使农民“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三、加快产业培育,促进增收致富(一)推进竹菌产业培育,提升产业促增收。
锦溪古镇保护暂行办法

锦溪古镇保护暂行办法(2005年8月16 日锦溪镇第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2005年8月16日锦溪镇人民政府发布实施)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继承江南水乡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锦溪古镇的保护,维护江南水乡特色的风情风貌,使锦溪古镇保护和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加和谐,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锦溪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锦溪古镇保护区包括古镇重点保护区、古镇保护缓冲区、旅游配套控制区三大区域。
古镇重点保护区是指西至道院港,南至十眼桥,东至文昌路,北至锦周公路1.59平方公里范围;古镇保护缓冲区是指大东江以南至锦周公路,邵前港至文昌路,联湖村,卫星村至向阳自然村1.5平方公里范围;旅游配套控制区是指道院港以东2平方公里范围、具体界限以镇建设管理所划定的区域范围为准。
第三条锦溪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管理、协调、监督和指导古镇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严格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的原则,制订并执行《锦溪古镇保护详细规划》。
各有关职能部门在镇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古镇保护相关工作。
第四条锦溪镇辖区内的古建(构)筑物、古树名木,古镇重点保护区内的房屋修建,道路、桥梁、驳岸(河埠)的维修,河道保护,绿化养护,环境美化,交通秩序,商业经营,户外广告,地名等均属本办法管理范围。
第二章建(构)筑物的保护与管理第五条锦溪镇辖区内的所有古建(构)筑物为本办法重点保护对象。
本办法所称古建(构)筑物,是指建于民国以前及近代有特色的包括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居、寺庙、历史遗址、纪念馆(碑、祠)、桥梁、驳岸(河埠)、亭台楼阁、古井、古墓葬、石刻砖雕、牌坊石碑等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古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古建(构)筑物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镇建设管理所为古镇保护区建(构)筑物的保护与管理的主管部门,负有对古镇保护区建(构)筑物和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登记造册,检查,保养,维修,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受理并及时处理相关检举、控告的职责。
江西省新增的1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简介

江西省新增的1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简介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简介横坑古村位于富田镇政府北面2公里处,以横坑钱姓为主,其他姓氏依山沿坑散居,长约2公里,占地面积约150公顷。
全村现有130多户,800多人口。
古村四周青山环抱,后龙山发源于安仁山,绵延三十余里。
泓溪、融江两水夹流,古村独立其中,称为“双流砥柱”,故古名泓溪村。
又因古村像一突出平台,横截十里长坑,故名横坑村。
横坑古村原有25座祠堂,现存11座,其中9座保存完好。
宗祠孝敬堂仿官家漕运贡粮船只模样所建,别具一格。
所有祠堂均具赣中“天井式祠堂”特色,祠堂有悬挂式坊牌、石柱、木柱、抬梁、楹间梁坊、雀替、藻井、匾额,且基本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的私塾两间,共和国少将钱江旧居两座,有200余年的历史,且保存完好,留下不少有革命历史教育意义的资料。
清朝乾隆年间的古民宅三排六栋,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其中一栋两间书斋相对,中有小天井,这种建筑独具特色,是整个村庄大防御体系的一个缩影,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条互为纵横的古巷道,30栋赣派风格的明清古民居,回龙庵和南华山道观,砖雕、石雕、木雕各有千秋。
清光绪年间的一架古屏风,苏东坡撰文“表忠观”,阳文雕刻,黑底鎏金,花板镂空雕,是目前吉安市发现的最大的古屏风,距今有167年历史,彰显了横坑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横坑古村是曾山同志在中央苏区革命试点的第一村。
在横坑,他创建了苏区第一个支前扩红模范乡——花岩乡,因而红色遗址、遗物众多。
曾山旧址及文物、红军模范营旧址及上课旧址、红二营旧址、花岩乡群众大会旧址、红军特务连旧址、三个炮楼、一个岗哨。
遗存的红色武器有:步枪、刺刀、剑、大刀、铁叉、梭标、土铳、重机枪子弹壳等。
可以说,横坑古村的每一座祠堂都是革命旧址,一草一木都印上了红军的足迹。
邓小平的祖坟——邓光荐墓,在古村境内,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参观价值。
横坑古村原生态格局完整,田野阡陌,绿树成荫。
昆山锦溪顾家浜村景点介绍

昆山锦溪顾家浜村景点介绍
顾家浜村位于昆山市锦溪镇,是一个美丽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
首先,顾家浜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古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房屋错落有致,青砖黑瓦,白墙高高耸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顾家浜村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村子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有幽静的山谷,有清澈的溪流,还有茂密的树林和竹林。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情愉悦。
此外,顾家浜村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
当地的农家乐和餐馆供应着各种地道的昆山小吃和特色菜肴,比如青团子、麻糍、年糕等,口感独特,值得一试。
此外,这里的手工艺品制作也非常有名,比如竹编、刺绣、剪纸等,都是手工精制的传统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总之,顾家浜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是文化底蕴、自然风光还是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都让人流连忘返。
如果你想体验昆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这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村数
其中百人以上自然村
其中预计10年内会撤的自然村
名称
户数
人数
吴林
7
际庄
30
106
下东岭
黄山头
31
105
黄山头
石富
36
120
--
罗淤
32
115
--
吴林中心村
40
185
--
乌岙
6
大源
32
103
鸡喽
里房
40
110
--
外房
42
122
--
下锦
4
潘地
21
103
潘地
后路
中锦
10
坞上
21
110
坞上
仙人岗
21
110
仙人岗
钟头源
23
119
--
仓弄
25
128
--
东门
22
120
--
上锦
5
马头岗34Βιβλιοθήκη 129--鉴心
44
133
--
黄大源
41
130
--
半溪
17
--
--
--
--
山坑
6
安奉
23
102
上日垟
贵坑
4
贵坑中心村
30
118
--
墙甲
3
墙甲中心村
41
170
--
岭上
7
梧坪
40
200
瓦窑塆
横户
叶户
塆尾
北弄
岭根
4
官菊
57
366
无
双溪垟
36
258
插花亭
29
155
中心村
365
859
百里
10
百里中心村
120
362
毛垟
大公垟
--
黄永
6
下畈
53
125
--
黄永中心村
59
130
--
黄连坑
42
112
--
肖庄
3
坑头
25
109
--
黄家山
22
102
--
中心村
86
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