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传统建筑精选PPT

合集下载

云南民居之合院建筑PPT课件

云南民居之合院建筑PPT课件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
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
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
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
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
六合同春建筑园了白族榆商马蹄下百年讫 盼与梦想,大型白族民居“六合同春”是 大理人民的风花雪月之梦,是白族人民对 民居从感性、理性、悟性的认识和灵性生 活的结果。
-
21
大理白族民居——一进两院
-
22
无论是“ 三坊一照壁” , 或是“ 四合五天 井” , 正房与厢房沿中间天井与前墙面之间, 均有不小于1.2米宽的走道,以便行走或做家务,在一至二
“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呈双坡硬山式。 厢房屋顶则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 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屋 顶用很厚的筒板瓦,这个瓦形状有点像切开的竹筒, 拱形,比北方的瓦厚重。因为云南地区风大,筒板 瓦利于通风,防风性能比较好。
-
6
3.四种形式
“一颗印”建筑具有鲜明的建筑风格, 从整体上来说,一般形式是“三间挂两 耳”的楼房,就是三间正屋,左右各有 耳房,正面以门墙封为四方形的平面, 从上俯视,整个建筑像一颗古代官员使 用的大印,因此得名。而省去左右任何
昆明人几百年来靠它庇护风雨、繁衍子孙的 “一颗印”,就在近十年间离我们远去,变得面目 模糊,渐渐看不清楚了。
5-.1昆明市郊的西山区团结镇乐居村 10
昆明市郊的西山区团结镇 “乐居村”
乐居村里依山而建
的这一大片“一颗印”
建筑群,在当代来说

云南建筑特点分析云南建筑景观介绍PPT

云南建筑特点分析云南建筑景观介绍PPT

黑龙潭
黑龙潭公园有人们 称为“四美”的汉 祠、唐梅、宋柏、 明墓,一潭碧水自 地下涌出,清澄透 彻,景色幽雅。相 传在很久以前,有 十条蛟龙常作恶于 人间,吕洞宾收服 了其中的九条,镇 压在市区拓东古幢 (即古塔)之下, 留下一条小黑龙住 在这里,要其为民 谋利。黑龙潭便由 此而得名。 返回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 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 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 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 的竹林以及掩影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从外形上 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丽的景 致让人恍然如在梦中。
龙华寺
姚安龙华寺,俗称活佛寺, 位于姚安县城北12公里的 光禄镇西山麓。西山形如 游龙盘旋,山仞重峦突兀, 此山民间称龙华山。 龙华山,郁郁葱葱,栗树、 茶树、菩提树、苍松翠柏, 竞相耸立,高峻挺拔,龙 华寺就在险峻的丛林之中。 龙华寺除正殿、两厢、过 道、钟鼓楼外,还有两耳、 后轩、园通楼等大小房屋 100余间,是县内至今保 存较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龙 华会”,三天会期内有大 姚、永仁、牟定、南华、 祥云、宾川、攀枝花等地 群众纷纷而至,并已成为 旅游胜地之一。
大姚白塔
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 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 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 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 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 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白 塔。白塔建于746年,为 我国唐代建筑之一,相传 为唐天宝年间吐蕃所建。 白塔历史上曾经历过数次 地震,仍安然屹立。1982 年,省政府拨经费重修,恢 复了白塔的本来面貌。白 塔在云南仅此1座,是云 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 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完整PPT)云南民居一颗印

(完整PPT)云南民居一颗印
• 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 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屋面分长 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 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 间有高低主次之分。
• 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 区。
• 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和彝族也借
“一颗印”和云南民居
• “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 前设抱厦,两边设耳房,在正房对面 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 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 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系列中比 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三面 外墙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 有限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 较高,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 整座“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 严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 由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石灰、桐油、瓷粉混合 筑就的“三合泥”,这 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 滑,凉爽而不潮湿。
模型展示
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
1.自然环境
• 昆明位于滇中地区,东经 102°10′~103°40′,北纬 24°23′~26°22′之间.属北亚热 带山地季风气候,温、湿度适 宜,日照时间长,霜期短, 年平均气温为15°C,年平均 降雨量1000毫米,年平均相 对湿度74%,无上去为230天 ,平均海拔在1900米左右。 地势北高南低,素有“春城 ”的美誉。
云南
• 云南地区环境特点:
• 低纬度、高海拔,地 势崎岖,风力大、地 震多、太阳高度角大, 雨水充沛
云南位于高原地区,土地崎岖,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 ,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加上云南纬 度较低 故朝向要求不高,很多都是依山势而建,趋于自然。
何为“一颗印”?
• “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 ”,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 ,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

云南合院民居ppt课件

云南合院民居ppt课件
有学者在分析其形成的由来时, 指出了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说昆明 地区风大,为有利避风而发展了此种 形式;另一个原因是见其外墙封闭而 坚固,说是有利于防盗。
除有典型的“一颗印”式民居之 外,官渡还有一种“两间两耳”的 “半颗印”民居,其规模较“一颗印” 为小,供人口较少或经济较困难的家 庭使用。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规模及建筑布局
团山民居总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 16158平方米。整个民居建筑群以其形制规整,布局灵 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显出滇南民 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经 营 者 提 供 商品或 者服务 有欺诈 行为的 ,应当 按照消 费者的 要求增 加赔偿 其受到 的损失 ,增加 赔偿的 金额为 消费者 购买商 品的价 款或接 受服务 的费用
4.建水的“三间六耳下花厅”
花厅是建水合院的点睛之笔, 加上双进路线的设置,使各部分相 对独立的使用空间联系方便、自然, 互不干扰,既充分体现“礼”制宗 法观念在家庭生活空间上的影响, 又巧与精神空间的开拓。花厅的设 置一般供读书人使用。

云南的传统建筑PPT

云南的传统建筑PPT

传统官式建筑
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云南也有其独 特的代表。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注重屋顶的装饰,如悬 山、歇山、硬山等形式,以及瓦当、滴水等细节的处理。
官式建筑在云南的发展,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昆明市的云南贡院,是明清时期举行科举考试的地 方,也是当时云南最高学府,体现了当时官式建筑的典型特 点。
06
云南传统建筑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土木结 构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建筑面临被拆除或被现代建
筑取代的危险,保护现状堪忧。
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保护意识
03
逐渐增强。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傣族民居的室内布局以火塘和堂屋为中心,设有灶台、储物间等设施,体现了傣族 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以土、石结构为主, 采用碉楼式建筑形式,注重防 震、防洪和保温性能。
彝族民居的屋顶采用平顶或拱 顶,屋面覆盖石板或瓦片,墙 体采用土、石等自然材料,外 观坚实厚重。
彝族民居的室内布局以火塘和 堂屋为中心,设有灶台、储物 间等设施,体现了彝族的生活 习俗和文化特点。
其他宗教建筑
除了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外,云 南还有其他宗教建筑,如伊斯兰
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等。
这些宗教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各有 特色,但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环 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徒们进行 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 居民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
场所。
04
云南的传统公共建筑
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多采用青砖和木结构,屋 顶多为硬山或歇山式,装饰简洁大方。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l 木楞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壁体围合的空间具有 良好的保暖性;二是简单的构造适用不同坡度地 段的建盖;三是井干壁体坚固,可以防兽;四是 结构整体性能好,可以防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l 2木楞房——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在滇西北地区, 居住井干式住屋的民族主要有普米族、纳西族和 部分怒族、藏族、彝族、白族等民族,其中尤以 普米族和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最具代表性。
l 元明以后,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的影响更大,并 成为很多地方建筑的主体形式。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l 1架空干栏式建筑。 l 从汉魏至明清,干栏式建筑大致分为全楼居、半
楼居和地居三种类型。 l 一般认为,干栏式建筑由古越人及其先民所创建,
是古越人的传统建筑。 l 干栏式建筑在云南分布很广,现主要流行于居住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 文化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7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一、云南民族建筑的历史演进
l 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云南地区远古先民曾经历了 穴居半穴居、地面起建粘土木结构住屋、干栏式 住屋等建筑形式。
l 青铜时代,云南地区出现了干栏式住屋形式 。 l 东汉时期,砖瓦、石灰等材料开始被运用于建筑
l “三坊一照壁”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二 是具有牢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木锁)防风防火(带封 火檐外墙工艺);三是具有精美的外观装饰;四是体现 合理的房屋设计,入口曲折变化,厅廊的设置,院内各 房房屋既独立又联系,便于分期修建。
l 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的典型代表。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__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l 傣族的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所处地 区的不同又可分为一下几种:西双版纳型;孟连 型;瑞丽型;金平型。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ppt课件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ppt课件
丽江古城建筑特点
PPT学习交流
1
PPT学习交流
2
水系
没有城墙
PPT学习交流
3
水系
• 树状水系:指玉河水网 • 面状水系:黑龙泉和白马龙潭 • 点状水系:指水井或小池塘
PPT学习交流

4
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 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水元素的大量引入, 使丽江古城无法按照“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制 度的建成,而采取一种较为自由的城市空 间格局。城中无方整的道路网,也没有严 谨的城市轴线。
• “两坊拐角”、“三坊—照壁”、“四合 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 “多院组合”等。
• 引水入户、活水绕屋,或临水建屋,既有北方 四合院的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风情。
PPT学习交流
17
PPT学习交流
18
PPT学习交流
19
木府
• 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 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 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 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 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PPT学习交流
14
白族
彝族
纳西族
藏族
PPT学习交流
15
古城民居
丽江古城的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 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 ,在 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 了大胆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PPT学习交流
16
民居特点
• 主要以合院式住宅为主,基本单位一般为三 开间、内天井,中间厅堂,两侧两房,设独立式 门楼。
PPT学习交流
8
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 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 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 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 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云南民居一颗印演示课件

云南民居一颗印演示课件
• “一颗印”格局为代表的云南民 居体现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 智慧结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海建水等地的所谓“ 一颗印”民居。这种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 建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 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 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 宛如城堡。
几种梁架构:架房屋为木料 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 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 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 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 的)
• 然后砌墙或打 夯土墙,上瓦 ,最后做内部 的楼板,板壁 等。做的好的 内外墙均以石 灰粉平,好的 人家地面可以 铺青砖(非常 少),一般的 就用三合泥打 实。
云南
• 云南地区环境特点:
• 低纬度、高海拔,地 势崎岖,风力大、地 震多、太阳高度角大, 雨水充沛
云南位于高原地区,土地崎岖,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 ,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加上云南纬 度较低 故朝向要求不高,很多都是依山势而建,趋于自然。
何为“一颗印”?
• “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 ”,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 ,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
昆明的环境与“一颗印”式民居建筑
• "一颗印"式民居建筑在外墙四周 基本不开窗,尽在倒座二层上 左右各开一个极小的木窗,用 于增加光照,从而形成外向基 本封闭的格局。
• 屋顶形式为悬山顶或硬山顶, 屋面全部采用青灰色瓦顶,这 样利于排水,且雨水不易损坏 墙面。求其实厢房、倒座屋面 多位内坡长、外坡较短的格局 。雨水多排入天井,利于雨水 有组织的集中排放,形成四水 归一的格局,又能起到防止大 风对整个瓦屋面的破坏作用, 利于对建筑院落的保护,形成 建筑庭院的内向小环境,利于 人们生活,休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合院建筑的产生
中国四合院建筑起源于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传统四 合院建筑基本采用“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左右两厢”的建筑格局,从自然环境、社 会结构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很好地满足¨『人们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合院 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官式和民居中都具有统治地位,尤其是在民居中,在中国流传广泛, 影响巨大,所谓“家庭”一词的来历就是有家就有庭,由此可见合院式民居在中国的 重要地位。
三间两耳
三间四耳倒八尺
3
昆明地区“一颗印” 民居详图民居虽然形式较
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 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 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 “半颗印”或“一颗印”并联 成为一栋建筑,或将房屋的开 间和厢房的多少进行变化,形 成“三间二耳”、“五间四耳” 等等变体。“一颗印”民居这 种可分、可连、可缩、可增的 标准划单元模式,为其他民居 较少见,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 性,从中可看到现今较流行的 集合住宅的影子。
2
“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 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 前设抱厦(单层廊),两边设厢房(耳房), 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 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 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 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 尺”。整座建筑三面为正房与两厢的 辨墙、第四面部由设有大门的围墙以 及两端的厢房之山墙构成。三面外墙 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 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 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 “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 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 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
14
云南合院建筑特点
云南的汉式合院式民居,多分布在平坝内,这些地区海拔高度在1 300米至2300米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有 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喜欢户外生活形成了一种传统。日常生活 中,除了睡眠之外,人们多愿在室外停留。即便冬季,也是温暖的晴 天多于寒冷的阴天,室内温度反比室外温度为低,因此室外充足的阳 光对人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夏天没有连绵的阴雨,也没有炎炎的烈 日,到户外享受清凉的风吹,比呆在室内更为惬意。与北方传统台院 相比,屋中的院落景观倍受重视,往往要精心设计。
合院式住宅的普遍采用,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儒家礼制秩序的哲学理念思想有着 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北方的北京四合院、山西合院到南方的闽南、福建民居或到远离 中央且地处偏僻地区的四川、云南等地的民居,都现存有大量合院民居的实例可考。
13
合院建筑在云南的传播
中国的合院类建筑历史最早 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后来在中原地区逐渐成型。云南的 合院式民居是汉文化传播发展的产 物。从汉民族建筑文化与少数民族 建筑相互接触及彼此渗透的客观史 实来看,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主要通 过移民迁徙、文化交流、商贸往来 及宗教传播等渠道来实现建筑文化 的互通互鉴。
云南的几种传统合院建筑
1
一颗印
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 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 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 民居。在现昆明大板桥、团结 乡至通海和建水一带,这种型 式的民居形成了云南较有特色 的地方建筑景观,很早就被纳 入了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 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 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 等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 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 民居。
半颗印与并联方式
6
三坊一照壁
“三坊一照壁”。“三坊”, 即三合院。“照壁”,即三合 的三边,由正面的主房与两侧 的厢房构成,它的第四边是一 个照壁,照壁正面对主房。整 座民居的平面为方形,三边房 及照壁都面向其所圈合而成的 庭院天井。汉族三合院的第四 个边为院墙或不设院墙,白族 的这种民居模式与之相似而又 具有创造性,即以照壁为主房 正面的对应之“屏障”,显示 出其民族特色。
7
三坊一照壁 平面与透视
独脚 照壁
三叠水 照壁
8
“四合五天井”是白族合院民居中另一
种典型合院类型。其建筑模式与三坊一照 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 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同时在下房两侧又 增加了两个漏角小天井,在一座四合院的 平面内安置了五个天井。即由四“坊”之 房舍构成四方围合的空间布局,除在平面 中心设一个大庭院外,其四角又设置了四 个小院,故名为“四合五天井”。四坊房 屋多为三间二层(厢房、下房也有一层的), 这种四合院的空间具有封闭向心的倾向, 其庭院是一个“气口”,具有采光、通风、 交通、聚会、绿化与组织、统领整座四合 院空间因素的作用。其院门一般设于东北 角,常常采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 在此厢房山墙上开设二门通抵宽阔的厢廊, 供人由二门进入中央的大天井,缺少北方 四合院那种曲致的行进路线,所以空间序 列不如汉族四合院那样幽深。大天井前也 不设垂花门,而其天井多至五个,非常精 彩地体现了白族民居的空间通透性。在造 型上,不如汉族四合院那般封闭,这既符 合白族民居地处西南温湿之域,需要散热、 祛湿的生理功能要求,又在审美心理上显 得不如汉族那般内向、含蓄。
合院式建筑在云南的传播过程 就是云南建筑汉化的过程。这一过 程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由抄袭照 搬到吸收融解。
从云南合院民居的分布图中可 以看出,汉式合院都是出现在经济 文化较发达地区,以滇中大理、昆 明两地为主要分布点,并沿着经济 文化走廊“西南丝路”与“茶马古道”发展,在滇西北地区受到青藏文化的抵制、 在滇南受到东南亚文化的抵制而消失。
四合五天井
9
四合五天井平面图
四合五天井民居立面
10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两 种典型的布局平面可灵活组合,可横向、 纵向或双向拼接,形成更大的民居群体, 如“六合同春”等
大理张家花园“六合同春”民居
11
云南乡土建筑—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住宅也称为宫室式或庭院式住宅,是中原汉民族传统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其以庭院为中心,在庭院四边布置房屋,正房坐北朝南,耳房配列东西,倒座居南朝北, 形成一个中轴对称、左右平衡、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向心、方整的平面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