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改进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改进引言:固体热胀冷缩是固体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物理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固体热胀冷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改进方法,旨在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加深我们对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
一、实验装置的改进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首先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在传统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中,通常使用金属杆作为实验样品,通过加热或冷却来观察其长度的变化。
然而,金属杆的热胀冷缩系数较小,变化不明显,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如陶瓷、塑料等,作为实验样品,以增加实验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二、温度控制的改进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中,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实验中,常常使用加热器和温度计来控制实验样品的温度。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温度波动大、不易控制等问题。
为了改进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温度控制技术,如PID控制器。
PID控制器可以通过对温度的精确测量和反馈控制,实现对实验样品温度的精确控制,从而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改进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中,数据采集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实验中,常常使用手动记录数据的方式,存在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困难等问题。
为了改进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引入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实验样品的长度数据,并将其存储在计算机中,然后使用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四、实验条件的改进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中,实验条件的选择和控制也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传统的实验中,常常忽略了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改进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环境条件的控制。
例如,控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此外,还可以对实验样品进行预处理,如清洗、研磨等,以消除表面缺陷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

固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与理解。
2. 难点:影响固体热胀冷缩因素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现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3. 讲授法: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铁丝、水、火源、尺子、记录表格等。
2. 教学课件:固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反思模板:(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3)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4)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教案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路面裂缝、夏天铁轨膨胀等。
2. 提问:为什么固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二、教学内容与实验:1. 讲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2.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不同温度下的伸缩情况,并记录数据。
3.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影响固体热胀冷缩的因素。
三、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为什么铁丝在加热时会伸长,冷却时会缩短?2. 总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温度变化、材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四、教学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看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3. 检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看是否合适。
4. 思考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赛获奖案例)《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使⽤教材粤教版⼩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与温度》中的教学内容。
⼆、实验器材(⼀)⾃制探究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图1)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装置组成图实验装置由树莓派、摄像头、补光灯、显⽰屏、酒精灯、⽀架以及利⽤python编写的是实验软件组成。
(图1)(⼆)不同种类及形状的探究材料分别有柱状、⽚状、球状的铜、铝、铁、钢四种⾦属作为探究材料。
(图2)(图2)不同种类及形状的探究材料(三)铜球过铁环的探究实验器材(图3)铜球过铁环的探究实验器材含有铜球、铁环、烧杯、酒精灯、湿抹布、⽕柴。
(图3)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原教材实验不⾜: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观察铁路等奇怪的缝隙激发学⽣思考其存在的原因;活动⼆:通过观察铜球过铁环实验总结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但是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存在着⼏点值得商榷的地⽅:(1)⾦属种类少,归纳不充分,归纳是从个别到⼀般的过程,对科学概念的形成起着⾄关重要的作⽤,但教材中只选⽤了铜球作为单⼀的研究对象,就让学⽣归纳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牵强。
(2)研究对象形状单⼀,难以让学⽣对热胀冷缩有充分的认识。
所以整个活动过程只是⼀个定性的了解,⽽并⾮⼀个严谨的定量探究实验。
(⼆)改进与创新点:(1)创新探究活动内容通过观察铜球过铜环的实验来引出学⽣对其他固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形状是否会影响其热胀冷缩性质的思考及探究。
(2)创新实验器材与⽅法①创新⾦属种类和形态的选择,考虑到⾦属的热膨胀系数和学⽣对⾦属的熟悉程度以及价格,选择了钢、铜、铝、铁等四种⾦属进⾏实验。
本课中我们主要是以⾦属的长度来标记⾦属的热胀冷缩现象,但对于同⼀种材料,不同规格与形态,对实验影响很⼤,为了确保⾮常明显的实验效果,我创新了对实验中⾦属形态的选择。
②为了达到⾮常明显的实验效果,我设计了⼀套适⽤于任何⾦属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的实验装置。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小学罗湘君一、原有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湘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中《热胀冷缩》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制“液体温度计”进行对比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的第三部分设计了实验,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通过;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受冷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
依此而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原有实验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在加热铜球时,由于铜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手柄上,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拿着手柄不稳定,铜球的位置不固定,不能确保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影响加热效果;2、悬挂的铜球容易晃动、滚动,学生一不小心会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3、铜球体积较大,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4、实验中只能看到铜球热胀冷缩变化的结果,看不到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缺乏直观形象度;5、实验只通过“铜球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这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普遍性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三、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设计与制作为此,我们对这部分的实验设计做了改进。
通过反复试验,我们自制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可以显示出热胀冷缩变化的过程,视觉效果比较好。
我们把金属条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之受热后只能向一个方向伸展,推动指针偏转。
由于金属条受热后,伸展的长度变化集中于一个方向,又由于指针的放大效果,所以可以显示出较大的偏转距离。
当金属条受热后,长度逐渐发生变化,指针也随之发生偏转,受热膨胀变化的过程就通过指针所指示的刻度显示出来;移开热源,金属条的温度逐渐下降,指针的偏转角也逐渐变小,当金属条温度降到与实验起始温度相同时,指针回复到零刻度。
固体热胀冷缩的创新实验设计

固体热胀冷缩的创新实验设计固体热胀冷缩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
这个概念在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个创新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实验材料:1. 一个玻璃烧杯2. 一根铜棒3. 一根铝棒4. 一根钢棒5. 一些热水和冰水实验步骤:1. 将铜棒、铝棒和钢棒分别放入烧杯中。
2. 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80℃左右。
3. 将烧杯中的水冷却至0℃左右。
4. 观察铜棒、铝棒和钢棒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
实验原理: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用热力学的概念来解释。
当固体受热时,分子的热运动会加速,分子之间的距离会变大,从而导致固体的体积扩大。
相反,当固体受冷时,分子的热运动会减缓,分子之间的距离会变小,从而导致固体的体积缩小。
在这个实验中,铜棒、铝棒和钢棒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固体材料。
由于它们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所以在受热和受冷时,它们的变化也会不同。
铜棒的热胀冷缩系数比较小,所以它的变化也比较小;铝棒的热胀冷缩系数比较大,所以它的变化也比较大;钢棒的热胀冷缩系数介于铜棒和铝棒之间,所以它的变化也介于两者之间。
实验意义:这个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通过观察不同材料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固体热胀冷缩的过程。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系数,从而更好地理解工程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
总结:固体热胀冷缩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它在工程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个创新的实验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工程设计中。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学实践。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教案及反思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3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单元的第6课。
本课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建筑物的缝隙现象,提出“固体是否也和液体、气体一样也会发热胀冷缩的现象”的想法。
学生经历铜球穿过铁环的实验了解到固体也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
最后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尝试巧开瓶盖。
本课共由3个活动组成。
活动1“高架桥上的缝隙”,主要是尝试解释建筑物留有伸缩缝隙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假设。
活动2“铜球能穿过铁环吗”是通过“铜球穿过铁环”实验,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践活动“巧开瓶盖”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热胀冷缩的知识尝试打开瓶盖。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3节课的探究和制作活动,已经进一步认识到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很自然会联想到固体会不会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方面。
但由于固体的热胀冷缩不是很明显,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留意到相关的现象,也不会去深入思考。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太强,在使用铜球实验装置的时候可能不会有意识的注意不要被烫伤。
【教学策略】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为什么高架桥上有缝隙产生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自主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发现出固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的现象。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观察、探究活动,发现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知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科学的观察、记录方法,尝试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固体的热胀冷缩

2.课本上实验并不能看到热胀冷缩的的过 程只能看到结果,学生没有整体感,只能记 住实验结果。
3.实验时铜球易摆动又会增加加热时间, 而且容易烫伤。
器材 二个不锈钢钢管 一只激光笔 木板若干 一只酒精灯
改进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改进方案:将两个钢管对齐中间略留空隙, 将激光射在空隙之间,放酒精灯对一个钢管 加热。(如下图片)
实验过程:点燃酒精灯对着钢管加热,观察 激光笔打出的光束;当光点消失停止即热。 实验现象:激光笔打出的光点逐渐变暗到消 失,停止加热光点亮度逐渐变强。
实验结论:通过所看到的现象,光点从有到 无,有从无到有得的金属发生了热胀冷缩。
该后实验分析:
1.原材料易得; 2.加热时间短,冷却时间短
3.可以看到固体膨胀和收缩的全过程
参赛人:杨微
指导老师: 叶永霞、 陈伟新
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金属的热胀冷缩通常是用这样的 两个方法来演示的: 1、一个铜球加热不能通过一个圆孔;
2、加热一段30厘米的钢条看到伸长碰到铁钉。
实验的不足之处
1.这个实验多数是老师动手演示,在我们 加热铜球时,要达到实验效果所用时间较长, 把本来无聊的学生推向开小差的程度,无法 达到预期效果。
4.实验可以重复操作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设计

《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名称《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创新实验二、使用教材本实验来源于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与热中第2课《热胀与冷缩》中实验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
本课为该单元的第2课,是继学生研究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之后,以金属为代表,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探究。
三、实验目标(一)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探究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认识到事物普遍的发展变化规律。
2.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实验器材木板、铁片、铜片、铝片、螺丝、固定脚码、不锈钢酒精灯、计时器、LED闪光报警蜂鸣器、导线、热熔枪、实验记录单、签字笔。
五、实验创新点在教材中设计的这样的一个活动,利用铜球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说明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活动存在了三个问题,问题一,金属种类少,结论归纳不充分,针对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的研究,应该是通过对多种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个别到一般找出其共有的特点,而教材中仅选用了铜球最单一的研究对象,就抽象归纳得出,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发生变化,实验证据不够充分。
二实验时间长,实验效果不理想,金属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程度相对来说较小,观察难度较大,而铜球的体积较大,加热或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才能够看到实验现象,实验效果不一样。
三,器材不固定,实验过程不安全。
在教材中同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支架上的容易晃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烫伤等现象出现。
同时教材中选用的玻璃酒精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炸裂,或者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倾倒出酒精,造成危险情况,实验过程不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小学罗湘君
一、原有教材中的实验设计
湘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中《热胀冷缩》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自制“液体温度计”进行对比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的第三部分设计了实验,运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一个铁环和一个刚好能
通过铁环的铜球,把铜球用酒精灯加热后,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从铁环中通过;再把铜球放入冷水中,铜球受冷后体积收缩,又能够从铁环中通过。
依此而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原有实验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学生在加热铜球时,由于铜球是用金属链悬挂在手柄上,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拿着手柄不稳定,铜球的位置不固定,不能确保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影响加热效果;
2、悬挂的铜球容易晃动、滚动,学生一不小心会造成烫伤,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3、铜球体积较大,需要加热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现象,学生易失去耐心,实验效率低;
4、实验中只能看到铜球热胀冷缩变化的结果,看不到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缺乏直观形象度;
5、实验只通过“铜球受热膨胀受冷收缩”这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普遍性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三、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设计与制作为此,我们对这部分的实验设计做了改进。
通过反复试验,我们自制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可以显示出热胀冷缩变化的过程,视觉效果比较好。
我们把金属条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之受热后只能向一个方向伸展,推动指针偏
转。
由于金属条受热后,伸展的长度变化集中于一个方向,又由于指针的放大效果,所以可以显示出较大的偏转距离。
当金属条受热后,长度逐渐发生变化,指针也随之发生偏转,受热膨胀变化的过程就通过指针所指示的刻度显示出来;移开热源,金属条的温度逐渐下降,指针的偏转角也逐渐变小,当金属条温度降到与实验起始温度相同时,指针回复到零刻度。
以上装置的具体制作材料与方法如下:
1、实验材料:我们可选用金属条和玻璃棒实验。
取直径为3mn左右,长度为200mm 的铜、铁、铝条各一
根,在两端用钉尖扎出小孔,便于固定;另取直径为
8mm长度为200mm勺玻璃棒一根,在两端粘上小块金属
片,同样在金属片上用钉尖扎出小孔以便固定。
2、指针:取一根长度为150mn左右的细铝丝,把
前端打磨成尖形,另一端用螺丝固定在支架上,使其
能灵活转动成为指针。
成形后,在固定螺丝上方的左侧粘贴一小
段金属丝,作为限位装置。
3、支架:由木质的底座和两块竖立的金属薄片支架构成。
左右两个支架的距离,根据金属条的长度决定,高度为160mn左右。
左边支架上,装置调距螺杆,可用于调节实验所用材料的长短,以使指针起始位置指向零刻度。
另取一张白色卡纸,绘制好刻度,粘贴在右边支架上。
为使显示醒目,我们把指针漆成红色,刻度线用黑色绘制。
四、改进后实验装置的操作方法
我们来看看使用以上装置实际实验操作的过程:
我们先选用铜条进行实验。
点燃酒精灯,加热铜条。
铜条受热后迅速膨胀,因其左端已经固定,迫使它只能朝右端方向伸展,推动指针向右偏转。
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铜条受热膨胀的变化过程。
熄灭酒精灯,我们看到指针逐渐回转,如果要加快冷却速度,还可以用毛笔沾冷水刷上铜条上。
当铜条的温度降到与环境温度一致时,指针就会回到原刻度位置。
我们还可以用铝条、铁条重复以上实验,都可以看到相同的现象。
由于铜、铁、铝都是金属材料,为了能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
我们考虑再用一种非金属材料——玻璃来实验。
我们把玻璃棒装在支架上,用酒精灯加
热。
先进行预热,以避免玻璃棒局部受热炸裂。
过了一会儿,我们发现指针慢慢向右偏转了。
由于玻璃传热慢,膨胀系数小于金属材料,所以我们看到指针偏转的速度较慢、幅度较小。
熄灭酒精灯,静置一会儿,让玻璃棒自然冷却,指针又会慢慢地回复原位。
五、改进后实验装置的优点
运用以上装置实验与教材上的用铜球实验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稳定性更强,更安全。
由于有支架固定金属条,不再需要学生手持,使加热更稳定、更安全;
2、实验时间缩短,效率提高。
实验中,加热金属条的时间只需10 秒左右,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指针向右偏转,熄灭酒精灯几秒钟后,指针就往回偏转。
实验效率高,可视性强,学生兴趣浓厚,更有利于课堂组织教学;
3、实验现象更直观。
通过指针逐渐偏转,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金属条热胀冷缩变化的全过程,而不只是看到结果,更为形象直观;
4、可用多种材料实验,结论更具说服力。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可以更换实验材料,加热铜、铁、铝条或玻璃棒等,都可以看到热胀冷缩的现象。
这样就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通过教学中试验,我们发现改进后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操作简单,易于学生人人动手参与。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更易于操作的材料,值得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