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死水》教案2 语文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的背景知识;(2)分析《死水》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死水》;(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背景知识;2. 诗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等;(2)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3)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如“死水”寓意着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死水》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绝望情绪。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含义。

2、难点(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理解诗人在绝望中蕴含的希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引出他的诗歌创作。

(2)展示一些关于社会黑暗、腐败现象的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做铺垫。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闻一多的文学成就、政治主张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强调《死水》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动机和情感基础。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4、诗歌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死水”的含义,以及诗人为什么以“死水”为标题。

(2)意象分析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死水”“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腐朽、恶臭的氛围。

(3)象征手法探讨“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批判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4)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单纯的厌恶和绝望,还是在绝望中蕴含着一丝希望。

5、艺术特色分析(1)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押韵方式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韵律美和节奏感。

(2)修辞手法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讽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6、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人对死水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死水》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反讽、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社会腐败、黑暗现象的图片或简短的文字描述,引发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2)提问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死水》,让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2、作者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工作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

(2)重点强调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提问学生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死水”这一意象可能象征着什么,比如腐朽的社会、黑暗的现实等。

分析诗中与“死水”相关的其他意象,如“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探讨它们对强化“死水”意象的作用。

(2)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介绍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死水”象征着当时那个毫无生机、腐朽堕落的社会。

探讨诗人通过描写“死水”,想要表达对社会现实怎样的批判和不满。

(3)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反讽手法,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明明是一沟毫无希望的死水,却用“绝望”来强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探讨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死水”的丑恶与“翡翠”“桃花”等美好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死水”的不堪。

《死 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死 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死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死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死水》这首诗。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死水》这首诗的意义。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自信心。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死水》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死水》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死水》这首诗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诗歌鉴赏和创作的教材或参考书。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诗歌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死水》这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死水》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诗歌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和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诗歌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死水》标课教案

《死水》标课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死水》标课教案《死水》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里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 1. 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 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 反复诵读,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

4.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他的作者是谁?没错,这就是《七子之歌》,他是闻一多写的,那么你们对他了解吗?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并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死水》。

1 / 10(二)、作者简介:闻一多,生于 1899 年,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13 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 年毕业赴美留学,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 年回国。

回国后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40 年代起,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写作背景:《死水》写于 1925 年,闻一多从美国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猝然破灭。

他失望痛心,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不对!不对!于是他抓住了路旁的一汪死水的意象,吟成这首诗。

(四)、赏析诗歌:1、内容分析(1)、死水的特点 A.听《死水》朗诵,明确生字词。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第一篇:《死水》教学设计《死水》教学设计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

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

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

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多朗读,勤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动听的歌曲吗?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λ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λ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 “三美”主张λ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介绍背景λ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2024死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死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死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死水》全文。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死水》诗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死水”指的是什么?诗人想通过这个题目传达什么信息?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死水》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包括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

3.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提问:诗歌中的死水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绿”字的运用。

4.理解诗人情感及创作意图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讲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提问:诗人为什么选用“死水”作为诗歌的主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6.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死水”为主题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死水》诗歌。

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死水》诗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及创作意图,使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死水》的诗句;(2)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2)认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 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闻一多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死水》相关的评论文章或分析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死水》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选取与《死水》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3)举办诗歌朗诵会,展示学习成果。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是否深刻?4.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对文学的热爱?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水》
教学目的:鉴赏本诗借物描写抒情曲折达意的协作特点。

教学重点:以美为丑以美写丑的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七子之歌》你们会唱吗?(齐唱)作者是谁?
二.闻一多简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我们要写闻一多颂!”(毛泽东)
三.填空:“——————,户枢不蠹。

”的上联——流水不腐。

流动的水不会腐败变质。

因为它有生机和活力,水中会有水草生长,游鱼小虾生存。

相反,不流动的水就会因为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变成一潭死水,时间一长,还会腐败变臭。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但现在你从死水边路过时有什么反映或感觉?
——避之惟恐不及。

但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却就是以“死水”为题的。

作者为何要写死水?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请先一起诵读《死水》。

四.鉴赏本诗
1.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死水里有什么?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白沫花蚊青蛙
3.作者对这一潭死水的评价是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4.“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但远远看上去效果怎么样?
铜——绿成翡翠,
铁——绣出桃花。

油腻——织出罗绮,
霉菌——蒸出云霞。

死水——酵成绿酒,
白沫——如同珍珠
5.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
——感到恶心,令人发呕,想到了绿头苍蝇,散发着难闻臭气的鲜花。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繁华美好,实际腐朽肮脏不堪。

6.怎样理解死水和死水中的现象?怎么理解本文的写法?
——本诗写于1926年4月。

作者22年赴美留学,26年怀着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回国,但看到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度失望,在《发现》一诗中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

附:《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作者以新颖恰切的比喻破题,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比做一沟绝望的死水”,他滞塞、污秽,毫无生气,肮脏不堪。

作者还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好的形象,来反衬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丑恶的事物,目的是为了揭露旧中国表面的繁荣下腐朽肮脏的本质。

那些红灯绿酒、珍珠罗绮所构成的斑驳陆离的世界,掩饰不住腐朽统治者的腥臭烂污。

拆穿了看,偌大的一个国家只不过是“花蚊”逞凶的世界,霉菌繁殖的场所,几只“青蛙”的鼓噪鸣叫也并不能为它增添半点生气。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本诗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恶的事物被描写得越美,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诗人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华美的意象和艳丽的辞藻之后,从而加强了否定现实的力度和深度。

7.既然“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为什么还要说“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五.反复诵读本诗。

六.课外拓展:再自学作者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七.附板书设计:
闻一多: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要写闻一多颂!”(毛泽东)
思想感情:“死水”再加“绝望”,是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批判精神。

写法特色:(1)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2)成功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和反讽的手法,实写虚拟,巧妙配合,创造出了深邃奇崛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