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

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
唐末政治危机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末年(约公元880年到907年)出现的政治动荡和内乱。
这一时期,唐朝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并面临着内部动荡和外部威胁。
其中,最主要的政治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乱频发:唐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内乱和叛乱,包括军阀混战、地方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叛乱等。
这些内乱不仅破坏了统治集团的权威,也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流失。
2. 朝廷权力分裂:唐朝末年,朝廷权力中心出现分裂,出现了多个争夺朝廷权力的政治集团。
这种权力分裂导致了政治动荡和内乱,使得朝廷难以有效地统治国家。
3. 外部威胁增加:唐末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包括黑水军、突厥、契丹等。
这些外部威胁使得唐朝的军事实力受到挑战,也加剧了内部的政治动荡。
总的来说,唐末政治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从安史之乱到唐末农民大起义(四)

《旧唐书·李林甫传》:
宰相用事之盛,開元已来未有其 比。然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増 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恒度。而 耽寵固權,已自封植,朝望稍著, 必隂計中傷之。
林甫性沉宻,城府深阻,未嘗以 愛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 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 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 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 為寃。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开始在边地设节度 使。
天宝元年(742年),共设平卢、范阳、河东、 朔方、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剑南等九 节度使及岭南经略使。
这些边疆大吏各领兵二三万至八九万,兼管 军事、行政、财政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 割据势力,即所谓“藩镇”。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元和中兴:
唐代自中期以来,中央宦官专权,地方 藩镇割据,政治局面混乱。唐宪宗元和 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各地藩 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 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 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 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但因 藩镇割据的基础仍在,割据再次出现直 至唐朝灭亡。
至于口分田,唐律禁止买卖:“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 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疏 议曰:“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 谓受之于公,不得私自鬻卖。”但同时规定:“即应合卖 者,不用此律。”所谓“应合卖者”,即“永业田家贫卖 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 (乡)者,准令并许卖之”。
《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 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 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 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 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 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 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政权
——范祖禹《唐鉴》卷十
四、五代十国
黄
巢
起
义
黄
巢
流
875~884
动
作
战
路
线
图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简表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年代 907-923 923-937 936-947 947-951 951-960
都城 开封 洛阳 开封 开封 开封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 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 五代,而实八姓。
林甫性沉宻,城府深阻,未嘗以愛 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格令, 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 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 及國忠誣構,天下以為寃。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引百官观左藏,赐帛有差。是时州
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 钊奏请所在粜变为轻货,及征丁租地 税皆变布帛输京师;屡奏帑藏充牣, 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赐钊紫 衣金鱼以赏之。上以国用丰衍,故视 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 极。
南衙北司之争
唐顺宗,贞元廿一年(805)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
件) 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 罢宫市,以武将统神策军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甘露之变”
自宋是申天锡下;事李皆注决、于郑北训司v,s.仇宰士相良行、文鱼书弘而志已。宦 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
《旧唐书·杨国忠传》: 國忠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領四
十餘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銓事務 鞅掌,但署一字猶不能盡,皆責成胥 吏 , 賄 賂 公 行 …… 資 格 差 謬 , 無 復 倫 序。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A.“贞观之治”B.黄巢起义C.安史之乱D.鉴真东渡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A.后梁B.后唐C.后周D.后蜀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4、唐朝诗人杜甫的《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A.八王之乱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五代十国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共24张PPT)

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 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唐玄宗 为太上皇。757年,安禄山被 其子所杀;758年,史思明杀 安禄山之子,并在范阳称帝。 761年,史思明被其子所杀。 763年,史思明之子自杀,安 史之乱平息。
公元755年,安史之 乱爆发。次年7月15日, 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 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 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 忠,并强迫玄宗杀杨贵 妃,玄宗无奈,只得自 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 源? 唐朝藩镇割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①五代的更替通过武力 实现,因此中原地区陷 于连年混战,社会动荡, 经济凋敝,百姓生活极 端痛苦。 ②后周君主的励精图治, 使国势为之一振,为宋 朝的再建统一奠定了基 础
2.五代十国的战乱与发展
战乱
五代十国时期,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各国往往加重赋税, 相互征战,争夺地盘,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灾难。
4.朱温灭唐
昭宗天复三年( 903年 ),宣武节度 使朱全忠(朱温、朱晃)应宰相崔胤之邀, 率部入长安,尽诛朝中宦官。“虽快一時 之忿,而国随以亡。是犹恶衣之垢而焚之, 患木之蠧而伐之,其为害岂不益多哉!” 904年,朱全忠迫使昭宗迁都洛阳, 继而杀害之,立哀帝。
905年,于白马驿杀害朝中宰相以下 高官30余名,采纳李振建议,投尸黄河, 使为“浊流”。 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都于汴, 史称后梁。至此,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图中描绘的是虢国夫人乘骑踏青时前呼后拥、奢华出行的场景
张萱 明皇纳凉图
《太真上马图》宋人绘
(2)唐朝边疆局势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 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一、安史之乱
征兵制——募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 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 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 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 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元和中兴
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年——820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西川是关中的大后方,又是防御吐蕃的 前线;浙西是重要的财政供应地,这两 处的平定,加强了中央对这些重要地区 的控制,为更大规模的削藩准备了力量。
岑仲勉:乱因无非是 边兵失调,玄宗过于 信任安禄山,同时安 禄山又为中原地区之 繁荣富庶所引诱。
《剑桥中国隋唐史》 认为导致安史叛乱 的主要原因是玄宗 时期兵制的调整和 中央政权(杨国忠) 与安禄山关系的恶 化。其中关于兵制 调整的问题尤其被 认为是主要原 因。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批 评 : “已故陈寅恪发展了夷狄论的另一深思熟虑的变种论点:八世 纪初期异族的迁入河北导致了最后使东北‘胡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到八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充分了解这 一形势的唐朝廷只有树立一个羯胡(安禄山)作为保持控制河 北和东北的唯一办法。因此,陈寅恪所看到的夷狄因素不仅涉 及安禄山及其所属的兵将,而且还涉及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除了这类文化解说的高度主观性连同它的模糊和带激情色彩的 ‘胡化’观念外,陈寅恪这一引人注意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 作为依据。他的叛乱前的证据所指的不是整个河北,而只是具 体地指边境地区;他用地叛乱后的材料——这是他论证的大部 分依据——则错误地把一些具体地后果归因于主观设想地文化 变化,而不是归因于这一区域取得的事实上的政治自治。”
高三历史唐朝后期的政局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P73
唐朝后期的统治特点
1、藩镇割据
1. 藩镇割据的概念 2.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3. 影响P73-74
李辅国
宦官专权
第三阶段
掌握皇帝生杀予夺大权
你这混帐东西,别看 你是皇帝我要你死你 就活不了!Biblioteka 唐 末 宦 官朋党之争
高官之间互相勾结朋党,排斥异己 牛李之争
三、唐末农民战争
原 因 爆 发 特 点 高 飒飒西风满园栽, 潮 蕊寒霜冷蝶难来, 失 败 它年我若为青帝, 作 报与桃花一处开。 用
黄巢
材料一:p72 材料二:p74 《内侍图》 材料三:p74 《王府君墓志铭》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材料一反映唐玄宗统治后期宠信奸臣、造成的政治黑暗 材料二反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材料三中“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指的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 是什么? 唐僖宗逃亡成都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之间有 无逻辑联系?为什么? 有因果关系 唐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因), 促使了唐朝的衰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果)
土地兼并,租税苛重, 战火连绵 875 年,王仙芝、黄 巢;山东、河南一带
流动作战
进入长安,建立大齐 政权 884 年,黄巢在泰山 兵败自杀
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黄巢《菊花诗》
知识结构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安史之乱
中晚唐的困局知识点

中晚唐的困局知识点
晚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混乱的一个时期,唐王朝由于内忧外患而陷入了困境。
一是衰落的政治格局。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治中成型的官僚机制大面积地溃散,大量官吏四处奔波;而大唐的国政工作也受到不少限制,因此内政决策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是地方叛乱群起。
由于唐朝的宫廷有着庞大的人事大权,中央政府无法及时有效地平定地方动乱,地方派系也纷纷采取叛乱抗拒中央政府的做法,从而给唐朝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三是政教分离而造成的混乱。
从唐朝高僧玄奘出家到唐宣宗追求理性主义,唐朝从宗教审慎到完全尊重宗教,政教关系由政府干涉变成政教分离,这些改变大大加剧了混乱的程度。
四是外国势力的入侵。
随着唐朝的衰落,外国势力也纷纷趁机在朝鲜半岛和北方棋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使唐朝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国家受到更大的威胁。
五是财政伤病的加重。
唐代的财政伤病已经开始加重,农村长久以来尚未解决,农民仍然为高税务负责,涌现出大量债务农民;另外,宫廷也长期以来虚支官吏和士奢官僚,使财政短缺更加惨重。
晚唐时期,唐朝百家争鸣,社会混乱,内忧外患,政治困境日渐加重,多方势力在朝鲜半岛和北方混战,地方叛乱不断,政教分离引发更大混乱,财政伤病更加严重,唐朝的统治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藩镇割据的特点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地方政权,军权,财权被他们完全操纵。这样 对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3.藩镇割据的危害
(1)唐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 地方,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战争频繁。藩镇之间、藩镇 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给人民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出现了开 元盛世。统治后期的年号为天宝,出现了 叛乱动荡的局面。那么,一个繁荣的盛世 局面,怎么会发生叛乱呢? 1.政治腐败。他不理朝政,宠信奸臣。 2.唐玄宗的军事举措也不适当,表现在一 是外轻内重,二是军备废弛。
2.唐末农民大起义
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童谣“金色虾蟆争怒眼,翻却 曹州天下反”,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民起义 风暴的来临。
(1)经过
时 领导 地 方针 间 人 点
(2)特点
成就 国号 结果
山 转战大半个中 王仙 东 流动 国,攻入洛 失败, 875 芝、 、 作 阳,占领长 大齐 黄巢 年 黄 战 自杀 河 安,黄巢称 巢 南 帝
(3)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是起义军没有乘方针。使他们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4)意义(见课本) 唐末农民战争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 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起义使腐朽的唐王朝 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农民军首次提出平均 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产、均田的要求。 注意的是:这次起义没有推翻唐王朝,它瓦解了 唐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从此,唐朝完全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唐政府只 是一个名义上的政府。907年,节度使朱温废了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昭宣帝,自称皇帝。唐朝 终于灭亡了。
1.天宝末年,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①“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②“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③外重内轻,加强边防增置军 镇 ④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委以宰相要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2.唐中期政局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杨贵妃受宠 C.宦官专权 D.唐玄宗政治腐败 答案:D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是 ①北方经济的破坏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③边防空虚 ④客观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 了一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 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 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之后, 唐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形成(两种途径:)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凭借军队割据一方。 当时,安史余部尚有很强的实力,唐无力 平定,只好默认既成的事实,就地封他们 为节度使。 第二,平叛中涌现的一批战将,不少也升 任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这些节度使管 辖的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 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 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 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 的这一观点。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 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 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厂中央的统治, 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 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 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 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身上 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 盛转衰的影响。
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B.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C.皇帝年幼,不理政事 D.宦官生性阴险狡诈 宦官专权的危害是什么? 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 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弱。
2.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 其中最突出的是“牛李党争”。 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出身于世代公卿;牛党以 牛僧孺为首,多出身于进士。两派相争四十余年。 在对待藩镇、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等问题上, 双方态度相去甚远。随着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 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的利害,已无明显的政见 不同。 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 乱。最后,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 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唐文宗为此感慨: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 盾很多。除了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 突出外,中央内部也出现了严 重的矛盾。
1.宦官专权
高力士: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逐步参 政。一般政事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 李辅国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 因拥立有功,权利逐步扩大,可以参与机要,统 领禁军,任免宰相,还杀皇后,又拥立了代宗皇 帝。 后来,宦官的权利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 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有他 们把持。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白居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自身的问题)
“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 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 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资治通鉴》 他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群巧 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先后独揽朝政,他们结党营私,妒贤嫉能,媚上 欺下,陷害忠良,朝政腐败。(用人的问题)
3.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 确的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答案:D 4.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答案:B
5.东汉后期与唐朝后期存在着哪些相同的社会政 治问题?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哪一问题 的发展对两朝及以后的政局影响最大?有何表现?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①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激化。出现外戚、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局面, 朝政混乱。②中央集权削弱。出现地方分裂割据 局面:或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为军事割据势力,或 藩镇割据。③阶级矛盾激化。都爆发了大规模农 民起义。 对政局影响最大的问题及表现:地方割据,中央 集权削弱,导致两朝统治结束;封建统一国家分 裂,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根源: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②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的弊端。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后 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使 唐朝的统治更进一步地腐败、黑暗, 促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爆 发唐末农民战争。
四、唐末农民战争
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唐朝后期,统治越来 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随着两 税法的推行,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于是土地 兼并越来越严重,到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 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 生; 战祸连绵;藩镇之间、藩镇和政府之间为了争权 夺利又不断争战; 灾荒年月,照旧催交赋税。873年,潼关以东直 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 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许多人被迫吃树皮, 很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重,官府照样催逼 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 吃喝还不够。
1.叛军占领长安后,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
2.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了叛乱。
3.安史之乱的影响
首先,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其次,中央集权大大 削弱;第三,边防空虚;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 到唐朝,使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而且还影 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 我国北方的经济,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地区的经 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出现停滞,而南方经济却 逐渐发展,赶上北方。
1.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
“节度使”
2.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 3.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他们不仅是军 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 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
府兵制
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募兵制(玄宗 )
常年没有战争,也没有农民暴动 地方的兵器大都腐朽,不能使用
因此,唐中央实力日益衰弱,而边镇节度使的权 利却日益增强。特别是安禄山,他以财物贿赂奸 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从而取得唐玄宗 对他的极度信赖,不断给他加官进爵,任平卢、 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
《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
前期 崇尚节俭 励精图治 任用贤相 整顿吏治 后期 日益奢华 不理政事 任用奸相 朝政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
安史之乱的原因概括为 ;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 军事举措适当 直接原因: 节度使势力日益增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
为什么力量如此强大的叛乱被唐政府平定了呢? 因为第一叛军内部矛盾重重;第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第三借助了回纥 兵的力量。 叛乱分裂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是违背人民利益的。 安史之乱中两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