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梁衡_夏_之美_胡从阳

合集下载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梁衡夏是当代散文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平实的语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就梁衡夏的散文作品进行赏析,并探讨他的创作特点及对当代散文的影响。

一、情感细腻的表达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的表达而著称。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将其转化为文字,传达出细腻的情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他常常以寻常之处展现出非凡的内涵,用平凡的语言描绘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他的作品常常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激起共鸣。

二、深入思考的视角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具有深入思考的视角。

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普遍现象的思考,探寻其内在的含义和价值。

他常常以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剖析,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深邃洞察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启示和思考。

三、平实的语言风格梁衡夏的作品常常采用平实的语言风格,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朴实自然的词语,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和自然。

他的文字流畅,篇章结构清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

他通过朴素的语言将情感和思考真实地传递给读者,使其能够与作品建立起心灵的共鸣。

梁衡夏的散文作品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情感表达和深入思考的视角,为当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以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打开了当代散文的新局面。

他的作品不仅给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也让读者对当代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思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共鸣,在作品中传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

他的作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阅读中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

总之,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的表达、深入思考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一曲热烈的夏日赞歌_对梁衡_夏_的一点感悟_张丽丽

一曲热烈的夏日赞歌_对梁衡_夏_的一点感悟_张丽丽
初 中
!"#$% &’()*"$ +)%,*"%
夏天,也就是歌唱热爱生命的人。 礴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 在田地间升
命交 替 的 旺 季 ” 。棉苗挑着绿叶, 寒冬, 也将如温情的春天、 潇洒的 散 文 是“ 主 情 ”的 艺 术 , 著名
秋天一样, 一样壮丽, 一样迷人。” 又可视。 “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
力。 在作者的心里, 夏天是紧张的。 作 家 巴 金 创 作 散 文 的 秘 诀 只 有 一 农民在田间挥镰的时候,弯着腰, 句话: 把心交给读者。 这句话强调的 流着汗, 只是想着快割、 快割; 在麦 场, 他们又是在快打、 快打。 在一天 当中, 早起晚睡不说, 半夜醒来, 还 要看看天气怎么样。 当麦子打完以 后, 他们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 水, 整个的夏天竟是如此的忙碌。 《夏》 不仅写出了夏的景象, 也向 我们介绍了夏天的人。其实, 细细 品味, 我们会发现, 这两者不是并 行的, 人, 才是作者要重点讴歌的 作者直接告诉 对象。 第! 段不必说, 就是散文作者要在作品中渗透浓 郁的自我情感。阅读 《夏》 , 我们觉 得作者无论观察还是描述夏日的 景物都充满着真挚热烈的赞美之 情。一开始, 作者写道: “好像炉子 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 冒气而终 渐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林带上 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 墙。” 通过俯视式扫描勾勒了夏天 的宏观景色。 后来, 作者远眺广袤的 原野: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
的麦子, 那棉苗、 高粱、 玉米、 瓜秧, 而 夏 天 是 在 暑 气 的 蒸 腾 下 蓬 蓬 勃 我们说, 《夏》 热情地歌颂了劳动, 在于作者用激情用欣赏的眼光为读 歌颂了主宰这个星球的劳动人民。 者创造出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夏日 是劳动人民创造了更加生机勃勃 的夏的世界, 是劳动人民在夏季既 收获着劳动果实, 又播种着新的希 望, 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深刻内涵 之所在。就 像 曹 正 之 说 的 : “歌唱 只要你热爱生命, 无论是酷暑还是 世界; 《夏》 的语言是贴切的, 这贴 切在于作者用动词、用多种修辞手 法写出了一个蓬蓬勃勃、繁忙紧张 的夏天。 如: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 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 腾。” 句中动词 “滚动” 、 “升腾” , 把抽象的磅礴的夏天之势写得可感 了, 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 潜在树叶 间一声声地长鸣。 ” 春天蜂蝶飞舞, 夏天蝉儿鸣唱,这本是大自然的规 律, 说蜂蝶像人一样有意识地 “换” 来蝉儿,这里的拟人把春夏的交替 写得活灵活现。 总之, 《夏》 这篇散文通过生 动形象、 富有情感的语言, 描绘了 一个具有磅礴气势、充满生机、 紧 张充实的夏天, 从而讴歌了辛勤劳 动的人民,歌唱了热爱生命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充满激情的火热生 活的向往。 (河北石家庄市河北师大文 学院; "#"""")

三问与三美——梁衡《夏感》文本细读

三问与三美——梁衡《夏感》文本细读

三问与三美——梁衡《夏感》文本细读陈珉【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需首先进行文本的细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带领学生进入细读的环境中感悟文本,更需教师在细读时思考.以、<夏感>为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剖析,落实文本的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让细读取得实效.【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11)0z1【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夏感》;梁衡【作者】陈珉【作者单位】宁波市高新区信懋学校,浙江,宁波,3151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3语文七上第三单元中,编者删去了《山中访友》一文,增补了梁衡的《夏感》,大略是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

四季巡礼,确实让阅读者得到了文学艺术的滋养,还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细细读来,《夏感》的文字美、角度美、情感美确是值得我们品味,若以三问贯穿阅读,就如同缓缓拉开一幅夏的卷轴画细赏,感悟到这种紧张、热烈、急促的夏感。

梁衡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但他说:“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文学是追求以最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

前者追求时效,因此难免粗糙、短暂;后者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

”梁衡以文学的甘泉、营养来滋养新闻写作,他笔下的消息、通讯,写得那么生动隽永,可读性强。

他走过许多地方,特别钟情于自然山色,又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木有灵,水石有韵,有类似《晋祠》等多篇佳作收编进语文教材。

阅读他的散文尤其其中的语言文字,真的如感春风吹拂,草芽悄悄拱出,让你不得不欣赏,不得不惊叹。

在初读时可以一问:“夏之景的描写中哪些词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只拟人和比喻,就感受整个山林草木更茂盛繁密,色彩更青黑浓重,寥寥几个镜头,勾勒出夏季来临的宏观。

火红的大地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浅谈梁衡《夏》美

浅谈梁衡《夏》美

浅谈梁衡《夏》美————————————————————————————————作者:————————————————————————————————日期:浅谈梁衡《夏》之美-中学语文论文浅谈梁衡《夏》之美胡从阳梁衡先生出生于1946年,他是山西霍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散文作品《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海思》《夏》《觅渡,觅渡,渡何处?》口碑极好,其中有一部分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而其中一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便是这篇《夏》了。

散文《夏》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之中,属于文本中第四单元“多彩四季”里的一篇课文。

(本版教材对目录的划分中,美学教育十分突出,具体为:第一单元名为走进文学,第二单元名为金色年华,第三单元名为民俗风情,第四单元名为多彩四季,第五单元名为关注科学,第六单元名为奇思妙想;分别对应的审美培养为对文学之美的热爱、对生活记忆的美的回顾、对家乡风俗之美的记录、对自然四季的美的欣赏、对科学之美的感悟、对创想幻想之美的理解。

)不难看出,美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审美的培养不仅需要全面,而且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四单元中的四篇课文按照春、秋、冬、夏来排名,所选篇目分别为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

本文重点探讨梁衡的《夏》中之美。

一、意象图画美开篇第一段作者首先给我们铺下一种对夏天的最基本的认识:紧张、热烈、急促。

接下来,第二段里作者便给我们展现了这幅具体的意象图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这样的比喻把“夏”的图画简单而又形象地描绘出来,可以使人有身临夏天山坡树带旁之感。

随后,一系列的具体物象则把你完全带进夏天的图景之中,“轻飞曼舞的蝴蝶”的消失,换来了“烦人的蝉儿”,伴着“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这是点缀夏的图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作者以其寥寥几笔的代入,综合“蝴蝶飞”离去与“蝉鸣”出现的特征,使得夏的图画美了起来、活了起来。

浅谈梁衡《夏》之美

浅谈梁衡《夏》之美

越百年的美丽》 《 海 思》 《 夏》 《 觅渡 , 觅渡 , 渡何处? 》 口碑
极好 . 其 中有 一 部 分 入 选 了 中小 学 语 文 教材 . 而 其 中一 篇 极 具 代 表 性 的 文 章便 是这 篇 《 夏》 了。 散 文《 夏》 被选 入 苏 教版 语 文 教 材 七 年级 上册 之 中 , 属于文本中第四单元“ 多 彩 四季 ” 里的一篇课文 。 ( 本 版 教 材 对 目录 的 划 分 中 , 美学 教育十分 突出 , 具体 为 : 第

的 是关 注 教 学 . 但 从 学 习 的顺 序 上 来 看 . 学 生 首 先 是 作
为读 者 存 在 的 , 然 后 才是 作 为 学 生 存 在 的 . 因 此 可 以 说 读 者 角 色 是 学 生 角 色 的基 础 。 那么 , 作为读 者的 “ 我” . 应 当在 课 堂 上 有 什 么 样 的 思 考 呢 ? 笔 者 以 为 此 时 应 当 暂 时放 下 教 学 任 务 —— 因 为 教 学 经 验 表 明 .一 旦 有 了
I I , 教 学 大 参 考 ・ 文 本 解 读
间 赤 裸裸 的金 钱 关 系 .而 是 将 自 己镶 嵌 到 作 为 侄 子 的
“ 我” 当中. 从 一 个孩 子 的 角度 . 去 表 现 出 内心 的 善 良 与
富有同情心 。 需要注意 的是 . 在整 个文本 中 , 唯 有“ 我” 是孩子角色 , 其余都是成 人角色 . 而作为孩 子 . 当“ 我”
的, 此 不 重复 。 三、 作 为读 者 的 “ 我”
浅谈梁衡《 夏》 之英
画 胡从 阳
梁衡先 生出生于 1 9 4 6年 。 他 是山西霍 州 1 人. 是 我 国 著 名 的新 闻理 论 家 , 散文家 , 科普 作家和政 论家 。 同 时, 他 还 是 中国 人 民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博 士 生 导 师 、 中 国作

夏感阅读答案

夏感阅读答案

夏感阅读答案[读梁衡散文夏感后感]梁衡的夏感阅读答案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融化一样。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薄播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血肉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踪影了,却换得恼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火红的太阳蒸煮着金黄的大地,麦浪跳跃着,溅得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溅得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是海浪坑口着一艘艘的船。

金色支配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划过田野,吹拂着已煮熟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奇险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引致一种雄浑之势,在田野上翻转,在天地间荡漾。

夏天至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放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握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枝蔓,无不迸发强劲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水气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并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惋惜的就是,历代文人无人知晓写下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泡在忧伤的汗水里。

存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讨厌这种紧绷的旋律。

我却想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我读了粱衡的《夏感》后,知道了这是一篇作者对金黄的夏季的赞美,让我们一起认识了作者的眼中独特的夏天。

名家美文梁衡《线条之美》、周凌云《吟唱》

名家美文梁衡《线条之美》、周凌云《吟唱》

名家美文梁衡《线条之美》、周凌云《吟唱》线条之美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

但我“买犊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

(开篇点题, 由生活小节入手,自然亲切。

成语迁移,语言灵活生动。

“呆”字,造成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

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

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

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

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家里人说,你晚上干脆就抱着那油瓶睡觉去吧。

②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

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

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

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

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想象丰富,描绘出线条具有的美感。

③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

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

(比喻行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视性的喻体展现抽象的线条的美感和魅力。

)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

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

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

(以中国画的白描为例,有力地彰显出线条创造的美感。

)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

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

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

《夏》的“三美”阅读

《夏》的“三美”阅读

《夏》的“三美”阅读作者:袁国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27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梁衡先生的《夏》,是一篇短小精悍、语言隽永的美文,阅读之后,如品一杯香茗,字里行间渗透了无可言状的清香之美。

具体说来,这篇文章隽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境新奇之美意境新奇之美,美在情感。

在诗人墨客笔下,夏并不是受人青睐的季节,因为它的酷热而让人颇感压抑,即使有人写,大多数也只是写对它的厌恶甚至诅咒,然而梁衡却履新涉奇,独辟蹊径,从中发现不同的美,以饱满充沛的热情,大声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作者是借夏景来抒发情感,讴歌了辛勤的劳动者——农民这一群体,正是这些辛勤的群体,创造了黄金般的收获,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

文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他们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意境新奇之美,美在意象。

“厚发”般的细草,“长墙”般的林带,长鸣的蝉儿、翻滚的麦浪,让人感受到天地万物蓬勃生长。

棉苗、高粱、玉米、瓜秧,一“挑”、一“举”、一“匍匐”,充分展示了农作物蓬蓬勃发的景象。

而作为夏的“宠儿”农民,正用他们的汗水,拨响着夏的紧张旋律。

正是这意象的独特美,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生机而又新奇的意境。

2. 行文流畅之美行文流畅之美首先表现在长短句有机结合的句式节奏上。

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标志着事物的终结”,长短句结合,疏密相间,短句简洁流畅,长句轻柔舒展;“可是起了风、可是遮上云”,轻松明快、朗朗上口。

再如“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施肥、浇水,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治秋苗”,正是这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句式,让人着实感受到了“夏”的“紧张”的节奏旋律。

行文流畅之美其次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内容丰富而生动,读完后给人们留下不尽的美感,也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一锅冷水”比喻朴实,新鲜活泼;“密密厚发”“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些拟人和比喻,彰显了夏天的“热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